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微信专栏】之 717 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的处置

共同发布

本文刊登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3年4月  第39卷  第4期

作者姓名:冯玲,周璇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701502)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子宫肌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良性平滑肌肿瘤,随着孕妇年龄的增长,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妊娠期子宫肌瘤可出现各种退行性变,但以红色变性最常见,是产科急腹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临床工作中需充分评估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情况,并予以积极对症支持治疗,以降低妊娠相关风险。

关键词: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治疗;妊娠结局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好发于30~50岁妇女。根据肌瘤与子宫壁的关系,可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及阔韧带肌瘤[1]。近年来,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孕产妇数量明显增加,导致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高达10.7%[2]。子宫肌瘤对妊娠及分娩的影响包括自然流产、早产、胎盘早剥、胎位异常、前置胎盘、剖宫产和产后出血等[3],具体与肌瘤类型、大小、数目及生长位置有关[4]。妊娠期间子宫肌瘤快速增大,血流灌注不足、局部缺血,容易发生变性、坏死,其中,肌瘤红色变性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和持续性炎症可导致急腹症,严重影响妊娠结局[5]。因此,早期识别、正确处理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对于保障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的发生机制


子宫肌瘤变性是指肌瘤失去了原有的典型结构[6]。在妊娠期间,红色变性是最常见的肌瘤变性类型,尤其是在妊娠中晚期,肌瘤内小血管出现异常退行性变,加之孕妇血液高凝状态,使得肌瘤内血液循环障碍,形成血栓、溶血、血红蛋白渗入肌层[1]。红色变性以浆膜下肌瘤最多见[7],疼痛症状通常由肌瘤坏死性梗阻、生长子宫血液供应不足、细胞损伤引起的前列腺素释放所致[8]。

子宫肌瘤透明变性、黏液样变性等退行性变在妊娠期妇女中偶有报道,同样因肌瘤内血液供给不足引起[6],透明变性肌瘤以胶原纤维沉积物为主,黏液样变性的特征是大量细胞外基质黏液样物质(富含透明质酸的黏多糖)沉积;囊性变由子宫肌瘤透明变性进一步发展所致[9],瘤体在变性后坏死、液化,可出现多房样结构的囊腔;而妊娠期子宫肌瘤肉瘤样变比较少见[7]。在子宫肌瘤变性、坏死、感染严重时,瘤体可能出现自发破裂[10]。尽管子宫肌瘤破裂的情况比较罕见,但极易漏诊而造成严重的不良产科结局,需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


2  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首次产检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对于孕前已明确为子宫肌瘤的患者,诊断一般不困难。

2.1 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出现红色变性时,患者通常伴有剧烈的持续性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少数病例可出现恶心、呕吐。据报道,疼痛症状与肌瘤的大小有关,直径>5cm的子宫肌瘤更容易出现疼痛[11]。子宫肌瘤发生囊性变时,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感,伴下腹胀痛;子宫肌瘤透明变性、黏液样变性时,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对妊娠的影响不大。

2.2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触诊子宫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由于妊娠期间雌、孕激素循环水平呈生理性增加,子宫肌瘤可伴随子宫的增大而增生,特别是在妊娠早期[12]。因此,若产检发现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不符、子宫呈不对称增大(子宫底部或前壁有突出部分,子宫体积不规整)或一侧盆腔包块,应高度警惕可能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3]。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时,局部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6]。

2.3 辅助检查    合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孕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是评估子宫肌瘤的首选成像方式[14],超声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比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性更高[15]。超声下可见子宫肌瘤呈类圆形实性结节,有不规则回声,单发或多发。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超声图像,显示为血流减少或缺失[16];子宫肌瘤囊性变时,超声检查可见实性的低回声结节内出现不规则液性暗区[9]。超声图像可能会受子宫增大、胎儿及其附属物的影响,对于子宫后壁、子宫颈后方的子宫肌瘤,亦可能显示不清[17]。当超声诊断困难时,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补充诊断,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更大的视野和多平面成像优势,对于妊娠妇女,选择快速成像序列,避免使用对比剂[14]。MRI对于诊断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的准确度较高[18]。

2.4 鉴别诊断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引起的急腹症应与浆膜下子宫肌瘤蒂扭转、卵巢囊肿蒂扭转、子宫破裂、急性阑尾炎、胎盘早剥等相鉴别[7]。

2.4.1 浆膜下子宫肌瘤蒂扭转    发生于活动度好、瘤蒂较长的浆膜下肌瘤[16],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触诊子宫局部有压痛,但一般不发热,亦无白细胞升高。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2.4.2 卵巢囊肿蒂扭转    患者通常有卵巢囊肿病史,典型症状为体位改变后突然发生一侧下腹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由于肿瘤标志物[如血清癌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等]在妊娠期也会升高[19],因此可能导致假阳性,超声检查可帮助诊断。

2.4.3 子宫破裂    既往剖宫产手术或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留下的子宫瘢痕,可导致子宫破裂的风险增加,子宫破裂多发生于分娩期,也可发生于妊娠晚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病理性缩复环、胎心异常[20]。

2.4.4 急性阑尾炎    转移性右下腹痛为其基本特征,但在妊娠期阑尾的位置可能发生改变而增加诊断的难度[20]。典型表现为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超声检查可发现肿大阑尾或脓肿。

2.4.5 胎盘早剥    妊娠20周后,出现阴道流血伴腹痛、子宫张力增高、子宫压痛,以胎盘剥离处最明显,胎儿心率改变。超声可见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有不规则低回声区[6]。患者可能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或外伤史,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肌瘤亦可能引起胎盘早剥[4]。


3  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的治疗


3.1 保守治疗    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以保守治疗为主[21],主要为对症处理,包括卧床休息,给予补液、营养等一般支持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改善血流灌注,对于有宫缩者予宫缩抑制剂,必要时予以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明显腹痛者予止痛剂等[1]。保守治疗后,症状一般7~14 d自行缓解[13],表现为腹痛消失、宫缩消退、体温恢复正常,可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

3.1.1 肝素    肝素作为一种抗凝剂,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肝素可通过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流动,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肌瘤的血流灌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并且肝素不通过胎盘,安全性较高[22]。根据指南推荐,给予小剂量肝素(25mg)皮下注射,用药3d后有效率达95% [1]。用药期间应监测凝血功能。

3.1.2 宫缩抑制剂    包括硝苯地平、阿托西班等[23],有助于缓解子宫肌痉挛、减少疼痛。子宫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如无明显宫缩,可不应用宫缩抑制剂,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3.1.3 抗生素    肌瘤红色变性并非感染导致,但红色变性后局部血流障碍,易发生坏死并继发感染,因此可用青霉素、头孢类等对胎儿影响不大的抗生素[7]。

3.1.4 止痛剂    适当给予止痛剂,首选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24];而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应在孕30周以前酌情用药[2],因布洛芬在妊娠晚期使用可能增加胎儿动脉导管闭锁等畸形风险[25]。

3.2 手术治疗    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不主张在妊娠期间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因为妊娠期子宫血运丰富,肌瘤边界不清楚,与非孕期相比,手术操作困难,术中出血多,并且妊娠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易诱发宫缩,甚至胎膜早破,导致流产、早产、子宫破裂等[7]。尽管目前有一些研究报道了妊娠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11,26-27],但总体而言,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以下情况[1]:(1)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继发感染,保守治疗无效。(2)高度怀疑子宫肌瘤恶变。(3)肌瘤体积大压迫邻近器官,出现严重症状。(4)肌瘤红色变性引起腹痛症状持续加重,保守治疗无效。有报道称,对于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子宫肌瘤(直径>10cm),需通过病理学检查排除恶性情况时[26],应在严格掌握指征及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由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妊娠中期发生自然流产和早产的风险较低[26],子宫肌瘤剔除术宜在孕24周前进行,并根据孕妇及胎儿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妊娠[1]。术前应告知孕妇手术的相关风险,做到充分知情同意。术中需注意仔细辨别肌瘤包膜,在包膜内精确分离以减少出血,动作应轻柔迅速,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17]。据文献报道,术中超声有助于确定肌瘤的位置并选择最佳切口部位,评估妊娠囊与肌瘤之间的关系,并监测胎儿的宫内情况[28]。手术缝合时应注意对合严密,彻底关闭瘤腔,避免切口局部形成血肿[29]。术后给予宫缩抑制剂和抗生素,加强胎儿监护,密切观察是否有子宫先兆破裂的征象。


4  妊娠期子宫肌瘤变性的全程管理


4.1 妊娠早期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应按高危妊娠管理[8],妊娠早期合并子宫肌瘤变性时,需根据孕妇一般情况和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位置,评估继续妊娠的风险。

若肌瘤变性的症状较轻,例如子宫肌瘤囊性变或透明变性,不影响胎儿发育,则以保守治疗为主,加强产前检查,定期复查超声,密切监测宫内状况;若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引起的疼痛难以忍受,无法维持妊娠时,原则上先进行人工流产,再处理子宫肌瘤[8]。

4.2 妊娠中晚期    在妊娠中晚期,子宫肌瘤发生红色变性引起腹痛时,仍应以保守治疗为主[7]。临近预产期时,准确定位肌瘤位置、数量、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确定分娩方式十分重要[1]。如果子宫肌瘤不位于子宫下段,不影响产程进展,应进行阴道试产,同时注意预防产后出血[6],如果因大的肌瘤影响子宫收缩力而发生滞产、胎儿下降困难,应考虑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剖宫产可减小产后胎盘滞留、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子宫肌瘤剖宫产指征包括[30]:(1)位于子宫颈或峡部的子宫肌瘤直径>5 cm,影响胎儿娩出。(2)合并肌壁间大肌瘤或多发性肌瘤。(3)肌瘤位于胎盘附着处。(4)既往行穿透宫腔的子宫肌瘤剔除术。(5)持续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6)完全性或部分性前置胎盘。(7)2次以上的剖宫产史。(8)严重的胎儿生长受限(已行产前诊断排除先天缺陷)。(9)患者拒绝阴道分娩。

剖宫产时应根据肌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腹部和子宫切口[13]。应尽量避免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尤其是对危重孕妇(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脏病、前置胎盘、子痫前期、子宫收缩乏力)而言,可能会导致严重出血、感染,并增加子宫切除的风险[17]。然而,有证据表明,除了血红蛋白水平略有下降外,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会增加其他不良结局的发生[5]。据文献报道,与产后出血有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子宫肌瘤体积较大(直径≥5cm)或产妇年龄≥40岁[31]。失血量增加与手术时间较长有关,提高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的技术水平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32]。

总体而言,剖宫产术中是否同时剔除肌瘤,主要根据肌瘤类型、大小、数目、生长部位考虑,并结合孕妇的状态及宫内胎儿情况、医生的手术经验、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综合判断[1,33-34]。基于未来是否需要额外进行肌瘤剔除术的获益分析,通常选择干预在分类和位置方面相对容易剔除的子宫肌瘤[5]。例如带蒂的浆膜下肌瘤、靠近剖宫产切口处肌瘤(直径<5cm)或肌瘤过大导致子宫切口关闭困难时,可考虑一并切除[17]。如果腹部切口太大,可采用减张缝合,术后使用收腹带帮助减少切口处张力[35]。

4.3 产褥期    在胎儿娩出后,应及时使用长效、强效的子宫收缩剂,例如卡贝缩宫素等[6],产后应密切观察至少2 h,以监测产后出血情况。分娩后,随着激素水平下降,大多数子宫肌瘤可自行缩小,但子宫肌瘤仍有红色变性、继发感染的可能[8]。产褥期应关注体温变化、有无腹痛征象,治疗仍以对症支持为主。此外,出现恶露淋漓不尽时,需注意是否为子宫肌瘤导致子宫复旧不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13],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促进子宫收缩、恶露排出,同时,母乳喂养也有利于促进子宫收缩。


5  结语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为高危妊娠,子宫肌瘤增加了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突向宫腔生长的肌壁间肌瘤或较大的黏膜下肌瘤,易导致宫腔变形,引起胎儿生长受限,或影响胚胎种植引起早期流产。建议先治疗子宫肌瘤再妊娠,以减少各种不良产科结局。若在妊娠后首次发现子宫肌瘤,应定期监测肌瘤的变化。当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发生急性腹痛时,积极正确地处理,对于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备孕前需要先处理子宫肌瘤吗?
葡萄胎的超声诊断要点
高龄妇女瘢痕子宫再妊娠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版)
腹腔镜下肌瘤术后再次妊娠时机、孕期注意事项、分娩方式选择详解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微信专栏】之715妊娠期子宫破裂的早期识别
产科超声分级挂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