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 7·31】------闻过则喜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为同姓:鲁国的国君是周公的后代,姓姬,吴国的国君是太伯的后代,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她是吴国人,姓姬,本应称为“吴姬”,但称吴姬就标明她和鲁昭公是同姓,明显地违犯了“同姓不婚”的礼法。为了掩盖真相,便不称吴姬,而称为吴孟子。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讲后就告退了。陈司败向孔子的学生巫马期作揖,上前对他说:“据我了解,真正的君子不会偏私、袒护任何人的,而刚才你的老师回答我说鲁昭公知礼,是不是在偏私、袒护呢?大家都知道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她与鲁昭公是同姓的,名叫吴孟子。如果说鲁昭公知礼的话,那还有谁不知礼。” 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老师。孔子听后说:“我孔丘太幸运了,只要我一有过错,别人就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感悟】

一、孔子为昭公受过

古有“不言君亲之恶”的规范,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同姓不通婚”的规定。“陈司败”的陈是指陈国,司败是官职。是说陈国的一个长官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乎?”孔子是鲁国人,鲁国在当时社会又是公认的礼仪保持最好的, 陈司败这样问孔子,其实是给孔子出了个两难的问题。而孔子直接回答说鲁昭公懂礼。

孔子为什么明知鲁昭公“违礼”而说“懂礼”呢?根据专家们的分析,概括起来大概有四:

其一,从陈司败本人来说,提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很无礼的表现,他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这一问,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质疑孔子礼学的弱点,又可以损鲁国君臣的人格。孔子在【2.10】曾谈到如何“识人”,要注意观察人的动机,孔子当然不会上他的当。孔子维护的不仅是国君的尊严,更是个人的尊严,国家的尊严;

其二,《礼记·坊记》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 将国君的过失给他隐瞒起来,而自己代国君来背这个过失,过归于己。这样陈司败他把矛头对准孔子了,不再对准鲁国国君,所以“孔子为昭公受过,此为守礼也”;

其三,孔子是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不言君亲之恶”;

其四,昭公是鲁国第二十四位国君,跟吴孟子血缘关系其实已经很远了。

二、同姓不通婚

这是古代了不起的好制度。同姓结婚,只要三代以后,人种就完了。表兄妹结婚,生下来的孩子,大都是残疾或是白痴,这是血统问题。现代若同姓结婚,也要出了五服以外。

三、孔子的幸运

本章先是司败问鲁昭公知礼乎?孔子答知礼,这是把国君之过引到自己的身上。后来听到巫马期告诉他陈司败的这种批评,孔子却欣喜地说,“我又何其幸运!茍有过,我要有过失,人家都知道。”体现了孔子从容中道的智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隐恶扬善,过归于己”,这是感化人的第一妙法。

这是圣人的风范,圣人的胸怀。 学本章使我认识到,一个人有了错误,如果没有人告诉你,是很不幸的,表明没有人爱护你,没有人重视你,所以,当我们听到批评时,要感谢对方的关心,要及时改正。

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一听到别人告诫自己,就恼羞成怒,轻则众叛亲离,重则还不知能干出什么危险的事。

生活中也会遇到被捉弄于莫名之间,愿我们学会孔子的心怀坦然。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139节:说话时,要考虑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
【第174期】音频学《论语》孔子因何代人受过?
#每日学论语#7.30【2017-1-1】
论语: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7-31)
再读《论语》:述而第七.30
孔子说错话,被人抓住把柄,他的回答值得我们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