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桐: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分类: 读书偶得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由于他同时行使宰相职权,一次他派年轻的弟子公西赤(子华)出使齐国。孔子的另一个负责鲁国财政的弟子冉求出于同门情谊来向孔子请求拨些粮食给子华的母亲,作为对出使人员家属的慰问和安置。孔子回答:“那就给一釜吧。”一釜是六斗四升,冉子认为少了,请求孔子再加一点。孔子说:那就给她一庾吧,”一庾是十六斗,冉子还嫌少,但不敢再请求了,回去就自作主张拿了八十斛即八百斗米,给子华的母亲送了去。
   孔子听说后,将冉求叫到办公室说:“公西赤到齐国,乘坐肥马架的车,穿着轻暖的真皮衣,我只听说君子对窘迫急需的人给予周济,而不接济富有的人。”(“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言谈之中既有责备,但更多的是教诲。
   十六斗变成八百斗,数量相差也太大了,冉求自作主张的胆子也太大了。但是当你了解了真实数据时,就会觉得孔子吝啬并小题大作。从资料显示,汉朝以前的每斗约为现在的2市斤,六斗四升不到现在的14市斤,冉求当然会认为太少。16斗也就32市斤,冉求自然还是觉得拿不出手,这可是慰问出使邻国大使、又是自己同门师弟的母亲,自己作为财政大臣背着这么一小袋米上门,岂不是太小气了?八百斗其实也就现在的1600来市斤,折合现在的米价,也就三千余元。
   那么孔子真的是吝啬和小题大作吗?
   公西赤出使齐国能乘肥马架的车辆,穿着裘皮衣服,说明他的家庭富有。孔子的指导思想是周贫济困,对公西赤这样的富有家庭用不着给予多余的接济,他不是吝啬,而是在行“天道”。
   《道德经》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孔子的“君子周急不继富”正是按“天之道”行事,但他的行为连七十二贤之一的弟子都不能理解,说明行“天之道”是多么的困难。
   反观社会现实,绝大多数人是奉行“人之道”,做雪中送炭的少,行锦上添花的多,公西赤家庭富有,家人断无缺粮之虞,但还是有人会想到给予他帮助。雪中送炭满室暖,锦上添花色不增,1600斤米对公西赤家的财富几可忽略不记,但对贫困之人却可帮助渡过难熬的春荒,问题没有谁会想到将这粮食送给他,那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俗语就是对人性、对现实最好的诠释。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孔老夫子只能仰天长叹息:天道啊,何日能大行天下?
                                                             摘自: 江南一吴桐的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连载(124)《雍也篇》第4章,“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启示录102
《论语讲义》——雍也第六(2)
《论语》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
【共读】《论语》雍也篇第四
再读《论语》:雍也第六.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