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利润向左,现金向右?

在之前一篇公众号文章“单据齐全”的财务造假,怎么查?中我提到过,证监会今年上半年查处了违规案件39起。在证监会的通报中,被作为违规信息披露头号典型拎出来批判的,是昆明机床这家公司 —— 就在春节前,证监会开出一张处罚通知,一口气处罚了昆明机床及相关的23名个人,其中多名主要责任人被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或5年证券市场禁入的措施。这家公司也在今年5月因连续亏损而被终止上市,成为2018年首批被强制退市的公司之一。


之所以把昆明机床列为造假典型来通报,首先是因为涉及的金额巨大:在2013年至2015年年报中,其累计虚增收入约4.83亿元(约占对外公告收入的20%),多计成本约2.35亿元,少计存货约5.06亿元,虚增利润2.28亿元。其次是因为这家公司的造假方法复杂多样,涉及到提前确认合同收入以跨年度调节利润、串通客户和经销商虚构销售行为、伪造合同篡改售价、将销售退货伪装成原料采购、少计提职工薪酬福利等多种违规行为,且手段隐匿(比如要求供应商更改发票中的内容以配合假账)、覆盖面广,因此直到造假窟窿太大、实在纸包不住火引起外界怀疑后,2017年3月证监会才开始立案调查并最终挖出了这个大坑。


但即便是这样复杂隐秘的作假行为,在爆雷之前也并不是全无踪迹可循的。正是从2013年开始,昆明机床年报中披露的经营现金流就呈现出与收入不相符的糟糕状况:2013年至2015年,其披露的经营性现金流分别是令人咋舌的 -7,759万、-1.32亿和-1.64亿。以2015年为例,其在利润表中披露的收入为7.8亿,相比2014年下降了约9,000万元,降幅10.5%;然而在现金流量表中披露的2015年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却只有不到5.7亿,相比2014年减少3.4亿,降幅高达37%。也就是说,每卖出100元的商品(含税价约为117元),在2014年时能收回(含税)104元,回款率接近九成;而在2015年却只能收回73元,回款率只有62% —— 这合理吗?


事后复盘,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由于其伪造了收入、却又无法取得相应的资金回款,导致了现金流和账面收入的南辕北辙。以应收账款周转率来衡量,从2012年的96天逐年上升到121天(2013年)、206天(2014年)、249天(2015年),显现出越来越糟的收入质量和流动性。而这些原本应该在当时就成为对外界投资者、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的警示信号,却遗憾的被绝大部分人忽略了。




咱们以前也说过,收入造假历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财务造假行为。要虚构一笔收入就要同时虚构相应的对价,常见的无非三种手法:第一种手法是从体外输血,由大股东、关联方垫钱 —— 但短期输血或许尚有可能,指望长期依赖关联方输血则不太现实第二种手法是在往来科目挂账、虚增应收款 —— 但长期挂账的应收款容易引起怀疑,与收入体量不匹配的回款和经营性现金流也是容易招致怀疑的鸡蛋缝。上文中昆明机床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在报表中也的确露出了马脚。有些时候单纯的虚构收入还不见得会导致现金流为负,因为真实的业务本身现金流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但是为了替虚假的收入圆谎,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其他资金支出:为虚假收入额外承担的税;为了保持毛利率的合理性,虚构一些成本支出;虚增利润本身的目的就是股东套现;等等。综合影响下,可能就会出现本文标题中所说的情况:利润向左,现金向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旦经营性现金流与收入或利润的趋势不一致,就一定存在虚假的财务记录了。为何经营现金流为负而利润为正,简单来说,要么是账面收入没能变现,要么是现金开支没在利润表里反映,要么是两者皆备,总之就是会计利润和现金流的期间错配。有些情况下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外部环境总有起伏,出现临时性的资金周转困难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谁也不能保证经营现金流永远健康。如果财务处理本身没有粉饰或虚假的问题,那么下滑的现金流反映出来的内在实质,往往是由于商业模式的问题导致资金周转期过长、收款和付款的账期倒挂、持续向上下游垫款并出现流动资金缺口等。结合一个案例来看更为直观:



上面这个案例中,由于在产业链里处于弱势地位,这家公司对上下游都没有什么议价能力,下游客户的回款速度越来越慢,而对上游供应商非但不能获得账期、还要预付资金,等于每做一笔生意都要往里垫流动资金(大致上,垫资金额 = 销售额+采购额,垫资周期 = 预付账期+ 应收账期)。如果这家公司维持现有的经营规模、不做扩张,那可能还不至于产生严重的问题,在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后钱总还是会回到公司口袋里,只要生意能持续滚动,长期的资金链是接得上的,无非是损失一些隐性的资金成本。


但如果要扩张经营规模,问题就来了。由于付款先行,短期内的付款压力成倍激增,而回款仍然要经过现金周转期才能收回,中间这段时间的流动资金缺口就放大了;等上一笔业务的回款到账时,规模可能又翻倍了,支出也又翻倍了,资金又跟不上了。因此这种企业可能需要持续的对外融资来支持其扩张。这是一种挺危险的业务模式,万一融资能力跟不上,或者扩张步骤突然减速,资金链可能分分钟断裂。如果看不到中长期内改变价值链内的地位、增强对上下游议价能力的前景,这种业务是没有太大前途的。




第三种收入造假的手法则是以其他名义从体内把钱套出去,再以收入回款的名义兜回来。最常见的就是通过虚构资本开支向外套出资金,再虚构交易收入流入公司、虚增利润。典型的案例比如当年的北生药业,以预付工程款的名义向关联方支付1.6亿,作为在建工程和投资性现金流记账;再转到多家私下有默契的第三方经销商,通过经销商把钱收回来,虚增收入和经营性现金流。这种造假手法由来已久,也是相对比较粗糙的;现在稍微“讲究”一点的会采用对外股权投资或收购隐性关联方的形式,一次性可以转出更多的资金,又不会造成长期在建工程挂账、进而引发审计师怀疑。总之其目的就是以投资的名义将资金转移到外部,再以收入的名义转回内部,构成资金闭环的同时也虚增收入和资产,粉饰报表。在此类公司的财报中会显示出常年的正向经营性现金流,同时伴随着常年反向的投资性现金流。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表现只是一种“果”,不是“因”,不能由此反推一定存在财务造假。任何一家在上升期、扩张期的企业,投资性现金流大概率是负数,否则扩张从何而来呢?假如一家业务模式健康、经营性现金流能够自给、也有融资能力的企业,投资性现金流却常年保持为零、或只有少量投资流出,恐怕这家公司早被投资者和分析师喷得生活不能自理,管理层也早被董事会解雇一万次了。不会花钱和不会挣钱一样要被资本市场唾弃 —— 有时候前者更甚。不用举其他例子,看看大名鼎鼎的亚马逊,如果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投资性现金流为负就一定是造假,那Amazon早就被SEC罚到裤衩都不剩了。



再看阿里巴巴,也是相似的情况,投资性资金流出常年超过经营性现金流入或基本持平。



实际上不管是现金流还是其他任何财务指标,单纯依靠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比率,想坐实财务造假行为恐怕是天方夜谭。财务报表可以从某些方面提示一些可疑的迹象、引导进一步挖掘的方向;也可以在通过其他证据判断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后,作为逻辑上验证这一结论的手段,考察财务数据上表现的结果是否与自己的判断一致。但财务数据与背后的业务行为大体上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几十上百种不同的业务行可能带来相似的财务结果,重要的是数字背后的成因,而不是数字本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财务造假的四重境界和七个案例
捉妖宝典 | 财务造假的核心思想、手法、科目大全
浅谈财务数据异常的核查
上市公司有哪些造假手段,股民怎么识别?不想被坑就要认真看!
你不得不关注的关键财务指标
雅百特“造假门”的启示:一眼看穿财务造假有多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