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清廷视角看,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
很多人(包括一些历史学家)因为同情太平天国,所以会抱有惋惜地认为,假如北伐军直奔北京就成功了,或者说他们直接攻天津,就拿下了。
这种对弱者惋惜心理,常常会让我们错过历史的真相。
 
如果从太平天国视角来看,北伐军失败原因就是孤军深入。
如果以清军的视角看,太平军北伐实在是飞蛾扑火。
 
打仗就像下棋,早在太平天国北伐半年前,清廷就已做好准备,北伐战略的突然性就没有了,等于棋慢了一步。
今天我们将从清廷的视角,看看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
这是太平军北伐最后一篇文章,下一篇我会写关于冯云山的悲惨一生,老写北伐估计大家也看腻了。
 
清廷的男一号是咸丰。从作为皇帝来说,咸丰是一个失败者,但他聪明、善于反思、勤劳,甚至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当然缺点也很多,固执、敏感脆弱,焦虑,沉溺于游戏,悲观,最终巨大的压力压垮了他,让他一蹶不振,早早丧命。
 
从这些点来看,咸丰很像一个网瘾少年,他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也很努力,很想逆天改命,但敏感脆弱,没有办法持续性地做正确的事。
咸丰身体不太好,而身体的强健跟头脑的强大往往是一起的(比如很难想象,百折不挠林黛玉)。
但我觉得咸丰比洪秀全和杨秀清都强一些,我们先进入正题,等结尾再回过头来看咸丰。
 

1852年12月中旬,太平军攻占湖南长沙失败,向北占领岳阳。
清廷立马调集一万多人,快马加鞭,赶到河南助剿。
注意这两个地点,太平军打湖南,清军布防河南,中间隔了一个湖北省,相隔千里。
也就是说,太平军远在千里之外,清廷已经在黄河边上等你,战略意图很明显,防止太平军北窜。
 
清廷的策略是正确的,就像下围棋,当一个地方守不住的时候,不如放弃,在更远处建立防线。
当太平军攻占南京的时候,咸丰发上谕说:
贼顺势东下,目前江北防堵最为重要!
 
清廷内部展开大讨论,各地纷纷上书,山东巡抚提出守黄河,咸丰很赞赏,立马派兵在各个黄河渡口,将船收到北岸,让太平军没有船渡河。
这一招确实起到作用,让太平军无法直线渡过黄河,向西多走了几百里路。
 
在太平军占领南京的这段时间内,咸丰的上谕95%都是告诫各路将领,一定要严防太平军北窜。
有时候,一天发好几道上谕,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向各路清军传达朝廷精神,就连在长江以南的向荣,都没躲过去。
咸丰跟他说,你虽然在长江以南,但你的主要目标也是牵制敌人,不要让他们北窜。
 
这样的上谕发多了,连咸丰本人也有点不好意思了,解释说:
朕是天下主,不是听信小人之言,忍心不顾江南死活,但是一旦根基(指北方)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咸丰将北方视为帝国的根基,严防死守,将太平军限制在江南,从结果来看,基本上做到了。
 
咸丰为了防止太平军北窜,建立三道防线:
1、长江;2、黄河;3、北京周边。
先说长江这道防线。
南京在长江南岸,扬州在向东200里的长江北岸。
清廷在以扬州为中心,建立江北大营。
 
既然江北大营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南京的太平军北上,那为什么不在南京对岸,而是在东边的扬州建立江北大营呢?
因为扬州有京杭大运河入口,清廷害怕太平军沿运河北上,所以在扬州驻扎重兵。
 
长江那么长,长江防线光守扬州有用吗?
理论上起了点用,杨秀清亲自去扬州考察,最终放弃了从扬州北上的做法。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运河很窄,下游有几十个闸口,太平军想走水路北伐也没那么容易。
 

最终,太平军从南京对岸登陆北上,直接进入清廷兵力最薄弱的地区。
第一道长江防线,就这么轻易地绕过了。
咸丰既郁闷又疑惑,直到一个月后,还在追问江北大营的老大琦善:
这股贼到底从哪里分出的?
太平军突破第一道防线,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困难的还在后面。
 
咸丰总结失败的经验,做出巨大的战略调整——以“”代“”。
在太平天国刚爆发的时候,清廷脑筋一时还没转过来,处处防守,目标是一座大城市都不能丢。
所以太平军打桂林,清军就守桂林,打长沙,就守长沙,哼哧哼哧,疲于奔命。
这样的坏处是,总有你守不过来的时候,终于太平军抓住了机会,攻下武昌和南京。
 
此时,咸丰总结经验,觉得处处防守,反而处处落后,不如围追堵截,分路追剿。
说明咸丰脑子不错,这是清军最重要的一个改变。
因为攻城需要挖地道,这是个大工程,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如果有一支部队一直在尾随进攻,那么太平军很容易腹背受敌,没法安心挖地道。
 
另一方面,咸丰意识到统一指挥权的重要性。
太平军在进驻南京之前,清军同时出现3位钦差大臣,谁也管不了谁,互相内斗。
在太平军北伐时期,咸丰只任命一个钦差大臣,并要求各路人马统一归胜保管理。
 
由于黄河太长,没法全部驻兵,只好在几个重要地点驻扎一两千人,并搜集船只到北岸烧掉,利用黄河作为天然防线防守。
太平军一路向西找船只,终于在一个支流处找到七八十只船,顺利渡过黄河。
这样只剩最后一道京师防线。
 
在太平军还未渡过黄河的时候,咸丰已经在安排京师驻防了,这里才是清军真正的主力。
有很多文章说,咸丰准备出逃热河,其实并没有。
尽管咸丰感觉自己要成为崇祯第二了,但他确实没有逃跑(也许是因为没到最后时刻)。
 
京师驻扎了多少兵力?
常备军有11万多人:
八旗步骑兵3万多人,蒙古兵8000多,汉军9000多,火器营7000多,禁卫军4000人,圆明园兵5000多人,巡捕一万多人,再加上杂七杂八,一共有11万6000多人。
备用军:调东三省和察哈尔等骑兵1万多人,在京师附近驻扎,随时可以调用。
 
按照清方说法是,城墙有兵,闸门有兵,街堆有兵,侦查有兵,星罗棋布,相当严密。
前几天,我找到一张京师布防图,我们对照看下,说是星罗棋布并不夸张。
因为北伐军没有进攻京师,所以这个布防最终没派上用场。

 
这些兵的真实战斗力是存疑的,但毕竟人数在这,太平军想依靠三万多人,击败十多万人的军队,仍需一个天才般的将领。
 
因为胜保实在不靠谱,咸丰才最终决定派僧格林沁出京,协防京师。
僧格林沁无论地位、声望和权力,都远超胜保,咸丰很担心俩人有矛盾,特意在上谕中跟胜保解释:
我让僧格林沁带兵出京,不是为了替代你,而是想让他一方面保卫京师,另一方面也随时支援你。
现在直隶一切军务仍归你负责,不要有疑虑。
 
咸丰知道胜保无法镇住僧格林沁,所以刻意避免俩人见面,双方军队保持距离。
僧格林沁曾主动申请去跟胜保聊聊军事,咸丰很不放心,坚决让他回到驻地,以免二人不愉快。
 
由此可见,咸丰为了给钦差大臣足够的权力,可谓是煞费苦心。
但太平军驻扎在天津附近不走了,必须大军联合围剿,咸丰就想让僧格林沁跟胜保合作。
 
但又害怕二人不和,给胜保下了一个上谕:
如果让僧格林沁带兵助剿,不知道你二人共事,有没有不方便的地方?
这非常重要,你仔细想想,一两天内照实给我回复,千万别委曲求全。
朕绝对不是不信任你的能力,朕专门为全局考虑。僧格林沁到你那后,你俩互相不统辖,是否会导致互相牵制,或分路进攻,有没有阻碍,都要想好。
 
这里能够看出咸丰心思缜密,敏感,颇为对方着想,相当地通情达理,有这样的领导,实在难得,甚至有些感动。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胜保的回信,竟然告了僧格林沁一状,说:
僧格林沁总是派人来我军营打探消息,监督我,还是请您另派重臣吧。
 
咸丰看了很不开心,从自家亲戚中找个靠谱的不容易,哪能说换就换呢?
咸丰批评胜保说,你心胸也太狭隘了,过于猜忌了吧。
 
但为了顾及胜保的感受,咸丰取消了二人会面,让僧格林沁专门守卫京师,并向僧格林沁承诺:
等胜保成功之日,你捍卫京师的功劳最大。
可见自己人还是自己人,咸丰为了安抚大自己20岁的老表哥,事先许诺了功劳,你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原地不动,功劳你就最大。
 
咸丰极力避免二人共事,太平军突围到连镇时,李开芳率630人突围,胜保率兵一路追击,一直追到高唐。
于是,僧格林沁进攻连镇的太平军主力,胜保攻打高唐的630人,俩人仍然互不掺合。
最后,胜保一万多清兵,对630名太平军守卫的城池,毫无办法,咸丰才对胜保彻底死心。
 
从上文这些事例中,我们能够确定咸丰确实很善于总结失败经验,整个北伐过程中,都没有出现两个主将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
虽然北伐军都是太平天国的精锐,但对手也实实在在地变强了,所以北伐的失败在情理之中。
 
其他还有一些因素,比如清军的骑兵厉害,大部分是东北、蒙古、陕甘等地的骑兵,骁勇善战。
清廷有一次,就调察哈尔官马2万匹,以做马匹倒毙疲乏备用。
 
南方靠船,北方靠马。太平军毕竟是南方人,在清军大批的骑兵面前,太平军机动灵活的优点,也发挥不出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北伐太平军,不能再大幅度流窜,只能呆呆地守城的一个原因。
后来,骑兵的优势在捻军的手里发扬光大(但捻军又走向太平军的另一个极端,只打团,不占地)。
 
清军跟之前比还有个策略变化,就是招降策略。
咸丰给河南巡抚的上谕中说:
几万贼中,很多都是沿途裹胁的老百姓,有没有可以解散的办法,你看看怎么办?
 
不久清廷又下发谕旨说,只要能改过自新,之前被贼诱的百姓,都可以宽恕。并且要求将这个谕旨各地张贴,让老百姓知道。
 
胜保执行得比清廷更彻底,直接宣布:
只要太平军临阵扔掉武器,在路边跪着,就可以免死。
咸丰直接在上谕中训斥胜保说,你这也太不慎重了,不能漫无节制地接受投降。
 

如果把清廷做得好的地方做个重要性排序,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1、僧格林沁亲自带兵围剿;
2、提前半年布防,战略时间优势;
3、指挥权合一;
4、以剿代守;
5、骑兵优势;
6、分化瓦解。
 
为什么我把僧格林沁重要性排第一位呢?
后面也印证了,胜保这种人,你给他再多权力都没用,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咸丰既善于反思,又固执,其实并不矛盾,如果反思只在一个框架内反思,那么也只是在绕圈。
咸丰在面对洋人这方面,是犯很大错误的,但这也是教育使然,如果你从小就接受错误的教育,那么你该有什么样的天赋,才能在长大后力挽狂澜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受害者。
 
崇祯就是咸丰的梦魇,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终于自己还是成了崇祯。
所以他跟洪秀全一样,半自杀式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
太平天国猛将林凤祥被凌迟前,咸丰仔细打量后默然不语,长叹一声
胜保
太平军北伐(下):僧格林沁力挽狂澜,京城内人心惶惶
首次领兵左宗棠何等了得?三战三捷无伤亡,大唱空城计屡救曾国藩
北伐大军到 清廷钱袋荒(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