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魏统一中原的最大谋士,自比张良孔明,却因说皇帝家丑而灭五族

崔浩,字伯渊,小字桃简,世家大族清河崔家嫡系,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世家大族衣冠南渡,汉文明南移。但并不是所有士族都跑路了。王谢为代表的跑到东晋了,还有大量河北、河东和关陇的大姓豪族,他们或是因为距离南方遥远而来不及南渡,或者出于对司马氏皇族的不信任,选择留守本乡。士族讲究得是两边下注,“流水的皇家,铁打的世家”。绝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所以崔家出仕东晋、南朝的也有,留在北方的大有人在,崔浩就是北方崔家的杰出代表。

崔浩

鲜卑人

毕竟谁来当皇帝不是当,货比三家,卖给哪个皇家不是卖?读书人讲究得是“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要胡人皇帝不是杀掠太重,放下身段,做一个“招贤纳士”的姿态,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动投靠也是顺水推舟之事。

崔浩智谋过人,自比张良。伺候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是太武帝拓跋焘最重要的谋臣,深受其倚信。他屡次力排众议,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封东郡公,以赏其谋画之功。

拓跋珪出生

拓跋珪

拓跋焘常常“突然袭击”,到崔浩家拜访,老崔甚至连衣服冠带都来不及穿,皇帝毫不以为异。万一留在崔家吃饭,老崔家的饭无论做得好吃不好吃,拓跋焘都每样必须尝一下才走,绝不嫌弃。君臣两人好到经常手拉手在卧室里密谈,恰似穿同一条裤子。拓跋焘常亲昵地对崔浩说:“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著忠三世,故朕引卿以自近。卿宜尽忠规谏,勿有所隐。朕虽或时忿恚,不从卿言,然终久深思卿言也。”(你才智渊博,历事我的祖父与我父亲,尽忠三世,因此我对你特别看重。希望你凡事直言相告不要隐瞒。我有时脾气不好,可能暂时不听你的,但过后静思,却总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

北魏崛起

北魏与刘宋对峙

不仅如此,拓跋焘还略带炫耀地指着崔浩对新投降的高车头领说:“看见没,别看他不能拉弓射箭,但是运筹帷幄,教我打败你的就是他啊!”,得意洋洋之情溢于言表。

崔浩此人喜欢杂说议论,并不擅长写文章,精于占卦,这对出仕鲜卑王朝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必杀技”一样的招数。那些胡族皇帝,弓骑刀马,草原儿郎,哪里懂什么诗词歌赋?即使汉化,也得汉族老师教导。敕勒川下历练出来的民族文化,你跟他大谈《周礼》、《春秋》,讲孔孟之道,习黄老、儒家恐怕并不能令人信服。崔浩果断的采用占卦卜筮的方法,预测凶吉。拓跋家的皇帝很吃这一套。有一次,宫廷里发现大量兔子出没,明元帝拓跋嗣挺奇怪,门卫森严还有兔子出没?结果崔浩一占卦,判断邻国可能要进贡美女,果然第二年后秦的姚兴进贡大量美女,好色的拓跋嗣很高兴,更加对崔浩信以为真,倍加信赖。

崔浩更加可怕的谋算功力,体现在一件件历史大事之中。基本算无遗策,颇有孔明之风。北魏建国初年,频遭灾荒,国都乏粮,拓跋鲜卑们的草原习性上来,就要打算跑路。崔浩力劝不可迁都,迁都就会遭到战乱,国家肯定完蛋。不如硬扛,以待局势好转。这就体现了农耕民族对草原民族的政治理念优越性,治理一国,怎么能因为庄稼收成不佳就要到处搬迁?不仅动了国本,而且还容易遭到外敌入侵。拓跋嗣听劝没跑,扛过了灾年,北魏继续演化。

刘裕兴起于南方后,架空东晋司马家,位居宋王之位,东征西讨,北上灭南燕,西入长安灭后秦,兵威一时无两。拓跋嗣是很有一点害怕的,北魏毕竟是踩着前秦苻坚的基础登上北中国的角力场,立足才几十年,不太稳当。刘裕扛着东晋的法统,发兵来讨,是否在灭亡后秦之后,顺带灭了自己?看不出来。拓跋嗣决定派兵直接对抗刘裕,鱼死网破。只有崔浩看出刘裕真实的意图,认为:现在我国北有柔然,军事压力太大,如果派兵南下,柔然突然进攻,国家很可能前后失据,怕是要完。不如不理刘裕,让他去打后秦,他如果真灭了后秦,不见得能在关中立足,我们到时候再派兵堵塞他的归途,肯定就有利了。

刘裕

于是拓跋嗣只是派兵在黄河北岸跟着刘裕的舰队一路向西,很少接触。后来的历史证明,刘裕真得就是按照崔浩的剧本走的,征服后秦不过是为自己夺取东晋司马家天下做准备工作,彰显武力值,加加政治分而已,并无彻底统一全中国的意愿。很快,刘裕灭了后秦,就慌忙撤兵回建康抢皇位去了。辛苦得到的长安先归了赫连勃勃的“大夏”,后被北魏灭了“大夏”,顺手捞走了长安与关中,得来全不费功夫。

刘裕去世后,拓跋嗣要南征南朝宋,去抢地盘。崔浩说不可,人家国力尚强,你去肯定打不下来。果然,北魏连河南的滑台要塞都没攻下来,止步于黄河边。

拓跋嗣去世后,拓跋焘继位,开启了统一北中国的征程。第一仗,灭亡赫连家的“大夏”,赫连家是匈奴别部,杂胡出身,开国君主赫连勃勃也是一个残忍虐杀的暴君。拓跋焘召集大臣商议,先打北边的柔然还是先打西边的“大夏”,鲜卑大臣都倾向于打柔然,都是骑马一族,熟练,好打。毕竟“大夏”都城统万城不是那么好攻克的。只有崔浩力排众议,认为,柔然游牧帝国,你打过去他就跑了,追不上,是灭不了,得来土地守不住。而西边的“大夏”兄弟相争,国民不附,国土方圆才一千来里,正好去打。北魏果断用兵“大夏”,果然一战而灭。

北凉开国之君

后续用兵柔然、北凉、高车。拓跋焘都是采用崔浩之计,大兵所向披靡,攻城拔寨,无往而不克。在攻取北凉之时,拓跋焘派去了解情报的安西将军李顺,跑了北凉十二次,都说距离遥远,都是沙漠,水草没有,前去攻打恐怕劳而无功。群臣附和反对。崔浩搬出《汉书·地理志》反驳:凉州的畜产,天下最为富饶。如果那里没有水草,牲畜怎么繁殖?另外,汉朝绝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土地上兴筑城郭,设置郡县……这种话实在是荒谬不可信。”李顺恼羞成怒地说:“耳闻不如眼见。我曾经亲眼看到,你有什么资格和我辩论?”崔浩一针见血地说:“你接受了金钱贿赂,就想要替人家说话,你以为我没有亲眼看到就能被你蒙蔽吗?”拓跋焘立即派兵西征,到了地方一看,水草丰美,地理环境极好,大军顺利消灭北凉。

可惜得是,如此聪明绝顶人物,最后丧命在一次不该表现的“表现”上。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时,拓跋焘让崔浩率领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修一本国史。并且反复叮嘱国史要依据“实录”。“实录”是记录帝王生活一点一滴的流水账,大事小情都记录在上,皇帝昨晚睡觉不踏实,吃饭香不香都要记录。最为详实可靠。

北魏统一北方

崔浩没听懂!

国史编完了,手下官员建议,这是我大国历史,应刻碑纪念。崔浩受皇宠多年,有点飘了。不仅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而且将石碑做成一片石碑林,放置在交通干道旁供人观赏。既然当初拓跋焘让参考“实录”,那我就秉笔直书,照实写得了。一笔一划,把拓跋鲜卑的历史无所避讳的全写了出来,其中甚至还写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拓跋鲜卑咋来的?当年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来的,拓跋焘的祭祖的金文还刻在洞里石壁上呢!崔侍中把历史写得如此明白,路边经过的不仅有鲜卑人,还有大量汉人。虽然中原板荡一百余年,五胡帝国换了十几家,但是高傲的汉家读书人自是以华夏正统居之,视胡儿为野蛮人。看见这些所谓“历史”,哪有不发笑的。于是,这事就闹大了,被一些鲜卑贵族获知,联名告发到拓跋焘那里。

拓跋焘也发飙了,我让你参考“实录”,那是为了写出来给皇族后代看的,免得以后忘了王朝创业艰难,你居然写出来让路人看了?修史,修史,从来都是后朝修前朝的史,现存的朝代修灭亡的朝代史。但凡自修的“国史”,大多应该是“档案”,而非人尽可观的“史”,君王们害怕被人瞅见不该瞅见的东西。比如李世民玄武门咔嚓了兄与弟,精神压力很大,贞观十六年,十七年连续两年要求观国史,定调子,都被诸遂良拒绝。春秋时,崔杼弑杀了齐国国君。太史秉笔直书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杼气个半死,杀死了太史。太史的弟弟接着这样写,接连死了两个弟弟。太史还剩最后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杼气急败坏,无可奈何,终于没有再杀。

中国史家都有“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观念,记录君主言行和祭祀、军事等大事的史官拥有最神圣的使命——他们所记录的实际是天意,是天命的体现。如果有半点不实,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正因为如此,历史在古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某种宗教的信仰。

崔浩正是不由自主地顺应了这种天命观,未能体会主子的真实意图,才酿成大祸。这种天命史观,也恰恰不能容于当朝的拓跋鲜卑皇帝。拓跋焘的心胸还没有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大,李世民要求观史可以被臣子拒绝,还厚着脸皮继续要求,不敢动粗,该咋样就咋样。拓跋焘却只能学了崔杼,你揭我家丑事?一刀砍了了事,眼不见,心不烦。五胡乱华的本质是什么?不外乎民族强盛,眼馋中原帝国的繁华与正统,也要一争高下,立国争夺天命与法统。皇家是大兴安岭洞里来的,一段“国史”把国家的法统都写没了,皇帝岂能容你?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崔浩受“国史之狱”牵连,被夷灭五族,时年七十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魏崔浩
基本上算的上的牛人
【转】被历史诱杀的“北魏第一谋士”崔浩
国史之狱:一部史书引发的血案
清河崔氏为什么被灭族?
北魏第一谋士,用300万人建自媒体,因太过写实最后被株连九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