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生被贬数八个州 大文豪苏轼终把逆境写成了诗
核心提示: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但是坎坷的一生,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琼州等八个州。苏轼一生坎坷内心却坚定,他也是历史从苦难中拣选的人。
是什么导致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
说苏轼政治上不成功,是指他身处新旧两党政治斗争漩涡,历经乌台诗案,屡次遭贬,一生仕途坎坷。而又说他是政治家,是指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能够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并努力地去实现,体现了苏轼“为官达济天下”的政治愿望。
一、简单介绍一下苏轼的成就。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是文学上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是书法上的成就: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又称《寒食帖》或《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评价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三是绘画上的成就: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2018年11月26日,苏轼传世名画《木石图》以4.636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4.117亿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专场成交,创下中国古画拍卖最高纪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轼在文学、书法和绘画上任意一项成就都足以青史留名,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更何况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如此杰出和辉煌的成就!苏轼:三千年一遇的妙人,至今找不出第二个
苏轼《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二、简单介绍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一是“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于新党之手。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赴任湖州知州,给神宗写了一封例行公事的官样文章《湖州谢表》,因其才情难抑,难免文中流淌个人感情,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他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遂被新党指摘“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包藏祸心且对皇帝不忠”,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诸人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退休金陵的王安石劝谏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使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若非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皇帝善纳谏大度不发怒),他才算躲过一劫,苏轼或许已经命丧新党之手了。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二是沦为党争牺牲品,屡遭放逐。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把持朝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得势上台,重新重用苏轼。但苏轼目睹旧党执政后并未重振朝纲、安抚百姓,而是执着于“党同伐异”,先废除了一切新法,然后拼命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势力,朝政污浊不堪。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便又遭旧党诬告陷害,至此,新党、旧党皆不容苏轼于朝堂之上,于是苏轼自请外调。后因政绩优异再度被司马光召回京城,紧接着苏轼又因上书力荐整治朝纲再度被贬。新党执政后,持续打压旧党,六十岁的苏轼被放逐海南儋州,这是仅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半生都是在不断被贬逐、启用之间折腾,六十四岁时,在被召回京城的路上溘然长逝。
三、导致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的原因。
一是才情太盛遭人妒忌陷害。苏轼是千年一遇的天纵奇才,文名冠绝天下,连皇帝和皇太后对他的才华都非常佩服,在苏轼的万丈光芒之下,其他人显得黯淡无光。对很多文人来说,穷其一生也写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的千古绝唱,但在苏轼却只是信手拈来,就这份本事,不知道让多少人心生妒忌和恨意。即便是为官,也是每到一地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斐然政绩,更是招致不少人的妒忌,谁都不喜欢自己被苏轼这样太过于耀眼的明星湮没,所以,苏轼太过优秀就成为罪过,成为他人打击、排斥他的天然理由。
二是耿直、单纯屡生祸端。苏轼一生坎坷、波折,多数起因都是自己耿直、单纯惹出的祸端。比如酿成“乌台诗案”的《湖州谢表》,新党从此文中摘取“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先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几句话,说苏轼倚老卖老,恶毒攻击皇上重用新人,妄议朝廷变法 的大政方针。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又忍不住向皇帝提出谏议,进行抨击,必然招致打击报复。太正、太真、太纯,是苏轼的优点,也是苏轼为官处世的弱点(绝不是缺点),性格决定命运,在苏轼身上就是一种悲壮的诠释。
三是党争之毒的祸害。北宋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争极其惨烈,所有官员非此即彼,绝不容许居中者。而新旧党势力随着新旧皇帝的更替而此起彼伏,导致朝政更替、变化频繁,不断处于变法与反变法的交替之中,朝廷的官员也不断被反复折腾。新旧党都是一方面需要苏轼的才华时,就调任苏轼;一方面又因苏轼不苟同、不迎合,数次触怒两党,又数次放逐苏轼。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的命运坎坷、颠沛流离,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三次分别贬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最后死在琼州海峡回去的途中。
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这回可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另一个说法
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
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而后新党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1079年3月,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于是苏轼被抓进御史府,一关就是4个月,遭到严刑拷问,每天被逼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后人把这桩案件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1086年,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丞相,苏轼也被平反并得到了提拔重用。但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并把新法全盘否定,认为其与“王安石党”不过一丘之貉,都是从小集团利益出发,并没有真正考虑天下百姓的愿望,他于是又上书弹劾司马光党。
至此,苏轼是既不能容纳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政治处境愈加艰难。于是他上书自求外调。再次来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知杭州(相当于市长)。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白堤和苏堤区别真实来历:白堤与白居易没关系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至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再被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1101年,宋徽宗即位,着力缓和新旧两党矛盾,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在自惠州后八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苏轼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他在渡过琼州海峡返北途中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苏轼被贬的一生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传扬天下。苏轼、苏辙两兄弟中举,苏家两兄弟的才华令仁宗皇帝叫绝,连声惊呼“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更是断言苏轼的文章日后“必独步天下”。
两年后,也就是嘉祐六年,苏轼两兄弟以进士身份一同参加制科考试,通过制科御试,苏轼以大理寺评事赴凤翔府签书判官。
苏洵去世,苏轼服丧一年多,居丧之后回到京城,遇到了满腔热忱的王安石,王安石不是政客也不是小人,只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苏轼觉得王安石太有激情,为大宋下的药太猛,药太猛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死人,从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开始,苏轼关注到变法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向着利国利民的方向发展,反而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苦难,对于变法派的急功近利,苏轼坚决上书反对,苏轼希望能以比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34岁的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一到杭州就惊叹“故乡无此好湖山”,西湖的美景令苏轼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在杭州,苏轼和圣山寺的和尚佛印成了好朋友,苏轼首次停留杭州期间的诗作中,处处充盈禅意。
此后十多年里,苏轼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处江湖之远的苏轼并没有忘记兼济天下,他关心民生疾苦,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改革邑政,惠民于实际。苏轼一心为民,把这个三个地方搞的风风光光,成为最富魅力的市长。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为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18岁那年,苏轼娶了15岁的王弗,王弗与苏轼恩爱生活11年后病逝,当年,苏轼从京城一路护送妻子的灵柩回到老家,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下3万棵青松,3万棵青松,该是什么样的风景,又要种植多长时间,每种一棵,苏轼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五年,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朝廷陆续实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这一时期的新法均以“富国”为目的,扩大和加深了对社会下层民众的盘剥,加重了农民负担,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就作了不少诗来讽刺新法。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44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对新法发了几句牢骚,一大批新法人士纷纷上书弹劾苏轼,神宗皇帝降旨将苏轼逮捕到御史台,苏轼被押送到京并直接下狱,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130多天,最终经王安石等人的劝说,加上神宗的祖母曹太后的求情,神宗从轻处理,将苏轼流放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为了生计不得不垦荒种地,在老友马正卿的帮助下,求得城东过去的营房废地数十亩,这就是著名的东坡,苏轼自此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开始淘洗自己,由失意官员成长为历史空前绝后的文化大使,在赤壁,苏轼写下《前赤壁赋》《念奴娇》,三个月后,写下《后赤壁赋》,还是在黄州,苏轼写下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
宋神宗驾崩后,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高太后临朝摄政,开始复用守旧派,恢复旧法,任用司马光为相,完全废止了王安石新法,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50岁的苏轼被极为赏识自己的皇太后召回京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苏轼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至翰林院学士,飞跃了12个官阶,翰林学士是传统士大夫的最高荣衔,有些类似现在的院士。
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按理说时来运转了,苏轼该懂得世故了,但苏轼就是苏轼,他不依附任何人,不归属任何利益集团,不加人任何党群,只奉行君子之道,只说真话,只对事不对人,当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受厄运,九死一生,现在又为王安石变法辩护,站在司马光等旧党的对立面,对于旧派全盘否定变法的矫枉过正唱起反调,引起司马光等旧党的猜忌和排斥,同时,尚在朝中的新党也极力排挤他,加上持不同学术观念的程颐、程颢所组成的“洛党”的攻击,苏轼陷入非常困窘的处境,苏轼的不合时宜,使得他既不为变法派所容,又不为保守派接纳,苏轼再次请求外调,于是,苏轼先后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做过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的知州。
苏轼和杭州有不了情,自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离开杭州,15年后又重回杭州任太守,这次来杭州做官,苏轼把百姓送给他的五花肉做成了东坡肉。
苏轼58岁时,苏轼的第二个女人王闰之离世,王闰之是前妻王弗的堂妹,有种猜测,王闰之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可能是她从小暗恋姐夫,王闰之跟苏轼共同生活了25年,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10年后,苏轼去世,苏辙将哥哥与王闰之合葬。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后党与帝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的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务、官衔被朝廷撤掉,在一个月内被三次降职,最后贬往广东惠州,被贬惠州时,只有三子苏过,妾王朝云两人相随,在惠州,服侍了苏轼23年之久的爱妾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但不久早夭,王朝云伤心过度不幸离世。那一年苏轼60岁,此后一鳏居。
岭南7年,苏轼一家死了9口人,苏轼只能苦中作乐,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晒脱的诗传到京城,于是,苏轼被再贬到海南儋州。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继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和解,苏轼被赦免,被封为成都玉局观提举(宋代祠官),这是苏轼一生最后的官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北归途中卧病常州,连续20多天不能进食,最后悄然离世,死时66岁。
苏轼一生被贬辗转八个州
苏轼被贬到过什么地方,最远的在哪?
苏东坡一生被朝廷贬官三次,第一次是1080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居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在黄州呆了5年后,又迁常州,又至登州,即今天的今山东蓬莱;第二次1094年,先贬定州,即今天湖北定州,再贬惠州,远至岭南了;第三次是1097年,贬为琼州别驾,儋州安置,贬到海南,那已是茫茫海外的化外之地了,这是苏东坡被贬最远的地方。
苏东坡第一次被贬是因为熙宁变法。宋神宗上台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了熙宁变法。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宋朝当时财政困难、民穷兵弱的局面,摆脱落后挨打的境况。王安石天纵英才,立志高远,熟悉民情,洞悉经济,在他的主持下,推行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由于急于求成,对推行改革的官吏过于苛责,许多官吏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便欺上瞒下,蒙混过关,甚至鱼肉百姓,从中得利,因此出现了一些扰民伤民之事。特别是推行青苗法的过程中,官吏任意摊派,使老百姓受到与改革初衷相违背的伤害。因为苏东坡当时在基层做官,看到过一些伤民案例,便对变法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宋神宗求胜心切,听不得半点意见,而御史们又喜欢“观风弹事”,看皇帝的脸色,一看皇帝对苏东坡有看法了,立马闻风而动,仔细研究苏东坡的诗文,而后按图索骥,罗织了一些罪名,特别是从苏东坡的奏表《湖州谢上表》,还有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找到了苏东坡一些发牢骚的句子,以讥谤皇帝、攻击新法的罪名,弹劾苏东坡,苏东坡因此入狱,坐了一百多天的牢,史称“乌台诗案”。苏东坡出狱后,就被贬到了黄州。
其实,苏东坡只是文人气性,诗人品格,讲话做事,喜欢付诸文墨,但说他坚决反对变法,这不符合事实。而且,他与王安石的私交一直不错,也佩服王安石的才华和能力,1086年,王安石去世,朝廷赠王安石太傅,苏东坡负责起草诰命《王安石赠太傅制》,他在制中说:“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对王安石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苏东坡不以站队来表达政治立场,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调查了解,来以事实说话,所以,他因发表对改革看法而遭到贬官,他并没有与王安石成为宿敌。当王安石去世,司马光上台,尽废新法,苏东坡又说变法的益处和变法的好话,结果让保守的司马光也非常不快。
1094年,宋哲宗启用章惇为宰相,章惇在复行新法的同时,对反对派大肆进行报复,因为苏东坡当年对变法提出过意见,章惇因此将苏东坡贬至岭南惠州,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苏东坡最大的优点在于,无论怎样的苦日子,他都能过出不错的滋味来,以前在黄州也好,现在到惠州也好,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优游自乐,比如开荒种地,手抄《金刚经》,钻研烹饪等等。在惠州,他曾作诗曰:“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多么的悠闲自在!
但这却触动了章惇敏感的神经,他见苏东坡过得不错,立刻又将已经61岁的他贬到了海南,几乎把人给做绝了。后来,章惇的结局也不好。
苏东坡一生中的“五大州”
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辗转30余州县,在湖北黄州(今黄冈)、江苏常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浙江杭州等18座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这”5个州“都和苏东坡有颇深的渊源。
1、黄州-苏东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为止。苏东坡在黄州生活了四年有余。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黄州时期是苏东坡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脍炙人口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此时期所作。因为人生的跌宕起伏,苏东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观在黄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东坡居士“的别号是因在黄州期间他经常去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而来,黄州赤壁也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闻名遐迩而被称为东坡赤壁,所以把黄州作为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毫不夸张。
2、常州-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关系密切。早在1057年,他就和常州府的蒋颖叔、单锡、胡完夫结为莫逆之交,从此与常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1084年,苏轼在流放途中给皇帝写了《乞居常州表》,并得到皇帝批准;1085年苏轼被重新起用为官,但后又被流放至惠州、詹州。最后因徽宗继位实行大赦,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于1101年终老常州,享年64岁。苏东坡先后11次踏上常州这块土地,常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风景优美,在此既远离了政治斗争,又无生活窘困之忧,还能与众友日常相处,他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常州市民在苏东坡来常泊舟之地建起“舣舟亭”以作纪念,后又在古运河畔,三面环水,风景优美的“舣舟亭“所在地建有东坡公园,园内主景舣舟亭,园中假山旁有东坡洗砚池,以白石凿成,是东坡客居常州时洗涤笔砚之处。
3、杭州-苏堤春晓
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被后人称“苏堤”。”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4、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当时的惠州,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很落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经历过无数坎坷的苏东坡,凭着骨子里的乐观开朗,仍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就是在惠州期间所做,无意间为荔枝做了免费代言!
5、儋州-人生最低谷
绍圣四年(1097年),仕途多舛年逾六旬的苏轼被贬到了更为荒凉的儋州(今海南儋县)流落儋州。这里苏轼的境遇达到了人生的最低谷,生活极为清苦,居住的是儋州百姓为其搭建的小茅屋,东坡到海南岛以后,曾在诗中论海南“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在如此窘境下他仍能以豁达乐观的平常的心态帮助黎民开荒种植,开启文化教育之风,成了儋州文化的播种人。
苏轼的诗词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引子:一个被频繁调动的干部
传说,大辽国皇帝向大宋国的皇帝传话,想让苏东坡做驻辽大使,大宋国没有答应,因为苏轼是国宝,不能出境。但是,这样一个“国宝”,在大宋国内部却被“玩坏了”。
苏轼(1037—1101),自从年轻时中了科举进京当官,此后一大半时间被外放、贬谪,甚至是“监视居住”。朝廷中新党、旧党都打击他,老皇帝、新皇帝都不待见他,具体原因很复杂,说到底是因为“一肚子不合时宜”。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先后在杭州(今浙江,任通判)、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湖州(今浙江)、黄州(今湖北黄冈)、杭州(今浙江,任知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今江苏)、定州(今河北)、惠州(今广东)、儋州(今海南)、廉州(今广西合浦)、永州(今湖南)、常州(今江苏)任过职。就算在交通、通信发达的今天,也没有这么搞干部交流的。
苏东坡一辈子兜兜转转,走遍了大宋国的天南海北。同样是行万里路,李白属于“体制外”,他是自我放逐;苏轼属于“体制内”,他是“被放逐”。
(二)30后:密州出猎,少年张狂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是今天的山东诸城,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山东齐鲁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圈,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孔孟都出于此。苏轼37岁时到任密州知州,属于年轻干部,仕途还处于上升通道。他还自称“老夫”?其实就是“少年狂”。
那时候的宋家王朝,天下承平已有百年,其实是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老百姓不知干戈已久,知州苏轼发话:“加强国防教育,得搞一次军事演练啊!”
军分区司令、公安局长们积极张罗。最终,他们成功地把一次军训搞成了一次“角色扮演”(cosplay),或者说是一个“大派对”。太守骑着马、牵着狗、架着鹰,穿得严严实实,带着一众随从在小山坡上来往奔驰。不少老百姓跟在马屁股后面,过来看新鲜。倒也弯弓射箭了,打到什么猎物,没讲,估计是山鸡、野兔之类。“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那都是想象。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个典故是讲,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苏轼是在暗示朝廷:“什么时候调动我回京呢?”挂职锻炼的干部,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顺便说一句,那首有名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也是在密州写的,他想弟弟了。
(三)40后:黄州东坡,世事大梦
西江月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密州之后,苏轼在徐州、湖州短暂任职,突然遭遇“乌台诗案”,这是个类似文字狱的冤假错案。命是保下来了,四十岁出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地方官的监视居住,不能乱说乱动。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在长江边上,附近有些赤壁、西塞山等真真假假的名胜古迹。
我们头上念的那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和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就是在黄州期间写的。苏轼在黄州百无聊赖,研究猪肉的一百种吃法,在居所的东坡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严格意义上的苏东坡,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他没事就跑去跟地方土豪、村夫野老喝酒,半夜才回来,家童睡得死沉,敲门不应。东坡先生只好扶着竹杖、坐在门槛上,听着江涛,心中吟唱着《听海》:“听,海哭的声音,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也想坐个小船,逃遁到天涯海角,但也只是想想。传说,黄州地方上的领导听到苏轼写的这句词,很紧张,吓得赶快连夜去看,真的以为“维稳对象”跑掉了。
想到最后,似乎相通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说“四十不惑”,现在,他,仿佛——只是仿佛——看透了人生。
(四)50后: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黄州之后,苏东坡又辗转了很多地方。到了绍圣元年(1094年),突然被贬到惠州。那时候,他已经50多岁了。以前虽然也被放逐到这里那里,但基本在黄河、长江流域转悠,还都算是“文明核心圈”。这一次,他将跨越南岭、挺进珠江。走遍中国的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苏轼在大约一千年前已经做到了。
惠州在今天的广东省,珠江支流东江的边上。那座城市在北回归线的南边一点点,离今天的广州、香港都不远。唐宋时期的广东比不现在,是人人闻之色变的瘴疫之地。我的朋友岭南土鳖在“宝宝念诗”之《有一种不幸叫名垂千古》里说,韩愈被贬到同处岭南的潮州,感觉就像今天被送到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西非一样。
现在,岭南又迎来了一位“现象级”文化大师。只不过,大师们总是不情不愿的……
说来蹊跷,此前十多年,苏轼曾经为被贬岭南的一位朋友王巩及其小妾寓娘(又名柔奴)写过词,名为《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其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那你苏轼也去一趟。苏轼,也带着一名贴己的小妾,名叫朝云,去了。这一去,朝云就死在岭南,苏轼伤心透了。
五十多岁的苏轼,心头已经没啥念想,整日研究热带水果,卢橘、杨梅、荔枝,而且有一定的暴食症倾向。“不辞长作岭南人”,跟“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个意思。不管愿意不愿意,苏轼觉得,在此终老也无所谓了。
(五)60后:海南万里真吾乡
造化弄人。苏东坡不是写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吗?三大江河他都踏足了,现在轮到大海了。绍圣四年(1097年),年过六旬的苏轼被流放到海南岛儋州。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把那里叫做天涯海角。
苏轼是从惠州出发的,在路上听说弟弟苏辙被贬雷州(大陆离海南最近的地方),心头感慨万千,一口气写了三首不太有名的七绝,第三首是这么写的: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海南万里真吾乡”,落魄到这个地步,还这么讲话。在别人的眼里,要么是潇洒,要么还是“嘴硬”!
到了海南以后,苏轼写了一篇文章《在儋耳书》,用类似庄子的文体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说,我刚到海南岛的时候,很苦闷,心想什么时候可以出去呢?后来想想,这里固然是一个岛,但天地在大大大海中间,九州在大大海中间,中国在大海中间,谁不在岛上呢?一盆水泼在地上,草籽浮在水上,小蚂蚁抱着小草籽才得以幸免。人类啊,跟它们其实也差不多!没什么可抱怨的。那就笑一笑吧。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念此可以一笑。)
三年过后,宋徽宗即位,苏轼回到大陆,辗转多地,最后死在常州。现在叫苏锡常的那个地方。
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谪居黄州,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了,但是,也正是这一段日子,苏轼终于成了苏东坡,他进入了一生创作中的巅峰时刻。
元丰三年(1080年)的大年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京城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了黄州。
由于是犯官身份,没有官舍居住,初到黄州的苏轼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山间旧庙里,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定惠院”。
虽说生性豁达,乌台诗案还是给了苏轼极大的打击。他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朝廷“明星”沦为了边远地区的犯官,甚至失去了人身自由。在出狱后以及初到黄州的日子里,写给朋友的信件,一封都没有得到回复。他在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可避免地,他陷入了一个极度孤独的境地,正如他的名作《卜算子》里所写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然,他不会就此与世俯仰,随波逐流,虽然“沙洲寂寞”,但这只“孤鸿”依然襟怀磊落,依然坚持自我,依然“拣尽寒枝不肯栖”。
面对苦难,苏轼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反省自己,他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是有些锋芒毕露了,有些自以为是了。
过了不久,全家人都到了黄州,这给了他一些精神慰藉,不过生活却更加艰难了。首先,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不能再住在庙里,只好硬挤在一处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临皋亭”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逼仄。他在《寒食节二首》里自我解嘲说:“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
初至黄州,苏轼“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所以花钱大手大脚。这时人口一多,立刻囊中羞涩起来。他不得不勒紧腰带,把每天的花销限制在一百五十文。每月的初一,他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用画叉挑起来挂在屋梁上。每天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再用叉子挑下一串来。
元丰四年(1081),苏轼生活“日以困匮”。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马正卿,在他被贬不久后也追随他来到了黄州。这时,马正卿挺身而出,向黄州太守请求:“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希望能划一块无主的地给苏轼耕种。不久,原黄州太守离任了,继任太守徐君猷很同情苏轼的遭遇,就把黄州城东缓坡上一块营防废地划给了苏轼。
这“东坡”是营房旧址,瓦砾遍地,杂草丛生。但苏轼别无选择,只能带领全家老小清除瓦砾,刈割荆棘,终于整理出五十亩田地来。他又购买了一头耕牛,冬种麦,夏种稻,还种了蔬菜瓜果。从未劳作过的苏轼尝到了开荒种地的艰辛。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贬地耕植,写过《东坡种花》二首,其中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的诗句。苏轼仰慕白居易,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他慢慢地不再孤寂了,从各地赶来拜访探视的朋友渐渐多了,参寥子更是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黄州来探望他,而且一住就是“期年”。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载,苏轼在黄州,每天早上起来,如果没有客人到访,就自己去拜访朋友,“设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
每当有朋友远道来访时,狭小的“临皋亭”就更不方便了。苏轼决定自己动手,盖几间房子。在朋友们的大力帮助下,他在东坡地头建成了五间草屋。落成之日,恰好天降瑞雪,苏轼非常兴奋,在草堂壁间画满了雪花,将屋子命名为“雪堂”,并且写了一篇《雪堂记》记述这件事情。
在黄州,苏轼也算是无官一身轻了,他在这里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在这里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在这里,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这里,他彻底地脱胎换骨,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获取了真正的个性自由。在这里,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黄州,苏轼性格当中的恣意跳脱,开始慢慢收敛,变得更加深邃,也更加豁达。比如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黄州,苏轼常说“多难畏事”、“多难畏人”,他在给李端叔的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到无人认识,在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在东坡的辛勤劳作之后,苏轼脱胎换骨了,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了。他说::“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某一天,他写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太守看到这首词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句子,大吃一惊,难道苏轼要逃走归隐?要知道苏轼在黄州虽挂名团练副使,实则有名无实,当地长官要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太守急忙来到苏轼家里,到了之后,却发现苏轼睡得正香,这才放下心来。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朝廷的命令下来了,苏轼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大约在四月七日后,苏轼一家离开了一共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之久的黄州。
黄州,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被贬儋州州写的诗
一、《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二、《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三、《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四、《椰子冠》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五、《出游纪游诗》
半醒半醉问借黎,竹刺藤捎号号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苏轼,大诗人,大词人。一生诗词无数。
三个大文豪处于一个时代却老死不相往来
王安石,大诗人,大词人。同样的一生诗词无数。
司马光,大文豪,小时候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现代的每个人都学过。
这样三个大文豪处于一个时代。很多人的印象三位文人应该是心心相惜。可惜现实却狠狠的跟世人开了一个大玩笑。三人在仕途上要不就是老死不相往来。要不就是政治理念不同,到了最后分道扬镳。
先说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故事在现代初中生的历史课本上有着记录。只是跟历史课本上的寥寥数语不同,王安石变法的刀光剑影却是惊心动魄。当时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官员被称为新党,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以司马光为首的官员被称为旧党。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轼也是旧党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跟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不同,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以实际为底,不同意王安石激烈的手法。本来少年得志的苏轼应该得到当时的宋神宗重用,可惜苏轼常常因为变法的事顶撞宋神宗。到了最后,人到中年的苏轼被贬到了偏远的地方为官。
几年后,随着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相继去世。成为了宰相的司马光大肆提拔旧党官员,作为旧党的代表人物,苏轼也得到了重用。很快的时间就做到了翰林学士这样的三品大官。本来应该对新党被大肆打压感到高兴。可苏轼素来敢于说话,几次对司马光提出让司马光接受部分对百姓有利的变法。可司马光一生都在跟王安石斗法。虽然对于苏轼的论调倾心听着,却不理会他的建议。两人多次的不欢而散自然让司马光慢慢的疏远了苏轼。苏轼的坎坷仕途再次雪上加霜。
苏轼的一生真正的诠释了一句话,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苏轼轶事,苏轼故事二十五则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猜谜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答案:嬴政并吞六国
眼里众生
一天,苏轼与佛印一起对坐参禅。忽然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心喜。佛印问苏轼:“你看我像什么?”苏轼说:“我看你像堆牛粪!”佛印听后并没生气,反而一笑了事。苏轼自以为占了上风,心中窃喜,回到家中向苏小妹炫耀。才女苏小妹听后笑嘻嘻地看着哥哥说了句禅语:“心中有佛则众生皆佛,心中有粪则众生皆粪。”
登州五日两上书
苏轼一生忧国忧民,不管是被贬期间还是任职之时,他心系天下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他曾在登州(今山东蓬莱)作过五日知州,就在这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他就完成了两件利国惠民的好事,被后人称颂。
宋元丰八年(1085年10月15日)苏轼受命复朝奉郎知登州,这一年他五十岁。此行是他六年前由于“乌台诗案”被陷下狱,后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复出后首次移职地方官。
登州处于“地瘠民贫,商贾不至”的沿海之地,千里迢迢上任后,他耳闻目睹的是登州百姓深受榷(专卖)盐法之苦。这一带百姓多为“灶户”,即以煮盐换钱为生计。可自从朝迋颁布实施“榷盐法”,即推行食盐专卖制度以后,灶户所产之盐必须卖给官家,不准私自出售。这样,灶户所得的钱还不及以往直接卖给百姓的三分之一。许多灶户因此破产,只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另一方面,百姓向官家买盐,又要付出高昂的价钱,吃不起盐。而官府所屯之盐“有入无出”,“一、二年间即化为粪土”,主管屯盐的官吏也要因此破家赔偿损失。结果是朝廷无利,百姓遭害。面对这种状况,刚刚上任的苏轼再次把个人恩怨置之度外,毅然上书朝廷,递上《乞罢登州榷盐法》一道奏折,力陈罢行榷盐法的利害。当即获得皇帝准奏,为登州百姓争得生计之路。
登州城北当时有一座水军寨——刀鱼寨,是防御北卤(当时对北辽的恶称)的重要军事基地。苏轼上任后巡视刀鱼寨发现,这里武备松弛,且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深为不安。就在上任后的第五天,他接到受命被封为礼部郎官召还朝廷的诏书时,又向朝廷递上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的奏折,直陈登州武备松懈之忧,建议“朝廷详酌,明降指挥,今后登州……兵士并不得差往别州屯驻”,以保国家安全。
登州之任,短短五日,苏轼先后两上奏折,一惠民一忧国,以其任职时间与所上两折之比例看,可谓“政绩显赫”。
三抄《汉书》
对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然而对苏东坡天才的成因,归结为他的天资超人是主流观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三次抄写《汉书》足见其勤奋。四十七岁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承受极大的精神打击之外,他还要去东坡开荒种地,维持一家几十口人的生活。劳动之余仍旧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此间,他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抄《汉书》的工作。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
他经常诵读杜牧的《阿房官赋》,日子久了,就连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这篇赋的主旨了。
可见苏东坡勤奋刻苦之程度。
题字助贫
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身无公务时,常到街头走走。有一天,他路过清河坊,看到一个小伙子在卖画儿。苏轼走近一看,感到一幅月梅画得不错。问道:“小伙子,这画是你画的?”小伙子点点头。
“这画是卖的?”小伙子又点点头。
苏轼虽然自己画画,画得很好,可是对于好画,仍是十分喜爱。他问明价格,摸出银钱,将画带回家中。
过了些时日,苏轼又经过清河坊,又见那小伙子面带愁容,在卖画。禁不住又走了过去问:“小伙子,你又来卖画了?”
小伙子又见到这位好心人,就将卖画的原因说了出来。原来,这小伙子叫宋文新,自幼迷恋画画,又肯刻苦用功,画得一手好画。但不幸的是,父亡母病,只好靠卖画束打点生活。每天在此挂出画后,看画的人不少,但看看下面的落款,就走开了。
苏轼听完他的话后,称赞他的画技不错,并十分同情他的遭遇,说:“你来此卖画已有多少日子?”
“一个多月。”
“卖了几幅了?”
“一幅。”
这一说,使苏轼更加同情。心想,他的画已有相当功力,可惜没有名气,所以,无人问津。就说:“我来帮你一把如何?”宋文新正走投无路,连声表示感谢。
苏轼见小伙子如此认真,愈加敬爱。心想,这正应给他帮助,说:“你如以为虚伪之事不干,那么,我写真心实意之言,就不得推却。”
“好。”
“但不得反悔。”
“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苏轼提起笔来,在一张画上写了“此画苏不及”五个字。
小伙子见了苏轼的题词,感到十分惶惑,连声说:“太守乃当今学士,小人不敢当,不敢当。”
苏轼说:“我题此字,自有道理,你不必担心。目前通是葬父养母要紧。”小伙子想想没法,只好签应了。
这件事发生后,一传十,十传百,不几天全杭州人都知道了,纷纷来看小伙子的画、买他的画,他的画很快都卖出去了。
宋文新葬父之后,去苏府拜访,又提起题词之事。苏轼笑笑说:“我题此五字,并非完全虚妄。”说毕,拿出他少年时画的一幅月梅和宋文新的月梅同时挂在壁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一生有哪五次磨难?他为何受海南岛人民深深的崇敬?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谁更厉害?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趣谈苏东坡
苏东坡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他用四首诗告诉我们人生为什么一定要乐观
问汝平生功名,黄州惠州儋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