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句第4讲


章法·修辞

第4讲

章法·修辞·渔洋第四法

一、绝句的章法

绝句的章法千变万化,但主线是不可缺少的,起承转合也是不可缺少的。因其只有四句,故而这个过程只能由四句分别来完成,其结构就必须显得特别紧凑,而字数少,腾挪的空间小,常常使人或失之于油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凡此种种,往往都是绝句之弊,难以克服。这就要求我们思维更加缜密,手法特别老道,遣词造句尤其精炼,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

对仗,绝句中也没有强行规定,可以对,也可以不对。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两联都对的情况。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具体的章法,也就是怎样在诗中来完成起承转合的过程。

那么,如何“起、承、转、结”呢?前人经验,“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绝句的篇幅短小,开端一般不能迂回曲折,或随意铺排,而应直入本题,从靠近诗的主旨着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平平道来,从容承接。“转”不仅是一般意义的转折,在绝句里,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由景物状况到人物行动或思想活动,由别人行动到自己行动、见闻,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到将来的情景,由眼前情景到产生的幻想,由叙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原因等等,都可以是转,转通常在第三句,但也有特殊的情况。      

一般说来,绝句的写作,后两句比前两句更重要,第三句尤为重要,“七绝(五绝略同)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出。”第三句是转舵处,舵转好了,方向对了,船便顺流而下,胜利地到达终点。“转”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转出新路,拓出新意、深意,通常是转的弯子较大,角度越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料之中,诗就越能动人。第三句的转,为了起拉出、铺垫、反激、强调等作用,前人常常用下列词:不、莫、独、更、如、若、何、谁、纵、欲、愿、今、至今、昔、遥知、早知、须知、谁知等等,大家可以从前人诗歌中找到很多用上述词做转的例子。

第四句的结,往往是诗歌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句应如撞钟,余韵袅袅,绕梁不绝,要做到“语绝而意不绝”“言已尽而意无穷”,它紧密的承接第三句,又或隐或现的照应前两句。绝句的结一般有三种情况,其一以理结,而纯粹以理结的往往不易动人,所以多半是伴随抒情、议论,寓理于事;其二是以情结,由景及情,或是情的深化;其三是以景结,情寓景中,则神韵自出。   

绝句写作,贵语浅情深;意不深则薄,语不浅则晦。元人杨载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清人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得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

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

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宕开,造就波澜。

妙合,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的命运。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读者可能会问,写这样大的题材,当然可以做到波澜壮阔。如果是小的题材呢?其实,诗的技巧就在于作者的构思上,是诗人思力的体现。小的题材一样可以尽起波澜,关键在于作者如何把握。比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长安回望绣成堆,起句紧扣题目,因为是过华清宫,因而从长安入手就是很平的起笔,一点也不突然。回望的,是绣成堆,风景优美。

山顶千门次第开。纳入诗人眼帘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是山顶的一道道的门,它们依次打开。当然,这不是真的望见,而是一种想象。杜牧过华清宫旧址,过去的事情早已经成为历史。作为咏史篇,这里的事情是透过历史的印记而想象出来的。这里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也不乏夸张的妙用。比如千门就肯定不是真的有一千座门,而是一种夸张。但这个夸张不是全篇的技巧,而是修辞。因为它只对这一句起作用。

一骑红尘妃子笑,转折的也很别致。回望、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联系。但结尾一出,联系就出来了。

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是在说荔枝。这依次打开的千门,那么秩序井然,是为了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了解荔枝以及这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了。尤其是那个“笑”字,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两个妃子的“笑”虽然具体原因不同,却又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这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说一下,诗,尤其是绝句,它的线索是很重要的。前面一首诗的线索是战争。这一首诗的线索是荔枝。看似关系不大的四句,通过线索联结到一起,似散实连,这是绝句章法的关键。

二、赋比兴

1、赋比兴的概念

用朱熹的话来讲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

下面我们来看朱熹的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作品的题目叫《观书有感》,这首诗从起句中“方塘”这个他物开始,引起了后面的所咏之词——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认知(渠)才会清晰。这就是兴。

再来看李白的一首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很清楚,起句直接陈述的是李白在做一件什么事情,这就是赋,大家看清楚这句,“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字——事,而不是物,而且是直言,没有拐弯抹角。这就是赋跟兴最大的区别。

比,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大家看清楚,这里有两个物,此物和彼物,所以,凡是说到比,必须是能够清楚说出两个物的,这两个物就是我们现代汉语里面所说的,喻体(绝句中本身的物)和本体(要比的对象),合句中的实比,必须有实物,这个实物是大家都熟悉的,看得见的物叫喻体,用它来比喻一个大家不知道具体情况的和不好描述的东西,这个被比物就叫本体。比如说,小姑娘长的很漂亮,人们不知道漂亮到什么程度,就说像花儿一样,这时候,人们想到已知的熟悉的花,花有多漂亮,小姑娘就有多漂亮,如此就使大家都明白了小姑娘的漂亮程度,这样,花就是喻体,小姑娘就是本体。喻体与本体相对,是比喻的一部分。喻体是对本体特征的有效并极形象的修饰。通常喻体与本体有着各方面的相似之处,这样说能把本体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光有一个物(喻体),而说不出比的对象(本体),或者光有一个本体,而没有喻体,都不叫“比”。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叫赋比兴,这是古诗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在唐诗中,赋比兴可以用在绝句的任何位置,而且,更多的时候,是兴中有比,赋中有比,这样的唐诗很多,我们在前面的对联和律诗讲义中也已经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再次详细介绍。

三、渔洋第四法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忆、记等词。

杨枝紫云曲之一(王士祯)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注释:

(1)紫云曲:传说的仙界乐曲。典出《神仙感遇传》。

(2)名园:著名的园艺园林。

(3)杨枝: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4)眠起:一觉醒来。此处指柳树经过“冬眠”,在春天又重新长出新枝。

(5)踠(wǎn):弯曲。 

(6)灞陵:在汉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公里处,是两座位于西汉长安城东南的西汉帝陵之一。灞陵前的灞陵桥(简称灞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7)飐(zhǎn):动词,风吹物使其颤动。 

译文: 

名园里满树杨柳萌发绿枝,

被东风吹醒后弯向地面垂。

忆起三月曾在灞陵相见处,

杨花如雪颤动在轻柔柳丝。

先看全诗脉络:

一二句述眼前景;通过“忆”字,引出三四句的怀想旧事。以“追忆往事”作“转”,这是渔洋绝法第四法的特征写法。

首句点题“杨枝”;第二句承写春天杨枝的实况——已“垂”;第三句因“垂”转忆起霸陵相见旧事,第四句又由“三月”带出飞花如雪的旧景;第四句句尾回扣题目“杨枝”。

再看句法特点:

1、“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起承两句的主干是“绿杨枝踠地垂”,还是两句合起来说一件事情,还是流水句。这两句写景,“绿”点名了时间是春天,承句的“眠起”“东风”扣的就是“绿”。“眠起东风”是为平仄合律而采用倒装手法,本应是“东风眠起”,意指经过“冬眠”之后,杨枝被东风吹醒。

2、“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转合两句的主干是“见飞花”,也是两个句子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也是流水句。一个“忆”字,明明白白地说明这是“转”,既是由景入情,也是由今追昔。本句中王士祯用“回忆”来宕开思路,由景入情,“转”得自然、合情合理。这是初学者模仿的好句式。

表示回忆的常用词语还有:缅、怀、记、怀念、回想、回味、冥想、冥思、追忆、难忘、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

“灞陵”说明回忆所在地。因为灞陵前的灞桥已被历代文人描述为告别之地,且王士祯本人也到过灞陵和灞桥,有《灞桥寄内二首之二》为证,而灞桥两岸又遍栽柳树,所以选择“灞陵”这个意象,最能表达离别愁苦。“三月”,是指晚春即农历三月,而不是数量词三个月。此时,柳絮纷飞,故友分别,惜春加惜别,是这个意象的深刻寓意。“见”,一字双关:一是此时正可见杨花如雪,二是与故友在灞桥匆匆一见。寓景又寓情。

合句前四字“飞花如雪”,“飞花”指柳絮飞飘,本已足表别意;“如雪”,更添一份冷意。这就造出了一个凄惨告别的意境。三字“飐轻丝”,则暗含不舍之意。“轻丝”指的就是柳丝。柳絮不忍飞去,与柳丝一样在风中颤抖,就如同将要离别的友人,依依不舍,欲走还停。 

这首诗,全篇没有一个“别”字,用以表现人的行为的只有一个与“离别”反义的“见”字,却让人读后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之中,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所在。

再看一首绝句: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第三句用“年来”加上“惯”这一频率副词,大家便可知道,“年来”其实是“多年以来”,这当然是说的旧事。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第三句,则是用“十年旧约”来说明这是缅怀往事。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卢师山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这几首都是用“忆”字引出旧事。

本讲提纲:

一、绝句的章法

二、绝句的修辞

三、渔洋第四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格律第二十三讲-绝句7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写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和口诀
以彼物比此物也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之四
十耘说诗贺岁篇:诗歌技术全家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