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这四句话,让你领悟大道,大诚,大德

国学

in

智慧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内容如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形态行踪,以随着“道”转移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幽深不明,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既真又纯,可相信可体验。

由今天上溯到远古,大道从未消失,人们据此认识万物之发展规律。我是如何了解万源之始的情况呢?靠的就是这大道。

大德之人,总是崇尚大道,顺道而行,以得道为自我要求。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只有细心体认了“道”,才能认识到万物发展之始终,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有大德。

“道”虚无缥缈,深不可测。但并非捉摸不到。

它虽然恍惚,但其中确实有形有象,有实物,得道之人可触摸到它;它虽然幽深不明,但其中有精神实质,得道之人能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诚实可信、真纯可验。说明“道”是真实存在、值得人追求的。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

正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以其为宗,它是主宰万物的真理所在,所以我们只有顺道而行,才能抓住这个事物发展的真理,从而及时行动,获得成功。老子自己就是这么洞察万物的,所以领悟到如此深刻的哲理。

道的若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从“虚无”中寻找其中存在的真理。只有回归这种纯粹虚无的状态中,内心才能宁静,并在宁静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我们这一生在悟什么?其实是悟空~悟到了“空”,心胸才能变得宽广,才能容纳万物,接纳大道,践行大德,实现大诚。

一、大道

首先,“道”被赋予了物质性,它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和本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存在。

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话中,“道”被形容为一种恍恍惚惚的存在,但其中却包含了真实、具体的物质和精华。

这表明,“道”虽然难以捉摸,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是构成万物的根本要素。

其次,“道”还被赋予了能量和运动的特性。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段话中,“道”被形容为一种无尽的能量和动力,它不断地运动、转化,并推动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这种能量和动力是永恒不竭的,它可以被视为宇宙间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此外,“道”也被认为是一种规律、法则或原则,它支配着万物的运行和变化。在“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这段话中,“道”被描述为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存在,它左右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而不求回报或主宰。这种规律和法则可以被理解为万物生长和变化的根本原则。

二、大德

“德”被描述为一种与“道”相通的、不可或缺的品质。它强调的是与“道”相一致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

首先,“德”被认为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它要求人们遵循“道”的指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

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段话中,“德”被定义为一种与“道”相符合的行为和态度,它要求人们以“道”为指引,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从而达到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其次,“德”也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中。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话中,“德”被描述为一种真实、质朴的表现,它能够使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与“道”相符合,从而达到自然、真实的状态。

此外,“德”还被认为是一种整体的品质,它涵盖了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等方面。

在“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段话中,“德”被表达为一种整体性的品质,它与“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大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大德”。《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巧诈可能一时得逞,但时间一久,就露馅了;相反,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诚心地交友,尽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现出愚直,时间长了会赢得大多数人的爱戴。

韩非子的这句话是说,与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欺瞒他人,不如诚心诚意地来对待别人。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

首先,“诚”被定义为天道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的、先验的。这意味着,“诚”是宇宙间最根本、最真实的存在,是万物之源。在“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段话中,“诚”被明确地规定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原则,是实现个人和宇宙统一的基石。

其次,“诚”也被视为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言行一致。在“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中,“诚”被描述为一种内在的品质,它能够使人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真正的智慧和明达。这种品质不是通过外界的教化和学习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提升而达到的。

同时,“诚”还被认为是一种心灵状态和人生境界。

在“故圣人云:我无为而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段话中,“诚”被表达为一种无为、无欲、好静的人生境界,它能够使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从而达到自然、真实、朴素的人生状态。

“德”与“道”的关系,即“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

大德之人,总是崇尚大道,顺道而行,以得道为自我要求。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只有细心体认了“道”,才能认识到万物发展之始终,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有大德。

道为道体,德为德行,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德,道无形,德有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尊“道”而行,需做到“诚”。

诚就是尊重事物本来的样子,客观不作假,按照事物本来的规律去做事,才能实现“大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霞光语录 • 光芒遍照(下)
顺道而行才能成大德,有大德方能成大事
《道德经》:人无信不立,人无德不兴 所以要诚信代人,以德服众
大道无为17:水有大德,因而上善若水
《道德经》精解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