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无能”的孩子,不敢回家过年

作者:匠心运之

来源: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

“我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我不值得被爱。”同事小陈,如是说。

小陈今年刚毕业,问他过年什么时候回家,他沉默了。后来他告诉我,因为想离开父母,他才来到外地工作。在是否回家过年的事上,他与我发生了争执。

他让我感觉到,情感的单薄,对亲情的冷漠,对爱的抗拒。

有人说:没有爱的能力,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不具备爱的能力,便不懂爱人、爱己,也不懂被爱。

天真烂漫的孩子,让我们相信,他们天生就懂爱,那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却丧失了爱的能力。

我不禁好奇,他的童年经历了什么。

他告诉我:

每次考不好,都会被父母在亲戚邻居面前批评一番,在亲戚朋友眼里,自己就是个差生;

自己上学时,被欺负、嘲笑,父母即便在身边,也不会帮助他。只会冷漠地教育他:人生充满荆棘,你要学会面对;

从小到大,他和父母的关系就谈不上亲密,小时候大多时间自己玩,父母难得陪在身边,却自顾自看起了电视。

一毕业,他便毅然离家,消失在茫茫人海,虽然有时难抵内心的挣扎,却依然用过去的痛楚,来麻痹自己。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作为父母,每一个不幸的童年都值得我们思考。不想养出一个将来爱无能的人,千万记住三件事。

 1 

不做孩子污点的“大广播”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卑幼有过,对众不责。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匿名讲述她的经历。

小时候喜欢咬指甲,不管是家中来客还是出门碰到熟人,妈妈都要拿这件事奚落她。以至于她为了控制自己不咬指甲,每天不停地剪手指,十个指头伤痕累累;

带同学回家吃饭,妈妈在饭桌上将她的糗事说个不停,从那以后,再不敢带任何朋友回家;

亲戚夸奖她,妈妈却将她的一堆缺点抖了出来,亲戚再也没有称赞过她;

一次犯错,爸爸罚她跪在大门口,邻居上楼下楼,总会取笑一番。

当众羞辱,令孩子颜面无存,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偏执的心理。

带着耻辱感生活的她,痛苦不堪,甚至服药自杀,父母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让她轻生。

她从初中起,就申请住校,不愿回家,一心想考到国外。

这让我想起小陈所表达的意思:他知道父母疼他,希望鞭策他进步,但这样的方式,让他想逃得远远的。

很多人会认为,孩子小,不会顾及面子。

而大人与孩子的世界比例是不同的,孩子们在乎父母给予的每一个反馈与评价,很多成年人口中的玩笑,孩子们往往会信以为真。

也有人认为,丢人的当众批评,对孩子的警示作用更大。而正如“破窗效应”,被揭示缺点的孩子,总免不了被攻击或嘲笑,随着名誉越来越残破,他们维护自己名誉的意志就越淡薄。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也会更小心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两代人之间不自觉形成的地位差,往往会使父母,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许他们确不知“面子”是什么,但他们不喜欢在外人面前被“丑化”,他们也需要被尊重。

懂得给足孩子面子,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孩子才有勇气张开翅膀,学会阳光拥抱他人。

 2 

做孩子的“小蛔虫”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曾说:所谓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这世界,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能理解孩子喜怒哀乐的父母;多的是奋不顾身保护孩子的父母,少的是守护孩子内心安宁的父母;多的是教育孩子勇敢坚强的父母,少的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父母。

在《老师请回答》中,嗯哼透露,在学校被取“肚脐眼”的外号。

当问到杜江时,他当即回答,自己的外号也是“肚脐眼”。

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回答了,跟儿子站在一起,给儿子内心注入了强大的底力,助嗯哼面对这个绰号。

《共情力》一书中说:共情不是同情,而是放慢节奏,关注当下,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来努力理解另一个的独特感受,做出利他行为。

不懂得共情的父母,不经意间会带给孩子委屈。

曾在微博上看过一个故事。

在高铁上,一位10岁左右的男孩,高高兴兴地买了三份盒饭,想给爸爸妈妈一人一份。却因多花了钱,遭到了父母的训斥。

妈妈退了两盒饭,把唯一的一盒给了孩子。但孩子再也不说话了,一边流泪一边吃饭。

这则微博让我心里堵了很久。

缺乏共情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更忘了做出满足孩子情感需求的回应,这样的爱对孩子来说不是滋养,而是损耗。

渐渐地,你会发现,你即便把所有自认为好的东西给了孩子,他也感觉不到幸福。

常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懂自己的用心良苦。却没有反省自己,是否走入过那个,人生被我们所掌控的小人人的内心?

共情其实并不难,只要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描述孩子的感受。

梵高曾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就能欣欣向荣。”

当我们以共情之力,给予孩子深入内心的爱,植于他们内心的爱之花,便会绽放。

 3 

不做孩子的“僵尸粉”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孩子身边,任由孩子玩耍,自己玩着手机。突然被愤怒的叫声“惊醒”,此时的孩子已经呼唤了你不止两次。

表面“陪伴孩子”,却干着自己的事,开着自己的小差。孩子问话——“嗯嗯嗯”,孩子求陪——“自己玩”。

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实际上,敷衍的回应,同样让孩子失望。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

南京一位10岁男孩离家出走,在地铁口徘徊被民警发现。

在询问中,他麻木地表示,自己已经出走不只十次,原因是因为爸妈整天只管工作或玩手机,没人理睬他。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Jonice Webb博士,基于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经验,认为: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及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情感忽视是一种“不明显的伤害”,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存在感是虚无的,信心是飘渺的,决定是纠结的;他们会一味讨好,不懂自我关怀,更不会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乃至不能体察他人的情感需要。

孩子的一生是一部无法回看的电视剧。

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你没有用心对待,孩子长大离家后,再想陪伴他们,也许机会少之又少。

孩子需要被父母看见,就像植物需要水。他们要的不是“僵尸粉”,是真正有质量的陪伴,而不只是陪着。

关注、参与、良性互动,最专注的陪伴,就是最真切的爱,也是你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4 

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中写到: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一个孩子未来能不能成材,从幼年的教养方式和行为特征便可以看出。

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孩子幸福与否,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孩子的教育,从来不会因为动机合法,就能抛弃对途径的选择。

不当众责备,与孩子共情,给予专注的陪伴。正是父母的用心,才绘制了孩子幸福的人生底色。

终于,小陈在我的劝说下,同意回家过年,但我们需要警醒:

再忙,也不要做让孩子爱无能的父母。

我们给孩子爱,就是让他们懂得爱,不是吗?

- END -

* 作者简介:匠心运之,爱生活,爱孩子,给孩子完满童年,与孩子共同成长。微信公众号:深度育儿微信公众号(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点半,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没有情感,人跟AI有什么区别
要给孩子留面子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心理导图】童年被“情感忽视”的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小珊迪》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罗杰斯三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