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一、为什么谈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办学堂过程中,接触到的家长被这个问题困扰的最多。无外乎几种情况:孩子没有目标,成长愿心不够;孩子有了目标,却难以坚持;有目标但很被动,需要家长在后面推着走。这样孩子累,家长也累。以上这些都是缺乏目标感的表现。


进入下面分享之前,先弄清楚两个概念。


目标:是指一段时间以后,真正想要达到的境界或者状态。从时间上来看,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


目标感:是指在意识上时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且在行动上全力以赴,朝它靠拢。


目标感的核心,不是“目标”而是“感”,就是经常能感受到目标的指引,并以此为行动指南。

   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养育两个孩子的经历及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目标感强的孩子,他的成长不太需要父母、老师操心,他会自动自发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去完成。目标感差的孩子,就会比较被动,缺乏自我驱动和坚持精神。


下面是对于目标感这个话题,结合我自己成长经历的一些思考,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来自偏远农村,小时候家庭经济不好,父母需要辛苦挣钱养家,很少操心我的学业。初中时,我们家离学校有10公里左右,交通不便。交通工具就是一辆旧自行车。因为路况不好,经常坏,所以大部分时间都需要步行上学。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自己做饭吃,步行到学校,放学后,再步行回家,到家时基本也天黑了。遇到下雨、下雪天气,更是艰难。冬天,手脚冻坏是经常的事。因为这样艰苦的环境,村子里很多同龄人都坚持不下去,早早辍学了,因此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此外,因为家里有兄妹三个,经常付不起学费,我随时面临辍学的风险。我需要自己想办法在假期挣钱,凑足学费。暑假的时候,我会去离家10公里左右的镇上批发冰棍,翻山越岭,去附近的村庄卖冰棍挣钱,每天大概能挣到几元钱。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克服了许多的困难,我如愿以偿达成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摆脱贫困。那么,是什么样的东西在支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持续克服这些困难,一直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呢?我想是因为强烈的目标感。如果没有很强的目标感,没有全力以赴的态度,我的人生就跟我们村子里很多同龄人一样。


为什么目标感这么强?我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事情,让我有较强的目标感,当时的环境又起了哪些正面的作用?下面是我的分析和总结:


1. 他们很早就让我知道了考上大学这个目标对我的意义,考上大学能改变我的命运,让我摆脱贫困。当时母亲经常会用羡慕的语气跟我描述村子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的孩子的情况,以及考上之后给他们自己和家庭带来命运的转折:不用务农,有稳定体面的工作,受到大家的尊重等。


2.他们也让我知道了目标的使命感。 首先可以光宗耀祖,我爷爷经常跟我说我们祖上没出过一个文化人,更别说是大学生,希望我能成为我们家族的第一个,为家族挣得荣誉。 我的妈妈经常和我说,我们村子里大学生很少,只有一到两个,从没有过女孩考上大学(当时的环境重男轻女),也希望我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生。这样的使命感更让我明白了考上大学对我和家族的意义。


3. 清楚地知道考不上大学(达不成目标)的后果。首先我不得不继续这样贫困的生活。其次,我观察周围的女性以及我母亲的生活,早早的结婚生子,一辈子就待在农村,生活很辛苦,选择也很少。我不想重复她们的命运。最后,如果考不上大学,父母的辛苦白费,我会对不起父母。达不成目标的三大后果,我一个都不想要。卓越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平庸的代价更大。


4. 生活给我的危机感。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谁不努力,成绩不好就不能继续读书。如果不能继续读书,就要干农活,而这些我都有体验,比读书要辛苦很多。这样的危机感让我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前面1,2点主要是父母和家庭给的,3,4点是当时的环境给的,这些都是促成我目标感较强的原因。


我女儿的情况:


大女儿熙媛9岁,目前在今日中级班。对于学习,熙媛很少让我操心。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现在,中间经历了体制教育、在家上学、在和合家馆学习、在今日学习等不同学习模式和学习地点。她总是能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努力完成,一旦落后,就会想办法赶上去。


   此外,熙媛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如何才能达成目标也有比较清晰的规划。因此对于能不能留在今日,能不能进高级班这样的问题她往往比我更着急,更在乎。后面我会解释孩子对于自己的目标着急到底意味着什么。


小女儿6岁,目前在和合家馆学习。暑假期间,我和孩子爸爸都参加江湖课,早出晚归,她跟随朋友家的孩子一起,自主安排自己的内务、学习、运动,并且帮我们洗衣服,井井有条,也是比较省心的孩子。英语过关,为了达成目标,到了下课或吃饭时间,她还是会坚持把目标完成。在学堂,我在她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要少于在其他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内务、学习、运动这些,只要引导她树立一个目标,她会尽自己努力去完成。


目前看来比较幸运的是,我的两个女儿都是有目标感的孩子,不太需要我操心她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我才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自我成长,经营学堂。


  我之所以说这些,并不是说明我和我的女儿有多优秀,恰恰相反,相比新教育圈许多优秀的家长和孩子,我们还有太多需要成长的空间。只是希望借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我在目标感这一个问题上的一点思考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上面回顾总结了,目标感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意义,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优秀的人物是怎样看待目标感这个话题的。

扎克伯格在2017年哈佛大学毕业演讲的主题就是目标感 ,他在演讲中提到:光你自己有目标是不够的,你必须有心系他人的目标,为身边的人创造目标感。扎克伯格还讲到:有目标感的人,天生具有影响力,哪怕你是一个新人。这两句话总结出来的含义:你自己光有目标是不够的,你需要有追求有价值人生目标的目标感,这样你就能影响周围的人,为身边的人创造目标感。


为什么这么说?大部分人都是缺乏目标感的,所以一旦遇到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而且追求的目标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这个目标就很容易影响别人,成为一群人的共同目标。比如说:山长是目标感很强的人,他的远大目标是建立一所超越哈佛耶鲁的今日大学。短期小目标之一是让孩子四个月突破英语,现在已经影响了很多人,成为了新教育圈一群人的共同目标。扎克伯格的人生目标是连接更多的人,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他拒绝了多次公司被收购的机会,直到最终实现这个目标,改变和影响了世界。


同样马云也是目标感很强的人。2017年,一位底特律的律师40年后曾回忆16岁时的马云在西湖当导游时的情景:“他是那样充满激情,徘徊在酒店周围,寻找看起来会说英语的人。不是为了钱,他只是想要了解美国文化,练习他的英语。他看起来很急切和执着地想要抓住每一个认识老外的机会,来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着什么。他的雄心和动力让我印象深刻。我在回美国之后至少100次讲关于这个年轻人的故事。我告诉每个人,如果中国有更多像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年轻人这样的人,这个国家的经济一定会腾飞的。”这就是具有很强目标感的马云,16岁的时候,已经影响了与他只有一面之交的外国人。 这也是马云当时一没钱,二没资源,却能在湖畔花园让十八罗汉紧紧地跟随他的原因。


像山长、马云、扎克伯格这样优秀的人物都是目标感很强的人,他们不仅有着心系他人的宏伟人生目标,而且对这个目标有着执着的信念和忠诚度,全力以赴地为这个目标努力,所以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让目标感为我们自己或者孩子的人生加分呢?


其实,不管你的能力大小、能量级别的高低,都需要有目标感。能力大,你除了能成就自己,还能成就他人,甚至改变世界。像山长、马云、扎克伯格都是这样的人。能力小,你至少能成就自己,还能影响你的家人和孩子,你身边的亲人朋友。


既然目标感是如此的重要,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没有目标感呢?我们的孩子没有目标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孩子没有目标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孩子承载的往往是父母的目标或期望,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比如考国际今日,很多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入读国际今日,但事实上是不是孩子也真的如家长一样以考国际今日为目标呢?不尽然。以我今年暑假带中级班帮扶营的经验来看,参加帮扶营的学生在入营初期调查中,自己真正很想考国际今日的学生不到一半,有个别甚至是家长哄骗过来的,在开营后想通过表现不好而让自己被退回。虽然后来经过一系列的主题课引导包括人生目标课程、解读新教育课程、中级班孩子榜样的示范等,孩子们发生了一些转变。在结营时的调查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将“报考国际今日”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仍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内心并不真正认同这个目标,这时候家长或者老师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当“报考国际今日”这个家长的目标成功地转化为孩子的目标之后,孩子才有可能真正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


对于生命,每个人只有自己才能对它负责,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无论你是他的爸爸还是妈妈。每个生命都只能承载一个灵魂,唯有去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激发出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和激情。


为什么我们会把自己的目标或者期望加载到孩子身上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或者人生目标实现的希望很渺茫,急于从孩子身上找到希望;二是我们没有学会尊重这一门课程。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带着他的人生使命而来。


2
父母容易替代孩子成为实现目标的主角

   为什么这么说?评价谁是实现目标的主角有标准吗?通俗地讲,就是有没有简单的标准来判断是孩子在为目标努力还是家长在为目标努力?请大家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


我认为标准就是谁更着急。不知道大家觉得这个标准有没有道理?对一件事情有责任心的表现是你很在意,很着急能不能做好它,能不能按时完成,对不对?


那为什么我说大多数的父母都成为了实现目标的主角而不是孩子呢?因为我观察到,接触到许多为孩子的成长、学习而焦急的父母,但却很少看到为自己的成长、学习着急的孩子。不知道大家感受到的是不是这样?前段时间有篇很火的微信文章《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里面有一条评论: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随其自然吧。这篇文章为什么在微信被大量转发,是因为引起了焦急的父母们的共鸣。可见我刚才说的是普遍现象。新教育圈的情况怎么样呢?要好一点,但也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焦虑普遍大于孩子。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们在电话那头焦急地问:“孩子,这周你完成目标了吗?” 孩子在电话那头懒洋洋的答:“还行吧。”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见能自动自发地成长、学习,不用父母操心着急的孩子比例并不是那么的大。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着急和焦虑,已经成功地让本应该由孩子承担的目标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目标了。孩子的心里就会有一个念头:看吧,爸爸妈妈比我更着急、更在乎,他们会帮我想办法,会帮我兜底,我永远有退路,所以我就不需要太努力了。这就是孩子被动的来源。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着急?也有两个因素,一是内心有恐惧,担心孩子落后,担心孩子挨批评,走弯路;一是对孩子不信任,不信任孩子是本自具足的、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着急而父母不着急呢?-----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请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首先如果给你两个孩子,哪个有目标感,哪个没目标感能区分吗?给你五个孩子,对他们的目标感强弱排序能排出来吗?要排序就涉及到评价指标。用什么标准来排序?目标感的评价指标就是自动自发制定目标、完成目标的意愿和能力。简易的标准就是是否需要父母、老师操心着急。一般而言,目标感强的孩子能为自己的学习、成长负责,能自我驱动。前面我对女儿的评判也是以这个为标准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我总结出以下五点,这五点有优先顺序,重要性依次递减。



1
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人生使命

人生使命,就是愿意用一生来追求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关于人生使命的话题,有家长可能会认为,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与孩子探讨这样的话题是否有必要,会不会太早?恰恰相反,我认为越早确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孩子的方向感越强,就越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四岁半就确定自己要当画家的人生目标,没有变过,因为太喜欢画画,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100多本漫画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销量超过了3000万册,并获得“金漫奖”终身成就奖。小明慧八岁的时候就能在深圳千人面前进行演讲,为自己的家族事业、推广新教育而努力。这些人很早就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


扎克伯格最近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只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相信你的使命:当我创立Facebook的时候我不是要创立一个公司,我想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当你有使命,它会让你更专注。因此当他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一家公司,并被大家看好想要收购时,他并没有动心,因为他清楚自己的使命还未完成。


   人生使命的话题并非高不可攀,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用他能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话题,有意识地与孩子探讨。孩子可能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知和答案,没有关系,到某一个阶段就会基本固定。当然,引导的层次与家长自身的层次、眼光、心胸、格局有关系。作为家长应尽量给孩子一个高层次和高格局的的身份定位,这样的种子越早开始种下越好。


   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探讨他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做成一件什么样的事?使命的形式可以是一种理想身份的象征,也可以是一种喜爱的职业或者事业。如果孩子小,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太了解,可以用他喜欢的电影里或者纪录片中的优秀人物,或者你和他都熟悉的优秀人物作为榜样来探讨。比如巴菲特、清一山长、清一书院的优秀学生等。此外还可以经常和孩子探讨家族使命,希望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家族承担责任或者挣得荣誉。这方面的电影有《海洋奇缘》和《花木兰》,都适合和孩子一起观看并探讨这个主题。比如《海洋奇缘》里的Moana,去年我小女儿看过电影后,就一直想成为像Moana一样的人,甚至要求要改英文名字为Moana。我会和她探讨Moana的优点以及她的行为对家族有什么帮助。电影《花木兰》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也是在为家族承担责任,我给学堂孩子上电影课时着重从家族使命的角度进行了引导和讲解。


   孩子不需要很早确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需要尽早鼓励孩子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只要是有价值的人生目标都可以鼓励孩子去追求,而有价值的来源是前面扎克伯格提到的心系他人,即可以帮助到他人。


关于熙媛的人生使命,走入新教育后,和熙媛有过较多的探讨。首先明确了我们家庭的共同价值观是:感恩至上、乐于付出、理性、自尊尊人。符合这个价值观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使命。熙媛在体制学校呆过,她很喜欢也很感恩自己能接受新教育,之前曾用“比体制学校好一百倍”来形容新教育。因此她希望中国更多的孩子能像她一样有机会接受这种教育。同时受我们父母坚定地走新教育之路,并放弃工作、开办学堂的影响,目前她的人生目标定位为优秀新教育学堂的堂主。她认识到这个人生目标的意义是能改变中国的教育,能帮助到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家庭和孩子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值得她去追求的事情。 

  

   我们深入地探讨过用怎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她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目前英语突破班对实现她的人生目标有什么帮助。她需要在语言学习黄金期先突破英语,再突破思维,考上常春藤和考上今日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教育老师,最后吸引到优秀的伙伴,成为堂主。我们也一起分析过她在今日学堂和在和合家舘学习她能达成目标的概率大小以及达成的高度差异。


因为这个目标她是自己想要的,而且她很清楚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在当孩子遇到一些困难和干扰时,她的使命感就会帮助她做出正确的选择。刚进初级班,熙媛想家很严重,打电话一直哭。我问她,要不要放弃在今日学堂上学回到和合家舘?她总是边哭边说:“不,妈妈,虽然我特别想家,但在今日能帮助我更好的实现我的目标,如果回到和合家舘,我就很难实现我自己的目标。”其实我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比较有把握她的答案是什么,因为使命的种子已经种下去了,我特意这样问,是在提醒她不忘使命。有使命感的孩子,她的方向感会更加的明确一些,她的格局和眼光也会更加高远一些,不会被一些小的事情所牵绊和干扰。当然,使命的种子种下去需要我们父母比较用心,花费一定的心思,但一旦种下去,效果很持久。


 人生使命是一粒种子,是人生的方向,也是每个孩子内在的发动机,一个人有使命,就如同一个人清楚目的地,即使走路也不会迷茫。而一个没有使命的人,即使开着最快的跑车,也无济于事,因为没有方向。很大程度上,人生使命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会如何度过这一生,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生命方式。为自己的使命而活,是一个人最幸福的生活方式。作为家长,一定要启发孩子找到人生使命,呵护并帮助孩子实现人生使命。


    怎么样把孩子的人生使命与平时的一言一行对应起来呢?最有效的是把责任和荣誉的理念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熙媛以及学堂的孩子,我经常给孩子们传达一个观念,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好几个身份,首先你代表自己,其次代表家庭,再次代表你所在的学堂,最后代表中国人。你希望展示哪种身份和形象?你能做到别人都做到的事是你的责任,因此你有责任维护好这几个身份,否则就是在抹黑他们。如果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意味着你比别人更出色,就是为自己、为家庭、为学堂、为中国挣得荣誉。


这份荣誉和责任感的赋予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动力去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做好了,及时鼓励;做得不好,及时提醒。时刻不忘记这几个身份的责任和荣誉,才是向自己的人生使命迈进的正确方向。 

2
让孩子成为实现目标的主体

达到一个状态,对于完成目标,孩子很在意、很着急。


两个方法:放手加示弱。


这两个方法可以交替运用、因人而异,个人经验对于孩子处在比较自信的状态时,可以用放手的方式;对于孩子还不太自信时,可以用示弱的方式。

 

放手的方式


目的: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学习和成长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和父母都只是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让孩子对目标产生责任感。

 

案例:熙媛在体制学校上学时,开学第一天起,我就和她谈好一点:爸爸妈妈只负责提供她学习的机会,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学得好不好需要她自己负责。并顺便告诉她,爸爸妈妈小时候,学习机会都需要用自己的好成绩来争取,否则就没有。因此作业的事情她需要自己负责,父母不提醒、不监督,如果她忘记了,需要自己承担后果。中间当然有出现过她自己忘记的情况,她就乖乖地接受老师的惩罚。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能有着急的心态,把担子揽过来,一定要来真的。


去今日学堂时,我又重新给她强化这一点:爸爸妈妈已经尽自己的努力为她争取到了在全国最好的私立学校读书的机会,接下来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让自己走得更远,靠她自己。当然我会和她分析在今日学堂读书对实现她自己人生目标的意义,能提供什么助力等。


当然我们不能期待两句话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父母脑海里需要时刻有这个观念,在合适的时机、不同的场合、换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


这个关键性的观念一旦植入成功,孩子就具备自动自发成长的内动力。


这样,从体制学校开始,熙媛学习一直很自觉,从来没出现过让我督促作业的情况。在今日学堂,也一直都是她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和掌控进度,我很少操心。

 

示弱的方式


目的: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案例一我家小女儿三岁多去国际幼儿园时,我特意说:妈妈以前没这么好的条件去国际幼儿园,向老外学英语,所以妈妈英语不太好,你一定要多学点,每天回来教妈妈。结果,小女儿回来,每天都会教我在学校学到的新内容,还经常考我。我一般都会装成不知道。结果她掌握得就越来越多。对学好英语这件事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自信心。现在她还保持着考我的习惯。

 

案例二:熙媛去今日时,我就交代给熙媛一个任务: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在今日学堂学习,今日学堂的老师都很厉害,希望你能借这个机会,帮助妈妈更好地提升。特别是电影课、主题课,妈妈希望你不仅能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还要尽量将老师问问题的思路理清,这样你就可以教妈妈怎么上电影课和主题课。这样孩子接受到父母对她的信任和期待,就会有较强的动力去专注地学习,因为每个孩子天然地愿意并希望自己能帮助父母。根据学习效率金字塔,把自己学的东西再教给别人,学习的吸收率可以达到90%。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的学习吸收率也比较高。

 

在学堂带孩子,除了通过主题课引导外,还通过让学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小考官的方式来让孩子自己想要完成目标获得成就感。在我们家馆,养性班的孩子目前年龄5-8岁,有时为了英语学习完成目标,会主动推迟吃饭或者不吃饭。一到周五,目标冲刺的关键时期,小考官们来不及考,就一整天逮住我,找我过关,休息时间也不放过。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想要完成周目标的强烈的意愿和行动力。老师判断孩子是否有目标感,除了关注孩子对完成目标是否在意、着急外,还可以参考老师在与不在,孩子完成目标的效率是否一样。


放手是让孩子体会到目标感的责任和压力,示弱是让孩子体会到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和信心。


以上两点,知易行难。难在我们不仅要这么想,这么说,还需要真的这么做。大部分父母既不放心,也不敢放手。原因是不能接受孩子暂时落后,或者承担不好后果这一事实,比如孩子挨批评、排名靠后、进度太慢等等,因此大部分时候都表现得比孩子着急,一不小心就替孩子承担起了成长的责任。


我们来想象两幅画面:一辆小车,上面坐着孩子,一开始由父母推着走,出发时可能会跑得比较快,一旦父母不推,就跑不动了。而另一辆车,由孩子自己练习发动加油,一开始可能走得慢,弯弯扭扭,甚至跑歪了,一旦他自己学会了如何开车,就会以稳定的速度前进。放手和示弱都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学会开车,而不是父母推着车跑或者替孩子开车。


    射手理论分享给大家。父母是射手,孩子是手中的箭,箭靶是孩子的人生目标。


如果父母不放手,不管前面的目标有多好,孩子永远都到不了。越是舍不得放手,弓抓得越紧,箭射出去时,越容易偏离方向。放手的练习越早越好,有了十八年的练习,箭真正要射向目标时,就会轻松自如。

3
专注力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物质过剩、资讯过剩、机会过剩,外界各种诱惑,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无穷的想法驱使之下,我们的精力、独立思考能力总是被冲散和稀释。专注力成为最稀缺的一种能力。


研究发现:方向的数量与成就大小成反比。每多一个方向将会使你所能达成的成果降到1/4。



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分享给大家:80%的结果得益于20%的付出,小因成大果。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缩小目标,找到那一件决定80%的关键事情,专注于这一件最重要的事,做到极致,就能够获得成功高效的生活。


这里面包含两个能力:


(1)找到关键目标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学会思想上的断舍离,做减法,去贪心。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验:大家都知道山长的课程信息量巨大,每次上完课,会有消化不良的状况。如何把课上学的内容落实到行动是一个难点。如果不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就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学再多也无益。因为能力、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每次把山长的讲课内容都去研究、运用,但也不能什么都不去做。


每次上完课,我都会抓住一个关键目标去努力。我对关键目标的定义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非做不可,不做会后悔,而且会让我的生活朝着我想要的方向迈进一大步的目标。清心课结束,我的关键目标设立为:无论如何我的孩子要接受新教育。然后就专注于这个目标,后来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自己办起了学堂,送女儿去今日。青春期课程培训中,山长提到:关于教育,如果只能给孩子提一个要求,就让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我就将这个设立为教育孩子的关键目标。在自己孩子和学堂孩子身上落实。(具体怎么落实,在我们家馆的微信文章《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里面有描述,这里不赘述)。目前看来落实效果还可以,两个孩子在班级的伙伴价值排名一直靠前,学堂孩子出去也比较受人欢迎。这将作为我教育孩子的一个持续性的关键目标,里面分了四个阶段,有比较高级的阶段。

 

如何培养孩子这种抓住关键目标的能力呢?首先我们自己需要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抓关键问题的习惯。在与孩子沟通时,才不会迷失方向,给孩子错误的引导。


详细内容和例子在和合家馆微信公众号文章《如何走进孩子心里》也有分享,即与孩子沟通时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重要的一个短期目标。需要根据孩子的优势劣势排一个优先顺序。比如英语、运动、做事、班级服务等,在某一段时间集中帮孩子攻克某一个目标,化繁为简,让孩子不迷失在一个个短期目标中。一段时间只围绕一个单纯目标进行努力,把所有精力和资源押到一个点上。死磕一处,单点突破。这样比起同时抓许多只兔子,效果要好。而且孩子一旦在某个点实现突破后,自信心增强,其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可以运用到其它突破项目上去。

 

(2)利用时间的微积分,放大单位时间的价值。


分享一下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时间微积分理论:每一个当下,都是微分,而我们的整个生命,就是积分。如果一个小时值10元的话,分成两个半小时可能不值5元,4个15分钟连1元都不值。而反过来看,连贯的10个小时已经价值到几千万了。时间的累计,是有指数级增长的价值倍增效应的。


这句话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不要随意把孩子的时间碎片化是提升孩子专注力的一个好方法。我给家馆的孩子们上过提升专注力的主题课,让孩子们了解学习效果并不单单取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单位时间的专注程度和学习效果。


提升专注力的清单:


 1. 延长自己用心做一件事的时间:比如英语学习,孩子之间会互相过关考试,大家商议集中在课程快结束的前半个小时去找考官考,一次性过好几集,给考官和自己留出足够多的集中专注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课程安排上,尽量减少课程切换频率,观察到孩子们进入专注状态,我会灵活处理,适当延长课程时间,而不去干扰孩子。我给孩子们描述一个专注的标准,如果你学习或者做事,运动的时候,都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环境,就代表你进入了专注的状态,你的效率就会很高。我鼓励孩子们去找到这样一种状态,并享受这种状态。


2.  养成做事、运动、吃饭时止语的习惯。


3.  不随便中断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不随便打扰别人正在做的事情。


4. 做事时,只专注于当下的事件,不想着下一件事。


5. 让自己远离喧嚣嘈杂的环境。远离广告、偶像剧、游戏、娱乐节目等碎片化、低幼化信息。

                                             


蔡志忠是一个将专注做到极致的人。三岁半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年后就定下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100多部作品。曾经坐在椅子上58个钟头做一个4分钟的电视片头;曾经有42天没打开门,关在屋子里做一件事;花4年时间画了40本诸子百家四格漫画。因为专注,他的时间效用发挥到最大,做了一个普通人许多辈子才能做的事情。


蔡先生说,如果你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情,一定会找到禅宗中所说“置心一处”的感觉:宇宙和你在一起,时间像水一样慢慢流过你的身体,你只能听到笔在纸上刷刷的声音,甚至连心跳都听不见。


其实我们的每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注力都是很好的。遗憾的是孩子的专注力,大多数时候被我们无意识的干扰破坏掉了,被碎片化的信息分解了。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并尽量提供给孩子专注的环境。

4
坚持精神

两层含义:


(1)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抗挫折能力是指能与自己身心不舒服状态相处,并能战胜它的一种能力。


    物质富裕和隔代养育,正让中国孩子走在一条过度娇宠、过分脆弱的教养之路上。长久的溺爱和保护,造就了他们呼风唤雨、高高在上的虚假召唤力以及脆弱的心灵,一旦他们的需求被拒绝,召唤得不到回应,就承受不了挫败,无法继续前进,甚至自伤伤人。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还有一个名人曾经说过:成功就是从失败走向失败而不放弃。


中秋节我们家馆进行了为期四天手工制作月饼销售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推销的过程,势必会经历被拒绝、被挫败的感觉。整整四天的活动,孩子们经历了被拒几百次,从一开始的不敢尝试、怀疑自我到最后的愈挫愈勇,出色地完成销售目标。老师陪伴并引导孩子们如何面对这种挫败感,并最终战胜它,孩子们完成了一次身心的蜕变和升级(详情请参阅家舘公众号文章《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活动结束,孩子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明显增强。最近一个月,家舘的孩子在运动和英语方面都有新的突破,面对困难时没有那么多抱怨了,而是愿意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俞敏洪说:父母教给孩子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AQ ,又称逆商),比要求他考上大学要重要得多。


为何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抗挫折能力都很差呢?特别是男孩子。主要是因为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舍不得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忍受一点点不舒服。而现在的生活本身又缺乏吃苦的机会,因此需要我们人为地制造一些“挫折”和“磨难”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比如运动、做事、社会实践等。事实上“吃苦”本身并不会让孩子太难受,但父母或者老师对待苦难的态度却会增加或者减少这种难受程度,决定着孩子是否能超越它,走向更高的境界。


 这次社会实践来说,第一天在刮风下雨的情况下,我们在外面连续推销三个多小时,孩子们衣服鞋子湿了、肚子也饿了,被拒绝了无数次,自然会有很多的难受和沮丧,如果这时候老师内心动摇、不坚定,孩子们就会被困难吓退,从而无法完成目标。结果证明,当最后在大家的坚持努力下成功地销售完当天所有的月饼时,孩子们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前面经历的身体与心理的不舒服早就一扫而光。只有当我们成功地跨越过面临挫折和困难带来的不舒服感受时,挫折才会成为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需要修炼的是“定力”,看着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时表现出的各种难受、哭泣、伤心、耍赖而不动心,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降低标准和要求,不妥协,但是可以理解孩子的难受,陪伴和引导孩子跨越过去。


 对待孩子吃苦这件事上,上一辈的父母们是怎么做的呢?我的父母不懂太多教育理念,但一直听他们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的一生,要过先苦后甜的日子。这样的古训其实说明一个道理:要成为卓越的人,需要比别人更能吃苦。希望以后过上成功幸福的日子,需要在小的时候吃苦。可见,上一代父母们对待孩子吃苦这件事比现在的父母们有着更平和与智慧的态度。现在社会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来自经历过磨难的60、70年代人。因此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有所成就,就不要害怕让孩子吃苦。


(2)全力以赴的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精神


绝大部分人对待自己的目标并没有一定要实现的决心和信念,因此也不会尽自己百分百的努力,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一部分人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部分人会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一部分人用尽力而为的姿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鲜有人会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什么叫全力以赴呢?有幸现场看过清一书院的学生打百人组手战的观众可能会有更深的感触。那就是在你的体力、精力、意志力都备受考验的时候,甚至身上有多处受伤时,你依然能头脑清醒,并很努力地为你的目标而奋战。没有借口,没有逃避与退缩,只有目标与坚定的信念。电影《黑带》里最后两徒弟争夺师傅的黑带时的一场比武中也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


因此让孩子练武、比武是训练孩子全力以赴地去做成一件事的最好方式,当你面对对手的攻击时,你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应战,否则就会被打趴下或者受伤,没有退路。我相信一个经历过百人组手战考验过的孩子,一定具备这种全力以赴地朝自己目标努力的精神。


这么好的方式,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机会呢?不一定。需要父母有一颗“狠心”,狠心里面包裹的是更大的爱心。说实话,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个“狠心”的妈妈。比如去今日之前,为了训练熙媛的自理能力,要求她手洗冬天的棉袄,一洗两个多小时,手都搓破皮了,我也没有降低要求。希望她离开家后,不管有没有洗衣机,都能洗干净自己的衣服,她需要具备这种能力。


但江湖课期间,我的评价彻底颠覆了。看着清一书院的的孩子打百人组手战,我自问过,如果是我的女儿在场上参加百人组手战,我会不会心疼,会不会舍得?以我当时真实的想法是舍不得。一直觉得熙媛的身体比较瘦小,运动也不是最擅长的,参加百人组手战能不能扛得住?我最多能接受让孩子参加,但做不到现场观看孩子的比赛。江湖课上,山长讲过,以后所有清一书院的孩子,都需要参加百人组手战才算合格。当时抱有一些侥幸心理,熙媛以后如果考高级班,上常春藤是不是不需要这样?当然特别佩服像张丽老师这样的清一书院孩子的妈妈们,她们能“狠得下心”也意味着她们有着更“大”的爱心。


江湖课结束,今日开学没多久,我就接到熙媛的电话,说她被选中做为突破班的代表跟随清一书院的哥哥姐姐们练武,还需要整天练武。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咯噔一下,担心她的身体,能吃得消整天练武吗?现在就要考验我的“狠心”吗?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对于整天练武并没有觉得特别累。她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而且听起来还很喜欢这样的安排。接电话时,她已经练了一周了,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熙媛在清一书院练武快两个月了,上午、下午、晚上接近七、八个小时的练武,孩子不仅很适应,而且还很快乐,告诉我练武这段时间根本不想家。我意识到是我固有的观念限制住了孩子,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因此“狠不下心”。幸亏我对孩子有着一直以来的尊重和信任,短期来看,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干扰,障碍她的成长。


为什么我会狠不下心?因为我们的心被框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设限了,对超过这个区域的情况没有承受能力,而孩子因为不给自己设限,身心承受力可能远远大于我们心已有的承受力。因此当我们不能接受孩子的某些行为或者现象时,首先需要觉知自己的这颗心,是不是被自己的固有的观念框住了。像上面的情况,我需要问自己:为什么张丽老师能接受自己的女儿打百人组手战,甚至三百人组手战,而我接受不了?狠不下心的背后是心胸格局的不一样。如果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和明蓝、明颖一样优秀,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我的心胸格局需要扩大到和她们的妈妈一样,长期来看,才不会障碍到女儿的成长。


有一位犹太人妈妈沙拉·伊马斯,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她写的一本书《特别狠心特别爱》推荐给大家,讲述了她在逆境中成功地培养了三个子女的传奇故事。我们可以学学这位犹太妈妈的狠心。要训练孩子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情的能力,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能“狠得下心”。

5
对目标的调整反省能力

调整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孩子在使命感的指引下,制定合适短期目标,寻求最佳方法去行动,并根据情况调整目标的能力。


(1)引导孩子制定短期目标要与行动清单挂钩,越具体越好。比如,家舘的孩子每周自己会定英语的积分目标,我要求每个孩子对于这个分数,对应到每天需要过几课,一个课时需要过几课,心里都要清楚。这样在孩子心里目标已经自动转化为行动清单,能直接指导孩子的行动。而每节课结束,孩子也很清楚,自己有没有完成对应的目标。是否需要在下节课更努力或者调整方法等等。这种针对目标随时的反馈调整就已经发生了,不需要等到每周结束时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达标。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孩子的目标感会比较强。


(2)引导孩子形成目标、方法、行动的思维链接。


   以学习来说,我对孩子的引导是学习效果是由学习的专注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时间好几个因素决定的。除了延长学习时间,还要去琢磨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专注度,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大家学习时间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善后两者。学习方法的改善就是要善于总结,边学习边琢磨,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比如:对于单词的发音模仿不到位导致跟读不过关,建议孩子尝试闭上眼睛听。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这种为实现目标,寻求最佳方法,积极去行动的意识和习惯。有目标感的人要么在想方法,要么在行动。


制定、调整、实现短期目标的能力,要让孩子自己积累经验和感觉,而不是父母或者老师制定好了目标,只让孩子执行。比如俩孩子因为相互竞争会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先不要干预,等孩子达不成时目标时再去引导。或者孩子因为害怕达不成目标的挫败感而制定很低的目标,也先不要干预,等孩子轻松达成后,引导他横向比较。方向是最终引导孩子能根据情况制定一个踮起脚能够得着的短期目标,且能将目标与行动清单对应,并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案。


反省能力,就是孩子经常能感受到自己的行动与目标的偏差,能主动纠偏。这个内在标准是孩子自己是否满意。


为什么是自己满意,而不是老师或者父母是否满意呢?因为目标最终是服务于自己的人生,如果标准由外在评判来驱动,很难长久。同时我相信每个灵魂内在都是希望提升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我们需要激发和保护孩子向上的一面。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自己对自己是满意的,就会很安心。否则即便外在取得了很多成绩,获得了赞誉,只要他知道自己还没尽力,对自己不满意,就会不安。让自己满意,其实是一个最高的标准。


我举个例说明。最近刚上完节约用水的主题课。某一天,学堂一个六岁的孩子跑来和我说,老师,我今天要给自己一个小惩罚。我说怎么啦?她说我昨天洗碗的时候忘记将水龙头开小,开到了最大,我觉得浪费了水,不应该。我立即肯定了孩子的行为,并引导孩子可以用其它节水方式来弥补自己这次行为带来的后果。这代表什么?代表孩子开始具备反省自己的能力。因为在上完主题课结束的时候,我引导每个孩子都要列出一项自己会马上落实的节水计划,这个孩子当时给自己制定了每次洗碗将水龙头开小的计划。在自己没做到的时候,她能觉知到,而且决定给自己一个惩罚来提醒,避免后面犯同样的错误。这完全是她的一个自发的行为,她对自己的行为不满意,当时老师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这个孩子平时是目标感较强的孩子。


这个能力怎么培养呢?分三个阶段:


1.家长、老师定期带孩子总结,对照目标反省。


比如每周或每月,每学期。因为是孩子自己制定的目标,所以引导时,先问孩子自己是否满意这个结果,是否有尽到百分百努力?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下次可以如何改进等。这也是让孩子学会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学会自省。在学堂,我们每周会有一次很正式的总结会议,会花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老师带领孩子梳理目标达成情况,分学习、运动、行为规范等不同的模块。


对于家庭,推荐用定期家庭会议的形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总结反省(孩子不在身边的,也可以通过电话进行)。父母在孩子面前主动反省,这样孩子不仅能看到真实的父母,也从父母身上学会了真实的面对自己,亲子关系会更融洽。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情,贵在坚持和落实。我自己的经验,这对孩子的带动作用很大。父母无需完美,但需真实。

 

2. 孩子自己学写周总、月总。


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段时间总结后,八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尝试自己写周总、月总。自己梳理目标达成情况,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孩子具备了自我反省能力。一旦孩子学会用自我满意(心安)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孩子就具有了自我驱动的基础。

 

3. 孩子写日记,或随时随地觉知自己的行为,反省,纠偏。


经过第一二阶段训练的孩子,进入到每日反省,随时觉知的阶段,孩子的目标感已经比较强了,基本不需要父母操心了。近两个月熙媛在练武,每天都会写练功日记,定期传给我看,基本上她都能觉知自己的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需要较少的引导。


总结:这五个方面,前面两点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要取舍,只能留下两点的话,就取这两点。这两点做好了,等于给孩子的心灵安上了一个发动机,孩子可以随时给自己加油。第三点,培养好了孩子的专注力,孩子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心无旁骛地走在正确的那一条道路上。坚持精神是确保孩子不会被路上的障碍所吓跑、绊倒。调整反省能力相当于开车时调整方向盘的动作。如果这五个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孩子就会加足马力,朝着想要的方向,匀速前进,不走弯路,不熄火,直到到达终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今日外围大班第一次月总
您是否拥有清晰的人生目标?
【原创第1651篇】人在旅途 | 我希望自己精神上出问题
明德女生 成人青春期培训答疑(下)
第二届免费夏令营 | 周记播报 · 第二周
授人以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