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统治天空几千年的最强冷兵器中国弩

弩,这种冷兵器时代杀伤力最强的远射兵器,一次次穿过时间的长河,向今人遥遥致意。

公元前483年的一天,越国首都会稽来了一位叫陈音的射士。陈音的家在楚国的郢都,与会稽远隔数千里。是什么驱使他离家舍业呢?原来是越王勾践的召唤。勾践要完成灭亡吴国的夙愿。

十年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勾践依然会在饭前尝尝苦胆,但是越国早已不是那个据守在会稽山上朝不保夕的国家了。被夫差放归故国后,勾践的政治生命只剩下唯一的目标:灭吴雪耻。在充实经济,繁衍人口之后,勾践的下一步计划是整顿越国的军队。他找来大夫文种商议:“我要将毁灭的大雨浇在吴国头上。如果是水战,就得造船;如果要在陆地上行军,就得乘战车。但是我听说,车船的便利都比不上一种叫弩的兵器。不知爱卿有没有专精于弩射的人才呢?”——史书《吴越春秋》里这样记载。

大夫文种就找来了陈音。面对孜孜以求的勾践,陈音展现了关于弩的历史知识:“弩是怎么来的呢?起初,古孝子不忍父母尸体被吃掉,制造了驱赶鸟兽的弹弓;之后,黄帝把弓弦绷在木材上制成弓,削尖木棒制成箭,凭借它慑服了炎帝,打垮了蚩尤,威震天下。战争频仍诸侯相争,光靠弓箭不能征服敌国了。此时,楚琴氏横空出世。他‘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那弩射出的弓箭,百发百中,禽鸟来不及飞掉,野兽来不及逃跑;那弩瞄准的东西,没有不死的。”还是《吴越春秋》,向我们再现了陈音这一生动的解说。

勾践按捺不住兴奋的情绪:“陈先生,训练士兵射击的重任,就要托付给您了。”三个月后,教习完毕;五年之后,勾践在笠泽之战中大败吴军,拉开了灭吴的大幕。

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料想,在灭吴和北上争霸的越国军队中,弩这种新型远射兵器,一定发挥了某种非对称优势。如陈音所言,弩的前身是弓。那么,弩与弓相比,又做了哪些技术革新,使得它掀起了一场装备革命,极大改变了战场的面貌呢?

据杨泓先生的《古兵器论丛》记述,近年来,在四川、河北、河南、湖南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弩机。特别是长沙的扫把塘138号墓,不仅有青铜弩机,而且容易朽烂的木弩臂和竹弩弓也保存完好。这就为后人复原弩的形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弩由弩臂、弩弓和弩机三种部件组成。木制弩臂的前端留出承弓的缺口,将弩弓横装固定;它的后端又开一框槽安放青铜弩机。在弩机与弩弓之间,还刻有安放弩箭的矢道。如此“横弓着臂,施机设枢”,一张完整的弩就组装完毕了。

弩与弓相比,它的精华在于青铜弩机。弩机是击发装置,主要部件包括用于瞄准的望山、相当于扳机的悬刀,以及作为钩心装置将望山与悬刀联接起来的牛。在望山下部连有钩弦的牙,它们都用青铜的枢结合在弩臂上的框槽内。这套灵巧的机械装置是如何运行的呢?

上弦装箭时,士兵手拉望山,与望山相连的牙也随即上升,被带起的牛的下齿卡住悬刀的缺口;此时,弩机呈现闭锁状态,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矢道之内。敌人逼近时,士兵扣动悬刀,牙即下缩,回弹的弦顺带将矢道内的箭射出,命中目标。

牙勾住弓弦,只是弩机装置中一个小小的零件。但牙的出现,将弩射分解为张弦装箭与释弦放箭两个单独的动作。在弓射大行其道的时代,一名弓手在拉开弓弦后,由于耐力有限,只能迅速瞄准目标,尽快放箭。而一名弩手张弦装箭后,可以手持弩臂,经过充分的瞄准延时发射,这就极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同时,弩延时发射的特性也便利于向一个目标齐射,造成“万弩齐发”的震撼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马陵之战。

那是周显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1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齐魏两国因韩国事兵戈再起,庞涓孙膑这对老同学兼老冤家,又聚首了。十三年前的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直趋大梁,庞涓遭到伏击被俘虏。今天这场战争的开局,孙膑又直趋大梁。

报仇心切的庞涓,放过韩国,带着魏太子申监军的十万兵马,再次向齐军扑来。这次,素有怯战之名的齐军在魏军追击下仿佛溃不成军:第一天还埋设了十万灶做饭,到了第三天,只剩下三万灶了。庞涓太想一雪桂陵之战战败被俘的耻辱了,他判断:齐军大部溃散,正是追击歼灭的最佳时机。于是他像一位斗将,舍弃了移动缓慢的步兵,亲自率领精锐奇兵,倍道兼程向孙膑追去。庞涓不知道,孙膑在一个叫马陵道的山谷上,埋伏了一万弩兵,等他多时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耳熟能详了:日暮时分,庞涓进入马陵道山谷,道当中一棵大树上仿佛写了字。取火来视的庞涓读字未毕,山谷间突然万只弩箭飞舞,擎在手中的火把变成了齐军弩兵齐射的靶子。魏军陷入穷途末路,庞涓自刎,恨恨而死。此战,孙膑提前算准庞涓抵达马陵道的时间,齐军在看到火光后齐射弩箭。如果没有延时发射的弩,单凭弓的射击,是很难给魏军掏心一击的。

狂傲的庞涓将军,成了“万弩齐发”的牺牲品;而这场成就孙膑赫赫威名的马陵之战,如破晓的鸡鸣,标志着弩大规模装配军队的起始,也描画了之后几百年中国军队的面貌。

秦始皇二十六年暨公元前221年,列国纷争的时代结束了,大一统帝国这种国家形态第一次在华夏大地出现了。

秦国开创了千古伟业,但是血战长平,横扫六合的那只秦军,他们是如何列阵作战的?他们手持哪些武器?在兵马俑发现前,人们只能凭借历史记载的寥寥几笔进行推测。尤其对秦军使用的武器知之不详,以至于开中国兵器史研究先河的周纬先生在《中国兵器史稿》论及秦朝兵器时,也只能遗憾地写道:“秦国似未曾有自制精良之短兵...秦代弩机,尚无所闻,弓箭之制,亦罕见于经传。”

直到秦兵马俑发现后,矗立着的士兵俑与坑中的青铜兵器,才揭开了秦军的神秘一角。二号坑是秦俑坑的精华之所在。在车兵、步兵、骑兵方阵之前,排列着三排奇怪的士兵。与身后穿着铠甲的士兵不同,这三排士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且动作迥异,:他们或昂首矗立,左臂向左侧半举,右臂曲举于胸前;或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交错排列。经专家考证,这三排士兵是秦军军阵中的弩兵。排列三排弩兵,是为了克服弩射的一个弱点。

与弓射相比,弩射虽然在射击精度与命中率上都远远胜出,但是弩箭从装填到发射的速度,却比弓箭要慢得多。成书于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在论及弩射的劣势时这样说:“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为战不便于弩。”这句话的意思是,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一位弩手最多发射三四枚箭,就得与敌人短兵相接了。为了克服这个劣势,秦人为弩兵配备三排横队,轮番射击:当第一排弩兵发射时,后排弩兵持机待发,第三排兵士拉弦搭箭。第一排弩兵发射完毕后立即退到第三排,由此轮番射击,保证凶猛的“火力”覆盖。

弩兵不仅出现在二号坑军阵的前列。在军阵的两侧,四排弩兵面墙而立,配合长矛手护卫左右两翼;在军阵的尾部,弩兵面向外围,警戒后方。弩兵如同包裹军阵的一层外壳,刺猬身上锋利的倒刺。二号坑兵种的配备,反映了战国以降弩兵日益重要的地位。不仅秦国将弩作为主要的制式兵器,就是山东六国也出产了许多名弩和战士。《战国策》记载,苏秦在游说韩国加入合纵时这样恭维韩国:“天下强兵劲弩皆自韩出。”而令人胆寒的魏武卒,单兵要操持十二石之弩,背箭矢五十只。

而据《太公六韬》记载,战国中后期每一万人的甲士中,操持强弩的有六千人。若果真如此,在战国后期列国兼并战争中,当会有相当长时间的“炮火准备”。这让我想起在苏德战争中名扬世界的“喀秋莎”火箭炮。苏军唱着《喀秋莎》一路攻陷柏林,秦军是否也在《强弩》军歌中横扫六合呢?

这种轮番射击的思想,在弩已渐渐淡出制式装备后依然发挥着作用。明洪武二十一年暨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沐英正在西南边陲征讨土司思伦发。在一次对垒中,思伦发放出上百头大象来冲击军阵。当时沐英手中步兵配备的主要兵器是原始的火器——火门铳,装填速度慢,精度差。危急时刻,沐英将火铳手分为三组:轮番装填——等待——射击。“三段击”战术让大象掉头逃窜,反倒是思伦发的军阵溃散了。弩兵消失,弩射长存。

但凡一种武器要作为制式兵器大规模装配军队,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这种兵器操作简单,短期内能下发到大量士兵手中使用;其次,国家有能力以同一个参数和质量标准生产,零配件能迅速互换,维修方便;第三,国家有能力对兵工产品进行质量控制,有一套完善的监督奖惩制度。大杀四方的秦弩,就具备以上特点;在两千多年前农业文明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秦国,兵器制造业却触到了工业文明的门槛。

由精巧的青铜弩机组成的弩,利用了机械传动原理,无疑是当时最具有技术含量的远射兵器。有趣的是,普通士兵使用技术含量颇高的弩,比使用相对“简陋”的弓,要方便简单得多。上古三代时,弓射属“六艺”教育之一,是贵族男子的必修功课。

孔子在观看乡射时曾喟然叹息:“不会射箭的士人还是以生病来辞谢吧,因为男子生来就应该会射箭的。”在全民习射之风盛行的时代,神射手特别受尊崇,以至于上古历史典籍没流传下来多少,关于神射手的寓言与传说倒有很多。如后羿射日,拯救了万物生灵;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柳叶,开弓就可以穿透七层铠甲。不过,神射手的故事越传奇,说明神射手越稀少难得。神射手纪昌的故事可为一斑而窥全豹。

据《列子.汤问》记载,纪昌向神射手飞卫请教射术之道。飞卫让纪昌先练习盯住目标不眨眼,再学会将细微的东西看清楚。五年后,纪昌神功练成,锥子尖碰到他的眼眶,眼睛都能一眨不眨;挂在窗户上的一只虱子,在他眼里如车轮一般大。这时他拿起弓,箭无虚发。纪昌的持之以恒固然值得钦佩,不过神射手的养成也太难了。很难想象,在急如星火的战争年代,将领会用此法训练士兵,提高他们的射击成功率。

是不是神射手就能做到无论何时均箭不虚发了呢?那可不一定。古人认为,射箭中的不仅是技术问题,它更与射手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礼记》中这样描述射箭的理想状态:“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这里的意思是,首先要沉静内心,再谈射中目标。换言之如果心存杂念,即便是神射手也难免马失前蹄。

《符子》中就讲了一个“羿射不中”的故事。还是那位射日的后羿,这一次他的挑战是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约一寸的兽皮箭靶。不过在射箭前,夏王和后羿说了一番话:“射中了,就送给你万金;射不中,千户封邑就不属于你了。”后羿内心起了波澜,脸色变化不定,连射两箭都没有命中目标。千户封邑万两黄金尚且让后羿连发不中,那么处于呼吸间以性命相搏的战场,想来他的命中率也不会太高。后羿如此,那么射术远远不如他的普通人,就可想而知了。

弓射命中率不高的原因在于它的瞄准法。弓射时,射手是利用左手握持的弓臂连接部与目标两点成一线来瞄准的;如果射手的呼吸调整不好,就很容易偏离目标。但是弩射瞄准法就先进得多。士兵持弩射击时,利用弩机望山、鏃端和目标三点成一线的原理瞄准,即便是一般的射手,只要掌握了这个原理,就能提高射击精度。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人们就能总结出一套弩射法则与教程,以快速提高士兵的射击技能。《汉书.艺文志.兵家略》将军事学说分为四类,其中专注于军事技术的技巧派,就有“射法”八种六十九篇。科技创造历史,与一直要凭经验瞄准的弓相比,瞄准技术含量更高的弩,无疑是战场上更有力的兵器。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回顾秦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后,写出了著名的《过秦论》。在这篇策论中,贾谊这样表述始皇帝横扫六合的过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到六国灭亡,秦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不是短促的一击,而是长时间的鏖战。如果说在短期军事冲突中,新兴武器能让持有者获得一时的优势;那么在长期战争中,制式武器源源不断地供给,才是最终取胜的奥秘。

天汉二年暨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精于剑法和弩射的步兵深入匈奴腹地。最初李陵的任务只是为李广利押运粮草,但他不甘心。李陵说服汉武帝,凭着五千荆楚材士,没有骑兵依然可以直捣匈奴王庭。在距边塞千余里的浚稽山谷,李陵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猝然相遇。五千 步兵遭遇三万骑兵,李陵出营野战。他将长戟手与持盾兵排在前列拒马,后排置弩兵。骑兵冲锋,被弩射杀伤无数,败走,又被汉军仰攻追杀,伤亡数千。单于大惊,急调八万余骑围攻李陵。五千对八万,李陵且战且走,行至一处山谷,再次将乘高而下冲锋的匈奴骑兵杀伤数千,单于下马走。

此时李陵行抵距离汉地仅百余里的鞮汗山,一天内射光五十万支箭。单于狐疑欲撤兵。可惜李陵军中出了叛徒,向单于透露了实情:李陵是一支孤军,箭矢快用完了。单于于是轮番攻击,李陵军箭矢用尽,投降。在投降前李陵感叹:“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在箭矢用尽前,汉军士兵还剩下三千余人,也就是说,十余天的激烈战斗,汉军在杀伤数万骑兵的同时,只损失了两千余人。据估算,汉军十天射光了二百五十余万枚箭矢。李陵兵败被俘,但此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汉军弩射对匈奴骑兵的巨大优势。

汉朝立国以来,崛起于北方的匈奴成为最大的威胁。匈奴擅长骑射,往来飘忽。如何在对匈作战中取得优势呢?晁错在上呈汉文帝的策论中,分析了汉军的优势:“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长戟在前,劲弩在后,这就是李陵摆出的军阵;劲弩对弓的巨大优势,在于弩的有效射程要远大于弓。

除了依靠臂力上弦的臂张弩,还有一种“蹶张”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蹶张弩需要双手扯弦,双脚蹬弓杆才能拉开弓弦,将人的脚力与腰力储存起来。为了增加弩的强度,人们还发明了利用绞车与畜力上弦的绞车弩。因此弩的强度比弓成倍增加,射程远得多。据记载,汉朝一石弩的有效射程为一百步,即今天的117米;而匈奴骑兵弓射的有效射程仅为60米。同时,汉代时马镫尚未发明。马匹高速向前冲锋,骑手的双脚没有着力点,很难保持上体稳定,这就影响了弓射的命中率。弓的射程与命中率皆不如弩,于是汉军中大量配备弩兵。

1993年2月的一天,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考古工作者突击发掘一座被盗的西汉大墓,在墓主人的足部发现一堆散乱的木牍和竹简。这堆竹简可谓价值连城,因为它包括了一部长安兵器库的武器清单。据汉简记载,这处武库中藏弩537,707具,弩矢11,458,427支之多;而武库所藏兵器总数是23,268,487件,弩与矢这两项就占了将近一半。

读者或许疑问,既然弩这么厉害,为什么匈奴不舍弓就弩呢?答案是弩的制造工艺与科技含量远远超过匈奴的生产能力。一张弩的精华在于精巧的青铜弩机。铸造悬刀、牙、望山、牛,并用机枢将其联接并灵巧运行,需要很高的金属冶炼铸造能力。任何一个零部件稍微差了一毫厘,就会使整张弩无法使用。

战争促使技术革新。与前代弩相比,汉弩的两个结构改进使得它的威力更强了。秦弩沿袭战国旧制,用铜枢直接把牙、悬刀和牛等部件嵌入木弩臂的机槽中,由于木材所能承受的力较弱,弩的强度过大就会使弩臂断裂。汉弩在青铜扳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的机匣——郭,部件先联装在铜郭内,再把铜郭嵌入木臂的机槽。这样就使机括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让弩的强度更大,射程更远。

射得更远,还要射得更准。汉弩既增加了望山的高度,又于其上增设刻度,就可以根据目标距离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刻度瞄准射击。这种带有刻度的望山,正是现代枪械中表尺的最原始的形态。汉人已注意到弩箭呈抛物线轨迹飞行,若要准确命中目标,必须将弩臂上抬。《淮南子》中说,“越人学远射,参天而发;适在五步之内,不易仪也。”可知汉代已认识到加大发射角时射程增大,但当发射角大于45度时,射程反而越来越近的原理。

弩,追随着汉军的足记,将大汉声威传播到西域的雪山大漠,成为匈奴最恐惧的武器。东汉永平十八年暨公元75年,据守金蒲城的耿恭凭着深沟高垒与汉弩神威,两次将北匈奴的数万围城大军杀得惨败,他还将毒药涂到弩矢之上,中箭的匈奴人,创口溃烂,哀叹:“汉兵神,真可畏也!”

汉家天下三分后,弩又装备了中国军队近千年,并在火器兴起之前的北宋,达到了技术的顶峰。北宋时的重型床弩,仅绞轴张弦就需要100人以上,所射之箭巨大如标枪,射程可达1500米以上,这是冷兵器时代最远的射程记录。1004年,萧挞凛毙于澶渊城下;1259年,蒙哥奈何钓鱼城不得,床子弩与有荣焉。

火器的兴起让弩退出了中国军队的装备。不过在现代的特种作战中,弩依然发挥作用。弩可以悄无声息地杀敌于无形,而且射程远大于消音手枪;弩还可以发射吊索、牵引绳;在有易燃品环境里执行任务时,不必担心弩引发爆炸,已成为特种兵手里的杀敌利器。弩,这种曾撑起一个帝国的精奇利器,在时间的淘洗后,又魂兮归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风射日:战国到两汉中国弩之演变
从弩甲攻防的角度,聊聊为何“一汉顶五胡”到宋朝就不灵了
射程超千米的古代远程兵器,装备即可扭转战局,弩的威力有多大?
匈奴骑兵完虐汉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胜匈奴十万骑兵
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三)
李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