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权臣的不光彩谢幕||都铎王朝之二十

1540年元旦,克利夫的安妮抵达英国。亨利八世急不可耐地赶到罗切斯特,去见这位足以当他女儿的梦中小情人。他见识了一段简·西摩的平淡如水之后,心中大感无聊,开始怀念安妮·博林的风情万种了。

在他脑海中,这个信仰新教的安妮,大概也跟安妮·博林差不多类型吧!

但是,一看之下却大失所望,他简直不敢把画中的美人与眼前这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传说,他嫌安妮臀部太大,像头母马;又说她身上有味道,像头母羊。安妮那套笨重的日耳曼民族服装,跟安妮·博林身穿的时尚高雅的法国时装更是无法相提并论,着实让亨利倒了胃口。

可是,大婚已是万事俱备,总不能事到临头新郎悔婚吧!1月6日,他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与安妮结婚了。

虽然在送亲的德意志人和新娘安妮面前,亨利尽量表现得彬彬有礼、绅士风度十足,但他实际上憋了一肚子邪火。等女方的人都不在场,国王发飙了,他怒火针对的主要目标就是克伦威尔。他认为,克伦威尔故意让画师荷尔拜因把安妮画得漂亮一点,好引诱自己与这个符合克伦威尔的政治利益的女人结婚,这就是欺君之罪!  

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国王大婚后不久,离婚被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英国的皇家律师们紧张地寻找着所有可能的借口,以便国王能体面地离婚。

第一个借口是,安妮曾和洛林公爵订过婚。

这真是无稽之谈,因为两个人早就取消婚约了,而且这一点在婚前双方就都知道了。贵族之间订亲再改的例子多如牛毛,就是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公主从小就被许亲过好几次,要是以此为借口,传出去不仅被人笑话,还有自打耳光的嫌疑。

第二个借口是,安妮不懂得如何尽妻子的义务。

有关这一点,安妮和侍从女官的一段对话被保留下来了。那是某天早晨,女官问王后:“昨晚过得怎样?”王后开心地说:“好极了。国王吻了我,然后对我说了晚安,我们就睡了。”女官大吃一惊,追问道:“然后呢?”王后也很诧异:“没了呀,还能有什么?”

这一条也是欲加之罪,王后不懂,那么多侍从女官都懂啊。亨利更是老司机,他看到古板的安妮提不起“性趣”才是关键。

相对于博林家的两个女儿从小被送到宫廷里“锻炼”,早就变成了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其中安妮·博林属于“没吃过猪肉但成天见猪跑”的理论大师),克利夫的安妮是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德意志乡下长大的,安静木讷,对于亨利完全没有吸引力。

即使是十六世纪的欧洲,风气比如今保守得多,但一个25岁的女人仍然不知道性为何物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至少女儿在出嫁前,母亲应该会教给女儿必要的知识。这个小细节里折射出,当时德意志错综复杂的信仰状况。

虽然克利夫公爵本人和女儿都是新教徒,但是公爵夫人却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母女之间因为宗教信仰问题早有隔阂,出嫁前母亲没有告知女儿“新婚必备事项”。即使是亲生母女,居然会因为宗教信仰问题隔阂至斯,可以想见,肯定还有许许多多因为信仰问题,导致好友反目、夫妻成仇、手足相残的事情发生。这种信仰的复杂性,为将来德意志血腥恐怖的“三十年宗教战争”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国王嫌王后没女人味,不想跟她过了!

国王为了新王后的相貌问题大发雷霆,宫廷中人人自危,生怕一个不留神就会让国王迁怒于己。

但有一个人却满心欢喜,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这个人就是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他在外甥女安妮·博林得宠的时候很是风光了一把,但是安妮·博林被处死后就一直小心夹着尾巴做人。现在机会终于来了,这名老司机对于男人的猥琐心理可是熟得不能再熟:国王还是喜欢风情万种的美女啊!

诺福克公爵有个不到20岁的侄女名叫凯瑟琳·霍华德,年龄比玛丽公主还小,是个活泼热情的小美女,诺福克家族重振声威就指望她了。诺福克公爵作为旧贵族,心里实际支持的是天主教,但是迫于形势一直与改革派混在一起,实非他所愿。他更希望借机扳倒克伦威尔,重建天主教的地位。

 

电视剧《都铎王朝》中的凯瑟琳·霍华德

诺福克公爵为侄女在亨利八世的宫廷中谋得一个位置,按照亨利八世这个“兔子专吃窝边草”的作风,想让他宠幸,还是做王后的侍女最靠谱。

王后身边的凯瑟琳年轻貌美,天真活泼,很快赢得了亨利的注意。亨利那时已经快50岁了,是个不可救药的瘸腿大胖子,再加上简·西摩的去世,以及倒胃口的克利夫的安妮,他一度活在痛苦和郁闷之中,快忘记年轻和快乐是怎样回事了。

凯瑟琳美艳的外表与鲜活的生命力,再加上装作无意的有意逢迎,仿佛忽然间给他晦暗的生活带来了一道光明。看着凯瑟琳姣好的面容,听着她欢乐的笑声,亨利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十几年前,重温了与安妮·博林陷入热恋的美好时光。就这样,亨利无可救药地堕入了对凯瑟琳·霍华德的迷恋之中。在短短数月间,国王赠与了大量土地、珠宝首饰和衣物给凯瑟琳。

1540年7月9日,亨利与克利夫的安妮的婚姻被宣判无效。现在亨利的婚事已经不需要教皇批准,而且安妮也没有强大的外甥给她撑腰,所以乖乖地接受了自己被抛弃的这一事实。

出于对她乖巧的回报,亨利慷慨地册封她为“御妹”(不喜欢就认作干妹妹,亨利八世实在有一套),赐给了她大笔年金、豪华的住所和大批仆人。只是,她被禁止返回克利夫。克利夫的安妮就这样在英国度过了她的余生。

安妮成为亨利八世六个老婆中唯一得到善终的人。她的后半生既比呆在步步惊心的都铎宫廷安逸舒适,也比宗教冲突激烈的老家好得多,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作为一位弃妇,克利夫的安妮已经够走运的了,而这桩婚姻的策划者克伦威尔却即将大祸临头。

克伦威尔比沃尔西权势还大,他推行的宗教改革更是触犯了大主教和大贵族们的利益,因此对他不满的政敌比沃尔西还要多得多。

以诺福克公爵为首的政敌们已经做了长期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了他大量的黑材料,就等着在合适的机会抛出来,一举扳倒他。凯瑟琳·霍华德的得宠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他们收集到的克伦威尔的“种种罪证”经由国王新欢之口,传入亨利八世耳中。

当年,诺福克公爵就是靠安妮·博林这个“枕边风”,吹倒了权倾朝野的大主教沃尔西,现在这一招再次奏效!

相对于沃尔西贪污腐败又养情人,浑身都是漏洞,想扳倒克伦威尔可不是那么容易。自丧妻之后他一直保持独身,一心扑在工作上,私生活找不出任何问题; 经济上他也没有任何贪污腐败的把柄,他深知主持宗教改革一定会得罪很多人,无数人巴不得他早点死,因此在经济问题上一直小心谨慎。

在所有的罪证中,克伦威尔的新教信仰成为政敌们主要攻击的目标。他们敏锐觉察到亨利八世的政治路线已经和克伦威尔产生重大分歧,对克伦威尔的激进宗教信仰大肆夸张、污蔑,说克伦威尔包藏祸心,表面上是为了国王推动改革,实际上是要否定国王的权威,自己取而代之;将路德宗引入英国是为了引狼入室,做德意志人的带路党。

亨利八世早已因政治路线分歧对克伦威尔心生不满,糟糕的婚姻更是令亨利对克伦威尔的印象一落千丈,再加上众口铄金,使他确信克伦威尔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要让自己娶新教诸侯的女儿,就是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至此,克伦威尔已是百口莫辩。

1540年6月10日,克伦威尔被以异端罪和叛国罪的罪名逮捕。

在被逮捕前,克伦威尔也知道自己触怒了国王,但是大错已成无可挽回,他估计自己恐怕会落到和沃尔西一样的下场,不过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想办法脱罪,而是抓紧最后宝贵的时间推进改革。

就在被逮捕前不久,克伦威尔主持国会颁布封闭所有修道院、没收修道院财产的法令,摧毁了“教皇政治最后的避风港”。国会还颁布法令,取消教会的避难权,教堂圣所不再是王室权威和法律的严重障碍。这样,教会作为独立的统治机构不复存在,教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大为削弱,其活动范围则逐渐退回到宗教领域。

托马斯·克伦威尔为了宗教改革事业,也真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在被逮捕后一个多月后的7月28日,克伦威尔在伦敦塔被秘密处决,在这期间,克伦威尔并未被审判,可以说,克伦威尔完全是因为政治斗争而死。

据说,克伦威尔的政敌们特地找了个年轻的刽子手来折磨克伦威尔。这个刽子手毫无经验,总共砍了三刀才把克伦威尔的头砍了下来。一代权臣就这样以不光彩的方式收场,而且临死前受了莫大的痛苦。

克伦威尔没有遗言留下,不过我想他心中可能最想对后来人说的是:“美颜滤镜”太坑人,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就在克伦威尔被处死的同一天,亨利八世与凯瑟琳·霍华德匆匆结婚,据说那时候她已经怀有身孕。凯瑟琳的训辞“君愿即我愿”(Non autre volonte que la sienne),也显示了她作为王后冀求取悦国王的心愿。

就在克伦威尔死后不久,亨利八世就开始对处决克伦威尔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再也找不到像克伦威尔那样忠心又能干的帮手,来处理千头万绪的国政了。他指责了他的大臣们错误地指控了克伦威尔,但是人死不能复生。法国驻英国大使查理·德·玛利莱克( Charles de Marillac)在写于1541年3月的一封信中表示:国王为处死了他曾拥有的最忠诚的奴仆而后悔。

从表面上看,克伦威尔因为一时大意,介绍了一桩“见光死”的婚事,而被暴君迁怒丢了脑袋。小清新历史爱好者对于这段历史,常常会咒骂独裁君主制的残酷,国王动辄因个人喜好处死大臣,远远不及“伟大、光荣、正确”的民主代议制。

但实际上,这一事件的背后,可不仅仅是政治制度那么简单,其中隐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托马斯·克伦威尔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个近代政治家,也是出类拔萃的阴谋家。他精明强干,获得大主教沃尔西的赏识,与安妮·博林结盟获得重用,用操纵议会的手段进行宗教改革,在收缴修道院的行动中纵容士兵杀人夺财,阴谋构陷害死了曾经的盟友安妮·博林,为了与新教诸侯联盟,却一着不慎着了“美颜滤镜”的道,阴沟翻船丢了脑袋。其中体现了他作为阴谋家的一面。

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克伦威尔主持的宗教改革,确立了国家的外部独立主权和对教会的权威,教会作为独立的统治机构不复存在,教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大为削弱,其活动范围逐渐退回到宗教领域。

克伦威尔政府在“求恩巡礼运动”前后颁布的一系列法规以及政治改革措施,体现了“国家权威在疆域之内排斥任何其它权威”的现代原则,扫除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有效统治的障碍,刷新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统一国家的有机整体,从根本上结束了中世纪封建国家的分散离心倾向。打在中世纪王权身上最高领主的封建胎记已消退殆尽,国王成为民族主权国家的集中体现,从而使英国在欧洲率先迈入了近代国家的门槛。

这里存在一个重大的历史疑问。

一方面,克伦威尔的政治手段这么高超,又善于玩弄阴谋权术,一直在国王的支持下推行宗教改革和政治改革,一向进行的非常顺利,为什么凭一个无厘头的王后相貌原因,就让权倾一时的克伦威尔身首异处了呢?

另一方面,克伦威尔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名狡诈如狐的阴谋家,他死前的无奈与之前表现出来的政治才能,相对比反差太大,这实在是太蹊跷了。他的党羽、盟友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

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呢?

我们有必要再一次客串历史的福尔摩斯,抽丝剥茧、深入剖析一下背后的深层原因。

(未完待续)

本文属于英国史系列第二卷《都铎玫瑰:阴谋、艳情与鲜血浇灌的奇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Wolf Hall
美剧《都铎王朝》背后真实的历史(三)
都铎王朝那些事儿|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
本周好文精选:《狼厅》背后的故事之王后们的命运
英国历史上的文字狱
22世界第一渣:杀妻狂魔和他的妻子们(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