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漪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期盼

语文教学是高难度的教学,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面对无穷尽的名词、概念、术语、模式、方法,常茫然无所措,不知路在何方。我也是如此,我虽在实践中探索,在追问中前行,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非议,但有些问题至今没有想清楚,也未能找到良策,一直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那就是我们相当数量的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缺乏热情,缺乏厚爱,很多学生对学语文无所谓,甚至冷淡、冷漠。语文课受到学生青睐的比较少。我们讨论时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展示时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与学生心理状态、学习状态,相差似乎不小,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些状况要不要面对?不是虚幻的、浮面的唱高调,而是脚踏实地地切实破解。今天借这个机会把自己思考又想不清楚更说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与教师,指点迷津。

    一、怎样才能回归语文学科的本源

    到底什么是语文的“本”语文的“源”,看法似乎是不一样的。语文究竟是什么?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其他课程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很多专家学者讲最大的不一样:语文是工具。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它是什么工具呢?众所周知,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物理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基本结构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化学离不开元素,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等,所有学科都有它各自研究的对象;唯有语文,是直接指向人的,和人的思维、情感、品质、能力密切相关。语文是研究人的,研究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与此同时,又不得不研究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的思维、情感、品质、能力等。语文就是人生,伴随人一辈子,这个工具与人是一体的。语言文字来自人生,而不是来自书斋。仓颉造字,“象形成文,合文成字”。几千年来,我们“象形譬喻,以象表意,含情言意”的传统与西方的语文显然不同,历史文化土壤、地域文化特点本就迥然有异。语言文字来自生活,来自人生,学生与它有天然联系,有心灵感应,应该喜欢。学生的成长、发展,内心思想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独有的,散发着人文的光辉。学生学语文,不仅应获得语用的能力,而且应享受到它所承载的精神养料吮吸的快乐。清华大学教授郑敏说得好,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张充满了感情的向人们诉说生活的脸。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与生活为伴,无处不在。因而,语文教学必然是开放性的。用闭锁的画地为牢的思路搞文字的排列组合,脱离人的研究,脱离生活,语文的魅力何在?语文之美的熏陶几乎荡然无存,还讲什么“诗意的课堂”?那是一种奢侈,一种夸饰,一种美丽的想象。如何释放语文教学的活力,让学生钟爱语文,变厌为爱为乐,是必须精心破解的难题。

二、怎样才能改变语文教学母语意识淡薄的状况

    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学的语言文字是母语,没有母语意识。不少教师母语意识也十分淡薄,认为语文就是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不断操练以应考,获得理想的分数。殊不知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之根,是民族的标志,也是民族的骄傲,关系到它的子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少有把语言文字的价值与意义、对它的认识与情感,提置到母语的层面、母语的高度、母语的亲切度来教导学生,影响学生。我们几乎百分之九十几的精力都在实用的范畴里翻滚、攀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对语文缺乏浓情厚谊也就不足为怪。情不深,意不浓,不亲近,不亲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自然就受到影响。

历史中无数事实使我们警醒,侵略者无不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掌握。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铁蹄践踏我大好河山,烧杀抢掠,灭绝人性。在如此疯狂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忘对语言文字的控制。上海沦陷日寇之手,中学英语课立即废除,全部改教日语,进行奴化教育。人类大灾星希特勒曾这样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入手。这是从反面敲响警钟,让我们语文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挑的是怎样的千斤重担。母语教学是对后代的精神哺育,没有母语情结,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

我从改行教语文以来,经历了语文教学的一阵风来一阵浪,风风浪浪层出不穷,一直在非议、批评、斥责中艰难前行。作家白先勇早就深刻地指出:“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外部是非常强势的西方语言的入侵,内部是我们的认识与做法极不相同。举两个例子来说,有个阶段有专家提出,初中不要教文言文,教材应把文言文全部去除。还好没有成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句话相当流行,就是:学生学语文,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开讨论会时,有教师说学生对外国教材还是喜欢的。于是有专家说,那我们就不要选中国的。我当时听了很愕然,苦涩涌上心头。幸好这些都未变成现实,否则,弄得不好,是要数典忘祖的。真是圈内圈外,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实,在实践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中国语文教育是以反传统为背景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读经”到“废经”,从“大语文”到“小语文”。主要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凸显语文的“工具性”。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然有语文专家认为中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我想中学阶段只能间接接触,就是说阅读《经典常读》这样的书就可以了”。安徽师大中文系陈文忠教授说,“语文之‘文’,文字、文学、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既源于民族传统,又扎根于民族传统,百年来的反传统教育,掏空了中国人的心”。回顾历史,众多问题值得探讨。读胡适的文章,可知他的全盘否定。梁启超就不一样,最早他很西化,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五四”运动爆发,梁启超正好在欧洲考察,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在列强分赃不均。经过仔细比较,他知道不能再学帝国主义制度,因而回国后鼓吹本位文化。他指出,当今世界有西方文明、东方文明;两个并行不悖的文化体系,各有优点,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传统中有精华,有糟粕,当然须取舍;反传统的有正确的,有欠妥的,也应辨别,改进,发展,不能一成不变。“历史从我开始”,大概是对人类智慧史的误解。语文教学坚持中国立场十分重要。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应邀赴香港参加一个中国语文国际研讨会,有些老先生对大陆的文化、语文教学很向往,那时香港还未回归。但就在那个大会上,有个知名大学的教授讲香港要学什么普通话啊,香港自己有自己的国语。我十分震惊,由此更意识到母语的统一与传承具有多么非凡的意义。而今,多元经济并存,多元价值并存,多样文化并存,宣传,炒作,交错,交融,对于缺乏生活经历与文化判断力的中学生而言,常是非不分,良莠混淆,甚至错把腐朽当神奇。更为现实的是,“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论调传播,搅乱了学生的思想。思想上的殖民对学生学习母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学生对语文漠然、无所谓乃至厌倦。我曾经随机问过不少学生,他们学语文与学外语有什么不一样,回答是:“有什么不一样?不都是工具吗?”“你这人太落后了,学外语,将来有用得多,获利也多得多。”唉,这个工具不及那个工具,外语工具能带来更多利益。我联想到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的,他曾把理性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理想主义就是一种价值理性。现代人采用了一种新的理性标准,用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终极目的。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设定一个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采用最合理有效的方式。要知道,母语是你爹妈给的,是你的精神家园。如果学的人和教的人都缺乏母语意识,怎么可能对我们的语言文字有骨肉亲情?此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性,这是非常必要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举措;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等,这彰显了我们语文的母语性,它不是一般性的工具,不是可此可彼,而是民族精神之根,寓含着爱国主义之魂。期盼这个课改理念上的突破在教学实践中能落实到位,培养莘莘学子对祖国语言文字、对自己的母语的骨肉亲情。由此我又联想到数次难以挥去的记忆。在普通话大型培训班上,少数民族老师多次对我说:我们教普通话,教汉语,困难很多,如果叫国语、国文,要容易得多。我无言答对,但这个问题多么令人深思。什么叫母语?该不该有明显的标志,放眼看看世界吧!

三、怎样少用柳叶刀解剖,维护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语文是语言文字形式与它的内涵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无法分割。但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用柳叶刀来解剖、割离,为的是科学化、线性化。引进标准化试题,更是只见局部、细部,不见整体,“文”没有了,碎片化到极致。在教学实践中,以往我们就经历过这不能做那也不行的茫然。比如,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也不能上成文学课。前者还清楚,后者就糊涂了,文学作品怎么教呢?只能上成语文课。什么叫语文课呢?教语言文字。小说不能教成小说,要当记叙文教,讲记叙文几个因素,学会读写记叙文就行。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定位在“以资官私实用”“止贵明通”。显然,关键词是“实用”,通过训练,达到“明通”的目的。一百多年前明文规定,写清楚了,似乎照办就行。“止贵明通”,语言文字的实用功能当然重要,但语言文字承载着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人文的,科学的,任何经典,任何美文佳作,都是语言文字形式与思想情感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教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在教文明,也在以文化人。语文的综合性绝不只是指听、读、说、写的能力,也不只是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它的目标、功能同样是综合性的。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思维、思想、情感、认知、意志、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获得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既有实用功能,也有认识功能、思维功能、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它是综合性的,不能用柳叶刀割成一块一块。正好像人干活不是只用一种细胞,发挥一种功能,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要发挥多种功能。几十年来,除了政治思潮干扰、折腾之外,我们的语文基本上以西方语言规则、科学化观点为指导,走了一条欧化的路。以西方一套套理论来丈量中国的教育、中国的语文,因而,我们总是处在被改造的落后位置。我这样说,并非拒绝向外国学习,但必须弄明白,本土文化是传承,外来文化是借鉴,错位了,自己也就丢失了。早在上个世纪建筑大师贝聿铭就对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物理学家吴健雄说,我们是中国人,但我们是有世界眼光的。显然,正确的态度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西方的东西多得很,好的应该拿来为我所用,滋养自己而不是作为“令箭”,照搬照抄,更不是以“科学化”为标尺改造中国语文。语文教学要讲究科学,这绝对没有错。什么叫科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乎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西方语言规则是否都科学,那么多的派别,又怎样“化”,怎样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亦步亦趋?学习外国,究竟学什么,有来自山寨的东西也宣传得不得了。说得不好听点,我们既不深入了解自己,不知道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有多少精神财富,也不了解西方文化、西方屈折文字学习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误判、误跟恐怕就难以避免。而今,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希望不要再用柳叶刀把它割成一块一块,择自己喜欢的做文章而舍弃其他。“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大大加强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力度,希望不要被肢解。总之,中国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不能总是点洋蜡烛。认清自己,树立自信,博采众长,才能走得更远。

我没有福分教最优秀的学生,但每个学生都是国家的宝贝、家庭的宝贝,我把他们当宝贝一样地教。在教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撒播做人的良种,培养他们成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我深知,什么都没有比精神残废更可怕,因为没有假肢可接。我没有高大上的语文教育理论,只是尽一名基层教师的本分,传道,授业,与学生一起解惑,一起享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感染,享受咀嚼、赏析母语神韵的快乐。

人已垂老,但仍满怀梦想,憧憬新时代重树母语教育的尊严,憧憬从哲学高度、历史文化高度、汉语言文字特性高度及时代需求高度,研究大量语文实践中的正反经验,创建中国语文教育学,并放到教学实践中检验,改进,提升。以理论指导实践,心中有底气,就不会听凭他人说短长,浮游无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独家对话北师大王宁教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
我们怎样看课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从“用教材教”再前进一步:创生自己的教室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