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寻找新思路,构建新课堂——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两大转变

寻找新思路,构建新课堂

——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两大转变

华南师大附中    陈建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明确:“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在这样一种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与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要求归纳起来可以用深、浅、宽、活四个字概括。“深”是指文言文学习目标的深化,新课标将学习目标定位为传承文化,形成人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注重提高欣赏品味和培养审美情趣;“浅”是指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要求由“重点掌握” 降为“了解”,但强调阅读能力的迁移,强调品读感悟;“宽”是指文言文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宽,文言文的理解角度越来越宽,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经典作品进行现代解读和审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是指文言文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些新的要求呢?笔者以为,要实现两大转变:

     第一,   教学重点:从重言轻文到文言并重。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经犀利地批评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有言无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点落在文言知识的逐一讲解上,强调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一篇经典文言文,教师和学生都着眼于字面意思的疏通,追求翻译过程中的所谓“字字落实”。如何让学生准确流畅地将一篇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几乎成了所有语文老师共同的心病。翻译的问题解决了,教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课堂也就戛然而止了。

     这种“重言轻文”的教学格局导致了以下不良后果:第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认识出现偏差。大量的“言”的讲解,让学生误以为文言文学习就是将文章逐字逐句进行肢解。一篇文意贯通血肉丰满而灵动的文章,经过分析讲解,呈现在学生面前变成了一堆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的语言知识素材,久而久之,许多学生觉得文言文面目可憎,谈之色变。在学生中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广大学生把文言文当做第一怕,恐怕与我们传统课堂重“言”而轻“文”的教学倾向是分不开的。第二,“重言”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考查,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抹杀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会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1],重言轻文甚至文言剥离,显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第三,文言文作为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文与言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重言轻文导致许多附丽于“文”上的文化信息被忽略甚至抛弃。例如,古人在文章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实践就往往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所忽略。第四,重言轻文的教学传统,使学生无法穿透文字符号达到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文章的创作者来说,情是动机所在,有情才有文;对于读者来说,把握情感是目标所在,缘文入情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重言轻文,让生硬的文字符号成为阻挡披文入情的障碍,大大降低了作品的魅力,“情”无法传递和沟通,文言文阅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就大打折扣。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并且有意识地多从“文”的角度加以阐释和拓展,既是避免上述弊端的现实需要,也是新课标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科书编写建议要求新教材“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也要改革文言文教学方式,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不能把一篇篇古文留下的经典文言文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教师要注重从文学、文章、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文言文,还文言文本来的面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以“文”为契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二,学习模式:从教师讲授、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知未知领域的过程。”[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十分明确的要求。根据学习的性质,可把课堂学习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大类。接受式学习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组织和控制教学活动,学生主要进行感知、领悟、记忆、模仿等接受和复现性活动,实现预期的学习目的。发现式学习由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展开探索活动,参加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找出答案或得出结论。[3]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普遍进行接受式学习。文言文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学生在一篇新的文言文面前,有限的知识积累会令他们手足无措。这时候,老师便成了绝对的权威,于是,文言文课堂教学很容易演变成“我讲,你听”的模式,串讲法、翻译法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大行其道。这种偏重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显然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个人学习的特点、知识掌握的程度、探求新知的个别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大张旗鼓地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作。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和评价文言文;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用新的视角去解读、阐述和发现文言文,勇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对此,笔者的做法是:

    第一步:目标预习。课前给学生设定一定的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对目标问题形成初步认识。

    第二步:重点探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本和业已掌握的学习资料进行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翻译课文,纠正错误,质疑问难。

    第三步:交流表达。在完成前面两步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甚至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历自由地发表对课文中某些观点、某些细节的感受和看法。

    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帮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现代解读,打通文言文和现代文和关节,让学生自由出入古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起来了,整个课堂也因此活力四射。

    语文课堂既要注重应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更要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精神,我们语文老师要牢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三大变
听课回响(一)
语文教师最该说的四句话-----让文言文和现代散文教学
语文文言文看不懂怎么办?
解读新课程标准,落实古诗文教学
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构建适合的语文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