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泰蓝的诞生与流变

600多年前,蒙古人的铁蹄踏平了欧亚大陆,中西文化交流增多,许多身怀绝技的工匠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一种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这便是“景泰蓝”的前称。

但是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极为复杂,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元代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

到了明朝景泰年间 ,这种工艺取得极大发展,很多藏品带有“大明景泰年制”的款识,故而有了“景泰蓝”的称谓。

清三代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工艺亦比明朝有极大提高。

不过,明代至清早期的景泰蓝存量极其稀少,很难在交易市场见到,且价格高昂,因而有“找不着的明重器,惹不起的清三代”的说法。

杨伯达《景泰款掐丝珐琅的真相》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皇宫里的造办处随之消失,宫中能工巧匠四处散落至民间,民间作坊如虎添翼,一些军阀大鳄也兴办起作坊,使民间的景泰蓝艺术得到喷发式发展,这一时期的景泰蓝不仅继承了宫廷艺术的华丽雍贵,保持了造办处严谨的工序,在题材上又与民间文化有了深邃的结合。


景泰蓝的制作步骤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相当繁复,一件纯正的景泰蓝作品是由纯手工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一般需经历选图、描图、掐丝、点蓝、压模等几个步骤。

景泰蓝制作的第一步是制胎

将事先裁好的铜片紧紧覆盖在木质的胎模上,然后用手锤轻轻敲打,使铜片变薄、变大、变形,直至最后变成一个器物的形状。

裁剪铜片

敲制铜胎

制作铜胎

第二步就是掐丝

古人称掰花,是用掐、折、盘、绕等手法,将铜丝做成想要的花纹形状,然后烧粘在铜胎上。

掰花和粘丝

第三步是点蓝。点蓝就是将珐琅釉料填涂在掐丝空格中。

把天然矿石烧制成粉状颗粒,然后加色粉、溶剂和水调和成珐琅釉料。再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内。

点蓝

第四步是烧蓝

珐琅点蓝完成后,拿到炉温大约800℃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熔化融合,取出待冷却后固着在胎体上,形成绚丽的色釉。

烧蓝

第五步磨光

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磨光

最后一步是镀金,使磨光后的器物表面更显艳丽。

火镀金是我国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本草纲目·水银条》引用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图7所示,正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溶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物表面上了。

镀金


北京故宫藏景泰蓝精品欣赏

明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花纹盏托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清两代,珐琅工艺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御用监和清代造办处均设有专为皇家制做珐琅的作坊。

于是,珐琅工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虽不长,却很快地成熟起来,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跃而成为宫廷工艺品之大类。

清乾隆 掐丝珐琅爵杯

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纷繁多彩,琳琅满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珐琅作品大备于此,从中可一览中国珐琅工艺盛衰发展之状况。

1.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的掐丝珐琅器釉质细腻洁净,表面晶莹若水晶,红、蓝、紫、草绿等色珐琅鲜艳醒目。

此时期图案多为缠枝莲花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舒展,布局疏朗大方,间衬以或仰或俯的小花苞。

明 掐丝珐琅花卉纹玉壶春瓶

御用监制造

高27.1cm,口径7.4cm,足径9cm

清宫旧藏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高28.4cm,口径17.1cm

元代掐丝珐琅器的图案装饰多以盛开的缠枝莲为主题纹饰,其特点是缠枝莲花朵舒展饱满,枝叶肥厚,并衬以小花苞。图案布局疏朗,掐丝线条奔放有力。

珐琅质地细腻洁净,釉面光亮,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绿、绛黄等几种颜色更为耀眼夺目,似用进口珐琅釉料烧造。此炉是元代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

清宫旧藏

明早期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

御用监制造

高21cm,口径4cm,足径5.5cm

清宫旧藏

元末明初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

高36.8cm,口径10.7cm,足径12.9cm

2.明宣德

目前所见掐丝珐琅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

宣德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珐琅色泽纯正、浓郁、沉着,表面光泽温润,但与元代珐琅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缠枝莲花纹仍然为主要的装饰题材,且沿袭元代风格,以单线勾勒枝蔓,花叶硕大饱满。

明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御用监制造

高28.4cm,口径16.4cm,足径9.6cm

清宫旧藏

明宣德 掐丝珐琅龙凤纹炉

高23.5cm,口径37.5cm,底径36cm

清宫旧藏

明宣德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御用监制造

通高15.7cm,长53.3cm,宽33cm

清宫旧藏

3. 明中期

明代中期(15世纪中期-16世纪初),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花叶纹饰和珐琅质地上都产生了一些新变化。缠枝莲纹之外,海马纹、狮戏球纹、花鸟纹等也颇为流行。

掐丝线条愈加纤细,图案布局亦显繁密。作品大多表面光泽度低或不具备光泽,砂眼增加,反映出珐琅质量的下降。

明中期 铜胎掐丝珐琅狮戏球海马纹碗

御用监制造

高10cm,口径22.2cm,足径9.1cm

清宫旧藏

明中期 掐丝珐琅八狮纹三环尊

高28.7cm,口径21.4cm,足距15.6cm

明中期 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

高20cm,口径7.5cm,足径8.2cm

清宫旧藏

4. 明晚期

16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掐丝珐琅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以明万历时期(1573-1619年)的作品为代表。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仿生”造型掐丝珐琅器的制造;珐琅颜色品种的增加和运用;各种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的流行。

此外,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器的花纹装饰更盛行双线勾勒技法。

明嘉靖 掐丝珐琅龙凤纹盘

高5.1cm,口径24.2cm,足径16cm

明万历 掐丝珐琅甪端

通高36.5cm

清宫旧藏

明万历 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

御用监制造

通耳高9.1cm,盖面26.8×14.4cm

底面25.5×13.2cm

清宫旧藏

明万历 掐丝珐琅双龙珠纹花口盘

御用监制造

高8cm,口径51.8cm,足径31.8cm

清宫旧藏

明晚期 掐丝珐琅鸳鸯式香熏

高20cm,长17.3cm

清宫旧藏

明晚期 掐丝珐琅福寿康宁字圆盒

通高10cm,口径16cm,足径11.4cm

清宫旧藏

5.清早期

清康熙朝的珐琅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状况,是清代珐琅器生产承前启后的时期。

康熙初期主要以遗存于宫内的明代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为样板制造珐琅作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所成器物的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直接影响着后世珐琅工艺的发展。

康熙十九年(1681年)以后,随着珐琅作的设置,御用掐丝珐琅器开始了大规模和规范化的生产。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直径16.2cm

清宫旧藏

清康熙 掐丝珐琅菊石纹小圆盒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高2.9cm,口径8cm,足径8.3cm

清宫旧藏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高12.3cm,口径1.2cm,腹径6.7cm,足径5cm

清宫旧藏

清康熙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高5cm,长14.7cm,宽11.5cm

清宫旧藏

6. 清乾隆

乾隆皇帝对金属胎珐琅器可谓偏爱有加,积极支持并推动中国金属胎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当时珐琅器的主要产地以北京和广州最为著名。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器数量繁多,形制不断翻新,用途也十分广泛,涉及宫内典章、生活等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的珐琅制作工艺精益求精,成型规整,胎壁厚重,镀金光亮。“金光灿烂、厚重坚实”的乾隆朝掐丝珐琅器显示了清盛世殷实的国力。

清乾隆 掐丝珐琅锦纹扁壶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高12.4cm,口径3.8cm

清宫旧藏

清乾隆 掐丝珐琅牧羊人笔架

高15cm,长16cm,宽7.8cm

清乾隆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通高11.4cm,长13.5cm,足径7 x 5.2cm

清宫旧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掐丝珐琅典型器欣赏
【精品国礼】宫廷专享收藏佳品
儒风雅韵赏文房
故宫博物院 藏 掐丝珐琅器
皇家御用文玩,看看有多精美!
华夏御用文房四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