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没有猜疑心,才能活得轻松 倾听在第一位 冷漠孤僻的阴影




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盲目是汉语中一个词汇,本意为双目失明,后比喻无见识、无目的。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会屈服,不管面对的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无法注意和获知所有的事情,因为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有限,仅仅这一点就让我们不能了解一切。



任何威胁到自我感觉的事情或人都会让我们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就像饥饿和口渴一样危险和令人不快。对我们大思维的挑战感觉就像是在威胁我们的生命。






你无法控制大脑,是大脑在控制你

对于人类大脑来说,注意力是一个零和博弈:如果我们对某个地方、物体或事情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必须减少对其他方面的关注。



服从命令最容易,也最危险

服从是一种捷径,因为我们相信他人的想法水平比我们的要高。这样做既容易又简单,特别是当我们感到疲乏、心烦意乱或者不想惹是生非时,我们更易于选择服从。


所有人都听话,这个组织就完了

知道了群体的决定似乎减轻了自愿受试者的心理负担,当他们知道别人怎么想的以后,自己就不怎么思考了。一个好伙伴也会因为感觉别人正确而停止思考。

因为我们对可能看到的或可能感觉到的事情非常害怕,我们才变成了睁眼瞎。我们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感取决于我们所爱的人,这已经到了即使他们伤害我们、我们也依恋他们的程度了。



金钱,让你忽视道德标准

根据经验,我们确实知道金钱这一动机似乎挤掉了更多的社会动机。因为只要金钱一出现就会引发一次市场定价取向,人变成了商品,而每一件商品都有价格。



去除盲目心理舍弃盲目必然就能舍弃失落。 人们的失落感往往皇由盲目攀比产生的,而且多数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越比自己越优越越比自己越完美,越比自己越盲目。






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从众心理分析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当初“101章光毛发再生剂”问世时,有人曾听一位老中医说起,其实这配方古来有之,他也一直在给病人用,可是他就没想到把配方转变为一种“商品”。也许,这也正是企业家与手工艺人的区别所在。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没有猜疑心,才能活得轻松

    多疑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会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多疑心理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缺乏自信心。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总感觉不如别人,有自卑心理,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就会想别人是不是正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他也会认为是在故意挖苦、讥笑自己;即使别人相互间的指责,也会认为是在指桑骂槐,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认知方式的偏差。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循环论证的认知方式使得个体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产生知觉、归因等偏差。
    3.对挫折的防御心理。多疑心理的产生还可能是挫折引起的一种心理防御。有些人以前轻信别人,轻视自己所面对的事物,结果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并长期保留着对挫折经历的深刻体验。使得自己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相信任何人和事。
    4.长期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打交道,使得自己对外部世界感到更加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在与外界打交道时难免比常人有更多的疑虑、戒心和防备。



    要治好“多疑病”,走出心理过敏的误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努力:
    1.增强自信心。这对于医治多疑非常重要。增强自信心意味着培养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各种能力。
    2.要学会豁达,与人交往以诚相待。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如愿以偿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在一两个方面有所特长就不错了,没必要事事争强好胜。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处,对他人不要过分苛求,与之交换意见,坦率地、诚恳地把猜疑问题提出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只要你以诚相见,襟怀坦白,相信疑团是会解开的。只有对别人的宽容才能迎来别人对自己的宽容。
    3.学会自我暗示法,厌恶猜疑。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在背后说你坏话,对你撒谎的时候,你心里可以不断地反复地默念“我和他是好朋友”,“他不会看不起我”,“他不会说我坏话”,“他不会对我撒谎”。“我不该猜疑它”,“猜疑人是有害的”,“我讨厌猜疑”等等。这样反复多次地默念,就能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4.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克服偏见思想。对于周围的人或事,必须要善于观察,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进行分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会比较难,这时,可以请自己信得过的朋友或亲属帮助自己参谋分析,消除一切荒唐可笑的想法。另外,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更多的给予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不会往坏处想,也可以避免多疑心理的产生。
 











打破你的冷漠

    自我提问:我是不是变得冷漠了?这真的可以保护我自己吗?还是让我失去了很多快乐?
    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变得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你认为已经看透了人生,你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做什么事情都是应付了事。你的生活没有刺激,没有挑战,而你自己也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下班了你只想回家,不想和别人交往,不想出去玩,你很久没有体验过激动和兴奋的感觉,甚至连伤心都已经不会。
    在冷漠的外表下,你心里藏着受挫、无助、孤独、优柔寡断和消极的感觉。你以为冷漠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利益,事实上,冷漠只会使你缺少快乐。冷漠使我们缺少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朋友,使我们的心灵没有寄托,使我们没有改变的勇气,使我们无法清醒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不要以为生活的面目就是冷漠无情的,这是个极具欺骗性的陷阱。你可以拥有激情和快乐,只要你愿意。
    回想一下,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冷漠的?是什么事情让你改变了心态?
    我们之所以变得冷漠,有很多原因。
    有的是因为我们受到挫折之后非常失落,对自己感到失望,对生活也不再抱有希望,我们觉得没有信心可以解决现在和以后要面对的问题。
    有的是因为被别人伤害之后,无法取得心理的平衡,因而压抑自己。有的则是因为从小就备受宠爱,变得自私、软弱、缺乏独立性,不懂得爱朋友,也没有人愿意爱他,造成自己孤僻冷漠的性格。
    要打破冷漠你首先就要找出导致自己冷漠的直接事件和心理原因。
    尽量和朋友一起面对,把不愉快的事情倾诉出来,让朋友分析开解你,想办法让自己对过去释怀。
    进一步改变冷漠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专注。
    当你有所追求的时候,你就会充满动力和热情,开始不再无动于衷。
    现在,就为你自己下一个决定,选择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生活目标,或者是开始一个爱好,尽量选择那些较容易的、比较能使你产生自信和快乐的事情,慢慢地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积极的情绪。
    同时,你可以尝试去关心一下别人,尝试让自己心中有爱,在公共汽车上为有需要的人让座,打电话真诚地问候一些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倾听别人的心声,并且想想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什么。
    当你去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回报给你爱,点燃你心中的温情,使你觉得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你要明白,冷漠除了让你失去更多快乐之外,别无任何益处。而改变冷漠的方法就是重新拥有爱和关怀。关怀你自己和别人,关心你身边的事情,冰雪会在温暖的情感下融化。
 





走出孤僻的阴影

    长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封闭,极容易形成孤僻心理。孤僻即我们常说的不合群,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孤僻是孤寡、怪癖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现的缺陷,给人一种内向的感觉。孤僻症患者通常表现为独来独往,离群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鄙视的心理;凡事与我无关,漠不关心,与人交往缺少热情,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他们通常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孤僻症患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孤僻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这种消极情绪长期困扰,也会损伤身体。
    心理专家指出,孤僻症的心理有如下特点:
    1.普遍性。即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孤僻型心理障碍。
    2.非沟通性。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
    3.逃避性。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那么,孤僻症是怎样形成的呢?
    1.幼年的创伤经验。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交往中的挫折。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技能力和方法,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
    对于已经有孤僻心理的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整:
    1.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的缠绕;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孤僻者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恃比别人强,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拒绝与外界交流。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问的友谊与温暖。
    2.学习交往技巧,优化性格。可看一些有关交往的书刊,多学习一些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正当、有益的集体活动,如郊游、跳舞、打球等,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他人交往,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多与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活动,情绪受到感染,也会使自己变得开朗起来。长此以往,你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性格也开始变得随和了,孤僻就会离你而去,孤僻带来的种种烦恼也会随之消失。
    3.要有恒心和毅力。改变自己的孤僻性格还需要有一颗恒心和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调整,改变生活环境和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克服不利的环境影响,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性格,早日走出孤僻性格的阴影。一。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不懂沉默的人,必然难以倾听,但不了解对方又如何沟通呢?

沉默也是沟通法宝

说到沟通,首先会想到语言和手势,而且可能有些害怕“冷场”。但其实,沉默也是沟通法宝。

 
    面红耳赤争吵的两个人,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的结局多是不欢而散。

此时,如果一方能够适时沉默,可能效果更好。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古德曼曾经说过:“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沉默是理性的开始,并且引导双方冷静思考。


其次,不懂沉默的人,必然难以倾听,但不了解对方又如何沟通呢?一位哲人曾半开玩笑地说“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再者,适当保持沉默有时比激情的演说更有威慑力,沉默后的发言更容易得到别人的重视。

 
    但是,沉默的时机并不是固定的,它可以出现在谈话的开始、中间、也可以出现在谈话的最后时刻。总的原则就是“避其锋芒”,观察对方有多急切地想表达观点,让对方说够,也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倾听和思考,给对方制造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也让自己保持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当然,凡事要有度,若是沉默时间过长,让双方都觉得有些尴尬了,则要赶快找些话题,打破僵局。









人际沟通——倾听在第一位

 

 
    大自然赋予人一个舌头和两只耳朵,为的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一天,丹尼尔请了自己的朋友——一对美国夫妇、一位德国记者、一位中国朋友和一位波兰女士在家共进晚餐。在人们互相介绍、寒暄之后,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对方的姓名和工作性质。
 
    当晚餐开始时,在餐桌上波兰女士又开始逐个问及客人们的情况:“对不起,你刚才说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在座的人又一次重新介绍自己,她时不时地在别人还未讲完话时就插话:“噢!这让我想起了……”然后,不经思索、喋喋不休地道出一段毫不相干的故事。礼貌的客人们耐心地听她无穷无尽的乏味故事,善于平和局面 的丹尼尔不时地找借口接过话题,以便使别人有讲话的机会。
 
    丹尼尔问美国朋友:“艾丽,听说你最近组织了一个慈善活动,为非洲儿童捐款。怎么样了?”“噢,可怜的非洲儿童,他们生活在不可想像的条件下……”波兰女士未等艾丽回答,又接上了话题。
 
    “请喝酒,”丹尼尔又礼貌地找借口截住了她可能会无休止进行下去的话题,“克里斯多夫,你太太在柏林怎么样?”丹尼尔问德国记者。“她快生产了。”德国记者回答。
 
    “噢,上帝呀,她一定要小心难产,当年我生宝宝的时候,发生了难产……”波兰女士又一次接过了话题。这一次,她飞快地讲着,再也没有留给丹尼尔可以插话的 机会。客人们吃着美味的晚餐,听着血淋淋的难产故事。很快,美国夫妇和中国朋友找借口帮助清理餐桌,躲进了厨房不再出来,只留下可怜的德国记者在全神贯注地分享她劫难的故事。
 
    事后,丹尼尔说:“我非常抱歉,今天晚上的谈话失去了控制。”美国夫妇说:“一个让人难以忘却的女人。”从此,这个波兰女士再没有出现在丹尼尔的家庭晚会上。
 
    在我们的身边,不难发现像这位波兰女士这样热衷于抒发自己、不在乎别人耳朵的承受力的人。他们的舌头就如同一个上了发条的永动机,滔滔不绝地排泄头脑中的词汇,他们毫不注意观察别人的反应,不停顿、不间断地讲话,不留给别人插话和问话的机会。
 
    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的前缀(com)在英文中包含了“共同参与”的含义。沟通心理学强调,一个善于沟通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听众。当他需要开口时,要先用眼睛来观察别人的非语言的反应,然后,才能够决定沟通的内容和形式。据社会心理学家统计,我们有50%~80%的时间在与人沟通,而 在这沟通的时间内,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倾听。尤其在个人事业的发展中,“倾听”被列为比“说”还重要的沟通技能。听,是增加知识和价值的好机会;我们所说的 首先应该与倾听相关或者来自于所听的。倾听是事业成功者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倾听是建立自己良好形象的最简单的办法,因而沟通心理学家们一再倡导:“在说之前,先学会听。”
 
    建议:
 
    从今天开始,避免这些习惯吧:
 
    1.目光不在讲话者身上,左顾右盼。
 
    2.不断地打断别人的讲话。
 
    3.心不在焉,手中在做其他的事。
 
    4.假装在听。
 
    5.消极、懒散、松懈的身体语言。
 
    6.过分强调与对方的不同点而争执。
 
    请这样去做吧:
 
    1.目光与讲话者对应,面部根据对方的话有所反应。
 
    2.身体前倾,表示对谈话感兴趣、关注。
 
    3.运用头部动作,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认。
 
    4.运用语言“嗯”、“是”等表示你在倾听。
 
    5.要“所答即所问”,这是表示你在与人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孤僻
第二章 影响沟通的因素
让难相处的人喜欢你的七个处方
什么是孤僻? 孤僻怎么办?
性格孤僻可以改的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