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讲义》——乡党第十
  《论语讲义》——乡党第十
 
      孔子论服饰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
袗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这个“君子”还是指孔子。“绀”(gàn)和“”(zōu)是表示颜色的两个词,这两个字都有绞丝旁,说明这两种颜色是丝的颜色。中国古代造字是由繁到简,以前的马,每一种颜色的马都有一个字,在马旁加一个表示颜色的字,这样的字有一百多个,表示一百多种马,这就是词汇的烦琐。丝也是如此,丝绸有很多颜色,绀和都是表示不同颜色的丝绸。绀是紫色的丝,是绛色的丝。古人的衣服领口、袖口上有边,这个就叫饰。孔子不会用紫色、绛色的丝绸做衣服的领边、袖边。为什么不用紫色和绛色的丝来做衣服的边?因为这两种颜色是有特定含意的,紫色是斋戒时穿的衣服的颜色。古人在祭祀祖宗、鬼神之前先要斋戒两天,吃素、禁欲、洗澡,使自己全身清净,才来祭祀,这叫斋。紫色的衣服只能是斋戒时穿。绛是丧服的颜色,紫色和绛色分别是斋戒和丧葬时穿的衣服的颜色。所以孔子不会用这两种颜色的丝来做平时穿的衣服的边。孔子穿衣服都是很慎重的,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亵”读xiè,亵服是私下里穿的衣服,就像我们现在人穿的睡衣这一类。“红紫”不是指红色和紫色两种颜色,而是指介于红紫之间的颜色,红紫色不是正色,紫色是红色和蓝色调出来的,是杂色。孔子哪怕是私下穿的睡衣都不会用杂色的布来做,更不要说正式场合的穿着了。古人认为只有五种色是正色,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颜色,即白、青、黑、红、黄,除此以外都是杂色,都是调出来的色。孔子立于礼,非礼无以立,用礼来塑造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哪怕是服装的颜色都要求是正色,不穿杂色。做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不应该搞歪门邪道。

“当暑”就是正当夏天,“袗”读zhěn,表示单衣,古人穿衣服是冬裘夏葛,冬天穿裘,就是皮衣,夏天穿葛,就是麻。“”读chī,是细麻布,“绤”读xì,是粗麻布,袗绤就是夏天穿的单衣有两种,有粗麻布做的,有细麻布做的。夏天很热,在家里穿个单的麻布衣服就行了,但是你出门的时候就不行了,必须在麻布衣上穿件罩衫,因为麻纱是透亮的,你穿出去别人全都看见了你的身体,所以叫“表而出之”。穿上罩衣不使人看到你的身体也是一种礼貌,尊重别人。 “缁”就是黑色,黑色的外衣,“羔裘”就是黑羊皮做的衣服。

还要讲一点,古人穿衣服,冬天穿的皮衣是把毛那一面露在外面,皮子在里面,里边衬了布,如果只穿皮衣,毛在外边会毛茸茸的,因此古人出门的时候,不能直接把皮衣穿在外边,在皮衣外边还要穿一层单衣,把皮衣给罩住。你穿黑羊皮的衣服出门,外边必须配上黑色的罩衫,这样色彩搭配才和谐。“素衣”是白色的,如果是白色的衣服做外衣,里边就穿“麑裘”,麑裘就是用白鹿皮做的皮衣。你外边穿黄色的单衣,里边就要穿狐狸皮做的大衣,狐狸皮是黄色的,“狐裘”。

这里其实并不是具体描写,而是以一概全,就是说古之圣人君子穿衣服,都要追求至美和谐,所以孔子才是中国最伟大的美学家,最懂得美的人。中华民族对美的强烈追求,在孔子这里是达到了极致。孔子对美有深刻的体悟,十分重视形式之美。一切的礼都是形式,形式有特定的美感,赋予这些具有美感的形式内在的生命,这就是孔子学术思想的一个特点。孔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先有形式后有内容,因为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周公是治礼作乐的人,周朝开国的时候制定了礼乐,到了春秋的时候一切礼的形式都还存在,但是其内容都不复存在了,孔子先把这些已经残破的礼的形式恢复,然后再赋予其更深厚的内在意义,使之与形式相合。这就是孔子讲的美,内容与形式的美,也就是旧瓶装新酒,把周公旧的礼仪完备了,然后补充入新的时代内容,就使这些已经死去的礼复活了。礼就是这个精神的体现。

“亵裘长”,亵是私下穿的衣服,裘是皮衣,你私下穿的皮衣要比较长,因为你在屋里边要保暖。“短右袂”,袂是指袖子,右手的袖子要短一些,古时候的裁缝制衣服,一般都是右袖短于左袖。古人智慧得很,因为右手是做事的,写字、做事,什么都用右手多,右手要干活,所以右手的衣袖长了不方便,右袖要短

“必有寝衣”,古人有寝衣,寝衣就是睡觉时候穿的衣服,为什么孔子在这里要专门讲一句必有寝衣呢?注意,睡衣是孔子发明的,在孔子以前是没有寝衣的,孔子为什么要发明睡衣呢?这是有道理的,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孔子以前,周公制礼的时候,其他衣服都很多,但是就没有制睡衣,古人睡觉往往赤身裸体,孔子认为人哪怕是在睡眠的时候都应该有一种谨守。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从形而上、哲学的层面来讲,他认为人在睡眠的时候往往心神涣散,在睡觉的时候穿一件睡衣,能让人心神有所约束。第二层意思,孔子是很懂养生的。张仲景《伤寒论》里讲,人有六经:太阳经、太阴经、少阳经、少阴经、阳明经、阙阴经,从尾椎骨沿着脊椎上到颈椎,直到鼻间,这一线叫做太阳经,是人抵御外来寒气侵略的最主要的经络。人生病往往是从凉了背心开始的,人体阳气不足,不能抵御外边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侵略。穿睡衣的目的就是保护人的外阳之气。寝衣,在古文里衣都是指上衣,下衣叫裳,衣和裳是有区别的。寝衣就是上半身穿的,护住人体的阳气。现在许多女青年都不懂这个道理,把背全部露出来,把阳气全都放了,生病了还不知道为什么。

“长一身有半”,注意了,古人每个字都有含义的,身,哪里叫身?从颈到臀这一段称为身,“一身有半”就是说比身还要长半截,比身长半截刚好到膝盖。寝衣要做多长呢?孔子明确规定了,做到膝盖这里,就能保护人体不受外寒入侵了,所以要一身有半,圣人做每件事都有深刻的道理。

“狐貉之厚以居”,“居”就是坐的意思,坐垫要用皮来做,狐皮和貉皮,要厚一点,薄了还不行,薄了不保暖。读医书就知道,人体的阳气很重要,保住阳气身体才能健康,保暖是保阳的重要方法,所以要注意保暖。“去丧,无所不佩”,“丧”就是办丧事,“去丧”就是办完了丧事。 古时君子要佩玉,因为玉是用来形容君子的品格的,温润、外柔而内刚。但是办丧事的时候就不能佩了,这时候身上的装饰品都要取下来,着素衣来表示心的悲哀。丧事办完了以后要恢复常礼,该戴的玉都要戴上。

“非帷裳,必杀之”,“裳”指下衣,“帷”是祭祀时候的下衣。裁缝都知道,做衣服的时候,一块布,可以正着裁,也可以斜着裁。祭祀时候穿的帷裳要一块整布,整块料正着裁,很费布的。但日常穿的下衣,“杀之”就是斜着裁。意思是说,祭祀的服装的布料不能节省,那是和神相通的,要诚敬,该用就用,但平时该节约就要节约,这也是孔子的思想,该用的时候就绝不吝啬,该节约的时候绝不浪费。“羔裘玄冠不以吊”,穿黑色的羊皮衣,戴玄色帽子,不能去吊丧。因为玄是黑里还略略带点红的颜色,不能用于丧事,只能素衣以致哀。

“吉月,必朝服而朝”。吉月就是正月,每年的正月,必穿上朝服。有几种讲法,一说吉月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还有的说是每个月的第一天,都称为吉月。每年的第一天,每个月的第一天,都是指天道运行达到一个节点,表示新的时光要开始了,人要振作,所以这一天要穿上朝服。而朝,就是说你如果是做官的,吉日这一天就要穿着朝服朝拜君主,曾经做过官的人,则穿着朝服,朝着朝廷的方向拜三拜。

这段是讲孔子在不同场景里的服饰情况。
 
孔子论饮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这一段是讲孔子吃东西的问题,读这一段对我们养生很有意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就是指米饭,现在我们吃的米是指将谷子的壳去掉以后的部分,可是古人并不知道这样子,是把米连同外壳拿来一起煮着吃的。吃了谷壳往往容易得结石,因为不好消化。“食不厌精”就是你吃的粮食打得越细越好,也就是说谷壳去得越多越好,注意孔子用的一个词,“不厌”,不是说必须要精,而是说越精越好,如果没有条件也就算了,有条件就越精越好。“脍”是切细的肉。“脍不厌细”就是肉切得越细越好,因为肉食的东西人体不好消化。人体只有四颗尖牙,其他都是平牙,尖牙是嚼肉食的,平牙是嚼素食的。人的肠胃消化起肉来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切细,脍不厌细,肉切得越细越好。现在很多疾病就是吃肉吃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古时候哪有这么多肉给你吃,现在的肉绝大多数都是饲养场养出来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欲望。以前肉有多少啊,吃肉叫“打牙祭”,用肉来祭祀牙齿,一年就祭那么一两次。要吃肉,不要吃多,要吃细。

湿而烂、发酵、变味、长霉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变质的东西不要吃。 “鱼馁而肉败”,“馁”是烂,鱼肉烂了是坚决不能吃的。《华佗传》里就记了一个人吃了烂鱼以后,肚子里生虫,吐出一盆都是虫,这是吃了烂鱼以后肚子里生寄生虫了,最后那个人死了。肉腐败了不能吃,不要为了节约,舍不得,把这些变质了的都吃下去,那会适得其反。“色恶”,变了颜色的东西不要吃。“臭(xìu)恶”,变了气味的不要吃。“失饪”,烹饪不到火候的不吃,不是说把东西拿来一煮就吃。

“不时,不食。” 一层意思是指五谷不成,果实未熟的时候不要吃;二是不是正当时令的东西不要吃,今人尤其爱犯这个毛病。现在都吃大棚菜、大棚瓜,这全是违反天道的。每个季节生什么菜,那是天道有循环,有规律的。现在冬天到餐馆里去吃饭,饭后都会给你上一盘西瓜,冬天吃西瓜你肯定要生病。不是这个季节出的东西,千万不要吃。不要说现在好了,科学技术发达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其他季节的东西,不仅自己买来吃,还以为是珍贵的礼物送给别人。

“割不正,不食”,东西切得不规整的也不吃。表面看起来这孔子不肯将就,切得不方正的也不吃。其实孔子是寓教于生活,他并不是一个挑剔的人,这是在教育学生,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正了以后,做每样事都要正,哪怕是切菜这样的小事都要合乎规范,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心性。一个人的心性是化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的,就像我们说见字如见人,你写的字是歪斜的,犹见你这个人心不正,你写的字都细眉细眼的,犹见你这个人心胸狭窄;你的字写得很粗疏,就足见你这个人粗心大意、马虎,看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同样的,什么都能见人,切菜也是,你切菜都切得很规整,说明你这个人很严谨。

“不得其酱不食”,“酱”是指作料,该放的作料不放也不吃,该放的作料要放齐。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很挑剔,这都是孔子在教育学生,你做每一样事情,哪怕是基本的生活小事,你也要严密、要谨慎,不能粗疏,所以我们教娃娃也是如此。从小叫他做家务,同样是培养他,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他。现在的学生有几个会做家务啊,做出来的饭都是失饪、割不正、不得其酱,把这几点练好了,心性就会有所提高。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肉再多,吃肉的份量也不能超过你吃的粮食,“食气”指饭,肉的份量不能超过你吃的饭。不要动不动少吃点儿饭,多吃点儿肉,那是错的。“惟酒无量,不及乱。”吃酒不给你规定限量,但是以不喝醉为底线。不要乱性,喝醉了酒就发酒疯,乱性,那是不行的。

“沽酒市脯”,就是外边打的酒、市场上买的干肉不吃,说明什么呢?说明酒要自己酿,外面沽来的酒都是掺了水的,在市场上买的干肉、卤菜不要吃,那些东西也有问题。“不撤姜食,不多食。”每天都要吃点儿姜,每顿都要吃点儿姜,但是不能吃多。姜对于人体是非常好的,《神农本草经》里讲姜可通神明,夺造化。姜是种了不起的药,建议诸位每天吃几片姜,切成片嚼着吃。如果煮在汤里吃也行。女同志吃姜尤其好,能够暖自己的身体,治疗痛经。

“祭于公,不宿肉”,参加国君助祭的时候,分得的祭肉不过夜就处理掉,绝不放到第二天。祭肉是献给神的,祭祀毕祭肉分给大臣,是将神的恩惠赐给大臣,神的恩惠岂容过夜,过夜即是对神的不敬。分祭肉的风俗到民国都还有,每一年文庙里祭了孔子以后,祭肉要分到各个学校,中小学校长都能分到。以前我的外曾祖母刘怀珍先生当小学校长,每一年都能分到祭肉。分到的祭肉不能放过夜,拿回来就把它吃了,过夜是不行的。“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注意,刚才的“祭于公”是指公祭,国家的祭祀,这里的“祭”是指家祭,家庭祭祀一般是清晨杀牲口,杀了上午就祭,家祭的祭肉不能存放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要再吃了。圣人把这些细小的问题都讲明白了。

“食不语,寝不言”,这一点我们现在的人做得很不好。“语”,大家一起说话叫语,自己一个人说话叫言,吃饭的时候往往很多人在一起,孔子说“食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要和人家说话,说话会影响你的消化。现在都是在酒桌上说事情、谈生意,说这样说那样,这是最伤身体的。睡觉也不要说话,“寝不言”是指你睡在床上不要说话,睡觉前说话容易使大脑兴奋,影响入睡与睡眠质量。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瓜”当“必”字,“齐”是诚敬的意思。也就是说,即使饮食很差,也必须要祭,而且还要诚敬。以前吃每顿饭的时候,都要把各人吃的菜舀一碗起来,摆在一边,用来祭祀发明饮食的人,时时刻刻感恩。我们今天能有美味佳肴,要感谢发明饮食的人,炎帝尝百谷才让我们有了粮食。以后的圣人发现了火,才知道把食物煮熟。后来的农民世世代代耕作、劳动,才知道怎么种菜。有历代厨师的加工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菜肴,我们吃饭的时候就要感念那些创造了饮食的人,使我们能吃到美味佳肴。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人们都说,吃好的才祭,我们平时吃得差,就不祭了,不祭,渐渐这种祭祀的礼仪就废弃了。可是孔子不然,不管吃得好吃得差,都要祭,而且是很诚敬的。

这段话是从孔子的饮食来看孔子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伤人乎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一段更有趣味了。“厩”就是马厩。孔子上朝去了,结果家里马圈失火了。孔子回到家里边就听说了,他第一句话就问,伤人没有啊?不问马。这句话我们要分几层去理解。在世俗社会,看守马圈的人都是下人,一般人对这些人是不看重的,人们更看重的是马。当时的名马比人还贵重,所以一般人是重马而不重人。一般人是问“伤马乎?不问人”。孔子不然,第一句话就是伤到人没有啊?足见孔子悲天悯人之心,他是把人当人的圣人。孔子最关心的就是人,他把人看作生命宇宙的本体,对人进行了全面的关怀,所以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这里的马是被当作财产来对待的,后人有人说孔子没有悲心,不慈悲众生,马就不管了,任它烧,不是这样子的。这里是把马当作财产来对待的,是说明孔子重人而不重财,说明孔子的仁者爱人之心,至于孔子的仁爱动物在第七篇《述而》的“不网”、“不射宿”中就反映过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重财不重人的。在现代社会人被物化的情况更是严重。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殡”指收殓,即给死人安葬。孔子的朋友太穷了,死了没有人去将他收尸,将他埋葬。这时孔子说由我来将他埋葬,帮他办丧事。这里足见孔子的仁厚,仁者爱人。第二句是讲孔子对朋友所送的礼物的态度。从这句可以看出孔子所崇敬的是什么。“馈”就是送,朋友送的东西、物品,即使是车、马这样贵重的东西,也不拜。春秋时候车、马算是很贵重的。哪怕是送我贵重的车、马,送房子,但是只要不是祭肉,我都不拜。感激,但不拜。如果送我的是祭肉,国君祭祀了天地、鬼神、祖先的肉送给我了,那我肯定要拜。从这里可以看出不管朋友是贵还是贱,孔子只拜祭肉,是表达他对于天地、鬼神、祖先的诚敬。这两句是说孔子看重朋友之义。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寝不尸”就是睡觉的时候不要像挺尸一样,尸体是怎么躺的,直挺挺地躺在那里,睡觉的时候不要仰躺,要右侧卧。你看人体五脏六腑的分布就知道了,俯睡压迫你的五脏六腑;仰睡五脏六腑处于瘫痪状态,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左侧睡压迫心脏,所以右侧睡是最好的。佛经上讲,卧需右侧是吉祥睡。

“居不容”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说“容”就是客,在自己家里不要像客人那样。做客是很局促的,你在家里边就不必像做客那样局促了,要放松。另一种讲法认为“容”当仪容,你在家里就不要打扮得那么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了。

“齐(zī)衰(cuī)者”,“齐衰”指孝服,这里指办丧事的人,见到办丧事的人,哪怕是很亲近的人,“狎”就是指平时跟你关系非常好,很亲密的人,你也要变色,改变容色,要庄严,要肃穆。“冕者”就是戴帽子的人,这个“冕”是指冠冕,是有地位的人,不是说一般戴帽子的人。“瞽”就是眼睛瞎了的人,你见了这两种人,即便是常见的和熟悉的,也要很有礼貌。“亵”当熟悉讲,“貌”当礼貌讲。

“凶服”还是指办丧事的人,“式”是车上的一块横木,古人在车上钉一块木头用于放手,式就是那块木头。如果你在车上遇到路边有办丧事的人,你要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表哀悼。“负版”,版就是地图、户籍这一类的东西。“负”就是背。“负版”就是背负着国家地图、户籍的人,对这种人你在车上也要微倾身体表示尊敬。因为他们背负着江山社稷之重。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孔子对人的高度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百姓民众深切的关爱和尊重。爱人和爱民,人本和民本,在这里都体现出来了。而这些小事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孔子那种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

“盛馔”就是指丰盛的大餐。到人家家里边,人家给你做了一顿丰盛的饭,你要知道感激。“变色而作”,“变色”是指改变脸色,也就是变得很郑重,“作”是站起来,对主人,对请你吃饭的人,你要郑重其事站起来表示感激,对人家的劳动成果表示尊重。别人给你做了一顿饭,你坐下就吃,吃了也没反应,人家就很失望,这是孔子对人心的细腻的洞悉和体察。遇到打雷、刮大风、闪电,这种时候必须神态很郑重。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天发怒了,这肯定是人做了不好的事触怒了天。这里都体现了一个“敬”字,对人敬,对天敬。
 
饮酒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同乡之人一起喝酒,“杖者”是拄拐棍的人,拐棍不是随便拄的,《礼记》里有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庭,八十杖于朝,九十而天子往就见之。”五十岁你可以在家里拄着拐棍,六十岁的时候可以在乡党间拄拐棍了,七十岁就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拄拐棍了,八十岁则可以在朝廷上拄拐棍了。没到八十岁,见了帝王将相要把拐棍丢了,祭礼的时候都要丢拐棍,但是八十岁以后,任何场合都可以拄拐棍,朝廷、祭祀、宗庙都可以。九十岁你根本不需要出门,帝王要来见你。

“杖者出,斯出矣”,就是说要等拄着拐棍的老人出来了,我才出来,我要跟在老人的后边。也就是说,在乡党饮酒的时候,必须是晚辈跟从长辈,年轻人跟随在老人后边。不要说我有地位,我了不起,我就先出来,不行,再怎么说在乡党之间你是晚辈就是晚辈。“傩”读nuó,是驱瘟疫的一种活动,在道观里有瘟神殿,供有瘟神,就是能够消除瘟疫的神。瘟疫是很厉害的,那是要置人于死地的。鼠疫来了,一村一村地死,古人都很怕瘟疫,所以要祭祀瘟神,傩就是驱赶病魔、瘟病的仪式。在傩的时候孔子也要穿上朝服,立在家庙的东阶上。为什么呢?因为东边是属木的,木是朝阳的,春主生,是要借春天的阳气来驱散这些病魔。朝服说明重视,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古时的乡土民情。

这里为什么记录这句话呢?古人驱瘟神有点像后来的跳大神,装神弄鬼的,迷信色彩很浓厚,孔子时代的人认为这种仪式起不到很大作用,祭了半天,瘟病要来还是来,都有点把傩当成儿戏了。但是孔子不然,哪怕人家很轻视,当儿戏,他仍然要穿着朝服慎重地对待,“祭神如神在”。孔子对于所有人们已经解构了的东西,是要把它重新建立。孔子的时代和现在很相似,崇高被解构了,一切神圣的礼仪、祭祀活动都被消解了,都被人们所嘲弄。人们都不相信英雄,都不相信美好,一说到真、善、美、好人好事,人们都嗤之以鼻,对神圣、崇高的东西都报以一种讥讽的态度。越是在人们把崇高都解构了的时候,越要出来重新建立崇高,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也是“朝服而立于阼阶”的伟大之处,不要以为都是一些小事,从这里可以真正体现圣人的伟大,哪怕是这样的事情他也不苟且,始终保持那颗诚敬之心。孔子就是要构建崇高,把人们已经打乱的秩序重新恢复,在人们心灵中重新构建起真、善、美,重新构建起神圣,引起大家对理想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孔子有同乡好友在其他地方,现在正好有朋友要到那个地方去,孔子就请这个朋友代问他乡的故人。临行前孔子对这位朋友拜了两拜,一拜是拜这位朋友,二拜就是拜的他乡的那位朋友。这展现了孔子哪怕是托人问候,也是极诚恳的,不只是一个问候的形式,还有真诚的心。康子就是季康子,鲁国的权臣。“馈”就是送,送孔子药——可能孔子生病了,季康子来给他送药——孔子拜谢,接受了这个药,这是孔子的态度。但是他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说我搞不清楚这个药,我没吃过,要对症下药嘛,你连我病都不知道,给我送药来,我怎么敢吃你这个药。“丘未达”,我不通晓这个药性,所以不敢吃。别人送给我药,对这分情我很感谢,但是药我不敢吃,分别对待。拜是孔子的仁,不吃药是孔子的智,不能因为感激就乱吃药,也不能因为不敢吃药就谢也不谢。这点生活小事就反映出孔子的大智大仁。且季康子是鲁国最有野心的权臣,“八佾舞于庭”就是他。孔子不吃他送的药,也表明了对他的态度。
 
车色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登上马车驾车,“绥”就是车上的绳子,登车要两手拉着绳子才能上去。上车以后要站正了,拉着车上的绳子。哪怕登车这样的小事,孔子都不苟且,要求心之安与正,随时都用礼来培养人。“内顾”就是回头看,坐车的时候不东张西望,要目视前方。“疾”就是快,不快速、高声说话。“不亲指”就是在车上不用手指指点点。在车上也是很端庄的。在任何时候都安详、镇定,用这些礼仪来培养人的精神气质。一个人经过长期训练以后,他的端庄和诚敬就是从内心中透露出来的。当他达到这种境界以后,就从心所欲了。这段是记孔子坐车的状态,可谓细致入微。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一句是这一篇的点睛之笔,可谓千古妙文,无出其右者。内容、形式都很妙,而且把孔子的核心思想点出来了。中庸,什么是真正的中庸?这句讲得最好。

有一天,孔子在路上行走,看到一群母鸡停在山坡上。“雉”就是野鸡,“雌雉”就是母野鸡。母鸡本来停在山坡上,看到有人来了,“色”就是指人的脸,“举”就是飞起来。“翔”就是在天空中飞,盘旋了一阵又停下来了,集中停留在山坡上。孔子看到就很高兴地说,这山梁上的母鸡真是识时务啊,识时务啊。什么是“时哉!时哉”?就是能审时度势啊。鸡看到有人来的时候,它很恐惧,它看到有危险就赶快飞起来,飞到半空中观察——审时度势,它能根据具体情况,来改变自己的状态。

每个人的状态根据时间的不停推移而变化,你在这个时候该做什么事情,那个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还要做得中道,这就是中庸的核心精神。要达到中庸,你首先要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你能深刻地、清晰地分析你所处的时空,并对这个时间、空间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这个判断来选择你应对的方法。而判断的正确与否,则取决于你智慧的高下。智慧越高,判断就越准确。相应地做出的对策也越有效。把各种问题、各种社会关系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中庸。故而达到中庸需要极高的智慧与人生境界,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山坡上的母野鸡能够准确地把握它所处的时空环境,并做出相应的正确反应,所以孔子这么赞叹这山梁上的母鸡,表面是称赞鸡,实际是孔子对中庸境界的赞美。而孔子自己就是中庸精神的最好的践行者。

《乡党》篇其实就是对孔子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做到恰到好处的精彩描写。孔子不管在乡党、在朝廷,对内政、对外交,对君上、对臣下、对天地、对祖先、对朋友、对弱势群体,还是日常的衣着、睡眠、饮食、行坐都能做到符合时宜。虽然状态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核心不变,就是谨敬。所以中庸既要有与时俱进的智慧,还要有坚定不移的仁德。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是迂腐,难以快乐地生存下去。如果不能守住本心,不停地被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牵引,就是随波逐流,最后连自己也不知自己是谁了,同样不能快乐地生活下去。第十篇《乡党》最可贵的就是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之德,这种中庸之德如何体现到日常生活之中,更使我们知道圣人之道并不高远,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山梁雌雉”这一章,实是用寓言的形式对《乡党》篇的精神作了总结,也是对孔子的精神作了总结。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共”通“拱”,就是拱手。“嗅”有两种讲法,一种当惊惧讲,一种表示鸟叫之声。“作”表示飞起。“三嗅而作”,表示叫几声就飞起。子路看到夫子这么称赞这群母鸡,就在那儿拜这群母鸡。母鸡看到子路在拜它们,就冲他长叫三声,然后就飞走了。这段文章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字,却写得很有诗意,很有味道,几句话就把场景勾画出来了,在小小的场景里边又有哲理又有趣味,又有画面又有声音,又有情节又有诗意,最后一句诗意盎然。这里还有深意,山梁上的母野鸡不会因为你对它的称赞而改变自己,正如《华严经》上讲的:“亦如莲花不住水,亦如明月不住空。”我不会执著于你对我的称赞,不因为你称赞我两声“圣鸡”我就昏头了,也不会因为你拜我两下,我就执著于你称誉我的境地。这是真正的大智慧,真正的中庸,是仁者安仁的境界。你称赞我也好,你不称赞我也好,长叫三声就飞了,很淡然的,很从容的,很悠远的,空中还弥漫着回音,余音绕梁。又有音乐,又有画面,画出来真是一幅很美丽的图画啊。从这段千古妙文,足见《论语》的精绝,大家当好好玩味。

《论语》上半部从《学而》开始,讲人读书的根本目的,是求人生的大道。学成以后就要从政为天下苍生做事,第二篇就是《为政》,为政的第一步是要找出天下的弊病,第三篇《八佾》就是批判时政。找出问题要对症下药,开出治理天下之方,第四篇《里仁》就是孔子开出的以仁治天下的药方。治天下的根本在得人才,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就是孔子的人才论。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天下的治理靠教化,第七篇《述而》即是孔子的教育论。教育的思想内容也是历代圣王思想的智慧的结晶,并且有继承、延续性,第八篇《泰伯》就是讲孔子思想学问的承先启后。第九篇《子罕》则是讲孔子在继承历代圣贤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自己的思想学说体系,它是其他诸篇的根本,因为思想指导一切。第十篇《乡党》是记录孔子将他的思想用于日常生活的情况,也是用形象来展现孔子的思想与理想,更是孔子实践自身理想的景象。《论语》各篇之间有严密的内在联系,且前十篇已一步一步将孔子的思想全面展示出来。大家仔细读来,便有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讲义》——乡党第十(4)
再读《论语》:乡党第十.19
橘子郡读《论语》136
中华经典 |《论语》第七讲:孔子的处世哲学,你学得会吗?
论语注解8—10
14)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