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不亏国计,下不损民生。朱元璋的安民策略,竟藏着如此多的智慧

明太祖朱元璋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很传奇的帝王。

他是历代帝王中出身最贫困最低微的一个,是唯一曾出家为僧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农民出身的皇帝。而且他从不忌讳自己的农民出身,至始至终都说:“朕本淮右布衣”。意思是我本来是淮右的老百姓。

低微的布衣出身,并没有影响朱元璋一统天下的霸气,也没有影响他治国安民的顶级智慧。他的诗《咏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就显现出他霸气十足的帝王风范。而且他建立明朝后,实施的上不亏国计,下不损民生的一系列富国和安民、一举两得的策略,充满了智慧。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确保农民的“命根子”

自古至今,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

朱元璋建立大明并统一全国后,面对连年战争、多次大规模的灾荒和瘟疫影响,经济全面崩溃、人口急剧减少、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满路的凄凉局面,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主要的安抚对象,农业是国家各项开支的主要税收来源。因此,他从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入手,把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恢复发展生产,作为安定民心、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垦荒、屯田和兴修水利政策,来确保农民的“命根子”。

垦荒,朱元璋大力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只要自己家有能力耕种,不让土地荒芜,开垦得多少亩都永远归自己所有,并且政府还无偿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免征三年之税,对荒地较多的地区,甚至还可以免收租税。这下老百姓可高兴了,起早贪黑地尽力开垦着荒地,反正开垦出的荒地都归自己家所有嘛,何乐而不为,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得到空前高涨,垦地面积达850万顷,是最初的4倍

屯田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军屯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陆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商屯即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民屯就是组织农民垦荒种粮,来补充军粮。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屯田达八九十万顷,既充盈了军粮军饷,增加了赋税收入,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保障,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在即位之初,就大力组织官员和鼓励百姓兴修水利,并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还把国家的财政收入拿出来用于兴修水利设施,开通了数万条河道,修建了数万座水库,用来灌溉桑田,备旱备涝。并且发动了“南水北调”工程,把龙首的渠水引入了西安城内,极大的解决了西安城内百姓的水饮水问题。强有力的措施,让水利建设迅猛发展,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广种粮桑,轻徭薄赋,增加农民的“钱袋子”

朱元璋倡导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思想,采取广种粮桑,轻徭薄赋等一系列“藏富于民”措施,增加农民的钱袋子。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的收入。为解决农民的衣食问题,并脱贫致富,朱元璋规定:

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大枣、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并且还要合级官员严格督查。对于违抗命令的,要罚他们银两。

在各地设置劝农组织,让深谙农事的老人击鼓劝农,促人稼穑,确保不误农时。每村一面鼓,劝农老者按农时季节,五更击鼓,百姓闻鼓下田,击鼓人有权利责罚偷懒者,对进献瑞麦瑞禾的百姓广泛进行表彰和嘉奖。

同时将农学家鲁明善的农学经典著作《农桑衣事撮要》,发展农业的重要指导性著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农产品加工等,都按书上的指导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轻徭薄赋,着力减轻农民负担。朱元璋减轻农民负担的策略真是花样翻新,让人叹为观止。

减免地租,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新开垦的土地,减免3年地租。移民到荒地多的地区,直接免地租。遇到灾荒和战争影响的地区,减地租或者给予救济。

编造赋役黄册减少贫富分化。建立的人口登记的黄册制度,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分为民、军、匠三类,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以便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确实做到赋役按丁粮多寡摊派,凡是重役,如马役等,一般由富户承担。为了杜绝富民作弊,黄册10年一造,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

严惩贪官,维护农民利益。朱元璋对利用职权,巧立名目,征收多种赋税,中饱私囊,危害百姓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以平民怨,维护农民利益。如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官员,私吞赋税,私分浙西秋粮,巧立名目征收了多种赋税,中饱私囊的行为。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死者达数万人。

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农民的吃穿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解决,国家的农业得到飞速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到了三千二百多万石,比前朝增加了近两倍。

  重农抑商,增加劳动力,给足农民“尊严和面子”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对农民的困难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卑微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农民有着一定的感情,同时为安定民心,维护统治政权,在给足农民尊严和面子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

重农抑商,提高农民地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恢复了商人位于士、农、工、商最底层的等次,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士人,可见对农民的重视。并下令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如果农民之家中 ,有一人为商贾,就不许穿绸和纱。同时严禁农人弃耕从商,商人外出经商,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否则杀头或流放,商贩被与仆役、倡优、贱民同列。除此之外,商人在考学、当官,都会受到限制。

释放奴婢,限制僧尼,增加农村劳动力。朱元璋规定,所有贵族家使用的奴婢,和战乱中卖身的奴婢,必须恢复自由民的身份。同时限定僧尼数量,下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若请给度碟,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同时女子为尼姑、女冠规定:“自今年四十以上者听,未及者不许”。通过这些措施全国僧尼从九万六千三百二十八人,减少到二万零九百五十四人,劳动力相应增加,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

加大老人的福利待遇,让农民老了能有尊严地活着。朱元璋规定家里7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允许一个儿子免于服役:“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朝廷对孝敬老人的人,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到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尊。

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百姓充实,府库衍溢,国家富裕,达到国富和民安双赢的效果。他成为封建社会一个伟大的帝王,明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一个伟大的时代,堪称名副其实洪武盛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的农业政策及成果
【小历史】息役薄赋以养民—朱元璋的藏富于民思想
【人类经济万年史】122中国明代封建经济政策(上)
践行一夫一妻的明朝皇帝,在位18年,文治成就不亚于汉文帝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71、朱元璋是对百姓最好的皇帝
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既是西汉兴盛之巅,亦是西汉衰亡之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