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霸榜新作!哲学居然也可以接地气?

读书与不读书,人生大不一样!用Kindle,拒绝打扰,感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对很多读者来说,陈嘉映教授绝对是精神导师般的存在了吧!

他的旧作《何为良好生活》,曾鼓舞了多少青年人,在意义感流失的年代,也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作为一名学院知识分子,他在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哲学系都教过书,甚至被称为“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时隔5年,陈嘉映带着他的新作——《走出唯一真理观》,重磅回归!

新书刚上市就横扫了各大好书榜单,拿下当当新书热卖榜、社科新书排行第一,万圣书园5月排行榜第一,在豆瓣上的评分更是高达9.1

一位哲学教授和他的书究竟有什么魔力?

普通人家孩子的“突围”

出生于普通家庭、没怎么受过精英教育的孩子,一路升级打怪,最终成为“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陈嘉映的经历听起来多少有些传奇。

生于1952年的他,在少年时期,便亲历了时代巨变,早早地成为一个“大人”。

十四五岁的时候,随着大串联的浪潮,跟着哥哥们,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最远的地方,到过新疆、云南。没法在学校上课,别人都到处玩、到处逛,他则住在一个单独的小屋子里,从早到晚就是读书。《杜工部全集》《李太白全集》《鲁迅全集》《资治通鉴》《史记》《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古今中外这些大部头,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都通读过了。

青年时期,自学俄语、德语和英语三门外语,开始读哲学书。初识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康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人便一发不可收,琢磨一些平常人不大想的问题了。

再后来恢复高考,考入北大外哲所、留学美国、翻译《存在与时间》,写《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研究维特根斯坦,回国教书、写书。

可能也正是这些实际的、具有痛感的生活经验,成了陈嘉映开展哲学反思的重要源泉。在他那里,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运转,而是朴素、平实、充满了人间烟火味。

像讲道理一样谈哲学

如何读懂哲学?为什么要读哲学?读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先撇开这些终极问题,回到我们的日常。

相信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对这些“时代病”感同身受:房价居高不下、涨薪遥遥无期、加班无穷无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网络掐架愈演愈烈、非正义事件一次次刷新我们的三观……

努力有没有用?未来会不会变好?我到底该干什么?我能获得幸福吗?

以上种种,都反映了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我该如何生活。

身为哲学家的陈嘉映,同样关心这个问题。他在《何为良好生活》里就写道:

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行动起来、去实践和改造。而不是空洞地批判。

同样地,《走出唯一真理观》延续了陈嘉映一贯以来的风格,他依然以最朴素、最平实、最接地气的语言为我们“讲道理”,闻不出专业习气,也丝毫没有学究气。

这本集子收录了陈嘉映2007—2018年的一些访谈、演讲和书评,由他本人亲自挑选篇目,总共分为三辑。

辑一是“没什么主题的漫谈”,谈哲学、谈爱情、也谈死亡;辑二围绕着他这几年出的几部书,如《哲学·科学·常识》《说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等展开;辑三则是关于读书的漫谈和书评。

内容干货比较多、信息量极大,值得边看边做笔记!

没有共识的人,也能一起生存

打开书的第一篇,陈嘉映详述了自己思想轨迹的转变:渐渐地,离开了唯一真理的想法。

什么是唯一真理?

粗略地说,唯一真理,就是预设有一套理想方案、一套原理去解释一切问题,包括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等等。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质疑,都2020年了,我们当然不会相信有唯一的绝对真理啊!

可是,你有没有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社交媒体上,不同观点的两方,各执己见、无法说服对方、甚至互相攻讦、直到互相“拉黑”?

人们对异见的忍耐度已经越来越低:明星们动不动就要被公开道歉、只因伤害了网友们的感情;影视作品动不动就“三观不正”,有违公序良俗。

身处由多元文化主导的社会里,人们反倒变得各说各话党同伐异,极端情绪往往在集体行动中点燃,怨气和戾气充斥着网络空间,不同意见的人渐渐失去对话欲望。

“这不是常识吗?为什么这些人连常识都不懂?”

于是我们就会想,要是这个社会能有一套共同的道德规范、共同遵守的法律就好了——这也是所谓的“共识”

可是,在陈嘉映看来,建立共识固然重要,但他并不认为,任何对话的目的都在于谋求共识,也不认为,一个社会方方面面都有共识就是一个更好的社会:

“在很多场合下,我们根本无需达到共识,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怎么在一起生存。”

陈嘉映将“对话”看得特别重要。

人的想法从来不一样,这在当前尤其突出。他也对现代政府提出建议,不要枉费心力去统一思想,而是应该想想,不同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人,如何相处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

避免过度反思

对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里,感叹人类社会并不总按我们理想的方向行进。身处其中,被虚无主义情绪裹挟着走,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又不得不继续过着“并不好过的一生”,又该怎么办呢?

对此,陈老师也提出了他的看法和建议:少说话、多实践、爱思考、诚实地面对我们的真实处境,在说话时又能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常对学生说起这个——我正好是教哲学反思的——我跟学生说,他们要尽可能地去做实际的事,我这实际的事什么都包括,包括生产劳动,包括养孩子,包括踢足球或打篮球。要靠比较厚一点的生活把反思托起来,否则,反思会飘起来,我们会飘在反思里。”

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没有什么人生经验,甚至政治经验,对中外政治史都知之甚少,让他反思什么是政治、什么是良好政治,都太缥缈了。

对哲学研习者来说,避免过度反思,用厚重的实践托起反思;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样,积极地参与世界,履行日常的义务,也不要放弃反思。

“你实实在在相信一些什么,你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做点儿什么。这时候,你的信念和行动是实实在在的。但并不因此,此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虚假的。跟你不同的人,跟你冲突的人,他有他的实在。在具体的思考和行动中跟其他的生活理想对话、互动。”

这其实也呼应了之前讲到的,“要求真,但不唯一”

图像时代,文字落幕了吗

当然,除了那些帮助我们消解虚无感的句子,陈老师也和我们认真谈论阅读这件事儿。他希望年轻人在有心力的时候,能去读一些让自己能够得着又有所收获的书:

“实际上,我觉得应该趁年轻心力充沛的时候去读艰深的书,在精神最好的时候,比较有勇气的时候去读难啃的书。但也别选太难读的,要读的有那么一点累,累完了还真学到东西了。太费劲就算了,把时间精力用在你费一番力气能够得着的东西少。”

他也感觉到文字时代正在落幕。

我们的注意力都被图像、被短视频所攫住,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今后,或许,阅读和写作也不再是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

尽管有点失落,但他相信,阅读不会消失,永远会有相当一批人仍热心于阅读。

“的确,文字有它特殊的品质,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能够取代的。我们一向叫做‘思想’的东西,是跟文字连着的,主要落实在文字上。”

说了这么多,仿佛这本书是一部鸿篇巨著。

但事实上,作为一部干货满满的哲学随笔,它才400来页。

把它放在床头作睡前读物,或在地铁通勤时捎上,或花一个闲来无事的午后细品,都很好!它不难读,每天读一两篇,不会累;口语化的叙述又金句连连,值得反复细品,摘抄和诵读;也难怪读者会对这样的文字好评连连!

每个人都有意义感缺失的时候。

但好在我们有《走出唯一真理观》,有陈嘉映这样的老师,还能在我们的耳边轻语。

摘了这么多句子都不足以概括这本书的全部。它就像一颗果树,你随时去摘取,随时都能尝到甘甜的滋味。

这也是嘉映式哲学的魔法。

是时候打开这本书了,进入陈嘉映的精神宇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ust 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真理不是唯一,君子和而不同
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22期】陈嘉映与周濂对谈《走出唯一真理观》(上)
生活处处皆哲学
学者“出圈”:除了有趣的灵魂,更重要的是直面青年一代的生活 | 文学关键词
你所奉为真理的,可能只是二手的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