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你揭秘:气功真的存在么,气功都是骗人的么

气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是自身的气机变得协调的一种锻炼方法。

可能这句话比较笼统,很多人不明白,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讲。

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功,其实是建立在中医的理论基础上,其实用现在科学,也可以来解释气功的存在。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呢,气功是用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从生理和心理学来看呢,气功的主要原理是自我暗示。以自我暗示为核心手段,促使意识进入到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

气功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对于气功的称呼有很多种:吐纳、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这些行为都可以成为气功,而“气功”一词,却很少出现在文献上,偶尔有出现,也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到:“‘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一般认为“气功”二字从此被确定和传播开来。

气功的作用

气功主要是一种呼吸吐纳的方法,内气导引,配合身体动作来完成的一项运动。可以把气功总结为六个字:呼吸、意识、导引。气功可以强身健体,相对来说也可以治病。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写道: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qie)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已归于真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称谓“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是筋骨肌肉与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能与天地同寿而没有终了,这就是修道养生的结果。

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的掌握养生之道,融合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身健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于真人的行列。

其实这些内容描写的就是早期气功,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改进、补充,将呼吸吐纳的方法和内气运行的把握,人体的安静、放松或意守一定的部位,姿势的调整或有一定的动作定为练功三要素,并借用《童蒙止观》中的“二十五方便”,将其名为调息、调心、调身而一直应用到现在。

《内经》论养生与治病,虽也有“动”的论述,但明显重视“静”的作用,故其对气功作用原理的分析主要也从“静神”,即通过安静情志来防病治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对此作了高度概括: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即认为气功锻炼时的虚静宁神意守的状态,具有调节人体真气运行,从而起到养生治未病的作用。这与中医重视七情的致病作用密切相关,《素问·玉机真藏论》篇:

“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举痛论》篇: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种思想对气功调心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气功锻炼中的放松入静、意守意引、内视返观、存想观相、数息听息等调心方法,以一念代万念等调心原理,无不与此有关。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的“养性”,拓展了气功应用的范畴和领域,其渊源可能也出于《内经》之上述论点。

所以说,气功确实存在,只不过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夸大其功效,骗取利益。又被一些无知的人认为是伪科学。实践证明,长期坚持练习气功,对身体有莫大的好处。仁者见仁,自己喜欢就好,切不可相信一些不法分子对于气功的夸大宣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
《上古天真论》2续、3、养生水平不同结果亦不同(76)王洪图
76.内经 · 第76讲 养生水准不同、结果亦不同
揭秘六字诀养生法
练功的立、坐、蹲、卧和行式
放松下沉、虚灵顶劲、逆腹式呼吸三者之间的关系(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