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俗西藏史(二百零八)——贞元年间的陇山战局

原创2023-08-31 07:34·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了李泌的困蕃之策,这个“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的宏大计划,其实就是个反吐蕃的统一战线。

这个联盟能建起来,恰恰说明吐蕃王朝对周边政权造成了多大的压力。

不过反吐蕃联盟是一剂缓药,一时半会看不出效果,这也是李泌一生谋划的特点,他解决问题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病根上解决问题。

所以困蕃之策的初期,好像什么都没改变,唐朝依旧是那副离了歪斜的倒霉样;吐蕃也依旧围着陇山狂攻,打得唐军不敢出门。

《资治通鉴》在贞元三年的条目里记载了一个小段子,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状态。

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长安的米价大度下降,一斗米卖一百五十钱、一斗粟才卖八十钱。这跟之前动辄斗米千钱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德宗也很高兴,乐着就出去打猎了。

途中他来到农民赵光奇家里,德宗也是嘴欠,就问赵光奇:“百姓乐乎?”

没想到赵光奇说:“愁都快愁死了,乐个屁!”

德宗很奇怪就接着问:“今年庄稼丰收,为啥不乐啊?!”

赵光奇回答说:“皇上说话都不算数,当年在罪己诏里说得明明白白的,除了两税之外,再无其他赋税,结果现在其他杂税收的比两税还多。现在官府出面收购粮食让大家踊跃出售,根本就是明抢,一文钱都没看着。以前上交官府的粮食,老百姓只要送到家旁边的路上,官吏自己来车拉走,现在可到好,让我们送到京西行营去,好几百里路,车都跑散架了,马也累死了,眼看就要破产了,还乐?!乐个锤子!

皇上每次下发诏书都说要关心百姓的疾苦,结果呢,光发文件,净玩嘴炮,一点实际的都没有!

估计呀,皇上天天待在宫里,外面的事儿啥也不知道啊!”

德宗被老百姓一顿喷,只能摸着鼻子灰溜溜的走了。

不过德宗也还行,没急眼,反倒交代官署免了赵光奇家的赋税。

这段子让我想起前几年的一件事,央视记者拿着话筒到处问:“你幸福吗?”

也就是没问到我,要是问我,心情好我就说:“我姓不,叫不幸福!”

心情不好就是:“幸福不幸福,你看不出来啊?问这么蠢的问题,脑里落家里吧?!”

司马光在这段记载下面写了很长一段话,说的就是上下沟通不畅,民情无以上达。现在资讯如此发达,都会存在这种问题,何况是古代王朝?

有时候看历史,经常会感觉历史在不断闪回,原因就在于古代人遇到的问题,同样也是现代人遇到的问题。

唐朝国内的情况依旧困难,吐蕃对陇山的进攻也没有放缓。

贞元三年(787年)八月初一,吐蕃大相尚结赞派人护送唐使崔汉衡回来。

这位唐使咱们之前多次提到过,清水会盟前后就是他在长安和拉萨之间穿梭访问。贞元三年五月吐蕃平凉劫盟时,他是唐朝的盟会副使,差点死在乱军之中。当时吐蕃士兵冲过来挥刀砍杀,小吏吕温用自己的身体蔽挡,刀砍在吕温身上,崔汉衡没有受伤。吐蕃士兵也是尊重英雄的人,感到吕温很有勇气,便放过了两人。《册府元龟卷八〇四·总录部义四》

这次尚结赞送崔汉衡回来,很显然是为了传递国书,但唐朝边将因德宗有诏书“不纳吐蕃使者”,只收下了国书,禁止吐蕃使臣入境。

遭到拒绝的尚结赞马上开始施加军事压力,二十八日吐蕃率羌、吐谷浑等部落军队来袭。尚结赞兵分三路:

一路赴陇州(今陕西陇县);

一路赴汧阳(今陕西千阳)以东;

一路赴钓竿原。

787年8月至10月 吐蕃三次攻击关中

三路大军到达后,军营连绵数十里。汧阳距凤翔只有四十里,消息传来后,京师震恐,士人百姓举家逃亡。

尚结赞用了一条瞒天过海之计,他让羌、吐谷浑的士兵,穿着唐军的衣服,宣称是凤翔陇州观察使邢君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吴山县(宝鸡市西北县功镇)焚烧房舍,驱掠人畜,将年轻力壮的百姓都掠走了,剩下老弱病残的要不就杀掉,要不就砍手挖眼,丢弃而去。

九月,吐蕃再次大掠汧阳、吴山、华亭(今甘肃华亭)三地的百姓一万多人,分赐羌、吐谷浑等部落为奴。这些百姓走到安化峡时,吐蕃将领对他们说:“现在你们可以向东方哭别故乡本土了!”

众皆大哭,跳崖坠死者千余人。

同月,蕃军围困华亭县,他们先截断了华亭的取水道。华亭守将王仙鹤派人去陇州求救,刺史派苏太平率一千五百人驰援。可在半路上,唐军遭遇截击,领兵的苏太平二话不说掉头就跑。吐蕃军队趁势追击,一直追到了陇州城下,吓得陇州唐军不敢出门。

断了水源的华亭县又坚持了四天,援军杳无音信,蕃军还在城下堆积柴草,准备放火烧城。王仙鹤无奈之下只能投降,蕃军烧光房舍,毁坏城墙,又掠走了士兵百姓中的强壮男子。

泾州(甘肃泾川)方向蕃军的进攻也收到了成效,他们攻克了唐军的重要堡垒——连云堡

说起连云堡,大家都会想到高仙芝在天宝六年飞夺连云堡的事迹。那个连云堡在帕米尔高原上,今天说的这个连云堡在泾州以西十五公里处,是巩卫泾州的最后一个堡垒。

吐蕃攻陷连云堡的战例非常有意思,值得单拿出来说一下。

我们先来看《旧唐书·吐蕃传》里的记载:“北攻连云堡,又陷。堡之三面颇峭峻,唯北面连原,以濠为固。贼自其北建抛楼七具,击堡中,堡中唯一井,投石俄而满焉。又飞梁架濠而过,苦攻之。堡将张明遂与其众男女千余口东向恸哭而降。

泾州之西,唯有连云堡每侦候贼之进退,及是堡陷,泾州不敢启西门,西门外皆为贼境,樵苏殆绝,收刈禾稼,必布阵于野而收获之。获既失时,所得多空穗。于是泾人有饥忧焉。

吐蕃驱掠连云堡之众及邠、泾编户逃窜山谷者,并牛畜万计,悉其众送至弹筝峡。自是泾、陇、邠等贼之所至,俘掠殆尽。是秋,数州人无积聚者,边将唯遣使表贺贼退而已。”

连云堡

今年春节期间,我走关陇古道,特意去找过连云堡的遗址。

这处遗址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章村以北,泾河北岸的土山上。山顶地形狭长,南北长130米,东西宽不到30米,目测相对高差至少有一百五十米。

堡城的东西南三面都是峭壁,无法展开攻击,也未发现夯土城墙遗址,但看上去似乎有削土为崖的痕迹。只有北面与土原相连,唐军为了加强防御,在此处挖掘了一条又深又宽的壕沟。

可以说连云堡确实是一处易守难攻的绝地。

那么吐蕃是怎么攻克连云堡的呢?

他们建了七具抛石车(也就是旧唐书里写的“抛楼”)向堡中抛石头,估计抛石的数量很大,堡中唯一的水井都被抛石填满了。

从这段记载上看,吐蕃军队为拿下连云堡应该运作了很长时间。毕竟抛石机是个面打击装备,能把水井填满只能靠数量堆。

然后,蕃军又在壕沟上架木桥(又飞梁架濠而过),对连云堡北墙展开狂攻。堡内唐将张明遂无计可施,只能率男女千余口东向恸哭而降。

《吐蕃传》紧接着说了连云堡的重要性和失守的后果。

在泾州以西,只有连云堡可以时时侦察敌军动向,等到连云堡被攻占,泾州不敢打开西门,西门之外全都变为敌境,无人敢去打柴割草。

收割庄稼时,一定要派士兵在田野上列阵保卫。由于不能按时收获,得到的多是空穗,泾州百姓开始面临饥荒。

吐蕃攻克连云堡后,驱赶堡内的兵众,以及邠、泾两州的百信、数以万计的牲畜,把这些人全部送往弹筝峡。

十月初四,吐蕃军队再次出击,进犯丰义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六十里)[1],兵至大回原,次日又犯长武城(陕西咸阳市长武县吊堡子村)。

尚结赞在贞元三年连续发动了三次进攻,沉重打击了泾、陇、邠(今陕西彬县)三州,蕃军过境之处,百姓牲畜几乎全部被掠走。当年秋粮颗粒无收,士兵百姓都需要朝廷救济才能度日。

唐朝的应对方式就是李泌向德宗建议,用彩绢换吐蕃的耕牛,给边镇将士发放种子,来促进屯垦。

贞元四年(788年)的五月,吐蕃一反常态的发动了一次进攻。

一般来说,吐蕃选择的进攻时间都在九月以后,唐军也按照这个惯例安排军队防秋。但在这年五月,吐蕃便兵分三路对泾、邠、宁(今甘肃宁县)、庆(今甘肃庆阳)、鄜(今陕西富县)等州发动进攻。

这次进攻还有一个特点,吐蕃军队中夹杂着很多汉人。

他们大多是之前被掠走的唐朝人,吐蕃用妻子儿女做人质,逼迫这些人参军。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给唐朝边镇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被掠走的人畜达两三万人。

之后吐蕃的进攻节奏一如往昔,从贞元五年到贞元十八年,只有贞元十一年没有进攻的记载。

从进攻的方向上看:

贞元五年、八年、十二年、十三年攻陇山;

贞元六年攻北庭;

贞元七年、八年、十六年攻灵州;

贞元十七年攻盐州、麟州;

贞元四年、五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三年、十五年、十七年、十八年攻剑南。

也就是说吐蕃在十四年里,九攻剑南、五攻陇山、三攻灵州、一攻盐州、一攻北庭。

从这个数据占比来分析,吐蕃对陇山的攻击次数在明显降低,于此相应的是剑南方向的战事变得异常激烈。

要知道在贞元二年到贞元四年这三年里,吐蕃对陇山就发动了七次进攻,而在唐代宗的大历年间,吐蕃也曾七攻陇山。

为什么吐蕃的进攻会出现战略性的调整呢?

我分析大概有两个原因:

1、陇山防线的态势出现了变化;

吐蕃对陇山的进攻始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到唐德宗的贞元二年(786年),已经持续了23年。双方早就已经摸清套路了,闭着眼都知道,吐蕃会在哪里进攻,唐朝会在哪里防御。

这种状态下,已经不存在战役突然性可言了,吐蕃军队打不穿陇山防线也属于正常。

2、到了贞元年间吐蕃的战争潜力已呈现颓势;

在平凉劫盟前的谈判过程中,唐使刺探了蕃军的情报,能战之兵仅占总数的一半,其他都是凑数的孩童。而且,吐蕃的进攻越来越倚重其他部族,羌与吐谷浑成了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掠去的唐人也被编入士兵行列。

再有就是,蕃军对灵州的进攻出现了破袭战,进攻的目的不再是攻城略地,而是以毁掉水渠,破坏屯田为进攻目的。

这些证据都可以反应出吐蕃在陇山方向已难有作为,因此存在主动调整战略方向的可能性。

唐朝这边的态势也在慢慢改变,为了防御吐蕃,唐朝把最能打的将领都调到了西部。这些狠人也不愿意龟缩在城里挨揍,于是在他们的策动下,唐朝的防线在一步一步的向西拓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元谅重筑崇信城

这位李元谅之前我们提到过好多次了,只不过那时候他还叫骆元光。

说起他的经历还真是挺传奇的,他本来是安息人,按现在的地理概念,就是伊朗人。

他本来姓安,名元光,少年时为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成了骆元光。《大唐故尚书左仆射赠司空李公墓志铭》

《新唐书·李元谅》记载,他身材魁伟,有勇有谋,还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

这种配置放在唐朝,属于深受小姑娘喜爱的顶流样貌。

参军以后,他很快就受到了镇国军节度使李怀让的器重,被提拔为署镇国军副使。之后在潼关领军十多年,军士皆畏服。

朱泚之乱爆发后,他召集士卒收复华州。当时军械异常匮乏,骆元光只能让士兵绑着毛毡作铠甲,削蒿杆作为箭矢。即便如此,他还是多次打败了叛军的进攻,至今他的记功碑还保存在陕西渭南市的华州区。

挫败叛军之后,他带兵参加了收复长安的军事行动,战后因功升任镇国军节度使,封武康郡王。

平凉劫盟事件中,骆元光本来是打掩护,但他抗命与浑瑊联营,结果救了浑瑊的性命。

回朝后,浑瑊在德宗面前盛赞骆元光有大将之风,李适赏赐了好马十匹,金银器、锦彩甚厚,并赐姓李,改名元谅。

从此,这位本姓安的伊朗帅哥,在改叫骆元光50多年后,又改名李元谅了。

贞元四年(788年)正月,朝廷任命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临洮军使,移镇良原(今甘肃灵台县梁原乡)。

他到良原的时候,发现城墙都倒了,周边一片荒芜,吐蕃军队打过来的时候,经常在此地放马,反倒成了吐蕃军队的修养之地。

李元谅一看这不行啊,我们是来驻守的,不是来度假的。他马上组织人手修补城墙、挖深壕堑、布置连弩台、烽火台。为了能长期守备,他还与士兵披荆斩棘,开辟良田几十里,每年收粮几十万斛。

经过这番整治后,在陇州与泾州之间形成一条东起百里城,经良原县,到永信城,再到华亭县的防御链条。

做完这件事,伊朗老帅哥还是有点闲不住,他感觉泾州侧翼的防御还是不够厚实,吐蕃军队经常取汭河谷地发动进攻。

贞元五年(789年),他趁吐蕃进攻剑南,无暇顾及陇山的机会,带兵前出至汭河谷地。他早就发现锦屏山(又名花山)三面环沟,又有汭河作为天然屏障,是处易守难攻的理想城址。

李元谅督军到此后,新筑崇信城,置崇信军。

我曾特意去寻找过崇信城的遗址,就见一道夯土城墙从山上盘桓而下,一直延伸到河边。现存的城墙高度尚有七米,厚度接近三米,可以想象当年的烈烈雄风。

崇信城修筑之后,汭河通道被唐军截断,泾州的侧翼得到了保证。

同时他还带领士兵兴修水利、开辟荒原,把崇信城周围的荒地都变成了良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元谅帅卒力田,数年,军食充羡,泾、陇稍安。”

现在崇信县城里还有一座武康王庙,据说是当年李元谅的寝宫,当地俗称城隍庙。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李元谅病逝于良原,享年六十二岁。德宗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谥号“庄威”。

他的墓就在崇信城,汭河北岸的山上。

这位安息老帅哥生前为唐朝守土,死后依旧在保一方平安。

唐朝向外拓展防线的努力并不仅限于李元谅,其他将领也在同样的事。这些向外拓展的努力,我们下期接着讲。

参考书目:

[1]、《两唐书吐蕃传译注》_罗广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陇上行(2)】龙泉寺
武康王其人其庙
此虎将是异族来自伊朗 他平叛乱逐吐蕃为大唐戎马一生
甘肃崇信:推崇诚信、保境为信
归化几个球员就吵翻天了?看看这位干到节度使的伊朗帅哥
通俗西藏史(二百零四)——平凉劫盟(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