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附辛治痹症,腰腿痛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临床上根据此条文用本方的情况很少,其实际运用要远远超出《伤寒论》中太少两感的范畴。方中的三味药都是温药,对全身多器官都有较好的兴奋作用。我在临床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心脏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此类疾病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病人除了心跳过慢,往往还伴有乏力、怕冷、疲倦感、思睡、没有精神等症状。脉搏也很沉弱无力,此时可以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一切表现为:心脏打出的血少,细胞缺血缺氧,新陈代谢变慢造成的结果。麻附辛可改善心脏泵血少这一状况。从中医角度看:脾主肌肉四肢大腹,脾气虚,生成水谷精气少,不能养肌肉四肢,则乏力。阳虚不能温煦,则怕冷。疲倦,思睡,没精神等为静,阴证,阳虚。脉沉弱无力为心阳虚,不能鼓动血脉。)

        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明显的提高心率的作用。麻黄可促使心跳加快,在10克左右可使心率每分钟提高5-10次。附子有强心作用。本方加红参、仙灵脾等有效。因此,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天然的心脏起搏器。不过,临床应用,常配合肉桂、黄芪、甘草、干姜、红枣等。
  二是治疗性功能低下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性神经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麻黄可以兴奋盆底肌肉。我曾治疗一位中年阳萎患者,久治无效,因感冒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后感冒解,阳萎也随之好转,后用补肾养阴药,反无效,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果又见效。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为中医的“伟哥”。这一发现对我治疗性功能低下又拓宽了思路。不过,这些性功能障碍患者大多是壮实的中年男子,如果体格瘦弱的白面书生,就要慎用了。
  三是用于感冒、鼻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其患者的共同特征是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血压高、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者。临床结合具体的疾病,可作以下加减。感冒合葛根汤;鼻炎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小青龙汤;急性腰扭伤合芍药甘草汤;腰椎间盘突出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闭经合阳和汤、温经汤;嗜睡合葛根汤;遗尿合五苓散。

  1.手少阴本经病   据有关文献记载,其表现为:“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发冷,手掌热而痛。”

         笔者曾治疗一例男性56岁病人,因左上肢疼痛三月余求治。患者痛处在左侧乳头周围及腋下极泉穴,沿左手内侧缘至手小指及无名指处疼痛。基本符合手少阴心经的走向。患者自觉经脉所经过处有肿胀发热麻木感,痛时伴有胸闷心烦,患肢抬高时则疼痛稍可减轻,多方治疗未愈。患者除偶有胸闷外,素来自觉身体壮健。脉沉紧,舌苔稍黄腻。心电图检查报告为心肌劳损。处方如下:
  麻黄9g,炮附子12g,北细辛5g,琥珀6g,苦参6g,血竭3g 研冲),五剂。

(此案没有脉微细,但欲寐,阳虚感寒,寒凝的证状,但脉沉,少阴经脉路线心脏发生病变,也可用麻附辛。)

(血竭:化瘀止血。苦参: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心胃热,清热解毒。琥珀:重镇安神,化瘀止血,利尿通淋。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不能做汤剂,只能做散剂,丸剂。  )

(因为心烦,所以用苦参,清心除烦。)
  服完上方,病况明显减轻。连服十五剂,疼痛基本告愈。
  按:现代医学也介绍过,典型的心绞痛病人,疼痛可从心前区放射至左上肢内侧,直至无名指及小指末端。这与左侧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基本相符。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一种经络现象。


2.胸痹证

患者,男,50岁,1998年1月10日来诊,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5年,曾多处求医,服用过中西药物,效不佳;患者昨日胸闷胸痛,心悸,晚上睡眠中被憋醒,而来院求诊。刻下症见患者面色苍白、唇舌紫暗、畏寒肢冷、苔白、脉沉迟(40次/min)。心电图诊为“窦性心动过缓”及“冠心病”;证属心肾阳虚,胸阳痹阻;拟峻补心肾,宣通胸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麻黄10g,熟附子30g(先煎),细辛6g,人参10g,黄芪20g,丹参20g,红花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服上方20余剂,病情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30余剂,胸闷胸痛,心悸气短消失,复查心电图:心率62次/min,S-T段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按:本例由心肾阳虚,阴寒痹阻,心脉血瘀所致,病势较急,非峻补不能愈病。故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振奋心肾阳气,麻黄炙用降低发汗功能,麻黄走心经,兴奋心脏加快心率,附子含有去甲乌头碱,具有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作用,也能使心率加快,熟附子能增加窦房结自律性,改善窦房传导,使心率加快。根据久病必虚,气虚则血瘀,方中加人参、黄芪以补气活血,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炙甘草调和诸药。 合而用之,心、肾阳气振,痹阻血瘀通,药中病机,病得愈

(病变部位:心胸,证状:胸闷,胸痛,心悸,短气。)

(补阳药一般与补气药搭配,因为阳虚气一定虚。人参黄芪搭配,用在心血管病中,有助于气血运行。)

(人参自古以来就是补药,补药之王这个不多讲了,人参的最大功效就是强心病人快死了,或者“死”了没多久(病人身上有微微体温),单服用人参,可以起死回生!组成四逆汤(制附子或者肉桂,甘草人参
),所以人参有起死回生的功劳注定了价格挺贵!
         人参作用是大补元气,<元气太虚,就会脱离身体,人就会死亡>防止元神(灵魂)从躯体脱出,所以病人将死服用人参可以起死回生!用于中医救急方面!二 抗癌,人参含有人参皂苷对大肠癌,胃癌有奇效,但是人参不可久服,偶尔用一下即可,注意不间断人参可以提高人的寿命!邵逸夫活到107岁他的秘诀就是经常服用人参!所以他的高寿目前没有人超过他!人参可以产生气血推动力,所以在药里加人参和当归,黄芪可以补气补血,推动气血运转,新城代谢运行!所以人参价格比较高!注定补药之王!)

三.心悸(心动过缓)医案

盛某某,男,65岁。1994年12月8日就诊。有“冠心病”史。每遇入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不满40次,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视其舌淡嫩、苔白,切其脉沉迟无力。辨证:脉沉迟为阴为寒,寒则血脉不温,阴霾用事,背为阳府,而虚其护,则心肺机能失其正常,故见胸满背寒之变。为疏:附子12g,麻黄3g,细辛3g,红人参12g,麦冬20g,五味子10g。服尽3剂,脉增至一息四至。又服3剂,则心悸、气短、胸满、背寒等症消除,脉搏增至一息五至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36页)

原按:心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临床治疗心脏病,不能局限于“心血管”的一个侧面,当重视心阳不足,阴寒痹阻的病理变化心脏病出现心搏频率下降,脉来迟缓,心胸发满,后背寒冷,反映了心之阳气不足,阴寒之气充盛,得以乘其阳位。本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启用力大气雄的附子,直补离宫心阳之虚,振奋心脏机能,为治本之道。麻黄、细辛在附子的督促之下温经散寒,以扫长空之阴霾温煦膻宫,复苏心肺气血之机能而为佐使。生脉饮为《内外伤辨惑论》方,方中三药,一补,一清,一敛。功专益气敛汗,养阴生津,善治热伤元气,气阴两伤,汗多体倦,气短口渴,久咳伤肺,心悸短气等症。刘老在临床治疗心脏病的心律过缓,脉来迟涩,心悸气短,胸满背寒,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在兴奋心阳之余,以滋养心肺之阴。两方合用,能起到拮抗与相互为用的作用,临床疗效极佳。

(麦冬,《神农本草经》:“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例二:脊背冷痛(骨质增生)

杨某,男,65岁,住蚌埠市某公司宿舍。1981年11月25日初诊。

1981年7月初起自觉脊背及腰部酸痛,并逐渐加重,7月19日在市某院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唇状骨质增生”。曾经西医及针灸治疗,疼痛时作时止。近日脊背冷痛,以清晨起床时为甚,痛甚汗出,舌淡苔润,脉沉紧。此乃少阴虚馁,督脉失养所致,治以温肾阳而补奇经。

处方:生麻黄6克,细辛3克,淡附子、鹿角胶(烊)各9克,狗脊12克。

七剂后痛减,复服七剂后痛愈。三年后随访,其间未发生过剧烈疼痛。X线片仍示骨刺存在,无明显变化。

按:督脉者,贯脊属肾,维系人身元气,当督一身之阳。少阴肾阳虚馁,无以温养奇经,故现脊背冷痛之证。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狗脊、鹿角胶。麻黄祛寒邪,附子温命门,细辛外可散太阳之寒邪,内可温少阴之虚寒,狗脊、鹿角胶助阳而补奇经。诸药合用,故能取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脚挛急”

        脚挛急,上海地区俗名哪牵筋。每由受寒后引起,虽属小恙,但屡发不愈者亦引以为苦。过去治此症常取舒筋活络法之类,笔者根据辨证,运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投治,取效满意。今木揣浅陋,公诸同好。

示例:陈xx,女,68岁,1982年9月20日诊,诉近一个多月来,每睡至子夜,辄发下肢吊筋,且连续发作数次,左右两肢轮作,挛痛拘急,颇以为苦,常半夜起坐,反复热数,按摩半小时后,方得舒解。翌日则觉下肢座软无力,步履缠艰,每至临睡则担心又发此症,影响睡寐。曾求治于西医,谓无良药可投,失望而回,旋即求中医治疗。察患者形容憔悴,体力不支,形寒肢冷,虽厚衣披身,总觉架然,饮食二便尚调,舌苔薄白而润,脉沉迟细

证属阳气虚衰,筋脉失其温煦使然,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增损:炙麻黄9克、熟附片3g、北细辛4克、宣木瓜10克、白芍9克、甘草3克,5帖。药后患者喜而告之,上药服至3帖后,半夜下肢吊筋已除,夜寐酣然。上药减其制,续服5帖,至今未再复发。

        体会:本例辨证抓住以下三点:1.患者有形寒肢冷、脉沉迟细等症,且下肢挛急发作常以遇寒益甚,得温则缓,显系少阴阳气虚衰之证。2.发作常在半夜前后,此时阴气至盛,阳气衰少3.患者年近古稀,元阳不足,筋脉失于温煦,遂至拘急挛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而设,本例用此方取其温经散寒,伸少阴之真阳得助,则气血和畅,筋脉得煦多患者并无太阳表证,故用炙麻黄,取其温运之力,再以木瓜、白芍、甘草为佐,舒其筋脉,药后果然得俘鼓之效。古方新用,绕有异趣。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腰腿疼

        此方是余国俊老师在【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上的方子。余用过效不错。故发于此网。望与同行交流。生麻黄30克。熟地60克。熟附子60克【先煎一小时】。细辛20克。水煎服。余治不少于20例。效佳还扬名了。望有兴趣的朋友可试。
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其中细辛可以酌情减到10----15克,熬煎必须有一个小时。服药时忌牛肉!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腰腿疼有感

        今天早晨,同学的母亲,一位姓曹的老太太,来到科室就诊。他告诉我,年前服了我开的五贴汤药,腰腿疼痛的症状已基本缓解。现在再来开几贴巩固·疗效。
记得她年前就诊的时候,腰痛并向左下肢放射,间歇性跛行,夜间疼痛加重,阴雨及寒冷天加重。cr示:腰椎退行性变。双秩边穴有条索状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精神萎靡,面色晦滞,脉沉弱,舌苔白,舌质淡。当时我给她开的方如下:麻黄30克' 黑附子30克’ 细辛30克' 怀牛膝30克’ 当日得汗止服
通过这一小小的案例,我看到了经方的魅力所在。窗外柔和的春风吹进来,又是一个大好的春天。愿经方青春永驻。
下面我抄录一下长沙方歌括中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歌,借以怀念经方的发扬者陈修园先生:
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
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的证有奇功。
当日服药得汗后当日不再服药,新的一天需再服药取汗。
来自:明月翠竹 > 《经方》

        我朋友老母亲77岁,患膝痛15年,走路困难,疼痛剧烈,深以为苦,要求止痛。先确诊其为寒痹,处方:麻黄30,细辛20,制附片50,熟地60,数剂而痛减,但下楼仍痛。再换方:麻黄30,细辛20,制川乌30,制草乌30,熟地120,白术15,干姜30,吴茱萸15。服药未及一个月而诸痛皆霍然,从此竟成我的铁杆粉丝。

  (熟地【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内服:用量10~30克,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寒痹(坐骨神经痛)

陈明光医案:游某某,男,53岁。专程来城治病,经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理疗、针灸、中西药治疗已三月余均未见好转,遂由某医生介绍来诊。患者素禀体弱,常居寒湿地带,腰髀连及腿足抽掣痠痛难忍,遇冷加重,入夜尤甚,不能步履,脉沉细涩,舌质淡、边缘呈瘀点,此乃一派阴寒之症候。拟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之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生麻黄12克,黄附片10克,细辛9克,鸡血藤膏9克,红花4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自觉疼痛减轻,能外出散步。余守上方加䗪虫6克,取其瘀寒并祛。连进5剂以资巩固。(江苏中医1982,<2>:37)

按语:腰属少阴肾府,髀属太阳膀胱。本案腰髀痛,遇冷加重,入夜尤甚,舌淡,脉沉细涩,系阳虚不能卫外,寒湿乘虚侵袭肾与膀胱,经脉闭阻不通而致。本方以麻黄开太阳之寒,附子、细辛以温少阴之阳。又虑“初痛在经,久痛在络”,故加红花、鸡血藤膏化瘀通络,䗪虫走窜直达病所,以搜邪气



秘方:生麻黄50g,熟地黄100g,北细辛30g,熟附片100g。

    用法:水煎服,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一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四十分钟,连煎两次,约取药液五百毫升,分五次温服,每日一剂。忌食醋,水果,生冷食物。

    另用:山茱萸500g,用白酒两千毫升浸泡七天以上,备用。

    病例:患者男性,46岁。患者常年坚持冷水浴十余载,极少生病。两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数次,但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曾介意。一天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和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证属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生麻黄50g,熟地黄100g,北细辛30g,熟附片100g。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一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三剂后,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效不更方,原方续进三剂。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祛杖缓行数百步,唯觉左小腿足觉沉重,不灵活。

    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茱萸酒五十毫升,连饮十五天,一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告痊愈

    方解:本方具有舒筋活血,温阳消阴,祛寒通络之功。主治肌肉萎缩,痉挛疼痛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余国俊 四川名中医 国家级名老中医。


怕冷,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张某,女,42岁,市政府干部。上节育环后月经量过多。初颇忽视,之后渐现腰脊酸痛,眩晕头痛,小便频数,咳则遗尿等肾虚症状。取环后,除经量减少外,其余诸症并未消失。常找余诊治,服滋补脾肾之品,症状多可减轻。

今时近立冬。气温下降,彼外出感寒,归来即恶寒不已,时欲添加衣被。不汗出,不发热,鼻塞,流清涕,吸入冷空气后眼泪如泉,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知其少阴虚弱,真阳不足,复为风寒侵袭(少阴阳虚,风寒外袭)。不温其阳,何以作汗?汗不得出,邪何以解?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10g 麻黄6g 细辛6g 一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诸症解。嘱服归脾丸、金匮肾气丸以增机体抗御能力。

(归脾丸,中成药名。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归脾丸真有那么神奇吗?有4种人谨慎使用!尤其是失眠人士

说起归脾丸,很多人只知道可能和脾胃有关。确实,字面意思就是治疗心脾、补充气血。它是一种很常用的中药,主要由党参、木香、当归等12种中药组成。但经过这些年的研究,证明归脾丸不仅对于脾胃修复有帮助,还有很多新的用途和功效,特别是在失眠方面。很多人都想知道归脾丸的诸多功效及禁忌。下面,就赶紧跟随小编来了解下吧!

1、 归脾丸可以治疗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会使患者出现面色黄,气短,睡眠质量差等现象,因此需要补养心脾。而归脾丸的主要作用就是养心健脾。

2、 归脾丸可以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

3、 归脾丸可以治疗气虚引起的血崩。

女人们如果气虚就会出现血崩症状,月经总是淋漓不绝,而且精神状态非常差,此时就能通过归脾丸补气摄血。

4、 归脾丸可以调理病后失调。

我们知道,病后失调多数需要补气生血,归脾丸则有这种功效。

5、 归脾丸可以治疗内脏机能衰退。

下面4类人在吃归脾丸前一定要三思:

①有实热疾病的人不宜服用。归脾丸属于补益的中成药,若患者存在实热的疾病吃了归脾丸不仅不能够治疗疾病,可能还会加重病情。

②上火者不宜服用。如牙龈肿痛、喉咙痛等。这些也属于实热的表现之一,这种患者应当服用寒凉降火的药物。

③高血压患者不宜服用。归脾丸能够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高血压患者服用会引起血压的进一步升高,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④经期女性不宜服用。经期女性服用可能会引起出血过多情况,还可能会引起血瘀,加重经痛。

当然,归脾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

失眠或者神经衰弱患者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气血两虚,或者用脑过度,或者容易出现一惊一乍现象,神经处于极度紧张且容易崩溃的边缘。整个人面色惨白,倦怠,心脾衰弱无力。归脾丸此时就能够较好补益心脾,对失眠改善有一定效果。

但应值得注意的是,归脾丸只能针对轻微失眠有改善,而且是药3分毒,尽管现在没有关于归脾丸导致肾衰竭的报告,但其成分复杂,很多不良反应还不清楚,所以绝不能乱用。

其实,我们连续失眠或熬夜的时候,就会扰乱身体的生理平衡,导致肝脏的功能下降,蛋白消耗增加,体内的毒素增加,从而损耗了身体中大量的多糖物质,日积月累,免疫系统破坏,形成早醒,数不着,睡不深等顽固性失眠。

日常多用芝宁多糖泡水喝,能较好的改善睡眠。很多晚上睡不着的人心情烦躁,辗转反侧,该物质能调节紊乱,增强心肝肺肾脾的功能,疏肝行气,滋养心血,同时还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促进睡眠因子释放,养心安神,能更好镇静宁神,在根源缓解失眠以及神经衰弱等。

日常助眠小贴士:

适当调节生活节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即可,这是自助且无副作用的方法;

白天要保持一定量的体力活动,尤以规律性的运动更为重要。下午要有足够时间的室外活动,以便接触阳光;

睡前不要用脑过度,苦思冥想会使大脑兴奋异常而难以安静;

睡前洗个热水脚,会使你感到更舒适并有利于身体保健;

睡前活动应与白天的主要活动相反,如体力劳动者睡前应看点书报或听些音乐,脑力劳动者则可进行些轻微体力劳动如散步、做操等。)

(金匮要略的"匮"的读音:guì

一、"匮"的读音:kuì、guì

二、汉字释义:

[ kuì ]

缺乏:~乏。~竭。~缺。

[ guì ]

古同“柜”。)

金匮肾气丸可以用来治疗哪些疾病?
本品具有温补肾阳、行气化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腰痛、喘症
此外,也有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合并明显减低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平滑肌层的厚度、2型糖尿病、尿道综合征的报道。
金匮肾气丸可以用来缓解哪些症状?
水肿: 由肾阳衰弱,气化不利所致。症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畏寒神疲,腰部酸胀,小便不利,舌淡,脉沉细;慢性肾炎见上述症候者。
腰痛: 肾阳亏虚,腰腹失养所致。症见腰膝酸软,畏寒,四肢欠温,少气乏力,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腰肌劳损见上述证候者。
喘症: 肾阳不走,摄纳无权所致。症见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咳嗽时轻时重,常因咳甚而尿出,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脉微细而沉弱;慢性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历史溯源
金匮肾气丸,此方即济生肾气丸,又名资生肾气丸、加味肾气丸。出自宋·严用和撰的《济生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10味药组成。“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明代张介宾曰:“地黄、山药、牡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茱萸肉桂,附子,以化阴中之真气。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

一.太少两感证(感冒)医案

蒋尚宾妻,年62岁,住宁海东路蒋家。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证候: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诊断:六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疗法: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处方: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钱,北细辛七分。效果: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予屡治如前之脉症,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王经邦治案》81页)

         原按:少阴伤寒,始得病即脉沉发热,略一蹉跎,势必至吐利厥逆,故乘其外有发热,一用麻黄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内,然必佐细辛,从阴精中提出寒邪,使寒在骨髓者直从外解,有是病竟用是药,非精研《伤寒论》者不办。

4.章次公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感冒医案

某男。阳虚之人,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而脉沉细,虚象也。柯氏有“太阳虚便是少阴”之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蜜炙麻黄3g,炮附块g,北细辛3g,全当归9g,杭白芍9g,炙紫菀9g,炙远志5g,旋覆花9g(包),炙款冬9g,清炙草3g

         按: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散则伤正,温补则留邪,惟麻黄附子细辛汤标本兼顾,两全其美。先生化裁古方,以麻黄辛(苦)温散表邪:附子温阳强心:炙草益气扶正:归、芍和营养血而缓麻、附之辛(温)燥:再加紫菀、款冬、远志以化痰止咳。处方照顾周到,值得效法。(《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归、芍和营养血而缓麻、附之辛(温)燥:温热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需要大量血液,营养物质,水分。而归,芍可和营补血。 )

《神农本草经》之远志:  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叶名小草,一名棘菀(陆德明尔雅音义引作苋),一名棘绕(御览作要绕),一名细草。生川谷。


远志:性温,味苦、辛。归心、肾、肺经。

【功能主治】安神益志,交通心神,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等)

5.恶寒

刘某,女,29岁,忻县预制厂化验员。阑尾手术后,身体恢复较差,精神一直不佳。胃纳不振,经常泄泻。近又外感风寒十余日,虽未至卧床,然神疲无力,恶寒咳嗽始终未止。服抗病毒、抗菌、解热镇痛药均不见好,遂求服中药。

恶寒无汗,鼻塞咳嗽,痰涎清稀不爽,为太阳风寒袭表之象,然脉不浮反沉细,身不热,手足凉,口干不欲饮,皆一派阳虚证状。由是观之,乃太阳少阴两感证也。当温阳解表以治。拟仲圣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

麻黄6g 附子6g 甘草6g 杏仁10g —剂

二诊:药后周身汗出,诸症随失,拟归脾丸善后之。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黄煌    一夜乱梦,晨起咽喉干痛,白天头昏,鼻子流清涕。晚上回家后一量,体温37.9,感冒了。盖了两条被子还不觉得暖。还是老办法,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0克、附子15克、细辛10克。汤液淡,但入嘴舌麻。半夜里,全身发热,心跳加快,微微汗出。凌晨体温即为37.1。今天的感冒,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安。

患者,女,52岁。
主诉:失眠2年余。
现病史:近2年无明显诱因失眠,伴手足怕冷,头部发木,眼矇,健忘、乏力,总是打盹,但真正睡又睡不着,且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健忘,耳鸣,眼前有飞蚊,头晕,无汗。手足怕风,怕冷,脚一进空调屋就发木,下午全身疲乏无力,时有胸闷,痰少,腰酸痛,腹胀,尿黄少,尿急,大便时干时稀。以上诸症均与情志变化有关。舌边红苔薄黄,脉沉细,尺脉弱。血压正常。
当时有三位跟师学生,一位学生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宜温阳健脾;第二位学生认为以上诸症均与心情有关,辨证为肝郁脾虚,方拟用逍遥散;第三位学生辨证为肾阳虚,方拟用八味地黄汤。
石老认为: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汤。
方药:生麻黄6g(先煎)  细辛5g  沙参10g 黑附子10g(先煎) 五味子6g 麦冬10g  桂枝10g 茯神15g 大枣6枚 生姜2片。6付。水煎。日1剂、分2次口服。
6剂后患者诸症好转,继服上方2个月,面色红润,睡眠好,无怕冷,无头晕耳鸣,二便正常。
按语:此患者病症复杂,症状似乎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三位学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石老抓住患者总体怕冷,脉沉细,以脉定证,辨证为少阴证,方宗麻黄附子细辛汤。诊疗全程未用枣仁、龙骨、牡蛎安神之剂,而以辛温之法治疗失眠,可谓独辟蹊径之法,体现了石老谨守病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的学术思想。

2谨守病机,扩大应用
患者,男,38岁。
主诉:睾丸抽痛2月。
现病史:患者主诉感冒后,头昏、疲乏无力、出虚汗、怕,已经2个月多。西医全面检查,各项都正常,但是患者感到头很沉重,而且一天比一天加重。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询问患者,病后无性欲,而且少腹、阴茎及睾丸有抽痛感。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质胖

(头昏、出虚汗、怕冷 :为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 少腹、阴茎及睾丸有抽痛感:寒邪侵犯厥阴肝经,凝滞经脉,不通则痛。脉沉细无力 为少阴病。  )

辨  证:此病属寒邪直中少阴证,非同寻常之外感,民间称之为“阴寒证”,正气大虚,寒邪直中少阴。治宜助正驱邪,表里双解。宗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方  药:麻黄6g   制附子10g  细辛5g  桂枝10g 白芍10g  吴茱萸5g   防风10g  甘草6g 香附10g  川楝子10g  生姜2片  红枣7枚。水煎分2次兑匀,分3次温服,6剂。
二诊:服药后怕冷、少腹及睾丸抽痛减轻。脉沉细。舌苔白,质胖。
方药:原方加黄芪、党参10g,6剂

(脉沉细:黄芪,党参补血。且黄芪止汗,利尿,消水肿,恢复体内水液代谢)
三诊:诸症消失,疲乏减轻,体力增加。怕冷消失,少腹及睾丸抽痛减轻。
方药:桂附地黄丸2瓶,每次服10粒,一日2次,淡盐水送服。
按语:《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地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疾察症,完整地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遣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该患者得病后,以为是一般感冒,服感冒药不应,且病情越来越重。患者原来好运动,爱打篮球,但是病后,走路都没有力气。而且特别怕冷,头昏不爽,少腹及阴茎抽痛。患者难受至极,但到西医院几次做全面的检查都说正常。中医辩证则是“寒中少阴,阳虚寒凝”,方以麻黄细辛汤加减起效。

(桂附地黄丸是中成药名。为补益剂,具有温补肾阳之功效。主治肾阳不足,腰膝痠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本方地黄、山茱萸补益肾阴;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泻肾中水邪;牡丹皮清肝胆相火;肉桂、附子温补命门真火。诸药合用,共成温补肾气之效。)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解说】

        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

二、嗜睡

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査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

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6>:37)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症。本案舌脉之象,显露少阴阳虚,用麻辛附子汤以振阳醒神也。

(仙鹤草:收敛止血,解毒止利,过劳而恢复体力精力。)

四:皮肤顽疾少阴证,麻附辛汤可对应

病例一】

丁××,男,75岁,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人 2015年3月9日就诊,患者自述,几年前因胃出血,经住院治疗痊愈,自此以后全身皮肤瘙痒2年,曾多方治疗无效,全身皮肤瘀斑,皮肤粗糙,胸背胁腹部抓痕累累,自备丝瓜络于口袋,痒时就用丝瓜络擦,口里说着痒呀!痒呀!甚为痛苦,眠差,饮食二便正常,四肢冷,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诊为:血虚血瘀用血府逐瘀汤合桂桂加龙牡汤5付,先服,归脾汤合桂桂加龙牡汤15付,药后无改善。3月28日用血府逐瘀汤加制首乌、蒺藜、乌梢蛇10付,药后同样无效。4月8日患者述畏寒、四逆、下肢冷甚,大便稀日1—2次,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中有裂纹,皮肤汗孔有硬结,经过思考该患者身痒是发于失血之后,养血去瘀药服30付全无寸功,真有愧对患者的感受。本来第一次就诊就有使用麻附辛的想法,因为有失血家禁汗的明训而未用,今见汗孔有硬结,无汗是汗孔阻塞,必须解表,同麻附辛汤合阳和汤加枸杞、制首乌、蕲蛇,5付,先服,再用归脾汤合地黄饮子加荆芥穗、制首乌、疾藜、蕲蛇,15付。4月28日复诊,服上方后皮肤瘙痒大减,没有新的抓痕,见有瘀斑,神疲乏力,下肢无力,视物不清,舌质淡,苔薄白,用麻附辛汤合阳和汤3付,归脾汤合地黄饮子20付,药后痊愈,至今未再复发。

(阳和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临床常用于治疗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证属阳虚寒凝者。)

(地黄饮子,中医方剂名,别名地黄饮。为补益剂,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效。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两虚者。)

病例二】

患者胡××,男,72岁,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人,2015年5月22日就诊。患者自述,有银屑病史十年,全身除头面和手掌至腕关节部外全身皮肤黯黑如炭,几年身体无汗出,但双腋窝则汗多,用卫生纸揉成团于腋内,畏寒甚,皮肤干燥,皮肤痛,瘙痒难忍,饭后思睡,大便秘,每次大便需要蹲厕所40分钟以上,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辨六经:少阴太阴合病夹瘀,辨方证:麻附辛汤合理中汤,桃红四物汤证加甘大仁、生首乌、蕲蛇、丹参、全虫、蜈蚣、乌梢蛇、川甲。2015年6月4日复诊,服上方10付后,身体有出汗,饭后思睡好转,大便秘改善,但瘙痒改善不明显,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用上次方去细辛减麻黄为6克加水蛭5克,10付。2015年6月21日三诊,皮肤痒痛,饭后思睡,大便秘已,但皮肤还是黯黑,双腿内侧有5x7cm的皮损,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方用:阳和汤、附子理中汤、桃红四物汤,10付。2015年7月11日四诊:大腿内侧皮损完好,胸、背、腹皮肤黯黑改善,但四肢皮肤还是黯黑,双手背皮肤皲裂,出汗正常,舌质淡,苔淡薄白,水滑,方用:桂枝加附子汤、理中汤、桃红四物汤加茯苓、制首乌、蕲蛇、水蛭、鹿角胶、丹参,10付,后经电话随访,虽没痊愈但所有临床症状减轻。现仍断续服四诊处方中药维持治疗。

上述两个皮肤病患者具有传奇色彩,情因2014年5月24日诊治一何姓患者,该病例已于2015年《全国经方论坛》会议论文中介绍。该何姓患者是湖北通城县黄龙乡花园村人,因前妻亡过,后成为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的上门女婿与丁××是一个村民组,患者经我治疗痊愈后到丁家炫耀,我的病治好了,丁家问他在哪里治好的,何××患者说是在上海治疗好的,花费几万元。丁姓患者不相信何××的话,请其外甥到何××患者家探察,发现其墙上挂着博爱中医门诊部的包装袋,袋中还有处方,拿手机拍下照,上网查到我的地址。因患者距我处90多公里,儿子在广东打工,春节时请3个月的假陪父亲来治病,终于起得了好的疗效,丁××治好后,又介绍胡××来治疗。均取得了好的疗效

五、水肿(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刘景祺医案:鞠某某,女,55岁,1982年2月16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后全身浮肿,腰痛,当时诊断为“急性肾炎”。近来浮肿较剧,胸腹膨起憋胀,气短,手背、眼睑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下午低烧37.5℃,尿常规化验:蛋白( ),白细胞( ),红细胞( )。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而尺部独浮。此太少两感之证,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细辛3克。服3剂,全身浮肿及胸腹膨胀消退,气短大减。尿常规:蛋白( ),白细胞(一),红细胞(一)。又服6剂,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经方验》1987:115〜116)

按语:本案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又见水肿、腰痛等少阴里证。故用麻黄解外以“开鬼门”;附子温肾阳以复膀胱气化而“洁净府”;细辛辛温,专走少阴,能行水气而润肾燥。三者合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

六、

七、痘疹内陷

方舆輗医案:男孩,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寝,绝饮食,脉沉,热如除,宛然有少阴病状,因劝转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之。

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振,起胀灌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不过寻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大便微溏,致有此变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经方应用》1981:333)

按语:患儿痘初发,因误用葛根加大黄汤误汗误下,虚其阳气,以致邪毒内陷少阴而见欲睡、脉沉之象,且痘旋隐没,所好沉脉中神气犹存,阳虚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透邪,病获转机。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于此等见证,其效如斯,所谓“有是证即用是药”是也。

【医案举例】

二.


5.黄煌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医案

患者,女,44岁,因“月经后期10年余”于200年12月17日就诊。患者有多囊卵巢病史,月经后期,长年服用中药未愈。刻下:患者形体壮实,身高167cm,体重100kg,皮肤粗糙,肤色黄黯,月经后期、量少,白天嗜睡,困重乏力,入夜难以成眠,下肢轻度浮肿,唇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黄师处以:

生麻10g,制附片10g,细辛6g,甘草3g干姜10g,葛根30g,川芎12g,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5g,赤芍15g,桃仁15g,牡丹皮15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1周后复诊,精神状况好转,体重有所减轻。嘱原方续服。患者坚持服用本方,后告知月经正常,疲劳感减轻,自觉舒适。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是一种以长期不排卵或稀发排卵、卵巢多囊性增大、高雄激素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体毛增多、肥胖、好发痤疮、闭经等本案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多年,长期内分泌紊乱,下丘脑一垂体-卵巢功能失调。患者唇色淡、面黄黯、嗜睡、脉沉,为一派阳虚征象:而皮肤粗糙、月经不调、周期乱、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说明患者有瘀血证存在,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调整体质,药后患者精神状况好转,疲劳感减轻,而且月经正常,体重减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2期)。

6.王付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荨麻疹医案

李某,21岁,2003年6月20日初诊。自诉:在1年前某天早晨因剧烈活动之后,全身汗出较多,遂用冷水轻擦洗全身,约20分钟左右,忽然感到全身奇痒,疹起如点状或团状,接着遍及四肢与全身,当时曾服用抗过敏类西药,又用中药防风通圣丸等,用药后病证有好转,可1年来疹痒且反反复复刻诊:疹起如团状且奇痒,其色白,并突出皮肤,部分且连成片状,全身似有恶寒,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辩证为风寒性荨麻疹,其治当解表散寒止痒,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附子6g,细辛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10g,蛇床子10g6剂,水煎2次3服。二诊:身痒及疹基本消失,恶寒与四肢不温也悉除,为巩固疗效,又以前方6剂。之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病,病变部位在肌肤营卫,且其证机有是湿热者,有是寒湿者,临证一定要审明病变证机,以疹团色白而恶寒,参验病人素体阳气虚弱,复感风寒,风寒之邪乘阳气虚弱而客于肌肤营卫,并走窜肆虐其间,故治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既解表散寒,又温里壮阳,使风寒得散,阳气得温,加桂枝以温阳通经和营卫,杏仁肃降肺气以宣达肌肤营卫,蛇床子以温阳止瘙痒,炙甘草益气固表,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经方实践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胡希恕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哮喘。

唐某,女性,40岁。1980年1月19日初诊。哮喘一年。经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经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38剂不效,据症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脉沉弦细,苔白根腻,知为少阴病合并里饮。治以温散表寒兼祛寒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增加附子用量,经服二月多,喘平。(《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患者姚某,男,60岁,农民。因周身皮肤瘙痒两月余于1981年1月3日邀余出诊。

患者起病当天曾在山上松林中打柴;劳累一天,出汗较多。回家后,当晚即觉全身皮肤瘙痒,未曾理会。三日后始在当地卫生院诊治,西医诊断为“皮肤过敏”,经用西药“强的松”“扑尔敏”“盐酸丙嗪”等治疗数天无效,瘙痒逐日加剧,其后到某地级医院用西药“氯化钙”“痒苦乐民”等静脉注射数日,仍无好转。

此后,四处求医多人,先后服中药五十余剂,外洗药20余次,仍无明显好转,反增形寒肢冷,日淡不思饮食,精神萎靡。后由患者一亲友介绍,求余诊治。

诊时所见:患者上身赤膊,身披棉衣,旁置炭火两盆取暖,另有人为其搔痒。周身皮肤暗红,满布搔抓伤痕,多处有血及粘液渗出,皮肤灼热,触之粘手,全身有腥臭气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弱。索检前医诸方,多为清热、凉血祛风之剂。

余以为表里俱寒,风毒内郁之证。治拟温经散寒,祛风止痒,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生麻黄、炮附子、蝉蜕各10克,北细辛、升麻、生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连进三剂。

1月7日复诊:皮肤瘙痒大减,夜间已能安睡,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守上方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服五剂,皮肤瘙痒消除,病告痊愈。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皮肤瘙痒一证,多因外感热毒风邪或血虚生风所致,治疗一般用清热解毒或凉血养血祛风之剂可获效。但本例患者年迂六旬,气血已衰,阳气不足,又入松林中劳作汗出,腠理开泄,风邪虫毒乘虚而入,郁于腠理,治法本应以解表祛风为上,而前医误用清热凉血之剂,反致引狼入室、闭门留寇。过服寒凉之品,必损人身之阳气,终成表里俱寒、风毒内郁之证。

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散表里之寒邪,加升麻升阳透表,蝉蜕祛风,生甘草解毒兼缓麻附之辛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合用,能温经散寒,养血祛风,而收全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三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少阴太阳两感的处方,其方温散兼施,表里同治。笔者根据本方所主乃少阴肾阳素虚,复感寒邪致病的特点,移治杂病,常常取得显著疗效。现举几则以就正于同道。

五、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治验举隅



         3.色寒证   民间又称马上风、房内风。是一种因性行为引起的以腹痛为主证的急性疾病。一般医籍,包括《中国医学大辞典》均未见记载。目前尚未有统一病名。名老中医冷方南先生在一篇医话里称之为伤寒“两感”症。并介绍了四个病例。此病因在房事时感受风寒,邪气直中少、厥两阴经脉而致病,男女均有。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下腹部痉挛性剧痛,下腹部坚急拒按,形寒肢厥。或伴有发热。面色晦黯或苍白。严重者全身颤憟,口唇指甲青紫。脉多弦急或沉紧。舌苔淡白或紫暗。因为此病危急凶险,常被作为急腹症处理。冷方南先生介绍的四例中,除了一例及时就诊外,有两例被误诊为急腹症;一例误诊为尿路感染。此病在诊断上,他强调除了要特别注意发病史外,还重点指出,有无阴中内抽感,这对此病的确诊十分重要。他同时指出,除了房事,手淫也同样可以发生此证,所介绍的四例中就有此一例。
  笔者在多年的临证中也经治过一些色寒证病者。今列举两例如下。
  例1 黄某,男,60岁,东山人,1984年夏诊。
  午夜突然腹部剧痛,自服成药无效,清晨而请出诊。病者恶寒,下腹挛急疼痛拒按。自觉阴茎酸楚,并向腹部引痛。肠鸣减弱,但无腹泻、呕吐,小便较短赤,但不热痛。阑尾区也未找出压痛点。脉弦紧。舌淡白。因未发现急腹症特征,余沉思片刻,告予先肌注罗痛定止痛后再作观察。病人不同意,并摒退围观的亲属。然后对吾耳语曰:病起昨夜房事之后,非为它故,愿以中药求治。余始恍然而悟。对曰:可也。遂拟处方如下:麻黄9g, 炮黑附15g, 北细辛5g, 川楝9g, 桂枝尖15g, 葱白15g, 急煎服。另用葱白一斤,分成两半。轮换加酒炒热,熨下腹部,凉即易之。并嘱忌进生冷食品,注意保暖。并饮热粥辅之。至是日中午,痛即缓解,再剂而愈。
  按:本例病人为余临证以来所见首例色寒证病者。因对病史了解不详,险致误治。据笔者老师介绍,本病并非绝无仅有,因误治致死者亦有之。惜历来方书及现行教材未见记述。
  例2 杜某某,女,30余岁, 1990年秋诊。
  深秋之夜,凌晨约2点,与笔者同住一栋宿舍之李某,突叩门请出诊。云其妻突患腹痛甚剧,经服药不见好转。患者面色苍白,神疲倦卧,全身颤憟,下腹部坚急、疼痛,四肢逆冷。无呕吐及腹泻。脉弦紧。舌淡苔白。问其阴中是否抽痛,曰:然。余遂了解其丈夫,是否病起在房事之后,证实无误后,乃处下方:
  麻黄9g, 炮附子15g, 辽细辛5g, 炒小茴9g, 桂枝15g, 生姜15g, 葱白15g, 因患者自己开有中药店,嘱其急急取药煎服。并嘱注意休息和保暖,忌食生冷食物。至当日上午痛止,两剂而愈。
  按:本证的治疗,在民间也有些土方法,但疗效难以确定。中药的治疗,原则上以温经散寒为主。但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加减。如厥阴寒盛,阴冷囊缩,青筋显露者,应加吴朱萸、炒小茴。胀急者加台乌、香附。小便短赤者,可加木通、橘核。外寒内实,舌苔黄而便秘,有阳明腑证者加大黄,也即大黄附子汤之意。再则,凡遇此证,加入桂枝、葱白、生姜以通阳透表,都是适宜的。

六、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方为: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附子为君,温阳固本;细辛辛热散寒;麻黄辛温发汗,驱邪外出。为少阴病之寒证第一方也。此方药味虽少,但温阳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剂之一。近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更有所发挥。文献报道,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风邪入脑头痛、风寒暴瘖,以及色寒症(伤寒“两感”症)、手少阴本经脉病等,也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忿嚏不已。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脑冷。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一治气喘痰鸣。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寒。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耳肿皮色如常。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一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畏寒脚冷。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迎阳归舍,故治之而愈。
    一治吐血困倦。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人身气为阳,主升。血为阴,主降。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教人补火以治水也。又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教人补水以治火也。四逆汤力能补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齿缝流血。夫齿乃骨之余,本属肾,肾为水脏,先天之真阳寄焉,以统乎骨分中之血液。真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故见血出。四逆汤力能补肾中之阳,治之故愈。
    一治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夫饮食入胃,固以胃主。然运化之机,全在先天命门这一点真火,始能运化。真火一衰,即不能腐熟谷水,而成完谷不化,朝食暮吐者。暮为阴盛之候,阴气上僭,心肺之阳不能镇纳,故听其吐出也。四逆汤力能补命门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足心夜发热如焚,不渴,尿多。夫足心发热如焚,人皆谓阴之虚也。夫阴虚由于火旺。火旺之人,尿必短赤,口必饮冷,理势然也。今则不渴而尿多,明是下焦无阳,不能统束肾气,以致阴火沸腾,故见足心发热如焚也。四逆汤力能补火,火旺即能统束群阴,故治之而愈。此病予亲身患过,并治好多人,此法即是丙夺丁光之义也。知得丙夺丁光,便知得阳衰不能镇阴的旨归也。
    一治面赤发热,汗出抽掣。夫面赤发热,汗出抽掣,近似中风,其实不是,务必仔细斟酌。如其人本体有阴象足征,即不可当作风热,须知面赤(赤原本作“亦”,据文义改。)发热者,阳越于外也。汗出抽掣者,阳亡于外,不能支持四维也。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诸症自己。
    一治大便下血,气短少神。夫大便下血,固有虚实之分。此则气短少神,必是下焦之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四逆汤力能扶下焦之阳,阳旺则开阖有节,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摇,面白少神,夫头摇之症,人目之为风。而予于此症,察其人面白少神,如其为清阳不升,元气虚极,不能镇定也。四逆汤力能扶阳,真阳一旺,即能镇定上下四旁,故治之而愈。
    一治背冷目瞑。夫背为阳中之阳,不宜寒冷。今又背冷而目瞑,明是先天真阳衰极,阴寒内生,阴盛则阳微,故目瞑而背冷也。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舌腰硬而青。夫舌肿一症,似乎心火旺极,不知舌仲而青,此乃阴寒太盛,逼出真火,欲从舌尖而出,故见肿硬青滑。四逆汤力能补火,祛逐阴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唇肿而赤,不渴。夫唇肿之症,近似胃火,胃火之肿,口必不大渴。今见病人唇肿而口并不渴,可知阴火出于脾间。四逆汤功专补阳,阳旺则阴火自消,故治之而愈。
    一治鼻涕如注面白少神。夫鼻涕一症,原有外感、内伤之别。此则面白无神,明是真阳衰于上,不能统摄在上之律液。四逆汤力能扶坎中真阳,阳旺自能统纳,故治之而愈。
    一治尿多。夫尿之多,由于下焦之火弱,不能收束故也。惟四逆汤力能补下焦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发起包块。皮色如常,夫周身发起包块,疑似风热阳邪,此则皮色如常,却是阴邪僭居阳位。四逆汤力能扶阳,阳旺则阴邪自伏,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忽现红片如云,不热不渴。夫周身发现红云,人孰不谓风火郁热于皮肤。夫风火郁热之症,未有不发热而即作者,亦未有口不渴,而即谓之火者,此处便是认症机关。予每于此症,认作阳衰,阴居阳位,以四逆汤治之而愈。
    一治发热谵语,无神不渴。夫发热谵语,世人皆谓热伏于心,神无所主也。不知阳症热伏于心,精神不衰,口渴冷饮,小便亦必短赤。此则无神不渴,明是真阳衰极。[眉批]在无神二字上定案。发热者,阳越于外也。谵语者,阴邪乘于心,神无所主也。不渴、无神,非邪火也。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神安,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目白晴青色。夫白轮属肺,金也。今见纯青(青原本作“责”,据文义改。),日无白色,是金气衰而肝木乘之也。妻乘于夫,是乾则不振,纯阴无阳之候。[眉批]坎中一点真金即真阳也,人活的即此。多在死例。四逆汤力扶坎中之金,金气一旺,目睛自然转变,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目赤雾缕缕,微胀不痛。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原着不得一毫客气。今见赤雾缕缕,疑是阳火为殃,不知阳邪痛甚、胀甚,此则微胀不痛,明是阳衰于上,不能镇纳下焦浊阴之气,地气上腾,故见此等目疾。四逆汤力能扶阳祛寒,阳光一照,阴火自灭,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予每用此方,救好多人。人羡慕予为姜附先生,不知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难道予不会写几个参、地、归、芍,芩、连、栀、柏之方乎?只因世风日下,不究病之阴阳,专究方药之平稳。不知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多死焉。火猛烈,民望而畏之,鲜死焉。总之,水能生人,亦能死人;火能生人,亦能死人。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是什么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肾着汤医案选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治胸痛寒厥下肢水肿
附子半夏配伍治验
名医传承 | 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多年压力性尿失禁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
抑郁症,我始终坚持益火消阴的治疗大法,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