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道德经》第66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读: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学习《道德经》,关键是契入。如果只在文字表面求解,而不能契入,那就太可惜了。这一章文字比较简单,不必逐句逐字展开来讲。

(一)

无为、不争、处下、守柔,是《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道德经》5000言中,“无为”出现了13次、“不争”出现了8次,“柔”出现了11次,“下”出现了78次。这一章明显讲的是“处下”“不争”。仔细一看,处下和不争无差别:处下即是不争,不争即是处下。推而广之,无为、不争、处下、守柔,可以互相替代。它们都是道的特质。就像是苹果,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语言,但说的都是同一种东西。如果你理解其中一个,其余三个便都能通达。

(二)

善下之,并不是要装出一幅“下”的模样,而是本来就是这样、就该这样。如果要是装出一个样子,即有为法、非直心,不是真正的处下。并不是真有一个“下”让你去处,这里只是方便引导。道无所不在,岂只在“下”?道是不二的境界,超越上下。故善下之,真正的意思就是无我。无我即是天人合一之境,哪有什么高下?但从世俗角度看,一个人即使装谦虚,也会得不少好处。

(三)

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不争。不争即意味着不起妄念。圣人云:“息念忘虑,佛自现前。”“不用求真,唯须息见。”“直下无心,本体自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当停下心意识的时候,你便与道合一了。当真正的做到不争的时候,你就是圣人、就是佛。道与谁争过吗?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世俗就是一个“争”字,你要和别人一样,随波逐流同流合污,那就只能轮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将本性埋没于功利和有用,是人生最大的悲剧。故曰:“反者,道之动。”若能有一日猛然醒悟,那即是你的解放日。

(四)

争,会很危险;不争,会很安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都懒得举例了。没有安全,你会提心吊胆。没有智慧,你不知道安全不安全。“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还不是最坏的。因为这时你会步步惊心处处小心。最坏的情况是:你勇往直前,却根本不知道危险在前。不争,是大智慧。而《道德经》前面所说的强梁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都不是不争。

(五)

你是司机,你在开车。方向和快慢都由自己决定。你得专注。心不在焉,会很不安全。何用急?何用慌?心平则路平。你必须留有余地、一切尽在掌握。作为一名好司机,不是开好自己的车就行,还要应对各种情况。对于不文明、不讲理、不遵规的司机,不能碰,也不能撞,只是应对。庖丁解牛,难道仅仅指解牛么?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学,要用上去。假如有人和你发生碰撞,而且是100%的责任。看起来你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你已经搭进去了。面对没素质的司机,要心平气和、一笑了之。没有必要指责,更没有必要动怒,否则你也是搭进去了。你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开车,难道仅仅是开车吗?开车就是人生。

(六)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活明白。可多少人活了一辈子,活了好多年龄,却没有过一天明白的日子,冤枉不?杨绛先生活了105岁。我相信她是一个活明白的人,但我不敢断定她学没学过《道德经》。大有若无是从她的话中读出来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日课066丨人生的高境界: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不争」?
《道德经》第66章《莫能与争》悟读述杂【66】
人生的终极圆满: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道德经】&智慧人生 第二十三章
《道德经》简读第六十六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