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系统知识点小汇总

转载自系统解剖学慕课知识点

神经系统总论等

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成。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分为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轴突由髓鞘和神经膜包裹,构成神经纤维。

3.神经系统常用术语: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色泽灰暗。分布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为皮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神经纤维外面包有髓鞘,色泽白亮称白质。中枢神经内,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为纤维束或传导束。在周围神经内,神经纤维集合成大小、粗细不等的集束称为神经。在中枢神经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称为神经核。在周围神经内,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块状或结节状称神经节。

1.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自第4颈节至第1胸节的颈膨大和自第2腰节至第3骶节的腰骶膨大。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2.脊髓表面可见6条纵行的沟,前面正中的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的后正中沟。两侧的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分别有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

3.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

4.成人脊髓比脊柱短,椎骨与脊髓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对病变和麻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

 
 

推算举例

 
 

上颈髓C14

 
 

与同序数椎同高

 

脊髓节段=椎骨序数

 
 

如第3颈节对第3

 
 

下颈髓C58

 

上胸髓T14

 
 

较同数椎骨高1

 

脊髓节段-1=椎骨序数

 
 

如第5颈节对第4颈椎

 
 

胸髓T58

 
 

较同序数椎骨2个椎骨

 

节段-2=椎骨序数

 
 

如第6胸节对第4胸椎

 
 

下胸髓T912

 
 

较同序数椎骨高3

 

脊髓节段-3=椎骨序数

 
 

如第11胸节对第8胸椎

 
 

腰髓L15

 
 

平对第1011胸椎

 

 

尾髓S15Co

 
 

平对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5.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之间进针行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以避免损伤脊髓。

1.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每侧的灰质,前部为前角,后部为后角,在胸部和上部腰髓(L2~L3),前、后角之间还有向外伸出的侧角,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位于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为中央灰质。


2.脊髓灰质:


后角(Ⅰ~Ⅵ)主要接受后根传入纤维。传递躯干、四肢的痛、温、粗触觉。


中间带(Ⅶ)主要有2种核团:①侧角细胞:位于T1~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②骶副交感核:存在于S2~S4节段,是骶部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前角(Ⅷ、Ⅸ)由前角运动神经元组成,可区分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前者支配肌梭外的肌纤维,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后者支配肌梭内的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前索、外侧索和后索。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主要的纤维束有:

1)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内,薄束在后正中沟两旁,楔束在外侧。薄束起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楔束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薄、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关节及皮肤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信息。当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信息不能向上传入大脑皮质,在患者闭目时,就不能确定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也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纹理粗细等。

2)脊髓丘脑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内,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及粗触觉。纤维主要起自对侧后角细胞,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及前索上行,分别称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侧损伤平面12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但触觉存在,称感觉分离。

3)皮质脊髓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包括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外侧索下行,陆续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在脊髓前索下行,止于两侧颈部和上胸部的脊髓前角细胞。  

1.脑位于颅腔内,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六部分。中脑、脑桥、延髓合称为脑干

2.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而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因此该部位的肿瘤能引起涉及这些脑神经和和小脑的诸多症状。

3.与中脑相连的脑神经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与脑桥相连的脑神经有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

4.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腔隙,顶朝向小脑,底呈菱形凹陷即菱形窝。向上连通中脑水管,向下与脊髓中央管相接,通过中央孔和外侧也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1.若干功能相同的脑神经核,在脑干内自规律地排列成纵行的细胞柱,即脑神经核功能柱。排列规律:①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沟的内侧;②与内脏相关的功能柱均靠近界沟,而与躯体相关的均远离界沟。

2.一般躯体运动核: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支配舌肌和眼球外肌,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

3.对特殊内脏运动核: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支配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面部表情肌、软腭和咽喉肌等。

4.一般内脏运动核:包括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属副交感低级中枢。支配头、颈、胸、腹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相当于脊髓骶副交感核。

5.一般内脏感觉核和特殊内脏感觉核:由孤束核构成。分为上部的味觉核和下部的心一呼吸核,分别接受味觉、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相当于脊髓的中间内侧柱。

6.一般躯体感觉核:包括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相当于脊髓后角Ⅰ-VI层,并与之相连。

7.特殊躯体感觉核:包括蜗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接受内耳初级听和平衡觉纤维

1. 薄束核与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终止。发出的轴突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侧丘系。薄束核和楔束核是向高级脑部传递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性核团。

2. 脑桥核:接受来自同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皮质脑桥束。发出的脑桥小脑束越过中线,组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脑桥核是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的主要中继站。

3. 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直接接受经视束、上丘臂的视觉纤维,其传出纤维止于双侧动眼神经副核,从而使两眼同时完成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

4.黑质:位于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并延伸至间脑尾侧。黑质致密部主要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端脑的新纹状体接受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投射。震颤麻痹或Parkinson病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这些神经元变性,使新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下降,丘脑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所致。患者表现为肌肉强直、运动受限、减少并出现震颤。

1.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经延髓中央管的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传导来自对侧躯干及上肢、下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为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向上延续,在延髓内合并而成,向上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3.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越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脑束,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三叉丘脑束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和黏膜的痛温觉及触压觉。

4.外侧丘系: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纤维,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所以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锥体束由起自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下行经内囊到脑干,分为两部分: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下行进入脑干后,发出分支分别止于大部分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和对侧的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支配大部分双侧的头面部骨骼肌和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及对侧的舌肌。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下端相互交叉到脊髓外侧索,称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行于同侧脊髓前索,称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外侧索下行,陆续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支配同侧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在脊髓前索下行,止于两侧颈部和上胸部的脊髓前角细胞,支配双侧躯干肌。

1.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位于颅后窝。

2.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各有一突出,称小脑扁桃体,颅内压升高时,可形成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小脑上面前、中1/3交界处有一深沟,称原裂;小脑下面绒球和小结的后方有一深沟,称后外侧裂。两沟可将小脑分叶。

3.小脑的分叶和分部:根据外形可将小脑分成3叶: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依据小脑皮质内梨状神经元和小脑核之间的投射规律,可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和外侧区。

小脑的分部、纤维联系和功能表

 

分部

 
 

根据进化过程分部

 
 

根据纤维联系和功能分部

 
 

纤维联系

 
 

功能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庭小脑

 
 

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联系

 
 

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维持躯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内侧区、中间区

 
 

旧小脑

 
 

脊髓小脑

 
 

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

 
 

调节肌张力

 
 

外侧区

 
 

新小脑

 
 

大脑小脑

 
 

主要和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联系

 
 

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4.小脑核:包埋于髓体的灰质核团,称小脑核,包括4对核,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 、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 

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

2.背侧丘脑大致分为三大核群:前核、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由前向后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及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1.后丘脑:包括内、外侧膝状体。“上外视、下内听”,是指上丘、外侧膝状体与视觉传导有关,而下丘、内侧膝状体与听觉传导有关。

2.上丘脑: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和松果体。

3.底丘脑:位于间脑和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

4.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和乳头体等结构。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融为一体,调节机体的内分泌活动。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1.端脑有两裂: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为纵行的大脑纵裂。大脑和小脑之间为大脑横裂。通过三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分为五叶(额、顶、枕、颞叶及岛叶)。

2.端脑上外侧面的重要沟回:额叶有中央前沟分为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分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顶叶有中央后沟和顶内沟,分为中央后回、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后者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颞叶有颞上沟和颞下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和颞横回。

3.端脑内侧面的重要沟回:有中央旁小叶、胼胝体沟、扣带沟、扣带回,距状沟分枕叶为楔叶和舌回。

4.端脑下面的重要沟回:有嗅束、嗅球、嗅三角、枕颞沟、侧副沟、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等结构。海马和齿状回构成海马结构。


1.端脑的基底核是位于大脑髓质内的灰质团块,位置靠近大脑底部,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等。



2.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分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4部分,通过左右室间孔通第三脑室。

3.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及与其密切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主要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和性活动等。

1.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静脉等,呈负压,有脊神经通过。临床上的硬脊膜外麻醉,就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

2.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3.终池: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脊髓末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的马尾周围的蛛网膜下隙,称为终池,临床上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4.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固定脊髓的作用。

1.硬脑膜由两层合成,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处则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入鼻腔、形成鼻漏。

(1)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

1)大脑镰:镰刀形,在大脑纵裂,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2)小脑幕:形似幕帐,在大脑横裂,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附于枕骨横沟和额骨岩部下缘,前内缘游离形成小脑幕切迹。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升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3)小脑镰:自小脑幕下面分出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

4)鞍膈:位于蝶鞍上方,张于鞍背上缘和鞍结节之间。

(2)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和上、下矢状窦。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两侧海绵窦借横支相连。窦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与周围的静脉有广泛联系和交通。海绵窦向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的小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和血栓形成,因而累及经过海绵窦的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

硬脑膜窦内血液的流向:


2.脑蛛网膜

脑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此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在小脑与延髓之间有小脑延髓池。临床上可在此进行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还有交叉池、脚间池、桥池等。

蛛网膜靠近硬脑膜,持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

3.软脑膜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大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在脑室的一定部位,参与构成脉络组织和脉络丛。

(一)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裂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故可将脑的动脉归纳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脑的动脉在大脑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1.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4段: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其中海绵窦部和前床窦上部合称虹吸部,常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1)大脑前动脉: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

(2)大脑中动脉:进入外侧沟内,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若该动脉发生阻塞,将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大脑中动脉发出豆纹动脉,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豆纹动脉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故又名出血动脉)而导致脑溢血,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

(3)脉络丛前动脉:进入侧脑室,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及苍白球等结构。

(4)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2.椎动脉 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入颅后,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沿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1)小脑下后动脉:分支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

(2)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小脑下部的前份。

(3)小脑上动脉:供应小脑上部。

(4)大脑后动脉:分布于颞叶内侧面、底面及枕叶、背侧丘脑、内侧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可以起血液代偿作用。

(二)脑的静脉

脑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静脉,然后回流至硬脑膜窦。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循环途径如下:

左、右侧脑室→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包括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内分泌腺没有排泄管,又称无管腺,其分泌的物质称激素。包括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和肾上腺等。内分泌组织是散在于其他器官和组织内的内分泌细胞。

2.垂体位于颅底蝶鞍的垂体窝内,分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神经垂体贮存和释放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和催产素。生长激素可促进骨和软组织生长,幼年如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在骨骼发育成熟前分泌过剩可引起巨人症,骨骼发育成熟后分泌过多可引起肢端肥大症。

3.甲状腺位于颈前部,舌骨下肌群的深面。分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甲状腺峡相连。甲状腺峡多位于2~4气管软骨环前方。临床行气管切开术时,应尽量避开甲状腺峡。甲状腺主要分泌甲状腺素,如果小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导致呆小症。

4.甲状旁腺为上、下两对呈棕黄色的扁椭圆形小体,通常贴附于甲状腺侧叶的后面。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甲状腺切除术时,须保留甲状旁腺。

5.肾上腺位于肾上端的上内方,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呈三角形。肾上腺实质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分泌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主要分别调节体内水盐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影响第二性征等。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血压上升等。

6.胰岛是胰的内分泌部,散在于胰实质内,尾多头少。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调节血糖浓度,维持血糖稳态,与糖尿病的产生有关。

7.胸腺位于上纵隔的前部,胸骨柄的后方,由左、右两叶组成。胸腺属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分泌胸腺素和促胸腺生成素等激素,使原始淋巴细胞转化为有免疫能力的T淋巴细胞。

8.生殖腺:睾丸,是男性生殖腺,位于阴囊内,产生精子和雄激素。卵巢,是女性生殖腺,位于盆腔侧壁的卵巢窝内,可产生卵泡。卵泡壁的细胞主要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剖学-神经系统(传导路、被膜、血管、脑脊液)
解剖名词解释——神经系统
神经解剖学复习提纲详解(老师修改版)
脑的解剖与功能
解剖学复习精华
端脑和传导通路,脑血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