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腐草为花·其一
光合作用一直是植物的传统招牌,但在以自养(autotrophy)为主旋律的植物界,也存在着相当多异养(heterotrophy)的另类,即本身完全或兼性靠其他生物为生。一般认为异养植物有两大流派:寄生,依靠吸器(haustorium)从其他自养植物获得营养;腐生,依靠菌根(mycorrhiza)从真菌获得营养。人们以此两种器官的存在与否,辨别植物的异养类型。在上一篇推送里,我简单提及了部分关于腐生植物的信息,而本文的目的则是正式介绍腐生植物(又或叫菌根异养植物)的概况,期望帮助大家对其产生略为系统的认知。

1.腐生植物吃什么?

腐生植物营养类型,C代表碳
(Merckx 2013)

腐生(myco-heterotrophy)一词最早由Jonathan Leake于1994年提出,其定义为:植物的一种可从真菌处获得碳元素的能力。自然而然,根据不同植物对真菌的依赖/剥削程度,我们可将其分为兼性腐生(mixotroph)和全腐生植物(full myco-heterotroph)。其中,只在生长初期和生长全期需要真菌营养的兼性腐生植物又被称为initial myco-heterotroph和partial myco-heterotroph。

如本文开头所述,腐生植物的生存智慧在于它们可通过菌根这一形式与真菌形成共生/掠夺关系。菌根的类型因真菌种类而异,主要包括三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以及腐生菌(saprotrophic fungi,后简写为“SAP营养”)形成的菌根(Merckx 2013)。

部分腐生植物通过地下菌根网络从自养植物获得营养

(Merckx 2013)

丛枝菌根是较为原始的类型,染指陆地植物的各大类群,被子植物中超过230种全腐生植物以此为生。外生菌根的全腐生受众较少,仅在片叶苔科、杜鹃花科和兰科中有案例。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二种菌根并非腐生植物的根本营养来源!它们常在土壤里连接多种植物,形成复杂的菌根网络,并仅仅作为“通道”将营养从自养植物搬运至腐生植物。因此,对此等腐生植物的人工种植之困难便不言而喻:必须先种植自养灌木、乔木作为寄主,然后再建立完善的菌根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依靠丛枝、外生菌根的腐生植物更像是一种“以真菌为吸器”的寄生植物。

而SAP营养的腐生植物则不然,它们根本营养来源是可通过分解土壤有机质获得营养的SAP真菌,而非其他自养植物(Merckx 2013)。SAP营养在兰科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兰科植物的多样性辐射(Ogura-Tsujita et al. 2009)。


2.腐生植物怎么吃(真菌)?

腐生植物常见的菌根外观有两种,其一种在根状茎末端有根瘤状结构(root tubercle),其二则放射状的扭曲菌根(star-like radiating vermiform root)。但无论长成什么样,菌根的本质目的都是把菌丝骗进来杀掉,即通过胞内消化等方式抢夺菌丝的营养(Imhof et al. 2013)。另外,菌根也有着储存营养的作用,以备在花季有充足的能量供应。

Afrothismia hydra(水玉杯科)与其菌根上的根瘤状结构

(Imhof et al. 2013)

Burmannia tenella(a-f)和B. hexaptera(g-i)(水玉簪科)与其放射状的扭曲菌根

(Imhof et al. 2013)

3.腐生植物有哪些?

纵观陆地植物,全腐生这一生活习性共起源了47次,大约为寄生植物的四倍。在苔类、裸子和被子植物中都不乏它们的身影。石松和蕨类植物中某些类群的配子体(gametophyte)也为不营光合作用的腐生习性,如石松科、瓶尔小草科、松叶蕨科等,但由于它们只代表了生活史的一小部分,不予作为“全腐生”考虑。

3.1 腐生片叶苔 Aneura mirabilis



苔藓植物中唯一的全腐生物种,通体白色,甚至可生长在地表20cm以下,分布在亚欧大陆的西北角。

3.2 寄生松 Parasitaxus usta

Parasitaxus usta与它的一种寄生虫
(Seyfullah et al. 2017)

寄生松为罗汉松科的全异养植物,通体紫红色,仅分布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其寄主常为同科成员Falcatifolium taxoides。在最开始,由于根部直接与寄主相连,它被认定为一种全寄生植物。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人们发现它会产生丛枝菌根,且与寄主之间的碳元素流动主要由真菌介导(Feild and Brodribb 2005)。因此,该物种的营养方式还存在争议。

3.3 被子植物腐生类群

下回分解(写不动了Orz)。

附:封面图来自Merckx et al. (2013)。


参考文献:
Feild TS, Brodribb TJ. 2005. A unique mode of parasitism in the conifer coral tree Parasitaxus ustus (Podocarpaceae). Plant Cell Environ, 28: 1316–1325.
Imhof S, Massicotte HB, Melville LH, Peterson RL. 2013. Subterranean Morphology and Mycorrhizal Structures. In: Merckx VSFT (eds), Mycoheterotrophy: The biology of plants living on fungi. New York: Springer. pp 163–220.
Merckx VSFT. 2013. Mycoheterotrophy: An introduction. In: Merckx VSFT (eds), Mycoheterotrophy: The biology of plants living on fungi. New York: Springer. pp 9–25.
Merckx VSFT, Mennes CB, Peay KG, Geml J. 2013.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In: Merckx VSFT (eds), Mycoheterotrophy: The biology of plants living on fungi. New York: Springer. pp 221–250.
Ogura-Tsujita Y, Gebauer G, Hashimoto T, Umata H, Yukawa T. 2009. Evidence for novel and specialized mycorrhizal parasitism: the orchid Gastrodia confusa gains carbon from saprotrophic Mycen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22: 761–767.
Seyfullah LJ, Beimforde C, Perrichot V, Rikkinen J, Schmidt AR. 2017. Parasitaxus parasitized: novel infestation of Parasitaxus usta (Podocarpaceae). Arthropod-Plant Interactions, 11: 507–5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盘菌亚门—盘菌纲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卡8
寄生在真菌上的植物
科研 | New Phytologist:真菌功能类群促进了植物丰富度-生产力的正向相关关系(国人作品)
从木屑堆上的草菇谈营养生态属性概念(上)
蘑菇家族的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