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看这一篇就够了!
诺贝尔文学奖昨天已经公布了。看到获奖名单后,相信不少读者内心都是崩溃的——

他/她是谁?

他/她写过什么?

为什么他/她会得奖?

相比于大热门村上春树,新进的这两位诺奖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在国内知名度着实不高,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因为诺奖的缘故才第一次听说了他们的名字。

今天,我们就借此机会好好的和大家聊聊这两位“一夜爆红”的诺奖作家。心急的小伙伴,可点击下方图片,抢先读新书!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是波兰第5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历史上第15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

有趣的是,在颁奖前的全民疯狂竞猜中,大家纷纷猜测今年诺奖会有一位女性得主,结果揭晓,果然是这样,只可惜并不是之前一路热度飙升的中国作家残雪。对此残雪表示:

我下午就跟我爱人说,我打不过那个托卡尔丘克。这个结果我早就料到了。

其实近年来,托卡尔丘克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

她曾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2018年,她凭借新作《航班》荣获布克国际奖。

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她的授奖词是:

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关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10件事

01.

托卡尔丘克是迄今为止第5位荣获诺贝尔奖的波兰作家。

前4位分别是:显克微支、莱蒙特、米沃什、辛波斯卡。

在这样一个具备深厚文学传统的国家,托卡尔丘克仍然能被称为“国宝级作家”,可见其功力之深。

02.

学习心理学的经历极大影响了托卡尔丘克的创作风格。

她在正式进入写作生涯之前,曾在波兰华沙大学研读心理学,后来还曾在一家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工作。在一次采访中 ,当被问到心理学研究如何影响她的写作时,她说:

心理医生这份工作启迪了我很多,首先就是要仔细聆听他人,每个人都有成千上万的故事要告诉你,这些故事足以成书。

03.

求学期间,托卡尔丘克甚至曾经去过一家针对青少年的精神病收容所做义工。这段经历给她带来的重要启迪是:

即使经历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也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方式。而“文化“这个概念,则将这些个体的不同经历融合在一种相同的叙事体系之中,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真理”。

04.

托卡尔丘克特别重视“做梦”这件事。

她在年轻的时候,每天都会用笔记录下前一天晚上梦中所见的种种细节,并对这些细节的具体含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每个人都会在睡觉时做梦,但极少有人会在意自己具体梦到了什么,以及梦境如何映射现实生活。

而托卡尔丘克对于“梦境”的关注则达到了普通人达不到的极致。这种对于潜意识的深度关注和挖掘,也体现在了她的作品之中。

05.

托卡尔丘克经常在作品中写到“蘑菇”。

这是因为,除了心理学,托卡尔丘克还有另一个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那就是“大自然”。她特别喜欢在作品中书写不同形态的“蘑菇”。

她曾经在采访中耐心地解释蘑菇的神奇之处:

蘑菇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我认为对蘑菇而言,说它无与伦比也不为过了。它们是边缘之地的居民,依然保持着神秘,没被充分研究。

06.

托卡尔丘克创作最独特之处,在于她擅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大量神话、寓言、民间故事融入作品中。

读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另一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她用大量奇诡的意象书写波兰大地和这片土地之上的人,书写这个民族百年来的荣辱、劫难、鲜血、生死。

07.

不同于一般作家连贯、线性的写作方式,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中,呈现出的全是一个又一个不连贯的“碎片”小故事和众多奇奇怪怪的人物。

比如在她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她通过不同视角,讲述了太古之中的各种人物:触摸世界边界的少女、沉迷解密游戏的地主、寂寞的家庭主妇、咒骂月亮的老太婆…….

而在她另一部被中国读者熟知的代表作《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传奇人物变成了: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等。

她曾经表示,

在步履匆匆的当代社会,这种碎片化的写作方式,也会更适应读者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08.

托卡尔丘克非常重视“微观的细节描写”。

在托卡尔丘克之前,波兰作家一贯坚持的,是“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也就是说,他们所关注的,是非常宏大的叙事主题,比如采用归纳的方式,去写国家兴亡、历史变革,而不是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本身。

托卡尔丘克则用客观而细腻的笔触,去书写人的细微的生存状态。她试图通过一些极其琐碎的细节,比如“毛衣上的线头”、“酒鬼虚无缥缈的一个眼神”去探究人的内心世界。

09.

托卡尔丘克在作品中有意强调一点:人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能彻底改变一个人。这种力量,远远大于外在环境对一个人的改变。

比如,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教师埃戈·苏姆坚信自己食用了人肉之后会变成狼,便辞去工作搬到乡村并感到自己的“狼化”。又如渴望成为女人的男修士想要一对“丰满的乳房”,当他突破内心的阻碍后,在回程的路上,乳房真的变得大了起来。

10.

托卡尔丘克时常批判起时事和政治,并因此为自己招致了危险。

虽然听起来,她的作品有着梦幻、奇诡的风格,但事实上,她的小说曾经不止一次触怒公众。比如,她的《雅各布之书》曾让她遭受大规模网络暴力和死亡威胁。

她曾公开批判波兰在历史上犯下的罪行,出版商不得不派保镖保护她的安全。


彼得·汉德克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汉德克1942年出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格里芬。

他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

作为德语世界的最重量级作家,汉德克是所有戏剧史无法跳过的篇章。和其它的大师一样,他的成名作虽然写于1960年代却依然能超越我们这个时代,代表作包括话剧《骂观众》、小说《守门员的焦虑》和维姆·文德斯电影《歧路》、《柏林苍穹下》的剧本等。

彼得·汉德克是一个特别特别酷的人,在各种意义上。

中国著名的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对彼得·汉德克推崇备至,他说:

汉德克那种一股脑儿的浑不吝的反叛精神,来得猛烈,对我特别有冲击。

汉德克被视作“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世人把他当做一个充满后现代风格的作家,一个先锋派,一个和世界对着干的人。

而另一方面,这个留着一头“披头士”式中长发的男人,却总是独来独往,他忠于自我,试图打破语言的条条框框,描述人们最直接的生存状态。

2016年导演Corinna Belz拍摄过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叫做《我在森林,也许迟到…… 》(In the Woods, Might Be Late),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相信我,你一定会从此爱上这个奥地利老男人的!

关于彼得·汉德克的10件事

01.

1966年4月的某天,一个留着长发,穿着皮衣,戴着圆片墨镜的奥地利年轻人闯入著名德语文学团体“四七社”的聚会现场,指责当时在座的文坛名人——包括君特·格拉斯——题材守旧,语言陈腐,他说:

我并不反对描写 , 而且为了能够获得内省 , 我更多地把描写看做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我赞成描写 , 但不是赞成今天在德国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那种描写。 

一时语惊四座,引发热议。这个酷小子就是彼得·汉德克在文坛上的初次亮相。

02.

汉德克的成名作是戏剧作品《骂观众》。

剧如其名,全剧没有任何传统戏剧中必备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斯底里地“谩骂”观众。

在一次访谈中他讲到了这部剧的创作动机:

我开始想写一篇杂文,但是这样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便产生了用戏剧对抗戏剧的悖谬想法,也就是说用戏剧来反对戏剧。

孟京辉导演的剧作《我爱XXX》就是来自汉德克的《骂观众》。所以这部剧在中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不过后来汉德克在2016年来到中国的时候被问及《骂观众》,他却有些不高兴了:

中国的观众总是抓着《骂观众》这出戏不放,对我来说有一点不礼貌,老追问这一部,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像是在问我小手指的指甲,但是我整个人在这里,那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我有很多的作品,那只是我早期的一个小小的作品,我觉得这特别遗憾,甚至让我觉得有一点心痛。

这次汉德克得了诺奖,想来将来会有更多机会来中国,大家如果有机会与老头交流,可注意别再提《骂观众》这茬子事了~

03.

1967年,汉德克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在欧洲获誉为“play of the Decade”。现在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作品通过主人公卡斯帕尔学说话的过程表现了语言对人施加影响进而形成人对语言的依赖关系。

这部作品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德国19世纪确有一个叫卡斯帕尔·豪泽的人,他有着神秘的身世背景,远离人类社会,独自在荒漠的山洞里生活了17年。

当他被人发现并救出时,如野生动物一般,不会说话,于是在接受医救的同时也接受了语言训练,以期重返社会,但后来被人秘密杀害。

这个曾经远离人类文明的人物恰如一张白纸,于是自然成为作家关注的对象。

汉德克在这部作品中把卡斯帕尔拟定为自然人,把他接受说话训练的题材抽象为“说话的折磨”,如作品前言里写道:

戏剧《卡斯帕尔》并不展示卡斯帕尔现在和过去真实的情况,而是展示某人可能的情况。它展示某个人可以通过说话而学会说话。因此,这部剧也可以叫作‘说话的折磨’。

04.

汉德克有一本书叫做《痛苦的中国人》,其实这个书名源自奥地利的一家中国餐馆。

当时彼得·汉德克住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那里有一个中餐馆,名字就叫做“幸运的中国人”。看到这个名字,让他想到:为什么不能讲一个关于痛苦的故事呢?

当时那里还住着一个德国比较著名的诗人,已经生命垂危。汉德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去看望他,那时他还能站起来,走到门口和他道别的时候,他的眼神在汉德克看来就特别像是一个痛苦的中国人。

我等于是把一个中餐馆的名字和我对奥地利的一种反抗结合起来。当时奥地利还存在没有消除的纳粹残余在做斗争,主人公也因此而痛苦,所以我就把他的名字取名为“痛苦的中国人”。

05.

在汉德克的创作中,无论是突出语言自身的意义,还是要打碎传统戏剧的艺术结构,不断寻求新的艺术形式成为他创作的基本原则。

他在《我是一位象牙塔的公民》(1972)一文中写道:

如今,我不论作为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满足于那些已知的表现世界的方式。

一种方法对我来说只能采用一次,而模仿这种方法则是不可取的。

一种表现方式若被二次运用的话,便不再有新意了,最多是一种变体。

06.

彼得·汉德克是一个蘑菇迷。

2012年,他写了一本书叫《试论蘑菇痴儿》,里面讲述了一个痴迷于寻找蘑菇的人,一个因此失踪的人。据他自己说:

我自己是一个关于蘑菇知识的世界冠军,我认识所有的蘑菇品种,对我来说这不是一种兴趣爱好,而是一种痴迷。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针线活,好多身上衣服都是自己缝制的,

只要有针线我就自己缝制这些图案,你可以说完全出于无聊,但缝制这些图案时我能更好地思考。

07.

汉德克在西方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作家。

1996年,汉德克发表了游记《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批评媒体语言和信息政治,因此成为众矢之的。汉德克对此不屑一顾,一意孤行。1999年,在北约空袭的日子里,他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同年,他的南斯拉夫题材戏剧《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为了抗议德国军队轰炸这两个国家和地区,汉德克退回了1973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

2006年3月18日,汉德克参加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媒体群起而攻之,他的剧作演出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被取消,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他海涅奖奖金。

然而,汉德克无视这一切,依然我行我素,他表示:

南斯拉夫在我心目当中一直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它既不是社会主义节也不是资本主义,是第三条道路。

‘3’这个数字对我很重要,3比2好。

我的母亲是斯洛尼亚人,我有一个舅舅,因为希特勒死在俄国战场上,他实际上也是南斯拉夫人,可以说南斯拉夫一直深藏在我的心中,最后人们把南斯拉夫给毁掉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耻的行为。

所以我在这段时间写了这方面的东西。每个作家不应该对自己写过的虚构的作品而感到骄傲,而我对自己之前写的关于南斯拉夫的写作我其实是很骄傲的。

他曾多次公开支持前塞尔维亚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2014年他获得戏剧界的最高荣誉——国际易卜生奖,导致评委会某些成员因不满评奖结果而辞职,极权主义研究者Bernt Hagtvet指责这是“史无前例的丑闻”,甚至认为“把易卜生奖颁给汉德克就等同于把康德奖颁给戈培尔”。

08.

汉德克8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在圣诞节那天送了他一本讲中国故事的书,“一百多个强盗的故事”(注:《水浒传》),他说:

这本书很酷!里面死了很多人,但我被它吸引,那时我也读印度美国的童书,但我觉得中国的故事酷多了!

他也读过老舍的作品,认为老舍的作品:

真好,他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精确,描写一个又一个个体编年史,我自己也曾希望能成为这样一个编年史作家,但也许我身上主观色彩太强烈了,但我并不为此感到害羞。

此外,汉德克也读过莫言的作品,但他觉得:

莫言在文学领域的精确性不是很强,有些东西还是要在生活中经历过才好。

09.

汉德克的两任妻子都是女演员。
现在的这位妻子在他与文德斯合作的新片《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里担任主演,故事讲述一对男女在夏日傍晚分享彼此对于爱与自由的看法。

提及为何不娶个女作家,彼得·汉德克当着妻子的面说:
女演员已经够糟糕了,娶个女作家就更麻烦了!

10.

2004 年,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时也成为奥地利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然而,耶利内克却说,在得知自己获得如此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她还说:

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或许这一奖项应该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而这次汉德克果然得奖了。不知他得知自己得奖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不过,在此前的采访中,汉德克曾表示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应该废除的”,因为它对文学只是事后虚伪的追封,固然可以一时招引来看热闹的,却于阅读无益。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汉德克访问中国,被问到怎么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

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对我来说,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这个决定,其实是在反对书,反对阅读。

我不想让人误解,我还是会认为鲍勃·迪伦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这个决定很显然是一些不读书的人做出的。

鲍勃·迪伦的词,如果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


最后,为大家奉上2000年以来的各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代表作,快来看看你都打卡了几部吧~


↑点击上方图片,马上读诺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2000-2017

2017年  石黑一雄

日裔英国小说家,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代表作品:《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将尽》《别让我走》

2016年  鲍勃·迪伦

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曲家。

代表作品:《随风飘荡》

2015年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白俄罗斯记者、散文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代表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法国小说家,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代表作品:《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2013年  爱丽丝·门罗

加拿大作家,她的作品充满浓厚的地域色彩,故事大都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并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绘制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文本世界。

代表作品:《逃离》《快乐影子之舞》《爱的进程》《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亲爱的生活》

2012年  莫言
中国作家,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代表作品:《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2011年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
代表作品:《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及诗人,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代表作品:《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2009年  赫塔·米勒
德国作家、诗人,她以写作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俄时的遭遇著称。
代表作品:《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心兽》

2008年  勒·克莱齐奥
法国著名文学家,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战争》《逃之书》《墨西哥之梦》《非洲人》《诉讼笔录》

2007年  多丽丝·莱辛
英国作家,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代表作品:《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

2006年  奥罕·帕慕克
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西方文学评论家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并论,称他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品:《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

2005年  哈罗德·品特
英国剧作家、导演,曾担任职业演员,在保留剧目轮演剧团表演,随后开始戏剧创作。
代表作品:《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奥地利作家,是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经常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引发广泛争议。
代表作品:《利莎的影子》《钢琴教师》

2003年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
代表作品:《耻》《彼得堡的大师》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
匈牙利犹太作家,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75年出版以他在集中营生活为背景的首部小说《命运无常》。
代表作品:《命运无常》《英国旗》《船夫日记》《惨败》

2001年
  维·苏·奈保尔
英国印度裔作家,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代表作品:《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街》《大河湾》《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2000年  高行健
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代表作品:《灵山》《一个人的圣经》

福 / 利 / 时 / 间

如果诺贝尔文学奖让你来投票,你会投给哪位作家?为什么?

快来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我们会随机抽取2位用户赠送诺奖福袋一份!别错过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彼得•汉德克获诺贝尔奖,伟大的文学家从未缺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不守规则的独行侠
出版湘军率先把波兰女作家引入大陆
探寻世界文化,唱响文学之声
人人阅读 · 倡议废除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一个惯于打破“法则”的写作者
文学,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