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书推荐给为人父母者:《教养的迷思》

【社会上究竟有多少流传甚广的伪科学理论?】

这么多年来,我在网络上、媒体上看到过数不清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长篇大论或者感人小文,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的,则是父母们那一张张充满焦虑的脸。当然,实际上我也是为人父母者,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主要面向父母的有关孩子教育话题的书,大家应该不会认为我没有依据。

但是,今天我推荐的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可能跟当下最主流的观点都不太一样,所以开篇我还是想就此给大家交代一点基础性的东西,那就是:在以心理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很多似是而非的、诡辩性的伪科学理论,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是很容易被这些伪科学理论所蛊惑和欺骗的。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现在还有多少人把他的《梦的解析》这本书奉为圭臬呢?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对于当今的专业心理学界来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里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是成立的!然而,现实却是,直到现在竟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那套理论,更为令人郁闷的,至今还有那么多自称是心理学或者教育学专家的人向大众们鼓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里的那套东西,让真正有良心的心理学专家们摇头叹息!

如果读到这里有人对我的上述断言有所怀疑(有怀疑这很正常)的话,时间所限,今天我只想拿卡尔·波普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里对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弗洛伊德的反对者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学理论所做的一段驳斥(对这一段引用内容不感兴趣的朋友,可直接越过去阅读后面的内容):

“……我想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每个可以想到的病例都能用阿德勒理论或者弗洛伊德理论加以解释。我可以用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类行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为了淹死一个小孩而把他推入水中;另一个人为了救这个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同样很容易解释这两个事例。按照弗洛伊德,第一个人受到了压抑(比如他的恋母情结的某种成分),第二个人则已达到升华。按照阿德勒,第一个人具有自卑感(因而可能产生了自我证明自己敢于犯罪的要求),第二个人也是这样(他的要求是自我证明敢于救这个孩子)。我不能设想,有什么人类行为不能用这两种理论来解释的……”

问题是,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激烈反对者,两个人、两本书的心理学观点是互相反对的,可是卡尔·波普在此处证明了,同样的人类行为,竟然可以用上述两种互相反对的理论(观点)来同时加以解释,这就是伪科学的奥秘之所在,其诡辩术可以解释人类的任何行为,包括孩子的行为,这就是它们的危害之处----通过诡辩术把自己包装成专家,通过兜售自己的那一套伪科学理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赚钱或者扬名。

 
 

当下,那些在媒体上号称自己是所谓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人,有多少人只是想掏空你的钱包或者扬名立万呢?有多少人兜售的理论经得起推敲呢?这些自我包装的大师们,与其说擅长心理学,还不如说擅长利用人性弱点的攻心学。他们时不时的写出来一些能让家长们读了以后流下眼泪甚至自责不已的鸡汤小文来,把那些本来就已经焦虑万分的家长们忽悠得眼泪汪汪、神经兮兮的。

对此,我想说:够了!所谓的心理学大师们,够了!所谓的儿童教育专家们,够了!饶了这些可怜兮兮的家长们吧!利用他们的焦虑心理,把他们的心掏空、把他们的钱包掏空,于心何忍?够了!

真正的心理学专家和教育专家们,说话都是很谨慎的、负责的,他们是不会轻易出来忽悠人的,因为他们珍惜自己的羽毛,他们讲的每一句话都要建立在经得起推敲验证的基础之上。

以上,就是我今天向大家推荐《教养的迷思》这本书的动机:

一是让大家今后谨慎对待各类大师们及其兜售的理论;

二是让你们看一看真正出言谨慎、讲学术良心的心理学专家们所撰写的著作是什么样子的;

三是希望,从今以后,家长们不再继续过那种充满焦虑、迷惑并被各种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所绑架了的生活。

 
 

【父母的教养是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的主要原因吗?】

《教养的迷思》这本书的作者是茱蒂.哈里斯 (Judith R.Harris),总结下来,在这本书里,哈里斯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怀疑来证明,多少年来为人们所公认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原因这个主流观点并不成立。她在本书里向我们证明,事实就是与我们的直觉和所信奉的主流理论相反,父母的教养不但不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原因,甚至连主要原因都不是。那么真正决定孩子人格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是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另一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同辈群体,也就是孩子所成长的那个由同龄人所组成的社会环境。当然,作者也不是说父母的教养在这里一点用都没有,她主要想表达的是:

第一,此前人们在关于孩子教育的认知体系中,严重高估了父母教养的作用。父母教养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可能有作用,但是不像此前人们广为信仰的作用那样大;

第二,来自父母遗传的基因对孩子人格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一直被人们低估了或者忽略了,甚至把本来来自于基因的作用误以为是来自于父母的教养了;

第三,孩子所成长于其中的同辈人群体对孩子人格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也一直被人们严重低估或者忽视了。

关于遗传自父母基因的作用,我可以提醒大家注意一句中国的熟语: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大家想想看,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几个孩子之间,在性格方面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就我本人来说,我跟我的姐姐的性格,简直是截然相反。我也亲自观察过其他同一对父母所生的不同孩子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显然无法用父母的教养来解释,因为他们都是由同一对父母所生,都是成长在同一家庭。

也许有人会对此反驳说,有很多统计学研究结果证明,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我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些所谓的科学研究统计过程,很可能存在严重的逻辑瑕疵,从而其研究结果并不能成立。

用哈里斯在本书《教养的迷思》中所举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曾经有一份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吃花椰菜的男性更长寿。但是,正如本书作者哈里斯所指出的,认真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研究过程存在逻辑漏洞,其统计结果并不能令人信服。比如说,吃花椰菜的男性也可能吃大量的胡萝卜和芽甘蓝。与不喜欢吃花椰菜的人相比,他们可能较少吃肉和冰淇淋。也许他们运动多一些、常系安全带或烟抽得少。任何一种或所有的上述生活方式都有可能使吃花椰菜者更长寿。吃花椰菜有可能与长寿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会缩短被试者的生命,但这种效应被喜欢吃花椰菜的人所做的其他事情带来的好处掩盖了。

我想利用这一段极具逻辑性的论述来告诉大家: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对于没有一定专业基础或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是比较难发现市面上充斥的各种所谓科学研究过程的逻辑漏洞的,是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所谓科学研究结论所蛊惑和欺骗的。我希望,读过我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今后面对各种所谓的科学研究结论时,还是三思而后信为妙。

 
 

【值得警示或参考的观点节选】

至于作者在《教养的迷思》这本书里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我还是希望有兴趣的小伙伴们自己买来读一下,全书一共十六章,典型的系统性论证过程。作者的求真精神、质疑精神和科学精神,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我还想指出,巴菲特的搭档芒格也是这本书的欣赏者和推荐者。

当然,出于业界良心,在此我还是节选书中的部分值得警示和参考的文字与大家共勉。
1 教养孩子不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做的事情。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是互动影响而非单向的。比如说,对于同一位母亲来说,由于她的不同的孩子之间在性格方面的不同或者对同一件事比如对待宠物的不同态度,她很可能会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其实这与我们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作者说到:他们(孩子)的个性不同,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也就不同。而且作者把这种效应叫做孩子对父母的效应

在后面章节中作者还进一步说:不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出好的孩子,而是好的孩子产生好的教养方式;不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出好的孩子,而是好的父母培养好的孩子。父母无法改变孩子与生俱来的人格,至少在孩子长大以后,看不出父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2 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质,他们的基因使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养环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环境,是孩子与同龄人共享的环境。

作者把这个理论叫做群体社会化理论,她要用该理论取代她所驳斥的教养假设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身为家长的我们,今后就必须重视孩子的同龄人,重视自己的孩子究竟在跟哪些同龄人混在一起;身为家长的我们,今后就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父母面前和在外面同龄人面前,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而且在孩子的心目中,家庭和外界是两个可以互相独立、互不影响的环境。如果身为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在家里是什么样子,在外面/学校同龄人中就是什么样子,那很可能你正在犯严重的错误。

 

所以,入乡随俗。对孩子来说,远不止于此……同辈群体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也就是说,孩子的生长环境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的作用,比父母的教养还要重要。看来,我们古人所讲的孟母三迁的故事,真的是很有道理的。由此,我们还能进一步作出如下推论:

推论一:如果发现孩子正在跟不良、甚至危险的同龄人混在一起,赶紧当机立断,让孩子远离这些危险的同龄人。

推论二: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是很危险的,把孩子培养成进入少年班的神童是最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在于这些孩子没有同辈群体,他们会错过与其他同龄孩子建立正常关系的机会,没有同辈关系的孩子很容易变得古怪异常。尽管普通的有天赋的儿童一般都过得比较好,但是那些有超长天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前面两个推论来自于本书作者,下面两个推论是我个人的思考,仅供参考:

推论三:对于我们的独生子一代来说,人格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不在于父母祖辈们的娇惯和溺爱,比娇惯和溺爱更危险的制约因素在于他们比过去的孩子们更缺少与同龄人共同成长的环境。所以,身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们,今后请更加注重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一起玩耍的机会。

 
 

推论四:对于学校里出现的霸凌直至杀死同学的极端事件,建议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更多从这些性格极端的孩子们与同龄人相处的角度来着眼、思考和寻找对策。比如说,那些与同龄人和同学相处不好、那些被同龄人和同学所孤立的孩子,是不是应该进入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视线,从而作为重点关注、关怀对象来加以对待?

 

3 你永远都不知道孩子究竟会怎么样……责怪父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父母是最容易被击中的目标。自从弗洛伊德点上第一支雪茄之后,父母就成为攻击对象了。

在题为负罪的旅行到此结束一节中,作者进一步说:

他们已被专家的花言巧语骗取了信任,他们有权利感觉到上当受骗了。为人父母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不是你付出真诚和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有时候,优秀的父母不一定有好孩子,但这不是他们的错。

我们现在拥有各种神奇的技术,我们已经消除了许多导致孩子死亡或伤残的疾病,我们也成功地解决了大自然给我们出的难题,也许这就使我们产生了攻无不克的错觉。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让孩子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人,这完全(只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已)。放弃吧!孩子不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父母可以在上面描绘自己的梦想。

不要去理会专家们怎么说。爱你的孩子,因为孩子很可爱,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教给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放轻松点,他们将来如何并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

 
 

就是这样,我只想对广大焦虑万分的父母们说:

不要那么焦虑,不要给自己那么多压力。你对于孩子的成长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可能比你自己以为的要小得多。

不要那么焦虑,不要那么担心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明天就是属于孩子的,孩子们自会描绘出他们自己的明天,而你在孩子的明天里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重要,身为父母也没必要削尖了脑袋非要加入到孩子的明天不可。

不要那么焦虑,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教育的奴隶,不要让自己为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失利而把自己自责成罪人。身为父母你不是奴隶,也不是罪人,作为父母你也有自己的生活。你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让孩子给你空间享受你的人生。否则的话,你今生为孩子的成长而失去的人生乐趣,你的孩子在成为父母之后又将重复一遍。真的够了,我想说,真的够了,这种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无趣人生,应该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到此为止!

 
 

作者邮箱:jeremycuriousman@icloud.com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作者邮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犯罪人格与早年教养方式间的关系:犯罪心理学
《教养的迷思》,儿童心理学第一课
三种类型的家长,教育出三种类型的孩子,差别很大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人格教育
虐待怎样改变心理。
千万别让孩子越来越没孩子气!|智慧家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