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泊苏50 苏轼在南京(10)从江南春到乌衣巷的喻与讽

关于苏轼对王安石真实态度的记载,相对于后人记录的片段,更有说服力的,还要从苏轼本人的诗文中挖掘。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方二八的少年王安石随父入京时曾到西太一宫游赏。转眼三十多年后,熙宁元年,半生蹉跎的王安石在年近知命时,终于受到神宗重用,重返汴京,准备大刀阔斧地施展变法之计。当他再次来到西太一宫时,忆及当年,想到父母皆已故去,自己的政治理想仍未能有丝毫进展,触景生情,遂成二诗。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第一首的诗意在于思乡,以柳叶、鸣蝉(蜩)、荷花、落日总括追忆江南的无限风光。

第二首则以亲情之忆,抒发怀才之郁。

这两首都是题壁诗,也就是写在道观的墙壁上,类似苏轼在庐山的《题西林壁》。

十多年后的元祐元年(1086)秋天,回到汴京朝廷为官的苏轼奉旨赴西太一宫神坛祭祀,彼时王安石已离世数月,见到墙上荆公旧题的苏轼,“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公号:无犀之谈

“野狐精”非贬义,而是苏轼赞叹王安石写诗的功夫无所不能。

为表达对这位老对手、老长官、老朋友的追思,苏轼次此诗韵二首。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其一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其二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苏轼在第一首诗中也是以景抒思乡之情,先写秋色之美,再述归乡之盼。

“剑外”,剑门关外,即代指蜀中眉州家乡,池南指的是入川之路。

与王安石的原诗其一相比,王写春景,苏写秋色,但王诗中的色彩与景物搭建明显更加多元,观者如身临其境,而苏轼的次韵诗意,则显得有些为赋新词了。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浅薄浅薄。

再看苏轼的第二首,这才是本文的关键点。

与王诗的忆旧相比,平生酷爱用典的苏轼,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最喜欢评点三国人物的他,又把魏武帝(曹操)搬了出来。所谓“墓上征西”,指的就是年轻时代的曹操满腔抱负,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为国家征讨叛贼,百年之后在自己的墓碑上可以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若下”是吴兴若下村,以酿酒闻名,此处以美酒代指归隐,隐含的意思是,你王安石只在民间诗酒相伴多好,何必去走仕途?

走仕途的下场是什么呢?

后半句又引了乌衣巷的典故,即便曾经繁华喧嚣如金陵的乌衣巷,而今还不是只剩下一片凄迷凋敝?

两句合起来,苏轼只想表达一个意思:何必从政?

由此也可以看出,抛开诗文一隅,直到王安石故去,苏轼也没有与这位当年的权相达成真正的和解。

王安石离世后,哲宗皇帝(实际掌权者为高太后)追赠其为太傅,时任中书舍人的苏轼起草的敕令措辞华丽豪阔,不吝溢美之词,梁启超评价,这是苏轼的由衷之语,也是王安石最后的荣光。

(此实苏子由衷之语,亦为王公没世之光。)

然而,这份敕令,只是苏轼对王安石态度的一个假象。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至今三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诗三百首:244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王安石旧地重游,触景伤怀,写下两首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堪称平生压卷之作
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的压卷之作
【1086】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
白头相见江南——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赏析
启功书法(北宋《题西太一宫壁①二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