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材解读和教法指导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材解读和教法指导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的古典小说名著片段。这对于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和文言语文的习得,都有相当的助益。尤其是这些片段都选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在中华古典小说中熠熠生辉的名著,其艺术造诣和语文学习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选文。因此,当这些片段进入教材,自然令人由衷欣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学生也有机会通过众多的影视作品对它们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及至看到教材选文,更有一种亲切感。

然而,当我们带着如此丰富的前验和期待进入课堂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这些小说名著的教学比一般选文更需要坚守语文的立场,把握教材的价值。因为面对这样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的文段,对于它的崇拜和亲切很容易让我们在课堂行进中迷失,常常产生顾此失彼的担忧。于是,课堂或是沉浸在小说情节的探讨中不能自拔,或是专注于超越文本而去评说人物、鉴赏写作,恨不能将其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尽情呈现。然而事实是,这样指向于文学鉴赏样式的课堂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它呈现的是教师对于文本语言及写作艺术完全理性化的思考和审视,背离了小学生学习语文基于直观感性的特点。所以这样的课堂最终只能导致我们的学生在看似热闹的课文学习后并没有真正语文上的收获,这未免让人觉得遗憾。我在《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中,就经历过这样的困惑。

一、乱花迷眼,课堂两次遭搁浅。

【一次搁浅】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六回,节选的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油灯里点着两茎灯草,于是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然而,回应到整篇小说中,把严监生的形象等同于“吝啬鬼”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他因为自己的胆小怕事,在自己的夫人王氏、兄弟严贡生,尤其是两个舅爷身上,却没有少花银子。诚然,成功的小说家创作人物时肯定不能是扁平、单一的,毕竟任何一个真正的人都是充满矛盾的丰富的个体。

发现这点,我觉得不失为进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极好的切入点,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批判阅读并最终引起强烈的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课堂上,我就引导学生粗读文本后便开始拓展阅读。把原著中关于严监生财富的材料“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比课文发现他的吝啬、守财。接着又出示原著中他为“躲避兄弟的官司、妻子丧事、打发舅爷”大把花钱的材料。最后质疑:“到底这严监生是不是吝啬鬼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到《儒林外史》一书中寻找答案。我想当然地觉得这样既形成对文本的一个批判性阅读,也能纵深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然而课堂事实是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停留在这些材料的粗浅感受,沉浸在惊讶、炫目之中……他们并没有读懂课文(古白话文)语言,也没有形成强烈的人物感知。他们刚从文本中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也有说节约),可老师又否定了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产生新的看法。然而这些看法想法的形成又是不稳定、不全面的,完全是老师步步为营、强势引导下的产物,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后反而对严监生这个人物产生了混乱,课堂也毫无所得。

【反思】

说到底,学生对于这类古白话文的学习还在起步阶段,他们需要老师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自我阅读、自我发现,而不是在老师的强势引导下进行什么超越文本的解读,把教材异化为整部小说的导读材料,这是偏离教材价值、曲解编者意图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有足够的冷静,明确对此类文本的界定。把它牢牢铆定在“语文教材”的立场上,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流程。

【二次搁浅】

在《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中,我也曾尝试过以体味文本写作技巧为主旨的教学,结果亦令我大失所望。我们知道《临死前的严监生》与《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共同编入“人物描写一组”,编者着力张扬的是三个片段在人物描写上的不同风格和手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抓住神情、动作的细节来体现人物形象,比其他两个人物描写更加白描化、速写化,而且顺应着作者创造的特定时空——“临死前”,这个片段在文本张力的建构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上显然更胜一筹,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其鲜明的符号。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简短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到对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结合的手法,从前面的“总不得断气”和最后的“登时就没了气”中进行对比阅读,着力体味作者写作严监生时那种充满调侃和戏谑的态度,告诉学生这就是讽刺。在探究整个人物形象时,又引导他们体会作者通过“两个指头”这个细节所产生的戏剧效果。最后还拓展了巴尔扎克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进行互文,发现两个文本都是通过动作、神情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感受细节描写的巨大魅力。

【反思】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越学越是噤若寒蝉。反思之下我发现,尽管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是在体味写法的精妙上,但是越过感性的语言本身而去一味地细读研究作者笔法,这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无异于缘木求鱼。说实话,我们的学生很多没有接触过严监生这样的人,自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们可能也没有阅读过《儒林外史》,因此也没有文本经验;尤其是文本所彰显的“讽刺意味”,这是在儿童阅读、儿童经验世界里很少出现的事物,因此他们也没有实现移情、联想、感同身受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也只能把古典小说名著中深入的鉴赏层面的解读都滤干净,扎扎实实从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出发,进行适度的有效的渗透。我们的教学也应当循着这个思路,无论是人物的形象还是心性的揣摩都能直面课文语言。

二、正本清源,“基本内容”须落实。

那么古典小说名著教学到底可以教些什么?可以怎么教呢?仍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我最终确定的教学内容如下:

见文

即文字层面的落实,古典小说名著的语言毕竟是古白话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读通读懂课文,了解特殊的字词现象,如古今异义,通假,文言词汇等等,随机渗透古白话文、文言词汇的学法指导。如有可能,还应感知片段在章法上的某些特点,当然必须是直观感性的方式。

就这篇选文而言,要求会写的字是三个:“监”、“侄”、“郎”,比较而言,“监”的价值比较大,因为第三笔的短撇容易写错。再说,课题中的“监生”是需要明确的,这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这类常识离学生是比较遥远的,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需要实现基本的传承。这是一篇古白话文,但文本中仍然有大量文言词汇,如“再不回头”、“诸亲六眷”、 “一声不倒一声”、“故此记念”等等,尽管有一部分较难的词汇课文底下就有注释,但是很多还是要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来意会的,这种语言的理解本身就是我们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这之前本册已经出现过古白话小说《景阳冈》、《猴王出世》,应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借助注释理解文言词汇的能力,但是“联系上下文意会”、“用现代词汇、自己的语言补充”等等古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文本解读丨对临死前的严监生,不能只有“冷血”讽刺
听课回响(一)
说课诊所之单元说课案例评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