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学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学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学(上)
[作者]:张云亭 张敬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放射科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瘤和混合性胶质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大脑胶质瘤病、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松果体实质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成髓细胞瘤等颅内肿瘤不同类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为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字]: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影像学 诊断  

[课程全文 ]


一、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一)星形细胞肿瘤

1.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好发于额叶,其次为颞叶、顶叶、小脑、脑干,也可见于丘脑、胼胝体。病变主要累及髓质,但也可侵犯邻近的皮质。病灶为略高密度、低密度或低、等混杂密度,也可为囊性肿块。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多不清楚。一般没有出血和坏死表现,部分病例可见囊变,表现为肿瘤内低密度区。钙化的发生率为10%-20%,表现为点状或斑片状钙化,成人钙化少见,儿童钙化较多见。有学者认为儿童幕上原纤维型星形细胞瘤中1/3-1/2均有CT可见的钙化。一般没有或仅有轻度水肿和占位表现。

增强:多数肿瘤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囊性者囊壁可呈薄壁环状强化,并可见强化的壁结节。

MRI

平扫: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一高信号,边界较清楚。肿瘤周围一般无或仅有轻度水肿,占位表现轻微。一般无出血和坏死,少数可有囊变。

增强:多数肿瘤不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年轻人,也可见于儿童和中年人,一般不见于65岁以上的病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深部。CT平扫为较均匀等或低密度,MRI 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轻微,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应考虑星形细胞瘤。主要应和下列病变鉴别:

(1) 其它类型的星形细胞肿瘤,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病灶常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生钙化的机率较大,无钙化时两者的鉴别点在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部位多较表浅,可有颅骨的改变,增强后肿瘤可强化。

(2) 脑梗塞:临床常突然起病。病灶多呈楔形,同时累及灰白质,增强后可呈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短期内随诊病灶形态及密度可发生变化。

MRI在显示肿瘤的形态及范围方面优于CT,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2.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主要发生在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和颞叶多见,后颅窝少见。其影像表现变异较大,可类似星形细胞瘤,也可具有胶质母细胞瘤的某些特征。平扫表现为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一般没有钙化,出现钙化多是由星形细胞瘤恶变而来。病灶周围有中等程度的水肿和占位表现。  

增强:病变强化程度不均,形态不规则,可呈斑片状或环状强化。  

MRI  

平扫:T1WI 病灶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病灶周围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可沿白质纤维传播,活检显示在瘤周围水肿区内可发现肿瘤细胞,因此肿瘤实际大小常超出T2WI高信号的范围。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也可沿室管膜、柔脑膜、脑脊液播散。  

增强:典型者表现为不规则环状强化。少数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无强化的局灶性囊性占位或表现为皮质占位,类似梗塞或脑炎。  

[诊断和鉴别诊断]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在CT和MRI T1WI 多表现为低或低、等混杂密度/信号病灶,T2WI 为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病灶周围可有中等程度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后病灶强化不均,可表现为不规则环状强化。结合患者年龄(40岁以上),应首先考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介于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之间,表现不典型时与上述两种肿瘤鉴别困难。

3.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好发于深部脑白质,以额叶、颞叶多见,常侵犯邻近脑叶、累及基底节、丘脑,并可通过胼胝体侵犯对侧大脑半球,后颅窝罕见。肿瘤生长迅速多呈低密度或低、等混杂密度灶。形态多不规则,少数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整,边界不清。肿瘤跨越中线侵犯两侧大脑半球时呈所谓蝴蝶状生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也可见于其他肿瘤。95%的病例肿瘤中心呈低密度,为瘤内坏死或囊变。瘤内出血很常见,钙化少见,出现钙化多代表肿瘤是由低度星形细胞瘤恶变而来。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常较为明显,使中线结构移位,邻近的脑室、脑池受压变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  

增强: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但不均一,常为厚的、不规则的边缘强化。

MRI

平扫:T1WI 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低、等混杂信号,与肿瘤周围水肿的低信号往往不能区分。坏死和囊变也呈低信号,其信号强度常低于肿瘤实体部分。T2WI 显示肿瘤及其相关变化优于T1WI,肿瘤实体部分呈高或高、等混杂信号。坏死和囊变呈高信号,肿瘤周围水肿也呈高信号。亚急性出血在T1WI和T2WI 均呈高信号。

增强:呈不规则的边缘环状强化,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区及肿瘤周围水肿均无强化。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的实际浸润范围常超过强化的范围,镜检发现在强化边缘以外常可见肿瘤细胞浸润,多数在强化边缘以外2cm之内,也可远达3.5cm。MRI对比剂(Gd-DTPA)的常规剂量为0.1mmol/Kg,增大对比剂的剂量(0.2~0.3mmol/Kg)可使肿瘤的强化范围扩大,更接近肿瘤的实际上大小,这样可以更准确的估计肿瘤的浸润范围。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年龄较高(40~65岁),肿瘤较大(直径5mm以上),位于脑白质,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CT密度不均,MRI呈混杂信号,增强后肿瘤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等可作出诊断。主要应和下列病变鉴别:

(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主要区别为肿瘤内坏死、囊变、出血较少见。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较轻,肿瘤强化程度低于胶质母细胞瘤。

(2)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轻,一般没有坏死、囊变、出血,可有钙化。肿瘤周围没有或仅有轻度水肿和占位表现,肿瘤本身没有或仅有轻微强化。

(3)脑脓肿:脑脓肿可以表现为环状强化,形状较规则,脓肿壁厚度较为均一,如不均一,则皮质侧壁略厚,髓质侧壁较薄。结合急性感染病史,诊断并不困难。

(4)脑转移瘤:单发的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鉴别较困难,使用大剂量MRI对比剂(常规剂的2~3倍),在原有病灶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病灶则支持转移瘤的诊断。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三、四脑室周围,约1/2位于视交叉/下丘脑,1/3位于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其次为脑干和基底节区;偶见于大脑半球,位于大脑半球者常见于额叶,其次为脑室内和室管膜下。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肿瘤表现不同。发生在小脑半球的肿瘤边界清楚,多为囊性或含有较大的囊变区,少数为实性。半数以上的囊性肿瘤可见附壁结节,常为大囊小结节。平扫时结节为等或低密度影。实性肿瘤常呈等或略高密度,也可为低密度。肿瘤占位表现较明显,常有四脑室受压变形。水肿一般较轻。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60%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40%为弥漫性原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多为实性边界清楚的肿块,可累及视神经。15~40% I型神经纤维瘤患者伴发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发生在脑干者多为实性肿瘤,CT平扫多为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肿瘤周围没有或仅有轻度水肿。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一般没有出血和坏死表现,10%可以有钙化。

增强:囊性者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多不强化,少数也可强化。强化者提示囊壁由肿瘤组织构成,手术时应切除囊壁;不强化者囊壁由周围受压的脑组织构成,手术时只切除壁结节即可。实性者多呈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少数无强化。

MRI

平扫:发生在小脑和大脑半球者多为带壁结节的囊性肿瘤,T1WI囊性部分和实性部分均为低信号,囊性部分信号更低。T2WI囊性部分和实性部分都为高信号,囊性部分信号更高。发生在脑干和视交叉-下丘脑者多为实性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实性部分,如壁结节,常常强化,囊壁可以强化也可不强化。少数实性肿瘤可不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好发于儿童及年轻人,结合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小脑、视交叉-下丘脑、脑干,应想到该病。虽然各发生部位的影像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定的特征,因此诊断并不困难。发生在小脑者应与非典型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脓肿相鉴别;发生在视交叉者应与累积视交叉的颅咽管瘤、垂体瘤相鉴别。

5.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2/3发生在18岁以下。肿瘤多位于大脑的表浅部位,常见于颞叶,其次为顶叶、枕叶、额叶,少数也可发生于小脑和脊髓。表现为位于脑表浅部位的带壁结节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为低密度,实性部分和壁结节为低、等、略高或混杂密度,有时可见钙化。

增强:壁结节和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壁强化或不强化。

MRI

平扫:T1WI 壁结节和实性部分呈等或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少数肿瘤,表现为贴附在硬膜上的肿块。

增强:壁结节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壁强化或不强化。肿瘤邻近的脑膜常可见强化,偶尔肿瘤邻近可见脑回状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典型影像表现为大脑表浅部位的带有壁结节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壁结节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本病应和那些可发生在脑表浅部位的囊性病变相鉴别,包括节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肉芽肿性病变(结节病、真菌病)。实性者应和脑膜瘤、脑膜转移瘤相鉴别。

6.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伴发结节性硬化,占结节性硬化患者的10~15%,能否见于结节性硬化以外的患者目前还存在争议。多数患者在20岁以前出现症状。肿瘤表现为室间孔区肿块,呈低、等或混杂密度,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肿块内常有囊变及不规则或结节状钙化。常伴有两侧侧脑室扩大。
增强:肿块实质部分强化,囊变区不强化。此外还可见两侧侧脑室室管膜下结节或钙化影等结节性硬化的表现。

MRI

平扫:肿瘤信号常不均一,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 呈等或高信号。常伴有两侧侧脑室扩大和结节性硬化胶质结节的表现,

增强:病灶呈不均一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常伴发结节性硬化,而且具有典型的好发部位,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结节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二)少突胶质瘤和混合性胶质瘤

单纯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少见,多数为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混合性肿瘤,称为混合性胶质瘤。两者在影像学上常难于区分,因此一同介绍。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多位于大脑半球的白质内,以额叶最常见,幕下少见。表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囊变则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常累及皮质,甚至造成局部颅骨的破坏和头皮软组织肿块。少突胶质细胞瘤是最容易发生钙化的颅内肿瘤,约70~90%的肿瘤可见条带状或团块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肿瘤内常有囊变,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出血少见。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较轻。

增强:2/3的肿瘤有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MRI

平扫:肿瘤在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 为高信号。

增强:呈明显强化或不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幕上弯曲的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没有钙化时则难以和星形细胞瘤鉴别。脑膜瘤有时也可造成局部颅骨破坏和头皮软组织肿块,但脑膜瘤为脑外肿瘤呈明显均一强化,依此可鉴别。混合性胶质瘤总体上比少突胶质瘤钙化范围小,占位及强化程度明显。

MRI显示肿瘤钙化不如CT,但显示肿瘤的范围优于CT。

(三)室管膜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60%肿瘤位于后颅窝,以四脑室最常见,其次为延髓、桥小脑角池。发生在幕上者可以位于脑室以外。肿瘤多为等密度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少数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变。约1/4肿瘤内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囊变区,1/5出现单发或多发钙化。位于四脑室内的肿瘤有时肿瘤边缘可见带状或新月形脑脊液密度影,为残存的四脑室,提示肿瘤位于脑室内。发生室管膜下转移表现为脑室边缘局限性带状密度增高影。

增强:半数肿瘤均一强化,半数强化不均一,肿瘤边界清楚但多不锐利。

MRI

平扫:由于多方位成像,易于判断肿瘤位于脑室内。肿瘤实体部分在T1WI 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变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瘤内信号不均,代表肿瘤内的坏死、钙化、出血等。有时肿瘤内可见流空的血管影。

增强:表现为轻度不均一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1~5岁和30岁左右。肿瘤位于四脑室内伴有钙化者应首先考虑室管膜瘤,结合患者发病年龄轻常使诊断更加可靠。儿童应和成髓细胞瘤和实性星形细胞瘤鉴别。成人应和成血管细胞瘤和转移瘤鉴别,病灶呈分叶状及点状钙化有助于诊断室管膜瘤。有时成髓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使鉴别困难。患者年龄和发病率对鉴别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四)脉络丛乳头状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和四脑室。多为等或高密度肿块,少数为低或混杂密度。肿瘤边界清楚,边缘不规则,呈轻度分叶状。约1/4可见钙化。由于产生过多的脑脊液,而发生交通性脑积水使脑室系统扩大。

增强:肿瘤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更为清楚。

MRI

平扫: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块,与脑质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脑脊液可渗到乳头之间使肿瘤呈"花瓣"状。有时还能看到肿瘤血管蒂的流空信号。肿瘤较大时可有脑积水表现。

增强:肿瘤强化明显。

[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应和脉络丛乳头状癌、乳头状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等鉴别。成人主要应和脑膜瘤、转移瘤鉴别。

(五)大脑胶质瘤病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病灶表现为弥漫性广泛低密度,多数左右对称。大脑半球、小脑、脑干呈弥漫性增大,但仍保持正常的解剖分界。

增强:病灶一般没有强化,少数时病灶内部可见片状或团块状异常强化影,为分化不良的肿瘤细胞所形成。

MRI

平扫:病灶在T1WI 呈均一大片状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类似水肿。病灶以白质受累为主,边界不清,呈弥漫性广泛侵润,一般左右对称。受累部位基本维持自己的解剖形态,各部位间解剖分解清楚。病灶占位表现相对较轻,与病灶的范围不成比例。

增强:病灶一般无明显强化,少数时病灶内部可见局限性强化灶。发生在柔脑膜者表现为线状强化,类似脑膜癌。

[诊断和鉴别诊断]

大脑胶质瘤病的特点为两侧半球广泛性受累,左右对称,各部位间解剖分界清楚,诊断不难。应和转移瘤引起的广泛性脑水肿鉴别,后者占位表现明显,增强后可见多发环状和结节状强化。

MRI在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细节上均明显优于CT。

(六)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

1. 神经节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MRI

神经节细胞瘤罕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有顽固性癫痫病史。病变多位于颞叶、额叶,多为单发。CT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边界清楚,水肿和占位表现轻微。增强后一般不强化,少数强化明显。多数病例伴有脑发育异常,如巨脑回、脑发育不良等。MRI T1WI 呈等或混杂信号,T2WI 为高信号。一般没有囊变和钙化。增强后一般不强化,少数强化明显。

[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有长期顽固性癫痫病史,影像检查示颞叶或额叶病灶,应考虑神经节细胞瘤。但该病罕见,主要应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鉴别,在病理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由神经元细胞构成,一般不含或仅含少量胶质成分。在影像上神经节细胞瘤很少发生囊变和钙化,增强后多无变化。此外发生在颞叶者应和星形细胞瘤、DNET鉴别;发生在额叶者,应和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但多数时鉴别困难。

2.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MRI

正常小脑半球皮质由三层组成,最外为分子层、中间为浦肯雅(Purkinje)层、最内为颗粒层。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的病理改变为颗粒层中出现大量体积增大的神经元细胞,分子层中有异常的髓鞘形成。CT仅可见小脑半球皮质增厚,同时发育不良。MRI除上述表现外,T2WI于增厚的皮质内可见层状高信号影。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3.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

[影像学表现]

CT

病灶多位于颞叶,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较清楚。周围无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

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病例表现类似囊肿,呈液性长T1长T2信号。常伴有皮质发育不良。增强后无明显强化。MRI上不能同星形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鉴别。

4.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颞叶最常见,其次为额叶、顶叶,也可见于第3脑室底部、基底节、丘脑及小脑。肿瘤可以为囊性或实性。以囊性多见。囊性者常可见等或低密度的壁结节。实性者为等或低密度。30~40%肿瘤内可见钙化,以囊性者多见。肿瘤边界清楚,生长缓慢,位置表浅,常引起临近颅骨局部压迫性骨吸收。

增强:肿瘤无强化或明显强化。可呈结节状强化、边缘强化或实性强化。

平扫:常表现为颞叶或额叶肿块,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无强化或明显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节细胞胶质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数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典型表现为颞叶囊性病灶,其中可见壁结节,并可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或呈结节状、边缘性强化。鉴别诊断同神经节细胞瘤。

5. 中枢神经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位于室间孔区,呈等或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边缘锐利,常呈分叶状,以广基连于侧脑室壁。肿瘤内可有囊变,呈多发小的低密度区。钙化常见为片状或颗粒状。肿瘤常可使室间孔闭塞,造成患侧侧脑室扩大,透明隔向对侧移位。

增强: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强化不均一。

MRI

平扫:肿瘤在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肿瘤内钙化在所有序列均呈低信号。有时可见肿瘤内血管呈流空信号。

增强:肿瘤轻、中度强化,强化不均一。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枢性神经细胞瘤多见于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30岁。肿瘤位于侧脑室内邻近室间孔为其特征性表现,结合CT、MRI表现可做出诊断。在影像学上应和其它起自侧脑室内的肿瘤鉴别。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结节性硬化的病人,于侧脑室壁常可见点状钙化,据此可鉴别。

(七)松果体实质肿瘤

包括松果体细胞瘤、成松果体细胞瘤、混合性松果体-成松果体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松果体细胞瘤为边界清楚、类圆形高或等密度肿块,偶有钙化。有时松果体细胞瘤表现类似松果体囊肿。成松果体细胞瘤为高或等密度肿块,中心有囊变,同时合并钙化。成松果体细胞瘤可发生脑脊液播散。

增强:松果体细胞瘤强化均一,成松果体细胞瘤强化无规律,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发生脑脊液播散时呈均一线状或弥漫性强化。

MRI

平扫:松果体细胞瘤和成松果体细胞瘤MRI信号类似,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成松果体细胞瘤信号常不均一,其中可见小的囊变区。

增强:松果体细胞瘤一般呈明显均一强化。成松果体细胞瘤强化明显,但多不均一。

[诊断和鉴别诊断]

松果体区肿瘤分4类:

(1)起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如生殖细胞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2)起源于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

(3)起源于其他细胞的胶质瘤、神经节瘤;

(4)起源于中间帆和天幕游离缘的脑膜瘤。其中以生殖细胞瘤最常见。

畸胎瘤、表皮样囊肿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诊断容易。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细胞瘤、成松果体细胞瘤发病年龄、病灶密度及MRI信号、增强后的表现均近似,鉴别起来较困难。但生殖细胞瘤较松果体细胞瘤更为常见,且常转移至鞍上。松果体钙斑被肿瘤包绕等支持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MRI对生殖细胞瘤、胆脂瘤的诊断优于CT。

(八)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成髓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好发于小脑蚓部,多见于儿童,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病灶位于后颅窝中线,边界清楚,呈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影。少数可出现囊变、钙化、出血的CT表现。病灶周围可有脑水肿。四脑室常受压变扁,向前移位,肿瘤侵犯脑室使之闭塞出现脑积水。发生室管膜下转移,则脑室周围出现完全或不全厚度不一的略高密度带状影。

增强:肿瘤多呈均一强化,使边界更清楚。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灶也明显强化。

MRI

平扫: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变形,向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增强: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转移灶也明显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后颅窝中线区略高密度肿块,明显均一强化,多为成髓细胞瘤。星形细胞瘤也可有此表现,鉴别困难。肿瘤发生囊变、钙化有时难与室管膜瘤鉴别。

MRI优于CT。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学(中)

[作者]:张云亭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放射科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颅神经肿瘤中的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脑膜肿瘤中的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黑色素瘤、血管母细胞瘤及恶性淋巴瘤等各种肿瘤的CT、MRI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以及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这些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字]:颅神经肿瘤 脑膜肿瘤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 诊断  

[课程全文 ]


二、颅神经肿瘤

(一) 听神经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多起源于内耳道段前庭神经,起自蜗神经者少见。早期肿瘤局限于内耳道内,普通CT常难以显示。较大肿瘤表现为桥小脑角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少数呈高密度。病灶与岩骨接触面小,呈"锐角征"。病灶中心多位于内耳道平面,偶向幕上延伸。肿瘤周边可见轻、中度水肿。约70-90%的病例内耳道可见扩大,呈锥形或漏斗状,晚期有岩骨缺损。少数病例可见双侧听神经瘤,多为神经纤维瘤病。近半数病例有同侧残存的桥小脑角池、环池、桥池的增宽;四脑室常受压,个别可见三脑室后部受压,并幕上脑室轻、中度扩张。

增强: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半数为均一强化,其次为不均一强化,部分病例为环状强化。均一强化者平扫多为等密度病变,环状强化病变以低密度为主。多数病变增强后边界清楚。

MRI

平扫:较大的肿瘤表现为桥小脑角区颅内脑外肿瘤的特征,即在肿瘤和脑实质之间可见由脑脊液和流空的血管形成的"裂隙"、小脑半球皮髓质交界移位、脑干受压移位。T1WI上2/3的肿瘤信号低于脑实质,1/3与脑实质等信号,T2WI肿瘤呈高信号。常可见肿瘤呈蒂状伸入内听道,为听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较大的肿瘤内常可见囊变,呈液性长T1长T2信号。少数情况下(约7%)肿瘤周围可合并蛛网膜囊肿。

增强:多数肿瘤强化明显,可呈均一强化、不均一强化或环状强化。增强MRI有助于显示局限于内耳道内的小听神经瘤。

[诊断和鉴别诊断]

听神经瘤在CT和MRI上表现典型,一般不难诊断。主要应和桥小脑角区的脑膜瘤、胆脂瘤和三叉神经瘤鉴别。

脑膜瘤CT平扫多为高密度,呈明显均一强化,以广基和岩骨相连,与岩骨夹角为钝角,并可见向幕上延伸,呈"逗号"征。脑膜瘤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邻近的硬膜常可见强化,呈"硬膜尾征"。

胆脂瘤在CT上密度低于听神经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无强化。CTC检查可见对比剂进入肿瘤裂隙内。MRI上胆脂瘤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略不均一,肿瘤呈葡行性生长。增强后无强化。

三叉神经瘤病灶的中心位于内耳道前方岩骨尖处,常同时累及中后颅窝,呈哑铃状。岩骨尖常受压变短及鞍旁骨破坏,一般无内耳道扩大。

MRI为听神经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是增强MRI可显示局限于内耳道内的小听神经瘤。CT可同时显示内耳道的扩大和肿瘤本身,在显示骨质破坏上优于MRI。

(二) 三叉神经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中颅窝/后颅窝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密度可高、低、等或混杂密度,或为囊性。同时累及中、后颅窝者为哑铃状。肿瘤多起自三叉神经节或神经根,因此常有岩骨尖的破坏。肿瘤周围无水肿,等密度的肿瘤无占位表现时平扫可以表现正常。

增强:呈均一或环状强化,边界清楚锐利。

MRI

T1WI肿瘤呈低、等信号,T2WI肿瘤呈高信号,较大的肿瘤可有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小的肿瘤可表现为局部脑池增宽,于增宽的脑池内可见肿瘤影。大的肿瘤可跨越中、后颅窝,同侧岩尖脂肪信号消失为其特征。

增强:呈均一或环状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叉神经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其密度和信号符合神经鞘膜瘤的特征,结合岩骨尖骨破坏诊断不难。中颅窝的三叉神经瘤应和脑膜瘤、颞叶胶质瘤鉴别。颞叶胶质瘤为脑内肿瘤,占位表现明显,强化不规则,无骨质改变。后颅窝的三叉神经瘤应和听神经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胆脂瘤鉴别。

MRI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三、脑膜肿瘤

(一)脑膜瘤:见《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一文

(二)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

1.脂肪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多位于中线,如胼胝体区、环池、四叠体池、纵裂,还可位于桥小脑角池、内听道。表现为低密度灶,CT值为-40~ -100Hu。边界清楚,密度均一。肿瘤周围无水肿表现。常伴发脂肪性胼胝体发育不全等先天性发育异常。

增强:病灶无强化。

MRI

平扫:T1WI 呈高信号,T2WI 呈等或略高信号。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如饱和法、化学位移等可将T1WI高信号抑制成低信号,为脂肪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常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等先天性发育异常。

增强:病灶无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脂肪瘤具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其密度和信号均具有一定的特征,特别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可将T1WI高信号抑制为低信号,根据上述表现,可做出诊断,一般无需和其它病变鉴别。

MRI在显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显示伴发的脑发育异常方面均优于CT。

2.血管外皮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表现为脑质外肿块,形状不规则,表面呈分叶状,以广基和硬脑膜或颅骨内板相连。肿块呈等或高密度,部分病例密度不均,其中可见低密度影为囊变或坏死区。肿瘤内一般无钙化。肿瘤周围脑质可有受压移位,水肿表现较轻。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邻近颅骨压迫性骨吸收或侵蚀性骨破坏改变,一般不引起骨质增生。

增强:肿瘤强化明显,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

MRI

平扫:肿瘤位于颅内脑外,呈分叶状。T1WI肿瘤与脑皮质等信号,T2WI信号略高于脑皮质,部分病例信号强度不均,其中可见液性长T1长T2信号区,为坏死和囊变。肿瘤及其周围可见大量流空血管影,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邻近脑质受压移位,没有或仅有轻度水肿表现。

增强:肿瘤强化明显,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管外皮瘤为颅内脑外肿瘤,肿瘤起自硬脑膜,以广基和硬脑膜或颅骨内板相连,密度和信号均一或不均,肿瘤内无钙化,增强后肿瘤强化明显,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根据以上表现可做出诊断。血管外皮瘤主要应和脑膜瘤鉴别,两者影像学表现非常类似,鉴别主要靠以下几点:1.血管外皮瘤表面常呈分叶状;2.血管外皮瘤常有坏死和囊变,密度和信号可以不均;3.血管外皮瘤无钙化,有钙化则支持脑膜瘤的诊断。4.血管外皮瘤及其周围流空血管影较脑膜瘤明显。5.血管外皮瘤手术后容易复发,脑膜瘤完全切除后复发少见。

MRI在显示肿瘤的位置、范围、内部结构上均优于CT,还可显示肿瘤周围的流空血管影,诊断和鉴别价值均高于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CT对显示钙化价值较大,有助于和脑膜瘤鉴别,对肿瘤所致颅骨改变的显示也优于MRI。

(三)黑色素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分原发和转移两大类,原发者罕见,多数为皮肤的黑色素瘤转移所致。原发者肿瘤多起自软脑膜,常见于脑底池、视交叉和大脑各叶脑沟内,也有发生在侧脑室、松果体区及Meckel`s腔的报道;转移者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70%肿瘤为均匀高密度,其余为高、等混杂密度。合并出血时密度更高。少数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为肿瘤侵犯脑表面的小血管所致。肿瘤可沿软脑膜播散,在脑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高密度结节,并可侵犯到脑质内。常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的表现。

增强:肿瘤呈均一强化,圆形,边界清楚。

MRI

平扫:肿瘤本身的信号强度取决于黑色素的含量,含黑色素越多,T1和T2就越短。含黑色素的细胞在10%以上的肿瘤T1 WI信号高于皮质,T2 WI信号低于皮质。含黑色素细胞在10%以下的肿瘤,其信号强度变化较大,T1 WI多呈低或等信号,也可是高、低、等混杂信号,T2 WI多为高或等信号,也可为高、等、低混杂信号。肿瘤内可以有出血,常使肿瘤的MRI信号更加复杂,少数肿瘤可以呈血肿信号。常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的表现。

增强:肿瘤呈明显均一强化,软脑膜播散灶常同时强化。少数软脑膜的肿瘤平扫时并不明显,增强后软脑膜强化并有增厚。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的黑色素瘤CT平扫为高密度,MRI T1WI为高信号,T2 WI为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一般不难做出诊断。表现不典型者应同脑膜瘤、脑内血肿鉴别。脑膜瘤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以广基和颅骨内板或硬脑膜相连,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后明显均一强化,强化程度较黑色素瘤明显。脑内血肿的MRI信号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突发病史以及短期内随诊信号强度有变化等有助于鉴别。

MRI优于CT

(四)血管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少数位于蚓部或幕上。囊性肿瘤约占60~90%,表现为小脑半球类圆形脑脊液样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内缘光滑。少数囊壁可见钙化。壁结节为等密度,少数病例结节内可有低密度坏死区。壁结节位于软脑膜面,囊越大壁结节越小为其特征。实性肿瘤为均一等或略高密度肿块。肿瘤周围无明显水肿。四脑室受压向对侧移位,幕上脑室系统不同程度的扩张。肿瘤可多发。
增强:囊壁不强化,壁结节明显强化。实性肿瘤呈明显均一强化。

MRI

平扫:囊性部分呈液性长T1长T2信号,壁结节和实性肿瘤在T1WI与脑皮质等信号,T2WI呈略高或等信号,其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脑室扩张。

增强:囊壁无强化,壁结节和实性肿瘤呈明显均一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脑半球具有壁结节的囊性病变,囊壁不强化,壁结节明显强化,且位于软脑膜面是血管母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一般不难诊断。囊性肿瘤应和蛛网膜囊肿、胆脂瘤、脑脓肿、囊性星形细胞瘤鉴别。蛛网膜囊肿多位于枕大池区,呈脑脊液样密度或信号,无壁结节。囊性星形细胞瘤囊壁可以强化,壁结节一般较大。

四、淋巴和造血系统肿瘤-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好发于脑深部,如基底节部、脑室周围、胼胝体区,多数肿瘤邻近室管膜。单发者为等或略高密度病变,密度多较均一。边界多清楚,但也可模糊不清。肿瘤内可有坏死性低密度或点状钙化。多发者为散在结节或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可有不同程度水肿和占位表现。

增强:单发和多发肿瘤均呈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清楚,病灶呈分叶或类圆形,少数为环状强化。

MRI

平扫:单发肿瘤在T1WI与脑皮质等信号或呈略低信号,在 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信号强度均一,边界较清。免疫缺陷的病人,肿瘤信号常不均,其内可见出血和坏死灶。肿瘤也可多发,甚至呈大片状浸润,边界不清,T2WI肿瘤呈弥漫性不均一高信号,广泛累及桥脑、小脑、大脑白质、基底节,类似大脑胶质瘤病。

增强:多数肿瘤呈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清楚。免疫缺陷的病人,肿瘤可以呈环状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虽有一定的特征,如平扫为等密度或等信号肿块,增强后明显均一强化,但定性诊断常困难。多发者不易与转移瘤鉴别。淋巴瘤对放疗非常敏感,多数病例放疗后肿瘤可以明显缩小或完全消退,但短期内容易再发。因此,随疹有助于鉴别。

MRI对肿瘤的显示优于CT。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学(下)

[作者]:张云亭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放射科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殖细胞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胶样囊肿、肠源性囊肿、神经上皮囊肿、下丘脑神经元性错构瘤、脊索瘤、转移瘤等各种肿瘤的CT、MRI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以及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这些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字]:生殖细胞肿瘤 囊肿 脊索瘤 转移瘤 影像学 诊断  

[课程全文 ]


五、生殖细胞肿瘤

包括生殖细胞瘤、畸胎瘤、绒癌、内胚窦瘤、胚胎癌以及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以生殖细胞瘤最常见。

(一) 生殖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多起自中线,以松果体区和鞍上最为常见,也可位于丘脑和基底节区,或同时累积松果体和鞍上。肿瘤为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可见小的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出血少见,肿瘤本身一般没有钙化,但松果体区生殖细胞可以包绕、推移钙化的松果体。肿瘤没有包膜可侵犯邻近结构,发生在松果体区者常侵犯丘脑、四叠体,中脑导水管受压,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累及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增强:多为明显均一强化,少数为不均匀或厚壁环状强化。发生脑脊液播散时,表现为脑室壁及蛛网膜下腔线状强化影。

MRI

平扫:肿瘤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边界清楚,囊变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可侵犯丘脑、四叠体等邻近结构,压迫中脑导水管致幕上脑室扩大。

增强: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发生脑脊液播散时,脑室壁及蛛网膜下腔内可见线状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生殖细胞瘤占生殖细胞肿瘤的2/3,男性多见。多数病人发病年龄10~30岁,10~20岁为发病高峰。松果体区和鞍上等或略高密度肿块,MRI在各序列均与脑皮质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钙化的松果体被肿瘤包埋,应首先考虑生殖细胞瘤。发生在松果体区的生殖细胞瘤应和畸胎瘤、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鉴别。发生在鞍上的生殖细胞瘤应和颅咽管瘤、垂体瘤鉴别。

MRI优于CT。

(二) 畸胎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畸胎瘤为不规则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内含脂肪、钙化、软组织及液体的混杂密度肿块。生殖细胞瘤和畸胎瘤可并发。

增强:多呈不均一强化。

MRI

平扫:畸胎瘤以信号强度不均为特点,脂肪在T1WI呈特征性的高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强度,钙化在所有序列上均呈低信号,液体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多为不规则强化或无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畸胎瘤含有脂肪、钙化、软组织及液体等多种组织成分,呈混杂密度和MRI信号,表现典型容易诊断。一般无需和其它病变鉴别。

六、囊肿及肿瘤样病变

(三) 表皮样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多位于桥小脑角区和中颅窝,也可位于脑内和脑室内。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肿块,边界多清楚锐利。表皮样囊肿的密度取决于其内容物,多数含脱落的鳞状上皮、角蛋白、固态胆固醇。由于含有脂类物质,CT值类似或低于脑脊液。肿瘤内可见分隔、钙化或囊壁壳状钙化。少数时肿瘤内蛋白质含量高可呈高或混杂密度。肿瘤可以破溃,其内容物可进入蛛网膜下腔。肿瘤有在间隙如脑池内长大、发展的特性,可引起相邻脑池、脑室受压变形闭塞,并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肿瘤周围没有水肿。肿瘤起自颅骨可造成骨破坏。

增强:肿块无强化。

CT脑池造影(CTC):对比剂进入肿块裂隙内,为表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表现。

MRI

平扫:肿块的信号强度取决于囊内胆固醇和角质蛋白的含量,多数呈长T1长T2信号,但T1WI其信号略高于脑脊液,T2WI其信号略低于脑脊液。少数囊肿内角质蛋白含量较高,而在T1WI呈高信号。肿瘤位于脑外,邻近脑池、脑室受压变形。

增强:肿瘤无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位于脑外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中颅窝。CT为囊性低密度病变,CT值近似脑脊液。MRI为长T1长T2信号。CT和MRI肿块均无强化,一般诊断不难。与蛛网膜囊肿鉴别困难时可行CTC检查,可见对比剂进入囊肿裂隙内。高密度者应和脑膜瘤鉴别,脑膜瘤明显均一强化为鉴别点。

MRI优于CT。

(四) 皮样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多位于中线区、鞍上或鞍旁、后颅窝。CT表现类似表皮样囊肿,但CT值变化范围较大,因为皮样囊肿更容易发生钙化和脂-液平面。常可见皮肤窦道和囊肿相通。

增强:囊肿和囊壁均无强化,反复感染者窦道和囊壁可因肉芽组织增生而强化。

MRI

平扫:囊肿在T1WI呈低、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造成T1WI高信号的原因是由于囊壁含有毛发、汗腺、皮脂腺等,这些物质的降解产物使得囊液中含有大量的液体油脂性物质和脂肪,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皮样囊肿更容易出现脂-液平面。钙化在所有序列上均呈低信号。皮样囊肿更容易破裂,在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内播散。

增强:囊肿及囊壁一般无强化,继发感染者囊壁和窦道可见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皮样囊肿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并不困难。主要应与表皮囊肿鉴别,CT上鉴别起来有困难,但两者MRI信号差别较大,皮样囊肿呈短T1信号,表皮样囊肿呈长T1信号,可以鉴别。

(五) 胶样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多位于三脑室前上方,呈圆形或卵圆形均一高密度肿块,是由于囊壁脱落的细胞、含铁血黄素及微小钙化所致。少数为等密度。边界清楚光滑。室间孔阻塞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积水。两侧侧脑室前角后下方轻度分离、透明隔增宽。

增强:囊壁和囊内血管使囊肿发生不同程度强化。较小囊肿,对比剂易弥散到囊肿内,而呈均一强化;较大囊肿,对比剂很难到达囊肿中心,因此中心部不发生强化,周边部强化。

MRI

平扫:胶样囊肿的信号取决于其内容物,蛋白含量高时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如蛋白含量低或囊内含有金属离子则MRI信号变异较大,可以呈各种信号强化。有学者报道T2WI囊肿呈混杂信号,中心为极低信号,周边为高信号。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表现。

增强:多数为周边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胶样囊肿好发于三脑室前上方,CT为高密度,边缘强化,MRI信号多变,以短T1和长T2信号最具特征,定性诊断不难。三脑室前下方脑膜瘤表现可类似胶样囊肿,但很少见于三脑室内。三脑室前部室管膜瘤和胶质瘤也应引起鉴别诊断,仔细观察冠状和横断层上肿瘤附着点,有助鉴别。基底动脉瘤突向前上方可进入三脑室内,但室间孔不闭塞,透明隔也无增宽。

MRI优于CT。

(六) 肠源性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80%的肠源性囊肿位于椎管内,仅10~15%位于颅内。颅内肠源性囊肿多位于桥小脑角区、颅颈交界区脑干的前方。病灶位于硬膜内脑质外,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呈分叶状。囊肿一般无钙化。病灶邻近的小脑、脑干、四脑室可有受压、变形、移位等改变,一般无明显脑水肿。

增强:囊肿无强化。

MRI

平扫:多数囊肿在T1WI呈低信号,信号强度等于或低于脑脊液,T2WI呈高信号。少数囊肿内蛋白含量较高,T1WI呈高信号。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肠源性囊肿少见,多位于桥小脑角区和颅颈交界区,呈水样密度和长T1长T2信号,有占位表现,一般无水肿。出现上述表现时应想到肠源性囊肿的可能,但应和下列病变鉴别:

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囊性神经鞘瘤。

MRI优于CT。

(七) 神经上皮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可发生在脉络丛、脑室内、脉络膜裂,少数位于脑质内。按发生部位和囊壁的细胞学类型可有不同的命名。位于脉络丛者为脉络丛囊肿,常两侧同时发生。脑室内者为室管膜囊肿,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脉络膜裂囊肿可以是神经上皮囊肿,也可以是蛛网膜囊肿。囊肿呈脑脊液样低密度,边界清楚整齐。囊壁很薄,CT一般不能显示,囊壁一般无钙化。囊肿可有占位效应,表现为相应部位的脑室或脉络膜裂较对侧扩大,一般不引起脑水肿。

增强:囊肿及囊壁均无强化。

MRI

平扫:囊肿在各序列上均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学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学(上)

[作者]:张云亭 张敬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放射科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瘤和混合性胶质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大脑胶质瘤病、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松果体实质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成髓细胞瘤等颅内肿瘤不同类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为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字]: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影像学 诊断  

[课程全文 ]


一、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一)星形细胞肿瘤

1.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好发于额叶,其次为颞叶、顶叶、小脑、脑干,也可见于丘脑、胼胝体。病变主要累及髓质,但也可侵犯邻近的皮质。病灶为略高密度、低密度或低、等混杂密度,也可为囊性肿块。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多不清楚。一般没有出血和坏死表现,部分病例可见囊变,表现为肿瘤内低密度区。钙化的发生率为10%-20%,表现为点状或斑片状钙化,成人钙化少见,儿童钙化较多见。有学者认为儿童幕上原纤维型星形细胞瘤中1/3-1/2均有CT可见的钙化。一般没有或仅有轻度水肿和占位表现。

增强:多数肿瘤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囊性者囊壁可呈薄壁环状强化,并可见强化的壁结节。

MRI

平扫: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一高信号,边界较清楚。肿瘤周围一般无或仅有轻度水肿,占位表现轻微。一般无出血和坏死,少数可有囊变。

增强:多数肿瘤不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年轻人,也可见于儿童和中年人,一般不见于65岁以上的病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深部。CT平扫为较均匀等或低密度,MRI 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轻微,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应考虑星形细胞瘤。主要应和下列病变鉴别:

(1) 其它类型的星形细胞肿瘤,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病灶常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生钙化的机率较大,无钙化时两者的鉴别点在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部位多较表浅,可有颅骨的改变,增强后肿瘤可强化。

(2) 脑梗塞:临床常突然起病。病灶多呈楔形,同时累及灰白质,增强后可呈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短期内随诊病灶形态及密度可发生变化。

MRI在显示肿瘤的形态及范围方面优于CT,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2.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主要发生在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和颞叶多见,后颅窝少见。其影像表现变异较大,可类似星形细胞瘤,也可具有胶质母细胞瘤的某些特征。平扫表现为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一般没有钙化,出现钙化多是由星形细胞瘤恶变而来。病灶周围有中等程度的水肿和占位表现。  

增强:病变强化程度不均,形态不规则,可呈斑片状或环状强化。  

MRI  

平扫:T1WI 病灶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病灶周围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可沿白质纤维传播,活检显示在瘤周围水肿区内可发现肿瘤细胞,因此肿瘤实际大小常超出T2WI高信号的范围。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也可沿室管膜、柔脑膜、脑脊液播散。  

增强:典型者表现为不规则环状强化。少数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无强化的局灶性囊性占位或表现为皮质占位,类似梗塞或脑炎。  

[诊断和鉴别诊断]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在CT和MRI T1WI 多表现为低或低、等混杂密度/信号病灶,T2WI 为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病灶周围可有中等程度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后病灶强化不均,可表现为不规则环状强化。结合患者年龄(40岁以上),应首先考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介于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之间,表现不典型时与上述两种肿瘤鉴别困难。

3.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好发于深部脑白质,以额叶、颞叶多见,常侵犯邻近脑叶、累及基底节、丘脑,并可通过胼胝体侵犯对侧大脑半球,后颅窝罕见。肿瘤生长迅速多呈低密度或低、等混杂密度灶。形态多不规则,少数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整,边界不清。肿瘤跨越中线侵犯两侧大脑半球时呈所谓蝴蝶状生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也可见于其他肿瘤。95%的病例肿瘤中心呈低密度,为瘤内坏死或囊变。瘤内出血很常见,钙化少见,出现钙化多代表肿瘤是由低度星形细胞瘤恶变而来。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常较为明显,使中线结构移位,邻近的脑室、脑池受压变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  

增强: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但不均一,常为厚的、不规则的边缘强化。

MRI

平扫:T1WI 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低、等混杂信号,与肿瘤周围水肿的低信号往往不能区分。坏死和囊变也呈低信号,其信号强度常低于肿瘤实体部分。T2WI 显示肿瘤及其相关变化优于T1WI,肿瘤实体部分呈高或高、等混杂信号。坏死和囊变呈高信号,肿瘤周围水肿也呈高信号。亚急性出血在T1WI和T2WI 均呈高信号。

增强:呈不规则的边缘环状强化,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区及肿瘤周围水肿均无强化。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的实际浸润范围常超过强化的范围,镜检发现在强化边缘以外常可见肿瘤细胞浸润,多数在强化边缘以外2cm之内,也可远达3.5cm。MRI对比剂(Gd-DTPA)的常规剂量为0.1mmol/Kg,增大对比剂的剂量(0.2~0.3mmol/Kg)可使肿瘤的强化范围扩大,更接近肿瘤的实际上大小,这样可以更准确的估计肿瘤的浸润范围。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年龄较高(40~65岁),肿瘤较大(直径5mm以上),位于脑白质,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CT密度不均,MRI呈混杂信号,增强后肿瘤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等可作出诊断。主要应和下列病变鉴别:

(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主要区别为肿瘤内坏死、囊变、出血较少见。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较轻,肿瘤强化程度低于胶质母细胞瘤。

(2)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轻,一般没有坏死、囊变、出血,可有钙化。肿瘤周围没有或仅有轻度水肿和占位表现,肿瘤本身没有或仅有轻微强化。

(3)脑脓肿:脑脓肿可以表现为环状强化,形状较规则,脓肿壁厚度较为均一,如不均一,则皮质侧壁略厚,髓质侧壁较薄。结合急性感染病史,诊断并不困难。

(4)脑转移瘤:单发的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鉴别较困难,使用大剂量MRI对比剂(常规剂的2~3倍),在原有病灶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病灶则支持转移瘤的诊断。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三、四脑室周围,约1/2位于视交叉/下丘脑,1/3位于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其次为脑干和基底节区;偶见于大脑半球,位于大脑半球者常见于额叶,其次为脑室内和室管膜下。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肿瘤表现不同。发生在小脑半球的肿瘤边界清楚,多为囊性或含有较大的囊变区,少数为实性。半数以上的囊性肿瘤可见附壁结节,常为大囊小结节。平扫时结节为等或低密度影。实性肿瘤常呈等或略高密度,也可为低密度。肿瘤占位表现较明显,常有四脑室受压变形。水肿一般较轻。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60%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40%为弥漫性原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多为实性边界清楚的肿块,可累及视神经。15~40% I型神经纤维瘤患者伴发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发生在脑干者多为实性肿瘤,CT平扫多为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肿瘤周围没有或仅有轻度水肿。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一般没有出血和坏死表现,10%可以有钙化。

增强:囊性者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多不强化,少数也可强化。强化者提示囊壁由肿瘤组织构成,手术时应切除囊壁;不强化者囊壁由周围受压的脑组织构成,手术时只切除壁结节即可。实性者多呈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少数无强化。

MRI

平扫:发生在小脑和大脑半球者多为带壁结节的囊性肿瘤,T1WI囊性部分和实性部分均为低信号,囊性部分信号更低。T2WI囊性部分和实性部分都为高信号,囊性部分信号更高。发生在脑干和视交叉-下丘脑者多为实性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实性部分,如壁结节,常常强化,囊壁可以强化也可不强化。少数实性肿瘤可不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好发于儿童及年轻人,结合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小脑、视交叉-下丘脑、脑干,应想到该病。虽然各发生部位的影像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定的特征,因此诊断并不困难。发生在小脑者应与非典型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脓肿相鉴别;发生在视交叉者应与累积视交叉的颅咽管瘤、垂体瘤相鉴别。

5.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2/3发生在18岁以下。肿瘤多位于大脑的表浅部位,常见于颞叶,其次为顶叶、枕叶、额叶,少数也可发生于小脑和脊髓。表现为位于脑表浅部位的带壁结节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为低密度,实性部分和壁结节为低、等、略高或混杂密度,有时可见钙化。

增强:壁结节和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壁强化或不强化。

MRI

平扫:T1WI 壁结节和实性部分呈等或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少数肿瘤,表现为贴附在硬膜上的肿块。

增强:壁结节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壁强化或不强化。肿瘤邻近的脑膜常可见强化,偶尔肿瘤邻近可见脑回状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典型影像表现为大脑表浅部位的带有壁结节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壁结节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本病应和那些可发生在脑表浅部位的囊性病变相鉴别,包括节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肉芽肿性病变(结节病、真菌病)。实性者应和脑膜瘤、脑膜转移瘤相鉴别。

6.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伴发结节性硬化,占结节性硬化患者的10~15%,能否见于结节性硬化以外的患者目前还存在争议。多数患者在20岁以前出现症状。肿瘤表现为室间孔区肿块,呈低、等或混杂密度,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肿块内常有囊变及不规则或结节状钙化。常伴有两侧侧脑室扩大。
增强:肿块实质部分强化,囊变区不强化。此外还可见两侧侧脑室室管膜下结节或钙化影等结节性硬化的表现。

MRI

平扫:肿瘤信号常不均一,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 呈等或高信号。常伴有两侧侧脑室扩大和结节性硬化胶质结节的表现,

增强:病灶呈不均一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常伴发结节性硬化,而且具有典型的好发部位,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结节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二)少突胶质瘤和混合性胶质瘤

单纯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少见,多数为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混合性肿瘤,称为混合性胶质瘤。两者在影像学上常难于区分,因此一同介绍。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多位于大脑半球的白质内,以额叶最常见,幕下少见。表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囊变则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常累及皮质,甚至造成局部颅骨的破坏和头皮软组织肿块。少突胶质细胞瘤是最容易发生钙化的颅内肿瘤,约70~90%的肿瘤可见条带状或团块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肿瘤内常有囊变,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出血少见。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表现较轻。

增强:2/3的肿瘤有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MRI

平扫:肿瘤在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 为高信号。

增强:呈明显强化或不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幕上弯曲的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没有钙化时则难以和星形细胞瘤鉴别。脑膜瘤有时也可造成局部颅骨破坏和头皮软组织肿块,但脑膜瘤为脑外肿瘤呈明显均一强化,依此可鉴别。混合性胶质瘤总体上比少突胶质瘤钙化范围小,占位及强化程度明显。

MRI显示肿瘤钙化不如CT,但显示肿瘤的范围优于CT。

(三)室管膜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60%肿瘤位于后颅窝,以四脑室最常见,其次为延髓、桥小脑角池。发生在幕上者可以位于脑室以外。肿瘤多为等密度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少数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变。约1/4肿瘤内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囊变区,1/5出现单发或多发钙化。位于四脑室内的肿瘤有时肿瘤边缘可见带状或新月形脑脊液密度影,为残存的四脑室,提示肿瘤位于脑室内。发生室管膜下转移表现为脑室边缘局限性带状密度增高影。

增强:半数肿瘤均一强化,半数强化不均一,肿瘤边界清楚但多不锐利。

MRI

平扫:由于多方位成像,易于判断肿瘤位于脑室内。肿瘤实体部分在T1WI 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变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瘤内信号不均,代表肿瘤内的坏死、钙化、出血等。有时肿瘤内可见流空的血管影。

增强:表现为轻度不均一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1~5岁和30岁左右。肿瘤位于四脑室内伴有钙化者应首先考虑室管膜瘤,结合患者发病年龄轻常使诊断更加可靠。儿童应和成髓细胞瘤和实性星形细胞瘤鉴别。成人应和成血管细胞瘤和转移瘤鉴别,病灶呈分叶状及点状钙化有助于诊断室管膜瘤。有时成髓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使鉴别困难。患者年龄和发病率对鉴别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四)脉络丛乳头状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和四脑室。多为等或高密度肿块,少数为低或混杂密度。肿瘤边界清楚,边缘不规则,呈轻度分叶状。约1/4可见钙化。由于产生过多的脑脊液,而发生交通性脑积水使脑室系统扩大。

增强:肿瘤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更为清楚。

MRI

平扫: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块,与脑质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脑脊液可渗到乳头之间使肿瘤呈"花瓣"状。有时还能看到肿瘤血管蒂的流空信号。肿瘤较大时可有脑积水表现。

增强:肿瘤强化明显。

[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应和脉络丛乳头状癌、乳头状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等鉴别。成人主要应和脑膜瘤、转移瘤鉴别。

(五)大脑胶质瘤病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病灶表现为弥漫性广泛低密度,多数左右对称。大脑半球、小脑、脑干呈弥漫性增大,但仍保持正常的解剖分界。

增强:病灶一般没有强化,少数时病灶内部可见片状或团块状异常强化影,为分化不良的肿瘤细胞所形成。

MRI

平扫:病灶在T1WI 呈均一大片状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类似水肿。病灶以白质受累为主,边界不清,呈弥漫性广泛侵润,一般左右对称。受累部位基本维持自己的解剖形态,各部位间解剖分解清楚。病灶占位表现相对较轻,与病灶的范围不成比例。

增强:病灶一般无明显强化,少数时病灶内部可见局限性强化灶。发生在柔脑膜者表现为线状强化,类似脑膜癌。

[诊断和鉴别诊断]

大脑胶质瘤病的特点为两侧半球广泛性受累,左右对称,各部位间解剖分界清楚,诊断不难。应和转移瘤引起的广泛性脑水肿鉴别,后者占位表现明显,增强后可见多发环状和结节状强化。

MRI在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细节上均明显优于CT。

(六)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

1. 神经节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MRI

神经节细胞瘤罕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有顽固性癫痫病史。病变多位于颞叶、额叶,多为单发。CT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边界清楚,水肿和占位表现轻微。增强后一般不强化,少数强化明显。多数病例伴有脑发育异常,如巨脑回、脑发育不良等。MRI T1WI 呈等或混杂信号,T2WI 为高信号。一般没有囊变和钙化。增强后一般不强化,少数强化明显。

[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有长期顽固性癫痫病史,影像检查示颞叶或额叶病灶,应考虑神经节细胞瘤。但该病罕见,主要应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鉴别,在病理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由神经元细胞构成,一般不含或仅含少量胶质成分。在影像上神经节细胞瘤很少发生囊变和钙化,增强后多无变化。此外发生在颞叶者应和星形细胞瘤、DNET鉴别;发生在额叶者,应和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但多数时鉴别困难。

2.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MRI

正常小脑半球皮质由三层组成,最外为分子层、中间为浦肯雅(Purkinje)层、最内为颗粒层。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的病理改变为颗粒层中出现大量体积增大的神经元细胞,分子层中有异常的髓鞘形成。CT仅可见小脑半球皮质增厚,同时发育不良。MRI除上述表现外,T2WI于增厚的皮质内可见层状高信号影。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3.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

[影像学表现]

CT

病灶多位于颞叶,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较清楚。周围无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

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病例表现类似囊肿,呈液性长T1长T2信号。常伴有皮质发育不良。增强后无明显强化。MRI上不能同星形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鉴别。

4.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颞叶最常见,其次为额叶、顶叶,也可见于第3脑室底部、基底节、丘脑及小脑。肿瘤可以为囊性或实性。以囊性多见。囊性者常可见等或低密度的壁结节。实性者为等或低密度。30~40%肿瘤内可见钙化,以囊性者多见。肿瘤边界清楚,生长缓慢,位置表浅,常引起临近颅骨局部压迫性骨吸收。

增强:肿瘤无强化或明显强化。可呈结节状强化、边缘强化或实性强化。

平扫:常表现为颞叶或额叶肿块,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无强化或明显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节细胞胶质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数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典型表现为颞叶囊性病灶,其中可见壁结节,并可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或呈结节状、边缘性强化。鉴别诊断同神经节细胞瘤。

5. 中枢神经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位于室间孔区,呈等或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边缘锐利,常呈分叶状,以广基连于侧脑室壁。肿瘤内可有囊变,呈多发小的低密度区。钙化常见为片状或颗粒状。肿瘤常可使室间孔闭塞,造成患侧侧脑室扩大,透明隔向对侧移位。

增强: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强化不均一。

MRI

平扫:肿瘤在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肿瘤内钙化在所有序列均呈低信号。有时可见肿瘤内血管呈流空信号。

增强:肿瘤轻、中度强化,强化不均一。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枢性神经细胞瘤多见于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30岁。肿瘤位于侧脑室内邻近室间孔为其特征性表现,结合CT、MRI表现可做出诊断。在影像学上应和其它起自侧脑室内的肿瘤鉴别。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结节性硬化的病人,于侧脑室壁常可见点状钙化,据此可鉴别。

(七)松果体实质肿瘤

包括松果体细胞瘤、成松果体细胞瘤、混合性松果体-成松果体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松果体细胞瘤为边界清楚、类圆形高或等密度肿块,偶有钙化。有时松果体细胞瘤表现类似松果体囊肿。成松果体细胞瘤为高或等密度肿块,中心有囊变,同时合并钙化。成松果体细胞瘤可发生脑脊液播散。

增强:松果体细胞瘤强化均一,成松果体细胞瘤强化无规律,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发生脑脊液播散时呈均一线状或弥漫性强化。

MRI

平扫:松果体细胞瘤和成松果体细胞瘤MRI信号类似,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成松果体细胞瘤信号常不均一,其中可见小的囊变区。

增强:松果体细胞瘤一般呈明显均一强化。成松果体细胞瘤强化明显,但多不均一。

[诊断和鉴别诊断]

松果体区肿瘤分4类:

(1)起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如生殖细胞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2)起源于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

(3)起源于其他细胞的胶质瘤、神经节瘤;

(4)起源于中间帆和天幕游离缘的脑膜瘤。其中以生殖细胞瘤最常见。

畸胎瘤、表皮样囊肿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诊断容易。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细胞瘤、成松果体细胞瘤发病年龄、病灶密度及MRI信号、增强后的表现均近似,鉴别起来较困难。但生殖细胞瘤较松果体细胞瘤更为常见,且常转移至鞍上。松果体钙斑被肿瘤包绕等支持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MRI对生殖细胞瘤、胆脂瘤的诊断优于CT。

(八)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成髓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好发于小脑蚓部,多见于儿童,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病灶位于后颅窝中线,边界清楚,呈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影。少数可出现囊变、钙化、出血的CT表现。病灶周围可有脑水肿。四脑室常受压变扁,向前移位,肿瘤侵犯脑室使之闭塞出现脑积水。发生室管膜下转移,则脑室周围出现完全或不全厚度不一的略高密度带状影。

增强:肿瘤多呈均一强化,使边界更清楚。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灶也明显强化。

MRI

平扫: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变形,向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增强: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转移灶也明显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后颅窝中线区略高密度肿块,明显均一强化,多为成髓细胞瘤。星形细胞瘤也可有此表现,鉴别困难。肿瘤发生囊变、钙化有时难与室管膜瘤鉴别。

MRI优于CT。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学(中)

[作者]:张云亭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放射科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颅神经肿瘤中的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脑膜肿瘤中的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黑色素瘤、血管母细胞瘤及恶性淋巴瘤等各种肿瘤的CT、MRI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以及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这些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字]:颅神经肿瘤 脑膜肿瘤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 诊断  

[课程全文 ]


二、颅神经肿瘤

(一) 听神经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瘤多起源于内耳道段前庭神经,起自蜗神经者少见。早期肿瘤局限于内耳道内,普通CT常难以显示。较大肿瘤表现为桥小脑角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少数呈高密度。病灶与岩骨接触面小,呈"锐角征"。病灶中心多位于内耳道平面,偶向幕上延伸。肿瘤周边可见轻、中度水肿。约70-90%的病例内耳道可见扩大,呈锥形或漏斗状,晚期有岩骨缺损。少数病例可见双侧听神经瘤,多为神经纤维瘤病。近半数病例有同侧残存的桥小脑角池、环池、桥池的增宽;四脑室常受压,个别可见三脑室后部受压,并幕上脑室轻、中度扩张。

增强: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半数为均一强化,其次为不均一强化,部分病例为环状强化。均一强化者平扫多为等密度病变,环状强化病变以低密度为主。多数病变增强后边界清楚。

MRI

平扫:较大的肿瘤表现为桥小脑角区颅内脑外肿瘤的特征,即在肿瘤和脑实质之间可见由脑脊液和流空的血管形成的"裂隙"、小脑半球皮髓质交界移位、脑干受压移位。T1WI上2/3的肿瘤信号低于脑实质,1/3与脑实质等信号,T2WI肿瘤呈高信号。常可见肿瘤呈蒂状伸入内听道,为听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较大的肿瘤内常可见囊变,呈液性长T1长T2信号。少数情况下(约7%)肿瘤周围可合并蛛网膜囊肿。

增强:多数肿瘤强化明显,可呈均一强化、不均一强化或环状强化。增强MRI有助于显示局限于内耳道内的小听神经瘤。

[诊断和鉴别诊断]

听神经瘤在CT和MRI上表现典型,一般不难诊断。主要应和桥小脑角区的脑膜瘤、胆脂瘤和三叉神经瘤鉴别。

脑膜瘤CT平扫多为高密度,呈明显均一强化,以广基和岩骨相连,与岩骨夹角为钝角,并可见向幕上延伸,呈"逗号"征。脑膜瘤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颅脑疾病影像学诊断——从入门到精通
常见 罕见,一网打尽小脑肿瘤
头颅CT、MR那些事儿
[深度学习] ''脑干弥漫性胶质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颅脑疾病基本征象-“脑肿瘤继发改变”的深刻解读
【读片时间】第0492期:后颅凹中线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