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作品登载 · 冯宝麟



编者按:

       2017年5月16日至3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展出。展览在业界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目前正在各地巡展。8月1日,我院微信公众平台已将该展研讨会的专家发言全文登出,根据大家的要求,从本期起还要将每位作者的作品连续刊出。

       “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旨在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倡导向传统经典学习的精神。2017年开始,中国篆刻艺术院将有规划、分步骤地举办“专题系列展”。“临创印展”是专题系列展的首展,以后还会举办一系列有导向意义、有学术价值、有现实针对性的展览,如“写意印风展”“工稳印风展”“当代青年精英创作探索展”等。专题系列展旨在全方位地反映印坛现状,推出新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造一个高端、学术的当代篆刻创作的展示平台。“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开创性地展出篆刻家临摹的作品多件,并与其创作作品相互印证,使欣赏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经典对当代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影响,同时也为欣赏者提供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临、创转换的宝贵经验。

       参展作者35位均为中国篆刻艺术院的研究员,展览中每人提供篆刻原石2枚(含印蜕、边款)、印屏1件、临摹作品4方、创作作品2方以及附上临印感想。我们将每位篆刻家参加展览的作品及临印感想整理出来,以微信的形式推出,以飨读者。

      微信的发布顺序,依照《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作品集》的顺序排序。每位研究员的微信内容,以展览作品集收录内容为准。



长江长万里   一步一回头                            “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代序            骆芃芃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已经筹备很久了,因为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而且展览内容和展示方式都十分特别。这个展览是中国篆刻艺术院自今年起创立院专题系列展的开篇之作,所以十分重要。

       中国篆刻艺术院业已成立十年。十年来,在引领全国篆刻艺术创作方向,提升广大印人的创作水准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在展览的主题性创作和展览展示方式的创新方面,以当代的视角和时代审美取向开创了当今篆刻艺术展览展示方式的新天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展览落幕以后,在一次又一次地听到赞美之词以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轰轰烈烈的背后,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杜绝什么?完善什么?开创什么?

       首先,大型的主题展带给我们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带给我们创作各种表现方式的欲望,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十年来,我们举办的展览留下了许多非常经典的作品,大大地丰富了各地艺术馆的收藏,乃至我国篆刻艺术的宝库;将国学经典用传统的篆刻艺术形式的表达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论语》《道德经》和诸子百家的警句,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中国传统节俗、唐宋诗词集锦等。在展览展示方面我们开创了开放式书斋式展厅、庭院式展厅、室内外相融合的展厅、数字化展厅、印阵、篆刻艺术装置展、篆刻艺术衍生品展等多方位的与当代现实生活需要非常贴近的展览方式。这林林总总都是沿着一个既定的理念不断前行、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些成果和方向已经成为我院今后创作的一大亮点,并且业已成为我院艺术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我们要坚守的,同时也是要继续开创的。

       值得深思的是,当我们逐步适应了篆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在当下的需求之后,我们开始注意到,系统地将篆刻艺术的发展演变、艺术规律、当下存续状态、风格特征、内容和形式的协调并进等方面按类别分专题地研究并展示出来,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自今年起,我院将细化展览的内容,一个一个地去解决篆刻艺术整体中的问题,试图举办一个专题展,解决一个学术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学术问题,将篆刻艺术的研究做细、做深。这是我们要完善的。

       有位同学曾经和我说起他的习印体会:当写字或者刻印久了,就很想临临帖或者读读帖,似乎腹中的粮食快尽,急需补充。刻印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要举办“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呢?正如这位同学所体会到的,我们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要随时补给因之而来的丰厚滋养。

       如今,正值我们的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之盛世,坚持创作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正是我院这么多年来对篆刻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根本宗旨。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集中国传统多元文化之大成。

       植根传统、重温传统、回归传统,使炎黄子孙将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生生世世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印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孔夫子曾说“温故而知新”。我们只有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能把她一代又一代地发扬光大。说到发扬光大,也就是大家十分热衷的创新,曾经有一位学者这样说,“越是古老的,越是现代的”,千真万确!越古老的艺术从事起来越有难度,越容易流失,越为稀有。所以当时尚的潮流东回西转,那潮起潮落的浪花带领逐浪的人们此起彼伏时,那稳如泰山、尊贵典雅、古韵醇厚的传统艺术就显得尤其的珍贵和现实!

       所以,我们把“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放在整个专题系列展的开篇。

       其实,举办“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重温古代经典作品,使今天的印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当代的视角去诠释、再现和创造出具有历史传承与当代精神的新作品!而那浮夸、浮躁,随波逐流的轻佻之风是我们要杜绝的。

       本次展览的参展作者均为我院资深的研究员,有的还是资深的教育家,他们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和教学经验。他们的临习和创作作品将对当下篆刻界理解和认知临习古印与创新的关系以及技法经验的获得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起到重要的垂范作用。

       本次展览的展品分三个部分:一是临习作品,不分年代,不分人物,只分形临和意临,目的在于拓宽思路,不拘泥形式,不限制技法表现力,鼓励发挥各自对临印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凡所临之印均提供范印原始印样,并且每位作者要撰写临印感想,有助于表达每位作者对临印的认识、体会和理解,有助于为他人提供更切合实际的临印经验;三是每位作者提供两方原石作品。临印的目的是创作,不是为临而临,这样的展示将有效地表达临创转换的方法、目的和效果,为观众提供一个学习和观摩临创转换的应用机会。

       中国古代有句谚语:“长江长万里,一步一回头。”我以为很适应我们这个展览。当我们前行在漫长的河道中,只有不断地回头去看启程的地方,才能知道我们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是否偏离了方向!才能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2017年2月10日



参展作者

(排名依据《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作品集》的顺序排序)


苏士澍      韩天衡     骆芃芃      王    丹

尹海龙      艺如乐图  冯宝麟      刘洪洋

孙慰祖      冷   旭      吴   莹      张    哲

张   索      张炜羽      张奕辰      张跃飞

谷松章      邹   涛      范正红      赵    熊

晋   鸥      徐庆华      郭    强      戴    文

戴   武      魏    杰      陈坤一      井谷五云

尾崎苍石  洪    亮      童衍方      朱培尔

张公者      陆    康      许雄志 




冯宝麟




作者照片


冯宝麟


作者简介

         1964年生,河北黄骅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荣膺首批 “燕赵文化英才”称号。书法篆刻作品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第六届篆刻展三等奖。入展全国第七、八、九、十届书法篆刻展,第一、二、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二、四、五、六届篆刻艺术展。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学术论文获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征文一类论文、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



临摹作品







临印感想



        “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这是龚自珍的词句,出自《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是其人生理想的一种表述,而隐含其中的更是中国士子的一种情怀。此情怀,吾与共。

        圆朱文印的一代宗师王福庵先生曾经以此词句刻印,是其代表作之一。很多年了,想临刻此印或以此印文重新创作,但迟迟未付诸行动。丙申晚秋,中国篆刻艺术院组织“临印展”,机缘遂至,于是临摹中掺以己意,遂成此作,也算达成夙愿。











临印感想



        “魏嫽”是西汉玉印之精华,结字雍容娴雅,线条刚健遒美。更因其材质坚硬,保留了作品的原始风貌,从中可窥见先贤之审美取向。

        此印临刻于十年之前,一直深藏箧中。丙申初冬,移居新宅时翻检旧物,得此,如晤老友,甚喜。审视之,惟觉线条较原作略粗,故神采稍逊,于是以细砂纸磨之,再钤,顿觉神清气爽矣。适值中国篆刻艺术院“临印展”在即,遂出此以应之。











临印感想



        “巨蔡千万”一印为汉代人用于财产之上以宣示主权的凭信之物,印文亦蕴含祈福祝愿之意。结字诡异,绵密中不失空灵曼妙;线条婉转,尽显遒劲婀娜。此印即可视为鸟虫印之旁支,亦可视为圆朱文印之远祖。

    此印婉约华丽,精美之至,细品之,线条经千年岁月剥蚀平添古雅之趣,残缺锈损处更彰显其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带燥方润”之论亦可于此得以确证,非实临无以揣度其堂奥也。












临印感想



        “武意”印现存上海博物馆,是西汉时期的一方玉印,也是鸟虫印之经典。印文两字均由不同形态的“鸟虫”构成,古朴而华美。

        想来,古代先贤之从艺求美,皆发自本性、本真,而又合乎天机、顺乎物理,何耶?盖古人之心性与天地之大格局契合为一,故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代天地之言,释自然之美,虽杂陈万殊而终成一相,非优孟衣冠刻意丑怪者可比。








创作作品





作品释文

铸宝钟祈眉寿







作品释文

蕴妙于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场丨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在京开幕(海量图)
展讯 ll《当代鸟虫书篆刻邀请展暨古代鸟虫书印章专题展》致词
言论 · 篆刻界的现象
篆刻作为艺术的时代形态
两大印学组织对当代印学发展的作用
曾翔:我不是艺术家,我是艺术追梦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