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孩子自控力:孩子学习跟不上,如何打破负循环?

当孩子一段时间成绩不好之后,孩子会越来越不爱学习。作为家长,我们认为如果孩子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学习上的每件事,总能赶上来的,于是给他制定了完善的学习计划,信心满满地对孩子说“按我说的做,保证没问题”。到了执行的时候,往往第一天就达不到要求,孩子也会很沮丧:反正我的计划已经打破了,我永远也做不好。接连几天都完不成计划,就不得不草草放弃了。


孩子为什么容易放弃?

心理冲突会让人感受到压力,失败的挫折会让人情绪低落,而过大的压力和低落的情绪,会使得大脑更容易向各种诱惑屈服而失去自控力。正在节食减肥的人,在因为工作遇到困难而感到难过时,会更想逃避痛苦感受而吃高热量的甜品。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压力比较大时,会更想放松而屈服于电视、游戏等事物的诱惑。

这些其实是大脑的一种本能的保护机制,避免我们陷入巨大的痛苦,心理学术语叫做应激反应。压力会让我们焦虑,挫折会让我们难过、愤怒,因为自我怀疑而痛苦,这时大脑为了不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为了很好地保护我们,它会让我们离开或逃避困难的处境,去寻找奖励,让自己快乐起来。

不论是要完成一个目标,执行一个计划,还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都要面对各种阻碍目标实现的状况,这些状况就像是征途上即将遇到的一个个小怪兽。即便出发前下了多大决心、制定了多么完美的计划,让自己进入满血状态,但是如果没有抵挡攻击的防御力,没有消灭这些小怪兽的攻击力,那么也会很快败下阵来。

自控力就是这些体力、攻击、防御、恢复等的综合水平,要提高自控能力,就需要对生存和攻防体系——心理应激,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一路打怪升级,而不是不堪一击、裹足不前。

心理学知识: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事件、威胁和挑战经认知评价后,认为其危害个体的生存和地位,或觉察到需求与满足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其结果可以是适应适应不良

应激是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的过程,体现人的认知、应对和个性。通过外部支持(如父母)影响认知和应对方式,进而可以影响习惯和性格。

应激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人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和消极的。

适度的应激可以让人处于正常的唤醒、紧张状态,保持一定的张力,增强适应能力,积累应对经验,这对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过度的或不适当的应激却会带来严重的身心后果,如愤怒、抑郁以及较低的自尊和较差的智力功能,行为活动出现障碍或崩溃;持久的慢性应激使人长期紧张,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抵抗力均会耗竭,导致倦怠等身心疾病;多次未转向良好适应的应激,破坏适应力,造成原来心理活动和心理适应能力下降,甚至遇到新的轻微的应激时出现退缩反应和过度反应。

作为父母,我们深入理解心理刺激的反应过程,能够通过修正目标、改变认知、调节情绪等手段,让孩子处于适度的应激下,获得更多的应对经验,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应激源

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部环境,生活中的刺激十分广泛,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对孩子的认知、性格和习惯产生影响。对孩子来说,主要的外部刺激来源:

1.家庭关系

家庭中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安全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人际关系

和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影响孩子的自尊和自我评价。

3.自我实现

面对目标和任务,如果能够克服困难,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掌控感,否则目标没有达成的挫折会影响自我评价和带来能力不足的失控感。

4.身心状态

当身体不适或疲惫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消极情绪,降低应对刺激的能动性。

5.精力与时间分配

这些会造成不容动机或行为冲突,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6.其它刺激

其它影响生理、心理和情绪的外部刺激,比如新奇事物吸引注意,美食的诱惑,以及环境的噪声等。

只有在被个体评价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并引起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时,才称为应激源。


*中间影响因素(应激中介变量)

1)认知评价

是从自己的角度对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或挑战做出估计。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身心反应和应对活动,是事件是否会引发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之一。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和后评价。

初级评价是在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刺激评价是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立即对个人的能力(包括调度外部资源的能力)做出估计。伴随着次级评价,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当感觉“太简单”或者“不难”的时候,是没有挑战的,所以基本上不会有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感觉“有点难”的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并伴随一定的身心唤醒水平;感觉“很难“或者”太难“时,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恐惧、焦虑、攻击、无助、抑郁、愤怒、自怜等。

2)应对方式

是人在应对困难或挑战,使自身适应或者摆脱某种情境的手段或者过程。当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者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需要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

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指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采取行动,寻求信息、学习技能,并解决问题。

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指调剂自己由外界伤害、威胁引起的不良情绪的努力,如改变认知、放松身体以消除紧张 ,倾诉和宣泄等等。

3)个性特质

人的个性特质中,有一些相对稳定的习惯化的风格,与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外部支持、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都有关系。

如某些人习惯于幽默、有些人习惯自责,而有些人习惯于面对、有些人习惯回避。

4)外部支持

是与他人所产生的信息、物质和情感上的联系程度,这些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过程中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父母的鼓励、指导和资源支持,能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在面对事件时更有“底气”,在做能力评估时能够相对积极和乐观,在面对挫折时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情绪应对方式。


*应激反应

外部事件经过认知评价后,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压力水平不但影响行为和情绪的指向性,而且还影响行动的结果和效率。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焦虑曲线)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呈倒U型的关系: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大时,效率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与压力效应之间的规律关系,呈现出乏力区、舒适区、发展区、潜能区、破坏区。压力会带来心理焦虑,随着压力的变化,心理焦虑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乏力区,压力效应很小,处于乏力状态,绩效低;

舒适区,压力效应虽有,但不太明显,因为在舒适区内“站着就能摘到果实”,不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只是一般应付即可。

发展区,压力效应增大,因为进入发展区压力随之增大,为了减轻压力,回到舒适区,人便会做出各种努力,从而产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的高绩效。在发展区要取得高绩效,必须要付出努力。

潜能区,绩效达到极致水平,是一种超水平的发挥。在常规情况下,人遇到这一区域的压力是无法应付的,只有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动用了潜能,才能产生超高的绩效。潜能区的绩效水平虽然很高,但是这不是学习的常态。

破坏区,压力效应迅速降低,以至趋于零,甚至产生负效应。在这一区域,人面对过强的压力,已经无能为力,情绪上表现出沮丧、抑郁、愤怒 ,在行为上表现出逃避、敌对、放弃、倒退的行为,有时还会出现精神崩溃、心理受挫、行为失常等现象。


孩子的心理应激管理

调整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就会对心理应激状态产生调节作用,具体方法有:

1.调节应激源:目标在舒适区和发展区之间最有效

焦虑曲线表明,如果孩子的心理压力在中等焦虑水平之前,即从乏力区到潜能区之间,目标与计划难度加大,或随着父母的提醒、催促会加大孩子的紧张程度,孩子的效率会越来越高。但是超过中等水平,进入破坏区,效率会迅速下降。

首先,家长要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启发、讨论,让孩子有机会探索和学习对自己目标和行为有掌控能力,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自主调节压力和情绪,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自主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如果家长干预过多,要求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那么孩子很难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缺乏能力感,高估任务难度,解决问题意愿能力不足,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反应。

其次,家长要改变自身对短期目标的期望,以循序渐进的进步为关注焦点,调整任务难度,帮助孩子制定合情合理的学习难度和目标,让孩子愿意从舒适区到发展区完成任务,这样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孩子有成就感。比如孩子在没有父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小时能够完成作业,字迹工整,那么两个小时完成作业就是孩子的舒适区。如果父母认为这么一点作业半个小时就应该完成,并以此为目标要求孩子就不太合适,这样的目标对孩子来说太高了,产生的压力过大,进入破坏区。1.5~2小时,可能才是孩子的发展区,如果孩子能够在2小时之内完成作业,就应该进行表扬和鼓励。一两周后再以1小时为目标,这样每周逐步巩固和提升效率,才是适合的难度目标。如果孩子偶尔有跳跃性的进步,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作业,也不能认为这是常态,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孩子,否则会导致孩子再次倒退进入破坏区。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父母的焦虑情绪会传递给孩子,责骂、惩罚会让孩子情绪直接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并对情绪应对产生负面影响,大大降低孩子对任务难度的承受能力,迅速进入破坏区。父母这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使自己成为孩子的应激源而不是支持者,由于挤占效应,让孩子更多地面对家长的情绪和行为,而剥夺了孩子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2.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

通过改变对情境的知觉可以降低应激水平,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强化自我,他才能不再把学习的挑战看成是一种威胁。

家长也要调整自己的观念。是我们观念左右了我们的情绪,是观念产生情绪,而不是事件本身。重要的是改变观念,而不是周围的一切。换个想法,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就大不一样。

艾里斯认为个体所产生的诸多情绪障碍并非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与评价而引起的观念影响结果。


改变常见的一些不合理观念,才能让孩子有积极的认知。比如:

非白即黑:学习不好就是个废物!

灾难化:数学口算都做不好,数学肯定学不好,数学学不好,理科全都学不好,将来肯定跟不上…

以偏概全:写作业时候还走神,怎么一点学习态度都没有?

给好事打个折扣:这次英语考高分是意外,下次可没这么走运了。

胡乱预测结果:这样的学习态度,将来什么也学不好,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凭感情论事:我辛辛苦苦为了你,你拿这样的成绩回来,对得起我吗?

乱贴标签:数学没天分,语文不擅长,胆子小,不上进。

3.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积极的应对包括问题解决策略,和情绪缓解策略。

当面对挑战和挫折时,有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家长执着于强制孩子改正负面情绪状态下的行为,哭着也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和写作业,不许争辩不许顶嘴,一切行动听指挥。

其实有情绪是因为孩子能力不足,导致在认知评价时自我评价很低,在面对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时,也产生严重的焦虑,进入到破坏区。这时再增加压力反而事与愿违,让孩子适应不良而进入负循环状态。

情绪反应是整个过程的下游,当上游有足够的问题解决能力,过度的负面情绪反应也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正确的方式是接纳这些情绪,情绪被自己和他人接纳才能缓解。当焦虑减轻、调整到合适的状态后,再进行问题解决,启发孩子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的时候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

4.改善心理环境

当察觉负面情绪的强度影响效率时,要让孩子学会接受情绪的存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会增加心理压力。从高压环境中暂时抽身出来做一些小而有建设性的事情,如简单和擅长的作业或任务,甚至是举哑铃等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事情。完成某些小事,无论多小,完成事情的感觉会释放部分压力。

5.心理防御机制

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识别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防御机制,不是为了打破这些防御,这会带来心理崩溃等严重的后果。要根据防御机制来回溯孩子的哪些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此为出发点,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自我评价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形成建设性心理防御机制,身心更加积极和健康。

6.学会放松技术

放松反应是指当心跳放慢、血压降低、新城代谢减慢时的身体反应。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激发这一反应,比如健身运动、放松和冥想。

通过练习学会放松反应以后,可以使人在遇到压力的时候不会非战即逃,而是冷静地、建设性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何带孩子走出长期适应不良的困境

如果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说明孩子对学习已经适应不良。孩子的认知后评价会让他在一想到学习有关的事情就会感到焦虑和压抑,在这样的状态下,大脑对快乐奖励机制的追求会让看电视、玩游戏这些休闲活动变得更有诱惑力,更难抵抗。当孩子压力太大时,他就会去找到更多放松的方法,让自己免于压力,但这些放松的方法不但没让他真的放松,反倒让他觉得因为缺乏自控感,而后悔和自责。然而内心又没有办法面对和改变,所以会更多地玩游戏、更多地选择逃避来让自己远离愧疚的感受,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循环。

要打破这样的负循环,就需要想办法去行动。有应对办法就会有控制感,而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控制感时,才能把自己调节到适合的身心唤醒水平,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挫折。

从能做到的小目标开始,增加对学习的掌控感

首先我们要对目标的制定保持克制,从孩子能做到、小的目标开始。一定不要一说改变,就是要下定巨大的决心、痛改前非,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喜欢这样,一次考得不好,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学把学习抓上来,一起列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学习计划:每天要学这些那些,要几个星期就达到多少分…结果一开始就透支了所有的意志力,激情很快消耗殆尽,已经全然找不到原来那种激动的感觉了。很多孩子可能是坚持了几天,就发现真的没法做到那么大的目标,觉得自己真的无力去改变而草草放弃。这样就成为了那种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自控力》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说“乐观的悲观主义更能帮助我们成功”。也就是,我们要知道改变的不容易,要为每一点小的进步而感到自豪;从一开始就对后面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心理准备,找到可能的应对方法,这样遇困难到时才不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感到强烈的挫折而选择放弃,而是会用已经想好的办法来坚持。

孩子如果陷入负面循环时间比较长,要想改变就要从小的部分开始。可以让孩子每天做作业之前先列个清单,从简单的部分做起,做作业之前先做书上的例题或者老师讲过的题。

或者写作业之前读一篇课文,这样难度不大的任务,当孩子做到时内在的控制感会增强。

甚至可以是与学习不直接相关事情,比如每天学习前,拍拍皮球、举举哑铃,做完这些轻体力的运动之后,孩子的身心被唤醒,这时再坐下来学习,从一个他喜欢的任务开始,就容易进入压力适度的学习状态。

增加对休闲活动的自控能力

多数家长一看孩子休息的时候玩游戏就会恼火,经常为此发脾气。这样情绪化的应对是消极的应对方式,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而且发脾气、责骂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游戏控制而不能自控。在这类事情上,越是觉得不能自控,就会越没有能力抵抗。

首先,要和孩子一起约定什么时候玩、什么条件下能玩。比如平时8点半可以玩半个小时,而且要写完作业才能玩。孩子参与制定的规则,会让他有自主感,他才会有意愿去遵守这个规则,并且在遵守这个规则时有控制感。

其次,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玩的时候,不要批评他,而是问问他是怎么玩的,学习了哪些新技能、新策略,用了哪些努力,自己增长了哪些智慧,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增加孩子控制感的好问题。当孩子觉得他能够在玩游戏时不是被动地被吸引,而是主动地、有控制感的玩,那他在控制游戏时间上就会更有力量。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言辞,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玩游戏有天分,那他正好可以逃避在游戏里,不用去管学习的苦恼。我们要用心去关注游戏中哪些道理、策略和技巧,与学习是共通的,可以转移到学习中来。比如游戏中碰到困难时不退缩,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游戏中要反复练习,一个技能才能得以提高,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些智慧,并用于学习之中。


总结一下,过高的改变目标会带来压力或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更容易屈服于诱惑而无法自控,产生愧疚感,之后他们会更多地选择逃避,让自己远离愧疚感,形成负循环。要想打破这种”破罐子破摔”的负循环,核心方法就是让孩子从小任务行动起来,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感,让孩子体会到自控的力量。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理解心理应激的过程,引导孩子的认知,并通过目标分解、调节情绪等方式调节压力水平,让孩子的改变快速进入正循环,取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经验,从而能够去追求和实现更大的目标。

在成长路上,你是孩子的应激源?还是支持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学习上的压力管理
孩子的“玻璃心”碎了怎么办?"情绪ABC理论"帮你解决棘手的大问题
「案例」初一男孩受老师批评后,不愿上学怎么办?
高考不到一个月,快试试国家队运动员在用的抗压减负法
【家校共育】学生假期心理健康指南
马辛: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 社会 ? 文稿 ? 报告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