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虚假确定效应会误导股票投资决策

郝旭光

  提要:人们对确定性结果的评价要高于在不确定性水平上相同价值变化的结果。这种在序列选择中,忽略某些阶段,注重另一些阶段,把不确定事件当作确定事件的现象,被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称为虚假确定效应,即只是知觉的确定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确定性。虚假确定,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1.确定效应

人们在决策实践中,对确定性的事情持有何种态度?通过下面这个实验,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实验:在下面两个选项中,你会做出何种选择?A.你一定能赚30000元。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被试者表现如何?实验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根据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选择A是错的,因为选择B的预期效用是40000×80%=32000,大于A的预期效用30000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Tversky)称这一现象为“确定效应”(certaintyeffect),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多数人属于保守和风险厌恶型。决策者在与仅具可能性的结果相比,往往对确定性的结果给以较大的权重,而对不确定的可能性结果的赋值,通常都给以较低的权重,也就是更偏爱被认为是确定性结果的选择。确定效应可通过概率权重函数进行解释。一般情况下决策者对小概率的评价值高于它们的客观值,对中等概率的评价值低于它们的客观值。

确定性效应的关键因素是决策权重的性质,它说明人们对确定性结果偏爱(不偏爱)的程度大于对可能发生结果的偏爱(不偏爱)的程度,反映了人们对待风险态度的决定因素是处理确定性结果和不确定性结果的方式不同。因此,大多数人对不确定结果中正的结果(增益)是保守的,对于一些的确潜在的正面报酬,常会表现出风险厌恶的倾向。对确定性结果中负的结果(损失)表现出风险寻求的倾向。

“确定效应”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落袋为安的倾向,偏爱卖出正在盈利的股票。投资时,多数人的表现是“套则拖,盈先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者卖出获利股票的意向,要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这显然违背了“对则持,错即改”的投资核心理念。

2. 虚假确定效应及其原因

可以通过下面几个问题来引出和解释虚假确定效应。

问题1:你会选择下面哪一个选项?

A.肯定赢得30美元。B.80%可能性赢得45美元。

特威尔斯基和卡尼曼将每个问题交给不同小组的人群进行测试。在问题1中,78%的人选择A22%的人选择B

问题2,考虑下面包含两个阶段的游戏。在第一阶段,有75%的可能性一无所获地结束游戏,25%的可能性进入到第二阶段。如果你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你要在下面两者之间再做出选择:

C.肯定赢得30美元。D.80%可能性赢得45美元。

问题3,你会选择下面哪一个选项?

E.25%的可能性赢得30美元。F.20%的可能性赢得45美元。

在问题2中,85名被试中74%的人选择C26%的人选择D

在问题3中,81名被试中42%的人选择E58%的人选择F

对比以上结果,可以发现问题2和问题3在客观上是一致的:选项C表明有25%的可能性赢得30美元,D表明有0.25X0.80=20%的可能性赢得45%

问题23仅是描述的形式发生变化,但大家的偏好却不同。问题2,多数人(74%)偏好高概率、小金额的选项(C);问题3,超过半数(58%)偏好低概率、大金额的选项(F)。

再看问题1和问题2:如果在问题2中提到的第一阶段输掉了,将无法做选择,但是如果在第一阶段赢了,问题2就被简化为问题1

因此,如果在在第一阶段赢了,问题12应该做出相同回答。

从客观的角度,问题2等同于3。若按照理性人假设,被试对问题23也应该做出相似选择。然而,事实却是人们对问题12的回答相似,而对问题3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问题1和问题3之间的差异以及题23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一种“确定现象”的影响,即:最初确定的结果与仅仅是可能的情况相比,前一结果发生概率的减少相对来说更重要。问题2和问题3之间的差异就体现了“虚假确定效应”。问题2中赢得30美元的前景比问题3更具吸引力,因为选项C与可感知的确定性(实际上是不确定的)有关,这种潜在的可感知的“确定性”要根据能否进入第二阶段的情况而定,这使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换言之,这实际上是不确定的结果。由此可见,人们常常会低估高概率事件,而适当地倾向(偏爱)确定事件。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概率的表征,二是决策权重的非线性特征。具体说来,在问题2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第一阶段的概率条件而直奔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存在一个确定的选项(肯定获得30美元)和一个风险选项(80%的概率获得45美元),因为确定事件的权重函数被高估,因此人们常常偏好选项C

心理学家斯洛维克等人(Slovic, Lichtenstein&Fischhoff,1982)强调,“任何一种把危害发生的概率从1%降到0的防护措施,要比使同一危害发生的概率从2%降到1%的防护措施,得到更高的估价。”也就是说,人们对确定性结果的评价要高于在不确定性水平上相同价值变化结果的评价。这种在序列选择中,忽略某些阶段,注重另一些阶段,把不确定事件当做确定事件的现象,被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称为“虚假确定效应pseudo-certaintyeffect),即只是知觉的确定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确定性。

斯洛维克等人(1982)运用下面两种情况对虚假确定效应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其广泛的影响。

情况1:实验者告知211名被试A疫苗对某种疾病的预防作用为50%,该疾病能够传染20%的人群,换言之,接种这种A疫苗能够把被感染的概率从20%降至10%,即它能使一半接种者免受疾病危害。在这种条件下,问被试是否愿意接种A疫苗。

情况2 :实验者告知211名被试有相互独立且有相同程度危害的两种疾病,且每种疾病预计都会传染10%的人群。接种B疫苗能够完全防止一种疾病的发生,而对另一种疾病没有效果。在这种条件下,问被试是否愿意接种B疫苗。

在这两种情况下,疫苗都能客观地将个体的总体传染概率从20%降至10%。斯洛威克等人发现,在第二种情况中,57%的人表示愿意接种该疫苗,而第一种情况中仅有40%的人表示愿意接种该疫苗。这说明第二种疫苗比第一种疫苗更具吸引力。第一种疫苗的情况体现了一种可能性的判断,而第二种疫苗的情况恰恰体现了一种虚假确定:它看起来好像消除了而不仅是降低了某种风险。也就是说,愿意接种第二种情况下的疫苗的被试更多,是因为存在着虚假确定效应。可见,虚假确定效应是广泛存在的,确实能够影响人们的判断,造成客观上本质相同的决策方案在决策过程中产生偏差。

         (虚假确定效应之一)

          (股票投资心理学之三十)

(原文发表于《上海证券报》,2018626日,题目:“虚假确定性效应是怎样误导决策的”。链接

http://news.stcn.com/2018/0626/14343302.shtml

补充完善后形成本文,首先发布2018629日新浪财经《郝好说监管》独家专栏,题目“虚假确定性效应会误导股票投资决策”,链接

http://zhuanlan.sina.com.cn/author/haoxuguang/index.shtml。)

 

(本博文为作者原创,网络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如需沟通可通过微博“郝旭光”发私信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判断与决策7-前景理论:损失1000元的痛苦比赚了1000元更强烈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投资中的心魔(一)
《思考,快与慢》S308.你怎么这么“胆小”
《思考,快与慢》
人生算法(下半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