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宗伟:从“文化管理”到“需要管理”

作为学校管理者,每个人的管理思想不可能是自己头脑里就有的的,它的形成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当中需要学习,思考,时间,历练,更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舍弃。即便是形成了某种所谓的思想,也还是要在舍弃中不断更新的。

管理的四种技术是共同发生作用的


就我的管理经验来看,我以为管理有四重境界,或者说是四中技术。

第一重境界是权威管理,组织上给了我们一个校长身份,校长就是来管理这所学校的,这是一个行政权威。但做个校长的都清楚,除了行政身份,校长还有校长的学术素养,是一个学术权威。有许多情况下,不一定给了你个校长的位置,给了你一个校长的位置,你就能够将学校管理好,光凭行政权威,没有相应的校长学养是没办法做好学校管理的。同时还有第三个权威,就是人格权威,或者叫人格魅力,管理者还要有亲和力,但是光有亲和力还不行,还要有距离感,无论是做校长的还是其他管理者,往往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一是没有丝毫的亲和力,只有很恐怖的距离感,一是只有无原则的亲和力,跟谁都好的,跟谁都没有距离感,作为一个管理者,没有距离感,其实是很可怕。大家都是哥哥兄弟、姐妹们,你在考虑某些管理的举措的时候,那么这些姐妹们、哥们们,给你提出这些那样的要求,你拉不下脸来,学校所有的管理措施,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重管理的境界,就是制度管理,或者叫科学管理,它起源于上个世纪大工业化的时代,它的理论的基础,主要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但是事实证明将企业管理理论照搬到学校管理上是相当可怕的。《教育与效率崇拜》,谈的是美国1900年到1930年的学校管理的一种状态,作者批评了把企业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理论完全的移植到学校里来的恶果,追求一种最小的投入,最大的收益必然无视教育特有的规律。其实当下高校课堂建设之所以泛滥的因素也就在这里。这背后,就是对经济效益的过渡的追求,这闹剧市场之所有如此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搞清楚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区别,把学校教育彻底的商业化和企业化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企业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理念都可以用到学校来的,因为商业管理跟企业管理,它面对的是流水线,我们如果看过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我们就会对流水线上的工人和工序留下深刻的映象,标准线上出来的就是标准件。而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固有的素质和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

如果我们一味的把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东西移植到学校里来,追求最大的利润,那麻烦就来了。我们就会很想当然的搞一刀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老师,最后发展到,用统一的教案要求所有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案上统一的课程。

制度管理,是需要的,制度从哪里来?制度根据需要来,这就是我下面要谈到的所谓需要管理。在我们的实际管理中,所谓的管理举措和管理措施,都是从被管理者所发生的问题当中来的。

第三个层面,就是所谓的文化层面,或者叫人文管理,是从人出发的管理,也是当下管理者十分重视和追求的一种管理理念和境界,下文将专题阐述。

还有一重境界,就是从需要出发的需要管理。当然这个需要,不只是前面讲的制度管理的需要,需要管理,是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的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基于人需要的管理。当然还有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需要。这将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这四重管理境界,管理文化,不是截然分开的,它是同时并举的。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是以某种管理为重点的,比如说新建学校,首要的肯定是制度管理,不建章立制,你没办法管理,那百年老校,几十年的学校,当然要文化管理,几百年的经验积累,本身的文化就影响着学校的人,但只有文化管理显然也不行。不能光吃老本,要发展,但就要从需要管理的层面来考虑问题。这个就是所谓的管理文化,或者说就是无论是具体的学校,还是具体的管理者我们的管理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的。

文化管理的目标指向“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我认为最经典的解释,就是杜威的:文化就是不断扩大一个人对事物意义理解的范围,增加理解的正确性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断的在行走和阅读当中,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行当,加深理解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文化,应该是我们在长期的行走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一所学校和它的师生员工在那文化场景当中,渐渐的受了那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了那个特定的文化场和某种特定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不是我们一下子就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一个长期的在熏染和浸润的过程当中,深入到骨髓里的,哪怕他的举手投足,也跟别人不一样。

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一种“文化自觉”,这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文化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的着眼点就在于帮助教师形成特定的“文化自觉”,教师作为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传播者,其文化自觉表现在哪里呢?

我以为首先是要有自觉的教育理想,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育成果的理想追求。其次是对教育传统的自觉甑别与选择,教育传统既不可丢弃,更不可全盘接受,它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去甑别,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第三要自觉执行制度,一所学校,在它的办学历程中必然会累积出方方面面的制度与规范,尽管这些规范和制度未必完善与科学,但是既然是制度,是规范,首要的是要执行,重要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不足,进一步完善它,或者废弃它。但在没有修正和废弃的情况下,要的就是自觉的执行,否则,对师生的影响必然是恶劣的。第四是要自觉完成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旦接受了这工作,就得自觉的去完成它,一个连工作任务都不得完成的人,何谈自觉?第五是要自觉成为示范,教师是培养人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定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示范,作为管理者,还应该成为教工的示范。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教师的言行是随便不得的,尤其实在学生面前。

2013年在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不少人问我当初在二甲中学做的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是当年提出的“今天第二”的办学追求和所倡导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尽管这与当下“争创第一”的风气下有些不识时务,也遭遇了不少专家的冷眼,但我还是将她引以为二甲中学的骄傲。因为她折射的是二甲中学不断前行,追求更好的精神状态。

“需要管理”是基于现实和未来的管理思想

计算机技术中面向对象的思想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程序的设计必须面向对象的需要,对象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面对的是一个个更生动活泼的具体的人,不是标准件。由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乃至遗传因素的差异,其需要是大不一样的。


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发展来看,不管是各自基础、经历、还是环境,都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维度的需求。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往更高的层面发展,而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各个不同层面教师或学生的需求。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具有怎样的高度,其最终目的都还是为师生服务,而绝不是只由校长的喜好所决定,更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要让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诗意栖居”的精神归属。

于是,我们想到,学校文化建设要“高低结合,错落有致”。如果借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转向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而言,学校文化建设当是“面向每一个师生的学校文化建设”。其实,教育的个性化,更主要地体现在学校为老师的成长、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选择的余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每一位老师或学生的个性将得到充分的张扬,生命亦将绽放不同的光彩。

为了掌握教师的“垂直分布”情况,我一面潜沉下来调查了解,一面采取主动测试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当然,这之中可能有点“偏心”,比如由于我一直视读写,“探矿”的第一步便是寻找会写文章的人。所谓高手在民间,果然,有好几位“写手”让人眼前一亮,但我心里还是想明确判断一下,因为担心可能存在走访对象故意“推荐”或“排挤”的情形,也有可能沧海遗珠。那么,到底怎么测试呢?我再次选择了博客。每天早上,我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到博客圈中查看更新,并判断孰优孰劣。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朱建、邱磊和季勇三个老师。朱建是在“走访”中就被多人提到的,所记多是班级管理叙事,有血有肉;邱磊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季勇则更具戏剧性,是在与我的“隔空叫阵”中大显不俗的,恰如初出牛犊,锋芒毕露。此外,我还找到了像张卓鹏、吕斌、丁汉荣等一批有着良好写作功底的多位教师。

与教育写作密切相关的便是阅读,倡导写博的同时我还在全体教师中展开了读书活动,建议大家把读书之后的所思所想写成文字放到博客中去。但无论我怎么样鼓励和推动,积极回应的永远只有那么几个人,其他教师或是敷衍了事,或是无动于衷。今天来看,也许正是写博和阅读这两个事件让我逐步认识到教师群体需要进行个性化地推动,明晰“小团队带动大集体”,更要清楚:教育阅读和写作只能是教师队伍培育的抓手之一,我必须为其他的人也寻找到“增长点”。

我们都清楚,学校管理的重心心是教学管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理解、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悉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尽管我所倡导的教育阅读和教育写作,主要指向就是在于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但表现的方式与载体却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以说,不是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写文章,但他们“每一天”都要上课,因此,积极寻找会上课的好教师,以及提升教师上课能力的途径,成了当务之急。

需要管理的理念,决定了我采取“尖端人物”自主报名、成立“志愿小组”,邀请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来听课诊断的方式。葛杨红、潘晓杭、陆勇等部分年轻语数外老师得到定点指导,进步尤其迅速。“中端人物”组内捧场,在每周一次的校级研讨课上磨砺摔打。而对于教学效果暂时欠佳的老师则适当加压,以“蹲点听课”和“组内帮扶”等方法,督促带动他们的成长,以实现整体提升水平的目标。

教师这头是这样,学生那里同样如此。二甲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总有一些孩子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但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也许考不上那些人们所热衷的本一本二,但不论怎样二甲中学都有义务、也有能力尽最大努力帮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一次,有教师埋怨班上有几位“文学青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总热衷于所谓的“文学创作”。我想何不就为这几个孩子的文学创作搭搭台子,适度扶持一下呢?于是当即把他们的语文老师请过来商量。意见统一后,语文老师又与孩子们一合计,遂成立了一个“文学社”。他们因为受了鼓舞,加上与著名作家姜广平先生的一次现场对话,于是十来人憋足了劲,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修改、结集、编订,不出一个月就创办了一份纯文学杂志,诗歌、小说、散文俱全,末了,还请我写了篇卷首语。

但有时候类似的帮助,也确实可为高考补益。2011届的小易同学成绩很是糟糕,成天却迷恋各种街舞,大名都传到我耳朵里了。我知道与其让他痛苦的坐在教室里做题,还不如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专门找来音乐老师谈妥了给他专门辅导的事情。后来高三的单招考试,小易同学在才艺展示环节中的一曲街舞让面试官惊讶得目瞪口呆,给他打上了最高分。最后小易顺利进入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而且进校之后,依然是系里的文艺骨干。实,我们不要抱怨,寻找可能的空间。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学校管理者,有这样两个名词还是应该关注一下的,一个是“众包”,“群蜂思维”。关于“众包”,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思维打包的时代。什么意思呢?就如我们在QQ群或者微博微信上,大家说话,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要想控制住谁,就在这你一言我一语中不知不觉达成了某种共识,或者是形成某种分歧。有好事者一整理,上传到QQ群或者微博微信上共享,对话过程和整理上传的过程就是一个打包的过程。其实它讲的是什么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要靠某一个巨人,或者某一种意识形态,真正的把所有的人控制起来,已经是比较困难了。所以作者谈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必须“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当人造与天生最终完全统一的时候,那些有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将会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当“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的时候,它“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

“群蜂思维”,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所熟悉的那个飞鸟成群结队,往一个方向飞行,分不清谁是领袖,但不知道哪里来的那股魔力,使得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某一天集中在一起,朝着某个方向共同飞去。所有的是群体动力,没有哪个可以裹挟它,有的只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者共同目标就是我们的共同需要。

如果我们认识到“众包”和“群蜂思维”对学校管理的价值,我们就可能慢慢改变我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使我们从权威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慢慢地转向需要管理。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管理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校长谈治校方略
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办公室文化
抓住学校的灵魂
管理者的“外圆内方”【转 】
小学校长如何实施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者的五堂必修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