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对中国历史有多少误解

《郎世宁等乾隆皇帝射猎图轴》,清代,郎世宁作,纵115,cm,横181.4cm

各位对中国史肯定不陌生,所以部分内容对各位是老生常谈,算是复习中国史的知识。然而我也为各位着重讨论新的中国史知识。中国史是门古老的学问,可以推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司马迁。

新的中国史研究则可以推到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提倡“新史学”,算来也一百多年来了。但是这一百年多年的许多时间,中国遇到战乱且贫穷,学术研究不容易得到发展。而这三十年,中国的整体条件变好了,中国史更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不只中国,全世界的中国史研究可以说是蓬勃发展,一日千里。

我每天都在网络上收各方发的中国史研究信息,光是这样,我都读不完。对中国史有兴趣的各位能在我的课程中学到新的中国史知识。由于信息取得的方便,这真是自主学习的好时代,我希望我的课程能教导各位自主研究的能力。
——甘怀真




对“中国历史”的刻板印象

为什么我们会有成见呢?因为新的中国史研究成立于二十世纪前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失败。我们可以说中国史是建立在失败史观之上。好比,中国的政治比不上西方,西方是民主的,中国是专制的。中国的经济也不上西方,西方是工业,而中国是农业的。在文化上,中国是由落伍的儒家文化所主导。在国家型态上,由于西方列强的优势,使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式的民族国家是优越的,于是主张历史中国的国家型态也是西方式的民族国家。

所以,我想很多人会赞成这样四个观点:

一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二是,历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所谓“以农立国

三是历史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是由单一的民族组成的。

四,传统中国是儒家文化。

我要告诉你,这四个观点都是刻板印象。

我们知道,刻板印象不是错的,而是片面的、表层的。比如我的学生都感受到的我是一位严肃的学者,这是对的,但也只是刻板印象。我也有活泼、逗趣的一面。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史的刻板印象也一样的。


《乾隆皇帝朝服像轴》,清代,纵242.2cm,横179cm

1.皇帝专制与独裁

先说皇帝专制与独裁。二十世纪初期,革命党人为了要建立民主政体,就将他们要推翻的皇帝制度说成是专制或者是独裁的。当时革命宣传文章就说皇帝是万恶的根源,以为只要推翻了皇帝,中国就可以富强康乐。于是人们就去想像皇帝拥有所有的权力,因而决定了所有的法律与政策,更可以为所欲为。于是塑造了我们对于皇帝制度的刻板印象。

举个例子,是明代的万历皇帝。他最喜欢的女人是郑妃,万历希望死后与郑妃合葬,但这不合所谓的“祖宗之法”,依照皇朝制度,皇帝必须与皇后合葬。即使贵为皇帝也不可以违背这个祖宗之法,所以明朝万历皇帝是无法如愿以偿,含恨而终。

关于皇帝制度,我常说,皇帝多是昏君,暴君不多。因为当暴君可是要认真工作的,这样的皇帝实在不多。对施政有兴趣的皇帝很少,像秦始皇这样的皇帝其实不多。据说秦始皇要求所有的政策都由他決定,所以日夜都在批公文。

皇帝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历史学就是要从事情的表面再想想事情的里层。有的父母在管教子女时会说,这是祖宗立下来的规矩,其实根本就是父母自己坚持的规矩。祖先只不过是父母的借口罢了。有学者就用活着的祖宗来形容万历皇帝,也就是说皇帝像个祖宗牌位,看似众人膜拜,实际上都不会发号司令,可以说它本身没什么权力。

总结我对皇帝权力的理解。皇帝有很大的权力,却没有太大的能力。因为皇帝做任何事都要靠官僚组织。制度上官僚是听差办事,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万历皇帝有一次想出北京城走走,可是他身边的官员反对,因为皇帝出一趟门要有排场,浪费太多钱。那么皇帝可不可以坚持出城呢?

道理上是可以的,而且谁反对,皇帝就可以把他撤职查办。但最后皇帝还是接受官员们的建议。因为皇帝不愿意在这种小事上得罪官僚们,皇帝还必须靠这些官僚帮他办事,而且皇帝个人的权力没有全体官僚加起来大。

就皇帝权力而言,过去我们只注意道理的层面。的确就道理来说,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甚至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是就实际力量而言,政策还是由官僚层决定,因为官僚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团体。而且官僚层谋求的自身利益,不见得与皇帝是一致的。皇帝看似很有权力,其实只是许多人利用它的权威。谁在利用皇帝权力呢?就是那些官员。

所以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之后,学者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官僚制度上。

帝制度已被推翻一百多年前了,也不可能复辟了。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平心静气的讨论它的优缺点。


《清人万国来朝图轴》,清代,纵365cm,横219.5cm


2.农业立国

讲完了皇帝专制,我们下面就来说一说所谓的以农立国

以农立国这句话其实是二十世纪初发明的。对农业国家的想象其实也是一个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源于十九世纪末,我们在面对西方挑战时大败,于是就想象西方是工业国家,而将中国定义为农业国家。再根据这个刻板印象说中国的优点与缺点都是因为农业国家。

这种刻板印象深刻影响中国史研究。

好比,我们将许多人民的武装起事说成是农民战争,其实里面的许多成员并不是农民。我们想象中国社会是由农村所组成的。其实中国有很大比例的非农村区域;即使在农村,里面也住着的不全是农民。农村里还有很多从事农业以外生产的人,比如卖酒、牲畜屠宰或做一些小生意。

这些不是农民的人,他们的历史也应该是中国史核心的部分。比如牧民或者游牧民,他们对中国史的影响就是难以评估的。这一点,在后面的节目,会有很大的篇幅来展现。此外,还有渔民、水上贸易者(我们也称水民、海民),森林里的猎人等。过去的中国史忽略这类人,也忽视了他们的作用。而新的中国史,要从这种多样性社会出发,重新认识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中国的“儒家文化”

第三是传统中国是儒家文化,或者说是儒教社会。中国从汉朝以来,历朝政府都把儒家经典当成圣经,儒家学说视同宪法。但这不表示中国的政治社会规范都来自于儒学。这顶多是个表象。

儒学对中国历史太重要了,但它也只是多元、重层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我们观察历史不能只从上往下看,结果看到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文化,而是要从基层往上看,多认识芸芸众生的多元文化。

《丝路山水地图》,明代,纵59cm,横3012cm

4.中国是由单一民族构成

第四是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认为历史中国是由单一民族所构成的社会。我们说历史上有一个中华民族,这是对的,但此民族不是由西方的民族,英文的nation来定义。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我们要消除一种刻板印象,就是认为中国的正常状态是由单一民族,即汉族构成,而把不是这样的状态视为变态。其实中国基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常态是,与其他族群共同生活。所以,冲突是可以想见的,但也不断融合的。

我们应该重新探索历史上的中国人的真实的生活经验。
 
除了以上说到这四点,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对中国历史的刻板观念,比如:

一些学者就从儒家文化的刻板印象去推论中国历史。好比主张中国是“礼义之邦”。说这个话是有根据的,但是不可以借此推论中国人有礼仪、礼貌而外国人没有。我们应该认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礼,而外国人有外国人的礼。至于谁的礼较有水准,这种价值判断是另一个层次的事,我们要先搞清楚的是事实。中国人的礼是什么,外国人的礼是什么。好比中国人在许多仪式中喝茶,而外国人是喝酒。

又有不少学者说,中国人重视孝道,所以重视家庭。这话也没错,可是不可以讲得好像只有中国人重视家庭。家庭是人类的共同文明,日本人、欧洲人、美国人都重视家庭。我们要问的不是中国因为儒家文化而重视家庭,而是中国家庭与家庭观念的特色是什么。

检讨二十世纪对于中国历史的刻板印象,以得到新的中国史像。好比中国的皇帝制度有它自身的规范,不应该用专制来定义它。又好比我们不能想像历史中国是純粹农业国家。又好比中国社会是复杂的,多元族群所组成的,民间信仰也是多元的,不只有儒教。

长按图片扫码,限免收听




栏目编辑 排版:温静  /  审核:金寒芽 苏会领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怀

甘怀真

1963年生于台北。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华文化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助教授、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执行长、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台湾历史学门共同召集人等职。

也曾任台湾一级期刊《台大历史学报》《新史学》主编。

史学专业为中国古代史、东亚政治制度与国际关系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2号楼读书会 | 关于《叫魂》的学术讨论
一个皇帝的生活哲学
北大教授张帆:历史教学中如何讲清“君主专制”问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上)
试论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读三国(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