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减”下学校必须做出哪些改变?看看褚宏启、于会祥、马宏等专家和名校长的最新思考

校长会  观察


双减已推进半年有余,“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生态发生剧烈变化,资本大幅撤离培训市场,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87%,学校普遍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布置的作业量显著减少,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与过重作业负担总体上均大幅减轻,原有的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培训机构的关系格局被重新改写。

但教育新秩序还远远没有形成,“双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继续推动“双减”落实,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生态的大变革,学校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中小学应如何更好发挥主阵地作用,又要如何妥善解决过去几个月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跟随“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聆听褚宏启、邵志豪、于会祥、马宏等专家和名校长的最新思考和实践。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

“双减”要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从字面上看,“双减”减的是“量”,但最终目的是“质”,即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减负而减负,“双减”一定要坚持质量导向,要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第一,要有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思考和推进“双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必须从更上位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出发,去思考该减少什么、该增加什么、该优化什么,否则就是盲目的,就是本末倒置的,甚至越减问题越多,陷入误区与泥潭。高质量的教育不是或者不只是培养出“会考试的人”,而是培养出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即人的现代化),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高质量的贡献。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必须能够促进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把学生从机械作业、重复作业、无效作业、题海战术、唯分数、唯升学中解放出来,就是把学生从片面发展、被动发展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更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通俗而言,教育目标的高质量体现在,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利益,培养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素养”,而不只是考试这“一时”所需要的应试技能。为了一时,牺牲一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既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强调重点发展。全面发展要求“五育并举”,但是,目前在一些学校出现了五育“摊大饼”的现象,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因此,只提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是不够的,还需要突出重点,找到每个“育”当中的重点,例如,培养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属于智育的内容,但是应该以创新能力为重点。重点素养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中关键的、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要在强调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的培养。

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双减”中作业的减量与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与核心素养对标对表,只有这样,“双减”才不是盲目的,才是目标明确且志向高远的。

第二,要有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不论是常态课讲授的内容,还是学校课后服务提供的内容,都属于课程内容的范围,这些课程内容要提升质量,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好吃有营养,应该少而精,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重点来确定课程内容的重点,课程结构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不能“两张皮”。课程内容要求体现鲜明的素养导向。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修订完毕,即将颁布,新课标的突出特征就是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一门课程的每一块内容,都是核心素养的延伸与细化。

课堂教学要提升质量,传统教育教学中,满堂灌、题海战术大行其道,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陈旧,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积极创新。

目前的减负特别关注作业的减量与优化、特别关注课后服务供给,这种关注是必要的,但又是有欠缺的。实际上,作业与课后服务都是常态课堂教学之后的活动安排,都是“马后炮”。某些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于是课堂不行作业补,以作业取代教学、弥补教学,把课后服务变成学科教学的加长版。如果课堂教学质量高,教师讲得好,学生学得好,就可以少布置作业,课后服务就可以用于发展兴趣特长,学生的负担自然减轻。因此,作业之前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至关重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比通过减少作业实现减负,更为基本也更为重要。

第三,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在校时间明显变长,教师工作负担显著增加,课后延时服务导致教师日常的校本培训活动没有时间开展,这些对教师的体力、动力与能力均产生了影响。教师的能力提升需要时间,体力恢复也需要时间,保障教师的休息权、让教师得到必要休整迫在眉睫,为教师减负势在必行,弹性上下班制度亟待落实。“双减”对教师的能力、动力、体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教师能力提升的要求尤为迫切。学校成为教育主阵地,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去培育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核心素养,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空前提升,教师的培训与研修方式需要变革。

总之,推行“双减”政策,不能只是重点关注作业与课后服务问题,关注的重心应该转移,要更加关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教师素质等,只有这几个方面达到了高质量,“双减”的政策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

学校要从教学管理转向育人管理

 “双减”政策在本质上是党和国家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通过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进行综合治理,来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缓解育人和应试的矛盾,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教育治理创新。

如果说“双减”的本质是减负新策,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双减”定性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抓手或切口。因此,从“双减”的视角来思考学校管理的转型,就应该以一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思维进行。也就是说,想明白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都减轻之后,学校管理需要增加什么,就能对未来学校管理转型的方向形成清晰的战略判断。

从深层含义上看,“双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就是释放学生主体活力,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获得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就是突出学校、家庭在学生培养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功效。对学生来讲,是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其结果是造就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对学校来讲,是课堂、课程、学科育人功能的扩大,教师的内涵发展,学校治理的现代化,其结果是学校品质的提升。

从主体性教育视角看,“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面临两方面的变化: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机会增大,学校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必须作出相应转变。

在学校管理理念方面,由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学校的管理应该更多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此学校管理的理念将更加校本化和人本化。校本即归还学校的主体地位,使学校能依据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人本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塑造,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健全人格。

由于学校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大,学校的管理将从以教学管理为主转型为以育人管理为主,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将成为学校管理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学校也将变得更加开放,更注重教育主体间的管理合作。

在学校管理实践方面,“双减”后,学生在校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双减”后,学生在家庭的时间增加,与家长共处的时间增加,家长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育人合力越来越具有可行性。

因此,在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德育体系,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活动思政“三位一体”的校园大思政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在保证体育、音乐、美术课时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开设活动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学校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大力开设科技创新融合课程和STEAM课程,结合社会实践开设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立起学校为主体、家庭教育为支持的家校紧密合作的“五育”课程,保障学生从课堂到作业、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平台。第一,学校要构建学科—课程—社团—平台“四位一体”的个性化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多元化、多样化的成长环境。第二,学校的课后服务应该结合学科要求广泛开展,做到课程化、系统化,积极探索选择性、走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系统化学习。第三,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组建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社团,把学生们组织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社团成为学生成长的另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第四,学校要搭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平台,创设校内外一体化的成果交流分享平台,交流分享课后服务的育人成果,让学生们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这样,基于学科教学、课程实施、社团组织、平台展示的“四位一体”家校协同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在校园中健康快乐成长。

总的来说,“双减”之后,学校的教育管理将面临两方面的转型:在管理理念方面,学校教育管理向校本、人本、全面、个性、合作、开放的方向发展。在管理实践方面,“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设、个性化发展平台建设、家校社合作机制建设将成为工作重点。

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

学校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业余时间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内容之一,也是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切入点。“双减”政策为什么是从作业切入呢?我们不妨看看“作”字的写法和“业”字的含义。“作”字左侧是个单立人“亻”,是“人”字的变形体,意为“站立起来的人”。“业”字更多的是指职务、工作岗位,学习的功课,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常用词语为职业、事业、学业、创业、业绩等。两个字合在一起,意为立足本职,做好本职,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个过程就是从“人”到“亻”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学业”,既包括常规意义上的学习任务,也包括个人的学术志趣与特长爱好,前者主要指上学期间的学习,后者则是放学后对业余时间的把握与处理,二者对个人成长同等重要。但前者因有学校规则的约束和教师的督导,学生之间差异的因素并不多,真正使学生之间形成较大差异的是放学后的“作业时间”——业余时间。

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好业余时间,促进学生从“人”到“亻”的转化,应该是“双减”落地的旨归。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业余时间的重要性。有计划地、充分地、持续地利用好业余时间,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别的关键。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的专注度、参与度等因素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但真正导致学生之间产生较大差异的一定是放学后的业余时间。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家长都认为完成作业是一天学习的结束,这样的认识往往会导致作业拖拉、作业质量低效,进而影响睡眠时间,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学校内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作业拖拉—睡眠不足—课堂低效—作业拖拉……”的不良循环。

对学生而言,认识业余时间重要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制定业余时间目标。这里介绍一个SMART目标设定原则。S:Specific(具体明确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chievable(可达成的),R:Realistic(实际的),T:Time limited(有时间限制的)。依据这一原则,设定实现目标的因素包括人员、内容、策略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目标的设定,一定是基于两个方面设计的:一是课堂学习的重温与拓展,二是自身学术志趣的推进与发展。

其次,督导学生做好业余时间的规划与管理。“双减”之后,学生的业余时间明显增多,如何安排这些业余时间?对学生而言,最简单但又最行之有效的规划、利用业余时间的方法是专时专用,即将业余时间分段,不同时间段设定不同的任务,到了相应时间段即使没有完成本时段的任务也要停下来,按照计划实施下一时间段的新任务。在所有时间段结束后,总结各时间段里任务完成的情况,特别要反思未完成预定任务的原因。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既能合理、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更是对专注度和高效率做事情的训练,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将大有裨益。

管理学上有一个时间管理的方法——四象限时间管理法。这个方法是将所有的事情分为四大类,即重要且紧急事务、紧急但不重要事务、不重要不紧急事务、重要但不紧急事务。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最主要的观点是要将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对于其他的事情,只要事先都做好准备,都可以很好地完成。从长远来看,业余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要做好这类事务,最需要未雨绸缪。

再其次,指导学生掌握业余时间的学习方法。关于业余时间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指做作业的方法。如何做作业呢?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完成作业的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关于课后写作业,你通常是:a打开作业本直接写作业;b先复习课堂内容后再写作业;c边写作业边看书,处理作业过程中不会的题目;d写作业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目查阅手机、电脑或请教父母、同学、老师等。

这是一道多选题,涉及a、c、d三个选项的学生超过90%,涉及b选项的学生不足15%。可见,学生每天都在做作业,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做作业的方法,一味地为做作业而做作业。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不均匀,最初遗忘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所学知识如不抓紧复习,一天后只剩下原来的30%左右。这体现出了“先复习课堂内容后再写作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恰恰就是业余时间做作业的科学方法。

要实现成为“站立的人”的目标要不断完成自己遇到的“业”。成年人的世界里主要是职业、事业、产业、家业等,学生更多的是“课业”,学校需要在校内做好“课”的工作,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处理好校外“业”的问题。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马宏:

系统化推动“备教学评”整体改革

 “双减”政策,不限于一时之需,更是长久之策。如何精准解读,特别是对照文件读懂自己,反观自己学校所在阶段和达成度,在研究中找到系统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常态、长效行动,是全国所有中小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为应对挑战,梳理实践经验,重庆市巴蜀小学始终秉持“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系统思维看“双减”,致力于以思维方式的改变为切口,深化研究如何通过“备教学评”全链条改革,在保障作业、课堂等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均衡提升,通过总结实践优势、内在规律,找到“真心做、做到真、做至美”的行动力量,明晰“双减”的学校路径。

“备”指向学科融合。 “双减”的内核是减负增效提质。学校要依托校本教研,在“备”字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如何在“备课、备教、备作业”中实现跨学科融合,凭借学科间相近关联、对比与互补关联,在各学科知识之间创建意义链接,凸显学科育人功能,让宏观的“育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成为教师的共识,让微观的“各学科、各课时作业、课堂系统思维”成为教师的共同行动,切实将“唯升学”“唯分数”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重庆市巴蜀小学经过三年的“备”,开发完成覆盖全学科组、全年级、全单元、全课时的结构化资源和课堂教学工具——“学·教小助手”,智慧和技术赋能教学拓展、学科融合、视界创新,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靶向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跨学科融合,整体设计学科基础性和拓展性作业,丰富作业形式,让综合素质站上目标高位。

 “教”链接真实生活场景。对学校而言,“双减”的主阵地毋庸置疑在课堂,“上好每一堂课”是“双减”的核心要求。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需改变固有思维和传统方式,强调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融合,基于生活经验,最终指向生活实践。常态、长效的课堂,就应该是观照社会生活、还原真实场景、注重实践体验、在场感满满的模样,变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为师生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共创共生的生命相遇。

如写作课《___即景》,我们通过学校公众号征稿,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记录美好。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下,师生共同拓展课堂,从单薄的书本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体验中实现学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效链接,恢复知识在生活中的活力。

 “学”强调自主成长。 “双减”呼唤教育生态重构,促使学习方式改变。学校要坚守儿童立场,充分关注学生已有认知、兴趣差异等,以契合儿童视角的自主化课程设计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收获真实成长。

例如,我们开设了“搭建中国空间站”“我和青铜有个约会”“创办巴蜀儿童银行”“山城步道美食推介官”等丰富的主题实践课程供学生选择,一到六年级涵盖入学适应、劳动服务、科学创造、文化自信、社会参与、个性成长等主题,在家长、社会的协力下实施,学生通过真实情境、跨界体验、动手实践,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注重全面个性的非认知发展,让每个主题的实践课堂都看得见真实生长。

“评”彰显综合素养。“评”作为教学目标的调整反馈和教学体系的最后闭环,是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评”必须融入常态,在教学任何环节中不能缺位。“双减”下,学校要坚守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时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无论是作业设计还是课堂内外的诊断,作为一种实践与反馈的形式,最终需回到教育之根本,指向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夯筑底色。如学校适时动态化生成基于数据的素质报告单等,都是学校秉持全面发展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完整生活、全面发展,将最为关键的“评”环节有机融入各项课程和生活实践,让评价和未来看得见,可视化地回应培育时代新人目标的常态、长效方式创新。

教育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实践哲学。面对“双减”的时代考问,一所基层学校,除了带着教师们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校长还需要带领班子置身看得见的未来,守正创新,回归育人本质,更好地研究为何做、持续做的机制,回到热气腾腾的教育现场,系统化推动“备教学评”整体改革,不断研究补强优化各级链条,作出新时代具有校本特色的“双减”应答。



●唐江澎:该做题的时候就去做题,该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

●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看懂一所学校,就看这“三张表”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哪些信号最值得关注?

校长会智库人物系列丨郭其俊: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诱惑”

●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什么、怎么评?特等奖、一等奖是如何“炼”出来的?

 闫嵘:二十年研究证明,与其只关注学生成绩,不如先提升这三个方面



来源 |“校长会”摘编自2022年3月9日中国教育报05版至06版,内容有删减。


责编 | 清风  排版 | 清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振峰:以“双新”推进高中高质量发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附《上海教育》求解高中“双新”电子刊)
盘点 | “双减”落地之年,这些一线实践策略值得参考
音乐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大会翌日盘点丨一线教育人如何构建指向思维的教育新样态?
教学评一致,题海战术还有效吗
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长子县东方红学校“双减”工作实践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