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镇江壹周》见义勇为专版第176期 | 《大义救生话红船》:洋人眼中的镇江救生

1898年春天,一个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从上海登上美国制造的2000吨位“鄱阳号”轮船,开始了她的长江之旅。这次旅行大约经历了15个月,她沿长江一路停靠码头,并上岸考察,直到重庆,并深入西南地区川藏雪山,行程5000多英里。回到英国后,伊莎贝拉将沿途考察的所见所闻及其传奇游历,写成一本书《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中译本叫做《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这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她从上海出发到达的第一站就是镇江。她对镇江印象不错:“镇江是有吸引力的地方。它有优良的码头,悦目的外国住宅,山上是英国领事馆,树木葱郁。租界道路宽阔,维护良好。一排连接河岸与石桥的废船为货物和乘客上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过,“锡克警察非常显眼,买卖的嗡嗡声进入你的耳朵,码头交通拥挤,大运河被帆船窒塞”。她考察了镇江的进出口贸易,特别关注到两家缫丝厂,“它们是中国人所有和经营,最近才开张”。她不可思议地写道:“其中一家的机械是中国制造,而工厂建设,没有外国人援助……本地人的成功管理,实在有些可疑。”

伊莎贝拉在镇江逗留期间,正好碰到并亲眼经历了一起江难救助的事迹。那一天,她正好在停泊在码头上的“科尔斯·德弗里斯号”轮船上访问,这条船在停泊时撞伤了另一条船“霍伊号”。她写道:我“可以作证,有几条训练有素的船立即敏捷地开到现场,开始救捞,甚至当科尔斯·德弗里斯号靠岸后它们还留在旁边”。她发现救生站“不仅仅拯救溺水者,而且还从水中打捞尸体,然后以适宜的仪式埋葬在社团旁边维护良好的私人墓地里。在过去10年里已葬了175具打捞起来的尸体”。这件事引起伊莎贝拉的关注和兴趣,她进一步了解到镇江救生站的组织形式:“救生站有一个总站和两三个分站,6条装备良好操作熟练的船始终在港口附近江面上,10 条其他的船在上下出没”。镇江还有“一个免费渡口,拥有13条大船,用以横渡经常波涛汹涌、险象环生的长江,因而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否则,那些人会乘坐经不起江上风浪的廉价船而被淹死”。从伊莎贝拉的描述看,这个拥有16只救生船的救生站,应该是指焦山救生局;而拥有13只义渡船的应该是瓜镇义渡局。她敏锐地发现,义渡是有利于穷人渡江,更可以避免因为便宜而乘坐小船渡江产生覆溺的危险。她可能了解到义渡局的经费充裕,认为“这是最有钱的慈善机构”。

伊莎贝拉拍摄的归州岸边的寺庙

很显然,镇江救生义渡留给她的印象特别深刻,她在书中评论说,镇江的(救生义渡等)慈善团体,“是其他大城市这类团体的典范”。此后的行程,救生活动成为她观察长江两岸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的书中有六七处提到了救生红船。例如在芜湖,她发现芜湖救生协会有4条救生船,约 50英尺长,10英尺宽,荷载14吨,有很好的驾驶操纵系统,能面对任何天气并有纪律严明的船员,准备一见信号就出发。他们在江面上下巡游,协助危难中的帆船,营救溺水者,打捞尸体并予埋葬。在芜湖和不同的附属救生站,每救活1条命支付给船员 1000 文奖金,合1美元;捞起1具尸体则酬以300到 500文钱。在归州,她第二次目睹了长江救生的现场:一条由 300 人拖着的大帆船的两条纤索折断了,大船在狂流中急转直下,撞上了礁石,仿佛发生了大爆炸,大量的圆木、厚木板和人头一起在浪花中载沉载浮。红色救生艇极快地赶到现场,除了3人外,船上所有的14个或 15 个人均已获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央视《西津渡》「全五集」
救生博物馆,水火无情人有情
张燕玲:西津渡,锅盖面
游走古城京口,寻找西津古渡
古人如何减少长江航运事故?| 凤凰副刊|古人|航运|事故
活着真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