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体诗平仄与拗救

                                          文/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的套路三个方面,平仄、对仗和韵脚。这三方面,最难的是平仄。《瓯北诗话》:“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余首,七律只十首而已。”因为难,才显出近体诗的高端和品位。一首诗,既要做到有好的意境,又要做到符合格律。把这么难的事情做好,才叫水平。用钱钟书的话,叫“因难见巧”。好唐诗这方面的水平都是一流的。我学写过格律诗,不仅在意境的创造上不容易,在平仄的协调上也颇感为难,往往敲一句诗,上联或下联,找到了合适的字、词,但平仄不对,要重新选择和寻找。找的结果,有的比原先的还好,有的就差强人意,甚至遗憾至今。我写过一首五律,题目是《咏水》:        

悄然泽万物,造化本无形。      

瀑跌霜崖叹,虬潜雪涧深。      

河弯春迤逦,江畅夏驰奔。      

                 豁志观沧海,谦谦万里行。      

其中的五六两句:上联尾是迤逦,下联尾我写的是驰骋。叠韵对叠韵,马字旁对走之旁,字形、字义均很完美,后来一查,平仄不对。这联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驰骋的“骋”字是仄声,按格律应该用平声。如果维持字形、字义的完美就不合平仄、不合格律。调换的结果是“驰奔”或“奔腾”,形式上都达不到“驰骋”的完美,只有将就。

好,闲话少叙,转入正题。

 

一、格律诗的一些名词概念和平仄结构:

 

汉字是形声意的统一体。每个字都有声调。古代四声是:平上去入。现代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常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翻开字典,拼音上标的符号。入声并入了其它声调。

何谓平仄?

平仄是对四声的再简化,把第一、第二声叫平声,把第三、第四声叫仄声。

    汉字的表意特点是两个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或偏正、或主谓、或状补。如我们的成语一般是四个字,两个字一组,如千言万语,百花齐放,如果在节拍点上是一平一仄,就特别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古人经过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把这种声调上的起伏变化运用到写诗用字的选择上,通过平仄的交替,形成抑扬顿挫的声韵美,形成一种范式,就产生了平仄格律。

律诗的对仗是初唐谢灵运首倡的,平仄格式是中唐沈约先拟的,为诗人广泛接受并运用,这种形式近乎完美,以致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日仍无瑕疵。

 

格律分五绝(五个字一句,共四句)、五律(五个字一句,共八句),七绝(七个字一句,共四句)、七律(七个字一句,共八句)。我们今天讨论五律、七律的平仄和拗救。三言、四言、六言、九言等不论。

 

五言平仄的基本格式只有两联,即: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平平平仄仄(仄仄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

五言的四种类型都是这两联的变化:

     1)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平平平仄仄(仄仄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

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平平平仄仄(仄仄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

         诗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为仄起首句入韵式。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

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平平平仄仄(仄仄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

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诗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为平起首句入韵式。

 

     七言的格式是五言每句前面加上两个相反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脚)。

七言的四种类型,也是这两联的变化,就不啰嗦了。

   

   

格律诗是由双音节词语构成的,重音落在第二个字上,第二个字起决定作用。因此,它的特点是两个字为一个单元,或叫音步。(2字一顿叫双音步,1字顿叫单音步)

    我们按单元把一句诗七个字分成四个单元,依次是顶节(12字)、头节(34字)、腹节(56字)、脚节(7字)。

 

格律诗的结构是相重相间,联对邻粘。

1、相重:一句诗中,一个单元、一个节奏平仄相同为相重,如平平、仄仄;

2、相间:单元(节奏)之间隔开为相间,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3、联对: 两句合在一起叫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叫相对。如:上句是平平,下句对仄仄。

     4、邻粘:上一联(两句)和下一联(两句)称邻联。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是邻联,其中节奏点的平仄要相同叫相粘。如:

        上一联的对句:平平仄仄平(五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律)

        下一联的出句:平平平仄仄(五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七律)

    

     格律诗正是这样既规则、又参差的结构造成了它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两个字为一个单元,一个节奏,重音是第二个字。所以,作诗、读诗重点是第二个字,由此生发了一个原则,叫“奇活偶定”。意思是,奇字可宽松,偶字要严格。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变成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诗一三五可随意,二四六必须严格,当平则平,当仄应仄,不能含糊。

“奇活偶定”是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格律问题的指南,但不能作为我们运用格律的死规定。因为格律诗创作的实际突破了它的框框,有的“奇”字必须论,不能活,相反,有的“偶”字可宽松,并不分明。

格律的重中之重是每句的第二个字。一句的平仄相间与否,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与否,邻联的平仄相粘与否关键在这个字。因此,一首诗八句,每句的第二个字当平一定要平,当仄一定要仄,没有任何变通的余地。

 

二、现在讨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是一般性的概括,并不能作为平仄安排的死规定,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格律诗的具体要求和创作实际。

1、关于“一三五不论”

格律有两个“大忌”,一忌“孤平”,二忌“三平尾”。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中,如果一不论,当平而仄,就会出现变格:“仄平仄仄平”,

即:除了韵脚是平声外,前四个字里面只有第二个字是平声,古人把这种句型称孤平。孤平是万万不能容许的。

(需要指出,五言有四种基本格式,即:仄仄平平仄(1

                                       平平仄仄平(2

                         平平平仄仄(3

                         仄仄仄平平(4

孤平只对“平平仄仄平”(2)句式而言。其它(1)(3)(4)的变格,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是孤平。野火烧不尽  仄仄平仄仄:不是孤平 。高阁客竟去  平仄仄仄仄:不是孤平!(阁入声字,仄)。句型仄仄仄平平(4)是正格,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当然也不是孤平。)古人为什么独独认为“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绝对不容许呢?

因为:平平仄仄平,如果换了第一字,句子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了, 除了最后一个字外,前边只剩下一个孤立存在的平,这样的句子,就叫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这里要强调的是 除了最后一个字外,前边只剩下一个孤立存在的平。 这点很重要, 比如 仄仄仄平平 ,也是除了最后一字外,前边只剩下了一个平。 但,这个平,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最后一个平,紧贴在一起的。因此,这句是标准句,不是孤平句。  关于孤平的定义,自古以来,就始终没有统一的认定,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才算是孤平呢?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们现代汉学家,王力先生的观点是:在韵句中,除了韵字外,前边只剩下了一个孤立存在的平,这样的句子,就叫孤平句。韵句,在四种基本格式中,只有平平脚仄平脚两种是平收的句式。既仄仄仄平平和 平平仄仄平。平平脚的句式,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孤平。因此,王力先生的观点,孤平,实际上,也只能在一句中出现,这就是仄平脚 的句式中。平平仄仄平,拗了第一字,写成 仄平仄仄平,这样,就是孤平了。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仄脚句不存在孤平。比如,仄仄平平仄,拗了第三字,成为仄仄仄平仄,这是拗句,不是孤平句。(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不同意见,但不占主导地位)

探讨的结果:这里的“一”要论。

        

三平尾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对句结尾连用了三个平声字,此为律诗仅次于“孤平”的大忌讳。在“仄仄仄平平”句型中,如果三不论,应仄而平,就会出现“仄仄平平平”这种变格,即三平尾。

  

格律诗如果出现了“孤平”,“三平尾”,就破坏了它的音律美,犯了“大忌”,就不是合格的格律诗。因此,“一三五不论”还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就是不能出现“孤平”和“三平尾”。

 

很多人包括王力先生都把 “三仄尾”作为格律的忌讳,但古代诗人频繁地使用“三仄尾”。因此,我觉得只能把“三仄尾”作为拗格,而不能把它视为禁格。

 

探讨的结果:这里的“三”要论。

总结:“一三五不论”,两处必论。一是避“孤平”,一是避 “三平尾”。

 

2、关于“二四六分明”

我们看古人的格律诗,五言的“二”是分明的,严格的,当平必平,当仄定仄,“四”却并不分明,并不严格,往往当平而仄,当仄而平,容许拗救。七言的“二、四”是分明的,严格的,“六”却并不分明,容许拗救。

为什么“二”是分明的,铁定而不可变动,前面说了,“二”是格律的关键,它关系平仄的相间(一句之中)、相对(一联之中)、相粘(邻联之中)。

七言的“二”分明理由同五言。为什么七言的“四”也是分明的?因为七言不过是五言的前面加了两个音节。去掉后加的音节,七言的“四”就是“二”。

 

总结:“二四六分明”,两处可不明。即,五言的“四”,七言的“六”是可以不分明,可以变通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不能作为格律的规则。它只是方便记忆,只能大致指导人们将偶字作为单元或节奏的重点而已。

 

三、为什么要研究拗救

  

     古人在诗歌实践中发现,作诗符合格律,即让平仄有规律的变换,才会出现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所以,作诗要力求符合格律。

     我们前面讲五律有四种,七律也有四种格式,是基本格式,叫正格。

但是,人们要表达的意思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所选取的字可以恰到好处,但未必尽合平仄,往往应当平声的地方非用仄声不可,或相反,应当仄声的地方非用平声不可。

如果死守格律,就不能表达,或因律害意。此时,律乖或意违,两害相较取其轻,古人的做法通常是突破正格(除非绝不容许的情况)并设法补救。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出现变格。

人们把变格句子叫拗句,把变格平仄字的变动叫拗字。拗就是不顺。把不顺理顺,叫救。拗救是拗和救两件事情的概括。这是古人在追求诗艺美时既讲原则又讲灵活的证明。通俗地讲,拗救就是一种变通。

不容许拗救,格律就会严重影响诗意的表达,成为桎梏;容许拗救,就会在坚持格律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因此,为了继承和运用格律这一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必须要研究拗救。

王力先生说:“拗而能救,方为不病。”

突破正格,有拗不救是毛病;有拗有救就不是毛病。

 

     四、对变格的重新划分

   

 目前,人们普遍将全部变格都称作拗格,体量很大,研究和运用都很繁杂。

我以为不宜将变格都作为拗格,而应该对变格进行划分,把其中拗而能救、救后不病的那部分变格找出来认做拗格,另外,有少部分无需施救也合律的变格(四种)和正格(四种)一起归为律格,把无救可施的那部分变格归为禁格。(到此为止,以下不细讲)

 

这一划分的目的是简化,五言13,七言135只要不犯“孤平”和“三平尾”,就可以不论平仄。遇2则依正格,当平必平,当仄定仄。对韵脚也是这样。把精力放在那些救后不病的拗格上就可以了。

律格:包括正格和不救仍律的变格。

     正格四种:1、仄仄平平仄(平仄脚)

               2、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3、平平平仄仄(仄仄脚)

               4、仄仄仄平平(平平脚)

     不救仍律的变格四种:

               5、(平)仄平平仄

               6 平平(平)仄平

               7、(仄)平平仄仄

               8、(平)仄仄平平

 

禁格:无救可施的变格。它们是一句第二个字,这是全句粘对的关键,不可变动;

还有一个是韵脚,亦不可变动。

一句的“二”字有:

9、仄(平)平平仄

10、平(仄)仄仄平

11、平(仄)平仄仄

12、仄(平)仄平平

简言之,五言的第二个字,七言的第二、第四个字不可变通。

句脚处变动形成的变格有:

13、仄仄平平(平)

14、平平仄仄(仄)

15、平平平仄(平)

16、仄仄仄平(仄)

    简言之,句脚不可变通。

 

一句话,所谓拗格就是容许变通,并救后不病的变格。这部分的变格很多,律格和禁格以外的变格都是,兹不赘举。在讨论拗“救”时一一探讨。

 

    五、下面探讨如何拗救

 

对“拗”句施“救”可归结为如下五种方法:

 

1、本句隔位救

 

五言:如仄仄平平仄。

1)一拗三救。即:()仄【仄】平仄

例: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格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正格是仄仄平平仄。而“(松)下【问】童子”的平仄是

()仄【仄】平仄。

1字,应仄而平,所以,将3字变通为应平而仄。

说明:1字应仄而平,不救仍合律,是律格;救更好。

2)二拗即仄(平)平平仄,为禁格,不容许存在。

3)三拗即仄仄(仄)平仄,不能用5救,5是句脚,句脚改平仄,就破坏了韵。所以,3拗唯有实施对句救,后面谈。

4)四拗即仄仄平(仄)仄,也不能用2救,因为二是不容变的。

 5)五拗即仄仄平平(平),为禁格,不容许存在。

 

七言:如仄仄平平仄仄平,一拗三救,和三拗五救。

135是奇字,可救可不救。如果施救,音律更和谐,不救仍合律。

       1)一拗三救,方法和五言的相同,这里不再赘叙。

       2)三拗五救。

1:苏轼《新城道中》 :溪柳自摇沙水清

               正格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平)仄【仄】平【平】仄平。

是一拗三救和三拗五救并用,非但救拗,而且避免孤平。

2:杜甫《至后》 :远在剑南思洛阳。

       正格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句的平仄却是:仄仄(仄)平【平】仄平。

第三字“剑”是专用名词很难改动,迫使五字该仄而平,结果避免拗句与孤平“双劫”。

 

 

2、本句换位救

 

换位救指的是五言的四拗,七言的六拗。此法适用仄仄脚、平平脚这两种句型,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

前面说了,五言的四、七言的六可以不分明,容许拗救。但不宜用隔位救,不能用2来救四,也不能用四来救六。因为二是不能变的,四也是不宜变的。奇活偶定。

所以,需在奇字位寻求救。五言的四、七言的六只要和它前面的字调换一下位置即可。

如:平平平仄仄第四个字必须用仄声,平平平(平)仄,成了拗句,只需将34字调换一下位置,变成平平【仄】平仄,就救过来了,合律了。

例1、      五言

杜甫《月夜》 :“遥怜小儿女”

         正格:平平平仄仄。该句的平仄却是:平平【仄】(平)仄。

           是:四拗三救,即第四字、第三字平仄换位。

例2、      七言

     白居易《百花亭晚望》 :日色悠扬映山尽。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该句的平仄却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是:六拗五救,即第六字、第五字平仄换位。

余可类推,不赘述。注意,换位的两个字必须平仄相反,即必须是平仄或仄平。因为拗救的原则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不能以平救平,以仄救仄。

而平仄脚(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平脚(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34两字,七言的56两字同为平平或同为仄仄,不能实施换位救。

    另外,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的第1字,七言的第3字,必须是平声,否则,音节上就出现两个相同的“仄平”,出现单音节雷同,就没有节奏感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

奇活偶定,五言的四、七言的六是偶,是不容许变通的。这里怎么又出现了容许变通的情况呢?

我认为:是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造成的。换个角度,是因为五言的三字、七言的五字出现了应平而仄的情况,迫使五言的四、七言的六作相应的调整。(古人的格律诗中五言的二字,七言的四字没有变动的情况,也是对此的印证。这是我的判断,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平平平仄仄而言,如果三字出现应平而仄的情况,四字不调正为应仄而平的话,就成了如下的拗格:平平仄仄仄,即三连仄。

对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言,如果五字出现应平而仄的情况,六字不调正为应仄而平的话,就成了如下的拗格:平平仄仄仄,即三连仄。

 

在实施本句救,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寻求对句救。对句救的办法有二种,即对句同位救和对句前位救。

 

3、对句同位救

指五七言,除二字与句脚不可拗外,其余均可在同一位置,出句该平而仄,对句则该仄而平,形成上下同位平仄相救。

五言:

1、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三拗,对句三救。

    七言:

例2、      苏轼《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烘空红拂桑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五拗,对句五救。

 

还有一种特少的同位拗救,即五言出句三字应平而仄,对句三字应仄而平;七言出句五字应平而仄,对句五字应仄而平。

例3、      韦应物《简卢陟》: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正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例4、      王维《酌酒与裴迪》: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虽然形成“三平尾”对“三仄尾”,却符合“双拗相抵,互救归正”的原理。

 

 

 

4、对句前位救

 

本句换位救中,我们说了,五言的四拗,七言的六拗只适合仄仄脚和平平脚,因为要换位的字眼平仄相反。而平仄脚或仄平脚,要换位的两个字眼平仄相同,不能换位。必须寻求对句救。

如仄仄平平仄(平仄脚),第四字必须用仄声,变成仄仄平(仄)仄,就仄拗了,不能通过本句换位救来平衡。可以实施对句前位救,即五言出句四拗,对句三救;七言出句六拗,对句五救。

仄仄平(仄)仄,(出句)

平平【平】仄平。(对句)

把对句第三个字眼上的仄声换成平声,就平救过来了。

五言:

例1、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

例2、      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5、互补双位救

 

指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相结合的高级拗救形式。

五言:

例1、      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莫禽相与还。

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出句四拗,对句三救;对句一拗,隔位三救。

七言:

例2、      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该句的平仄却是: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出句六拗,对句五救;对句三拗,隔位五救。

这是对句前位救和本句隔位救的复合形式:

仄仄平(仄)仄,这是出句拗,需救;

(仄)平仄仄平。这是对句拗(孤平),更需救;

如此,既可救出句的仄拗,也可救对句自身的孤平,一箭双雕,精彩绝伦。

 

 

说明:依据大多数人的共识,孤平、三连平、三连仄的拗字,必须施救;依据奇活偶定的观点,偶字处的拗字必须救,其它地方的拗字为小拗,可救可不救,但最好救。不救,诗中的平声(或仄声)就减少了,不够匀称、不够和谐,救了,平仄声的比例就恢复了新的平衡。正格的平仄比例基本是平衡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有拗的地方,尽量补救的原因。一句话,追求声调的和谐美。

 

 

六、基本格式变格的逐一探讨

 

下面我们根据“奇活偶定”的变通原则,来讨论上述基本句式的所有变格句式。

仄仄平平仄 句式的变格

根据“奇活偶定”变通原则,该句式,我们可得以下几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基本格式)

仄仄(仄)平仄(变格一)

——可不救;如果救,则【平】仄(仄)平仄,即变格三。(31救)

(平)仄平平仄(变格二)

——可不救;如果救,则(平)仄【仄】平仄,即变格三。(13救)

(平)仄(仄)平仄(变格三)(13互救)

平平仄仄平 句式的变格

根据“奇活偶定”变通原则,该句式,我们可得以下几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基本格式)

平平(平)仄平(变格一)

——可不救;如果救,则【仄】平(平)仄平(31救)

(仄)平仄仄平(变格二)

——孤平,必须救;方法:(仄)平【平】仄平(13救)

(仄)平(平)仄平(变格三)

——这是一、三互救形式。

只有第3个字由仄变平之后,第1个字才可由平变仄。  

 

平平平仄仄句式的变格  

根据“奇活偶定”变通原则,该句式,我们可得以下几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基本格式)

平平(仄)仄仄(变格一)

——三仄尾,须救。方法一:本句换位救,三拗四救,平平(仄)【平】仄;方法二:对句同位救,即三平尾救三仄尾,特例。

仄平平仄仄(变格二)

——无需救。

(仄)平(仄)仄仄(变格三)

——三仄尾,须救。方法一:本句换位救,三拗四救,(仄)平(仄)【平】仄(此句式缺少连平,出现单音节雷同,不优美);方法二:对句同位救,即三平尾救三仄尾,也是特例。

 

仄仄仄平平句式的变格  

根据“奇活偶定”变通原则,该句式,我们可得以下几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平(变格一)

——三平尾,必须救。方法:本句换位救,即仄仄(平)【仄】平

平仄平平平(变格二)

——三平尾,必须救。方法同上。

 

说明:七言是五言的延展,关键也是后五字,所以,对七言不再赘述。

 

由于我理解的不透,表达能力不行,没有讲述经验,问题本身抽象,可能把大家绕糊涂了,敬请原谅。最后念一首我做的五律,题目是《过太平湖》,共同感受一些格律的节奏。

一苇凌万顷,冉冉御风行。

天共湖光远,波裁峦翠平。

山青闲白鹭,水碧悦苍鳞。

尘虑悠然尽,浑如羽化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
避忌与拗救
诗词格律 孟宪纾
德清诗话▌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律绝入门》(八)孤平与拗救
“一三五不论”——格律诗的美丽谎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