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器上的牛文化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素以庄重典雅之造型、繁褥神秘之纹饰,而充满着一种狞厉之美。它们许多是以食礼器为主的庙堂之器,为华夏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但亦有一些小巧可爱、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动物造型之器,彰显出娇小玲珑、憨态可掬、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这其中就包括造型别致、精美绝伦的牛形及牛纹青铜器,在神秘威严的青铜艺术中别具一格。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勤奋坚韧、温和忠厚;牛还是财富的象征、祭祀的供品、氏族的图腾。从我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可知,牛的纹饰或造型很早就出现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方鼎、河南郑州出土的青铜尊等,都在其显著部位绘有牛首兽面纹;商周时期的酒礼器非常发达,一些墓葬出土过直接以牛为造型的牛形尊与牛形觥等各类酒器。可以说,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牛的喜爱之情,寄托人们对生产丰收和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并且将牛的这种勤劳忠厚、顽强坚毅的美好品德作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延续数千年。
商代牛方鼎
安阳殷墟是商朝的王都,也是中国考古学起步的地方。民国时期,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以侯家庄西北岗王陵区的发掘最为重要,这里分布有众多的商王大墓。1935年在侯家庄西北岗1004号墓中出土的牛方鼎,高73.2厘米、口长64.4厘米、口宽45.6厘米,为商代晚期饪食器。虽然体形比起著名的后母戊鼎要稍小,但是精美瑰丽的纹饰却远胜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王室重器。这件方鼎的口沿有厚实的立耳,长方形的腹部,以及4个粗壮的圆柱足,使得这件器物具有庄严神圣的凝重感。大鼎四隅及四面正中均饰有扉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腹部正中装饰的牛首兽面纹,牛角的特征非常写实。两侧装饰有伫立状的鸟纹,鸟首有后卷的冠羽,羽毛丰满华丽。在牛角兽面纹的上端还装饰有变形鸟纹和变形龙纹,圆柱足也装饰有牛角兽面纹、变形龙纹以及三角形蕉叶纹。这些浅浮雕的纹饰之下使用精细规整的云雷纹作地纹,体现了商晚期以“三层满花”装饰为代表的青铜艺术的最高水平。
牛方鼎不仅有牛首兽面纹作为主题纹饰,还在腹部内铸有一字铭文“牛”。相比于纹饰而言,金文的“牛”表现为一头牛的侧面形象。众所周知,鼎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牛也是最隆重的祭祀牺牲。古代文献中称作“太牢”,即牛、羊、猪三牲。根据文献记载,只有王和诸侯才能使用太牢祭祀,卿士和大夫只能使用“少牢”祭祀,即羊和猪两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牛在古代社会的礼仪活动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件牛方鼎可能就是商王在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时盛放牛牲的礼器。
商代牛首饕餮纹铜尊
商代牛首饕餮纹铜尊1982年7月出土于河南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高37厘米、口径32厘米、壁厚0.35厘米,现藏于郑州市博物馆,为商代酒器。商代牛首饕餮纹铜尊大敞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3个“十”字形镂孔。尊颈部饰三周弦纹;肩部有3个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牛首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饕餮纹,线条严谨,纹饰精美,饕餮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饰三周弦纹。
商代牛首爵
商代牛首爵1952年出土于河南新乡辉县褚丘,高23.5厘米、腹径7.8厘米、腹深10.5厘米,现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博物院,为商代晚期酒器。该器宽流尖尾,口部微收,深腹圜底,下腹弧收,龙首鋬,三棱锥足微外撇,有盖无柱,盖中部凹处饰一半圆环钮。盖前端为水牛头形,昂首前探,大眼突睛,口鼻前突。叶状两耳竖立,额顶双角,向后并向内弯曲呈半月状,硕大而醒目。在与流、角位置垂直一侧的足上,设有半环形鋬,鋬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鋬顶与腹壁连接处饰一龙首,做衔物状。其纹饰精细华丽,盖顶以云雷纹为底饰夔龙纹,盖面中线微凸似牛脊,脊饰“人”字形纹,并以此为中心,饰夔龙对称的复合兽面纹。全器表面色泽匀称,大部为黄绿色表层,局部或析出有绿蓝色锈斑。其铸造精美,造型别致,比例匀称,轮廓清晰,力度感很强。且器表与造型、纹饰关系协调,形成精巧大方、典雅优美的风格。
商代凤纹牺觥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凤纹牺觥,高12.7厘米、长19.5厘米,为20世纪50年代拣选于上海冶炼厂。觥是盛酒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西周时期仍有少量使用。这件牺觥整体作一头牛的造型,牛的头部和角形是南方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首和牛背为器盖,牛的颈部作流口,可用于倾倒酒液,有的觥还配置有挹酒用的斗。肥硕的腹部、粗壮的四足,将牛健壮、魁伟的英姿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腹下部的乳突,以及偶蹄的特征,反映了古代工匠细致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所以这是一件写实风格较强的古代艺术品。牛背上立有一只小虎作盖钮,小虎纤细、瘦弱的体型,与牛壮硕的身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夸张的艺术设计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呈现出一种活泼、可爱的趣味。牛首的吻部微微翘起,双目直视斜上方,表情肃穆。牛背后端装饰有大耳兽面纹,牛的颈部两侧装饰有龙纹,下部为虎耳兽面纹,在臀部还装饰外卷角兽面纹。腹部的主题纹饰为长冠凤纹,占据腹部3/4的空间,凤鸟纹表现为大圆目、尖勾喙,头顶有一条向内卷曲的华丽长冠,长尾上卷,凤爪贴于牺觥的前足上,并以精细的云雷纹为地纹。显然,凤鸟纹与龙纹、兽面纹一样,都不是现实世界存在的动物,而是一种神鸟纹。
商代牛铜觥
商代牛铜觥1977年出土于湖南衡阳包家台子,高14厘米、长19厘米,为商代晚期酒器,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和凤纹牺觥造型一样,这件牛铜觥也是以一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牛身上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且在造型纹饰上均具有浓厚的南方地域特征。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件牛铜觥是当时湖南地区的人们用来祭祀的酒器。
商代牛铜觥
写实风格是长江流域青铜艺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闻名遐迩的双羊尊、四羊方尊、象尊、猪尊等皆发现于这个区域。而牛铜觥等青铜器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牛的喜爱和重视,并将写实风格的造型艺术和抽象风格的装饰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商代“亚长”牛尊
商代“亚长”牛尊于2001年在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注口长12.9厘米、宽9.1厘米,为商代酒器,也是目前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
商代“亚长”牛尊
这件青铜牛尊牛首前伸,双目大睁;牛角后仰,弯曲有力;牛口微张,似在低吟。牛的背部微凹,开有长方形缺口,设置有器盖。牛的体态健壮,憨态可掬,腹部肥硕,四足粗短壮实,臀部稍稍抬起,牛尾下垂,生动地展现出一头成年水牛的雄姿,反映出早在先秦时代,工匠们就能将牛行进站立的姿态通过写实的艺术手法完全呈现出来。
此外,牛身满布龙、鸟、鱼等20多种动物纹饰。牛的下颌部有鱼纹和鸟纹,上颌部有小虎纹。颈部两侧装饰倒置的龙纹,颈部上端饰兽面纹,背部的盖面饰对称的卷龙纹。臀部饰相背的小龙纹,四足上端饰龙首纹。最引人注目的是牛腹两侧各饰有猛虎,虎首低垂于牛的前腿处,虎尾上卷在牛的臀部,虎口大张,并以细密规整的云雷纹作地纹。全部纹饰虽然以线条勾勒而成,但是主次分明,层级感较强。专家认为,这种写实风格的动物形器皿明显受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影响,与殷墟抽象风格的动物形器皿截然不同。牛形尊与牛形觥虽然造型比较接近,却是两种不同的盛酒器。觥是牛首作盖,尊是牛首与身体相连,只能从背部的缺口处挹酒。
因牛尊头部有其主人“亚长”二字,故被称为“亚长牛尊”。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长”是南方的一个家族,臣服于殷商,受到商王的信任与重视;“亚”是武官的称谓,所以,这位墓主人是一位地位较高的武将。亚长在一次战斗中战死疆场,得到商王厚葬。为纪念他的骁勇善战,商王命人以性格倔强、勇猛坚韧的圣水牛为型铸造铜尊,将其放入亚长墓中,这或许有着殷商王室将亚长奉为“战神”的寓意。
殷墟时期甲骨卜辞中常常记载,商王外出狩猎,捕到一种叫“兕”的动物。专家推测,兕正是野生水牛。在商人的心目中,没有被驯服的野生动物是通神灵的,所以将其称为“圣水牛”。圣水牛比家养水牛的角更短,体型更粗壮,虽然与人类共生千万年,终究未被驯化,东周之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威猛与不屈的故事千古流传。
西周牺尊
1967年,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牺尊,通高24厘米、长38厘米,是目前所知西周中期唯一的一件牛形尊。虽鸟、兽等仿生题材青铜器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但该牛尊却独具匠心,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其通体为牛形,体态修长,腹部浑圆,四足匀称有力。牛口吐舌,舌作细流,这种设计既顽皮可爱,还有实用性的考虑。背部的长方形缺口设器盖,臀部设有环与盖环相连。盖钮为站立的一虎,虎体小巧,大头立耳,体躯后缩作扑攫之态。牛的腹部装饰有抽象的卷龙纹和云纹,纹饰构图疏朗,庄重大气,与商晚期繁缛、精细的纹饰风格迥然不同。这件牛形尊的表现手法生动夸张,牛的形象高大强壮,温驯憨厚,与灵巧凶猛的小虎形成鲜明对比。整体造型在不失生物形态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了牛的各个部位实现了酒器的实用功能,使其既实用又美观,体现了当时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
西周牺尊
商代的酒礼器特别发达,种类繁多,样式新颖独特。周人灭商后,统治者总结商人亡国的教训。在《尚书·酒诰》中明确提出,商人是因为饮酒无度导致亡国,严令禁止周人酗酒。所以,西周时期的酒器开始走向衰落,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西周人面牛纹大铜罍
在四川博物院的青铜馆内,陈列着一件反映古蜀文明辉煌灿烂的青铜器代表作——西周人面牛纹大铜罍,通高79厘米、腹径41厘米,于1959年在四川彭县(今彭州市)竹瓦街出土。
西周人面牛纹大铜罍
这件铜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罍盖顶端浮雕成四面人形面容,造型饰纹犹如头上戴冠的人面。盖盘上铸有两两相向的四头跪牛,直口,方唇,高颈,圆腹,下部内收,圈足,颈肩及圈足上各饰弦纹二周。罍双耳为圆雕牛头形,而牛身一分为二饰于肩两侧,两牛尾之间再饰一牛头,腹下另饰一小牛头形耳。所有的牛纹都采用写实的圆雕或高浮雕塑造。从牛角等造型特点看,所饰之牛都有一对弯曲的牛角,当为四川地区耕田的水牛形象。全器除主图外,没有再饰其他纹饰,器身素洁,翠绿亮润,如翠玉一般。整件器物制作精美,简洁大气,是巴蜀青铜器的杰作。
事实上,牛形元素不光盛行在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中,在其他地区也非常受欢迎。古蜀文明、古滇文明中,很多青铜器上都有“牛”元素的身影,足见古人对这一动物的喜爱。
战国立牛球腹铜壶
战国立牛球腹铜壶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高35.5厘米,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为古滇国时期的盛酒器。其器口上有铜鼓形盖,盖顶铸一立牛,憨态可掬。器身为小口长颈,颈部如上小下大的圆管,腹部好像圆球。整器突出了作为财富象征的立牛形象,呈现出灵动多变的美感。
战国立牛球腹铜壶
战国立牛铜杯
战国立牛铜杯同样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高29.4厘米,现藏于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为古滇国时期的酒器。此杯敞口,深壁,腹部向外斜侈,平底圈足,豆形盖上雕铸一立牛。腹上部及圈足各铸有双旋纹、斜方格网纹,盖上铸有竹节纹和孔雀纹。从青铜器上表现饮乐场面的图像来看,此类铜杯是当时专供古滇王室饮酒的器具,造型风格上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战国立牛铜杯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勤奋坚韧、温和忠厚;牛还是财富的象征、祭祀的供品、氏族的图腾。从我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可知,牛的纹饰或造型很早就出现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
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方鼎、河南郑州出土的青铜尊等,都在其显著部位绘有牛首兽面纹;商周时期的酒礼器非常发达,一些墓葬出土过直接以牛为造型的牛形尊与牛形觥等各类酒器。
可以说,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牛的喜爱之情,寄托人们对生产丰收和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并且将牛的这种勤劳忠厚、顽强坚毅的美好品德作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延续数千年。
西周牛首饰四耳簋
西周牛首饰四耳簋于1981年在陕西宝鸡纸坊头1号墓出土,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为西周早期盛食器,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此簋圆形侈口,深腹,高圈足有宽边,四耳分铸,一榫头套合,每耳同垂珥都饰6个牛首。器饰由颈至下腹饰乳钉纹直条纹,圈足则饰龙纹。
簋是祭祀和宴飨活动中盛放谷物的礼器,根据铭文记载就是盛放黍、稷、稻、粱之器。“稷”是古代五谷之一,周人的祖先名“后稷”,对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奉为“农神”。
由于周人重视农业,因此西周的农业经济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经验的增加使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生产有了更快的发展。粮食品种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也增加了,畜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青铜艺术中,周人会格外地偏爱“牛”这一元素。
西周牛首纹簋形器
西周牛首纹簋形器于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江苏南京高淳县(今高淳区),通高15.8厘米、口径长17.8厘米、底径长11.6厘米。
此青铜器椭圆形口,平唇,弧形双耳,深腹,底部有微凸形圈足。腹部由一圈凸弦纹一分为二,上腹部居中饰牛首纹,牛首双角向内弯曲,大角小耳,左右为对称的窃曲纹,下腹部素面,器型具有吴国风格。
西周牛首形提梁卣
西周牛首形提梁卣出土于江苏南京高淳县(今高淳区)下坝,通高19厘米、椭圆形口径14厘米、底径17.5厘米,为盛酒器。
该卣整体为椭圆体,失盖和提梁,直口,束颈,垂腹,圈足外撇,有折边。肩部两侧饰双耳,套接直角牛首形提梁。腹部两侧铸有两条扉棱,状若夔龙。上腹部饰一周夔纹,中间为立体兽面纹,圈足为一组夔龙纹。
卣为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根据金文和相关文献资料得知,青铜卣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
春秋牺尊
春秋牺尊于1923年在山西浑源县城西南李峪村出土,高33.7厘米、长58.7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件牺尊不仅可用作盛酒器,更兼有温酒的功能。其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3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用于盛酒。这个设计是利用中间的容器盛放鬯酒,通过前颈和后背的两个圆口向腹内注入热水来温酒,构思非常精巧。据考古专家考证,原先牛背上的3孔应该有盖,但已经缺失,牛尾也没有了,只留下一个不规则的窟窿。
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兽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最为突出的是,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反映了当时驯化牲畜技术的成熟。此尊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仔细观察为兽面衔两蟠龙,蟠龙的上半身从兽面的头顶伸出,后半身被兽面的双角钩住并向两边延伸。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牛等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造精美。专家认为,这是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模印技术制作的纹饰,大大提高了青铜器制造的生产效率。
战国错金银牺尊
战国错金银牺尊1982年出土于山东临淄商王村,高28.3厘米、长46厘米。此尊整体为一个小牛犊的形象,昂首,竖耳,偶蹄。颈部套有项圈,镶嵌16枚椭圆形银珠,鼓起如铃铛。背部设盖,盖钮为扁嘴长颈的水禽,水禽的颈部反折,喙部紧贴在背上,巧妙的呈现为半环形。牛首和水禽两翅均镶嵌有绿松石,牛的眼球着煤精石,口部左右有错银丝两道,各嵌8枚银质星点,腹部和四足还有以金银丝镶嵌的几何纹。
专家认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在战国时期迎来了第二次高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各种宝石和金属装饰工艺的盛行,使得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炫目多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一[130P]
斝jia
2.15亿的接盘侠,买的是这样的盘子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青铜(一)
古代人用啥喝酒
上海博物馆带我们回到远古年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