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之水

了 解 古 诗 词(一)

——如何三天学会写诗词

那年编撰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古体诗又叫古风,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按字数来讲,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两种句式。近体诗又有绝句和律诗两种格式。所以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有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六言、排律传世作品较少见。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句数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诗中用字的平仄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中间四句还要求对仗

唐代古风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在五言和七言形式运用上,创造了节奏紧凑、优美整齐的近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件大事。它集音节和谐、文字精炼于一体,将此艺术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叙事抒情诗找到了一个极其经典的形式,经久不衰。

许多朋友认为近体诗尤其是律诗很复杂、很深奥,不仅讲究平仄、押韵,中间两联还要对仗,一时之间摸不清头脑。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下面我们从平仄、对仗、韵脚三个方面教研说明一下。

一、平仄

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前两者为“平”,后两者为“仄”。古代的声调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多了“入声”。前两者为“平” ,后三者为“仄”。

比如“医”,阴平。“移”,阳平。二者为平声。

“已”,上声。“易”,去声。“一”,入声。三者为仄声。

初学时对入声会有些头疼,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字,将其归入了其他三类,特别是演化成平声的字,在格律诗中仍然用作仄声,这点要注意区分。入声字多事闭口音,音节较急促,常用的有300余个,如“一、七、八、十、急、识、石、笛、竹、族、逐、读、俗、局、出、舌、得、觉、节、乏、国”,可以多背,熟能生巧。

跟现代汉语有多音字一样,有些字古音会有平仄两种读音,如“望、看、听、醒、忘、过”,可平可仄,相对灵活。

(一)从七律入手,掌握平仄规律

学习格律诗,建议从七律下手,只要弄懂七律,其余的可以类推。七言律诗有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一三五字可以灵活调整平仄,二四六字要求严格,平仄不可调整。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首联出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联、颔联、尾联的末字押韵须用平声字(仄韵诗在后面古风部分单独讲),颈联的末字不押韵须用仄声字。那么律诗的平仄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以那年的一首七律为例。

陶沟又到春耕季,插播秧苗没水填。————首联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峄树芊芊荫北岸,清流缓缓润南田。————颔联(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

                      运河滋溉千倾广,禹益传承万载绵。————颈联(对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自笑满怀金技策,不如农作许霞烟。————尾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

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1.每句的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平仄两两“相间”。每句中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调整。第七字平仄已定,那么第二、四、六字就很“分明”了。2.联与联之间的关系是:上联是平仄平,下联必是仄平仄;反之,上联是仄平仄,下联必是平仄平。这叫“相对”。3.联与联之间的另一个关系:前联的对句跟后联的出句平仄相同,这叫“相粘”。唐代以王维的《渭城曲》为代表的“阳关体”,是指联与联失粘的情况,也叫“折腰体”,在唐代的七绝、七律中失粘的情况有不少,这是唐人“重对不重粘”。宋代以后就变得比较严谨了,较少发生。

现在我们了解七律的平仄规律了吧。假设你写的七律,首句押韵,只要首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确定了,那么全诗的平仄可以依次类推。首句押韵的格律句式有两个类型,首句不押韵的格律句式也有两个类型,那么掌握了这四种句型,写律诗,就不担心平仄问题了吧。

七律的格律,将头两字去掉,就是五律的格律。

将七律一分为二,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七绝的格律。

将五律一分为二,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五绝的格律。

(二)写诗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错误。

首先,要避免“孤平”。所谓孤平,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除了最后一个字外只有一字为平。例如,第三个字如果用了仄声,那么就是孤平。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应当避免。翻遍《全唐诗》,也就找出几首犯孤平的诗。注意,在五言诗“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犯孤平。

其次,要避免“三连平”、“三连仄”。“三连平”“三连仄”说的是句子后三字全平或全仄。后三字为“平平平”、“仄仄仄”的句子,在古风中经常看到,但在格律诗中,应尽量避免。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此别应须各努力(三仄尾),故乡犹恐未同归(对句未救)。”李商隐《流莺》“曾苦伤春不忍听(三仄尾),凤城何处有花枝(对句未救)。”杜甫《咏怀古迹》“怅望千秋一洒泪(三仄尾),萧条异代不同时(对句未救)。”出现这样的大拗,说杜甫、李商隐写诗不懂得格律,这无异于耍流氓,但是为啥故意弄几个拗句,当真无从解释了。我们应该持严谨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诗歌得以发展的正确途径。

最后,说一下“拗句”。不合“正格”的律句,古人称为拗句,意思是拗口的句子。那首让李白登楼看到后都赞叹不已、搁笔作罢的《黄鹤楼》,前四句数个拗句,更像是古风,但诗人崔颢追求的是流畅的意境,不得已出一下轨,与不讲格律不可同日而语。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是五仄的特殊句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一时读来,竟不觉得拗口。无独有偶,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也是五连仄。有人评曰:“古人兴到笔随,偶弄狡狯,竟传诵千古,究竟不可为法”。

轻微的拗句,可救可不救。严重的拗句是需要“救”的。有本句自救、对句相救之说。比如犯了孤平的句子,就要本句自救。还有,例如“羌笛何须柳”“仄仄平平仄平仄”,正格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应平音却出了仄音“怨”,若不本句自救将会出现三连仄,故将第六字改为平音“杨”。第五、六两字互换,这属于拗句中的本句自救。同理,若因第五字应仄音却出了平音,出现三连平,也要本句自救,正格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其变格是“平平仄仄平仄平”,也是将第五、六两字互换。再看《黄鹤楼》的颈联“晴川历历阳树,芳草萋萋鹉洲。”“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正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属于拗句中的对句相救。

(三)律诗的基本句型和口诀

前面讲过,首句押韵的格律句式有两个类型,首句不押韵的格律句式也有两个类型,那么我们用①②③④来代表四种句型:①代表平起仄收,②代表仄起平收,③代表仄起仄收,④代表平起平收。要点有二:一是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确定全诗句式。二是初学者在句式②易犯孤平,句式③易犯三连仄,句式④易犯三连平。

七律的四种句型可以归结为两句口诀:

(平起1)②③④①②③④,或(平起4)①②③④①②③

(仄起3)④①②③④①②,或(仄起2)③④①②③④①

平仄正格如下:

    平起:
    ①平仄仄平平仄或④
    ②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仄仄仄平平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
    ③仄平平平仄仄或②
    ④平仄仄仄平平
    ①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格律,将头两字去掉,就是五律的格律。

我们用❷❸❹来代表四种句型:❸代表平起仄收,❹代表仄起平收,❶代表仄起仄收,❷代表平起平收。要点有二:一是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确定全诗句式。二是初学者句式的一三必论,不论的话就犯孤平,句式不要犯三连仄,句式不要犯三连平。

五律的四种句型可以归结为两句口诀:

(仄起1❷❸❹❷❸❹,或(仄起4❷❸❹❷❸

(平起3❷❸❹,或(平起2❸❹❷❸❹

平仄正格如下:

    仄起:
    ❶仄仄平平仄或
    ❷平平仄仄平
    ❸平平平仄仄
    ❹仄仄仄平平
    ❶仄仄平平仄
    ❷平平仄仄平
    ❸平平平仄仄
    ❹仄仄仄平平
    平起:
    ❸平平平仄仄或
    ❹仄仄仄平平
    ❶仄仄平平仄
    ❷平平仄仄平
    ❸平平平仄仄
    ❹仄仄仄平平
    ❶仄仄平平仄
    ❷平平仄仄平

将七律一分为二,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七绝的格律。

将五律一分为二,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五绝的格律。

七绝和五绝也各有四种句型,包含在七律和五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二、对仗

(一)工对

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出句和对句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对仗要求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名词对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颜色词对颜色词。同样是名词,也分若干小类别,如天文、地理、时令、人体、服饰、动物、植物、,只有同类相对,才算对的工整,称为“工对”。

还是以那年的七律《春种》为例。

其颔联:

出句“峄树芊芊荫北岸”,对句“清流缓缓润南田”。名词“清流”对名词“峄树”,叠词“缓缓”对叠词“芊芊”,使动词“润”对使动词“荫”,方位词“南”对方位词“北”,名词“田”对名词“岸”。

其颈联:

出句“运河滋溉千倾广”,对句“禹益传承万载绵”。人名“禹益”对地名“运河”,动词“传承”对动词“滋溉”,数量词“万载”对数量词“千倾”,状态副词“绵”对状态副词“广”。

(二)在写律诗时,要避免以下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

①词性不同。如:“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热血”与“倾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②平仄未相反。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双音字。

③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④合掌、四平头。

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合掌有三种情况: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比如“皆、尽”、“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典故含义一样或相近。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但含义均是思乡。还有,“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也都是合掌。

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连用四地名,非律诗所宜。“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如一诗中间两联:“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

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三)对仗的其他种类

对仗比较讲究,除了工对,还有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本句自对、隔句相对等等。对仗是格律诗特有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语言魅力,展现了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①正对。所谓正对,即指上下联各从一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使之相互补充。如:1、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2、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崔涂《孤雁》)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②反对。所谓反对,即指上下联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使之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如: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③串对。也称流水对,即指上下联有因果、条件等关系。只有两联合在一起意义才完整。如: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④扇面对。所谓扇面对,即曲词中长短句相对,按《驻马听》曲牌要求,需要使用鼎足对。如:1、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白朴[双调]《驻马听》)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⑤扇面对。还有一种扇面对,即三句结构相同的语句并列,构成对仗。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如:1、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首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中吕]《卖花声》)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登楼北望思王粲,高卧东山忆谢安,闷来长铗为谁弹?(张可久《卖花声·客况》)

⑥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词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为对仗,叫借对。如:1、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这里行李并不是桃李的,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的意义来与茅草字作对仗。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这里牺牲可作名词,为古代的祭祀,和名词日月对仗。

    对初学者来讲,没啥捷径,要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可慢慢体会、慢慢积累。

三、韵脚

(一)平水韵

隋朝陆法言编写的《切韵》,是唐人所用的韵书,是韵书的鼻祖。南宋末期,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人将此书称为“平水韵”。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把平水韵的107韵部改为106韵部。这就是流传至今的106部平水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流传甚广。

我们依照众所周知的平水韵来讨论格律。

平水韵与现代汉语新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将汉字进行了改革和规范,又加上古今发音的不同,好多现在不押韵的字,平水韵里属同一韵部,如“来”和“回”;更多的是现在押韵的字,在平水韵里不属于一个韵部,如“东”和“冬”、“真”和“文”、“庚”和“蒸”分属于两个韵部“萧”、“肴”、“豪”分属三个韵部,“寒”“删”“先”“覃”“盐”“咸”分属六个韵部,不同韵部的字在平水韵里不能通押。

作律诗用韵要求全首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二)写诗要注意尽量克服以下几点:

    ①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

    ②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

    ③凑韵: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

    ④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⑤重韵: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

    ⑥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同属阳韵,''''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

    ⑦挤韵: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的忌讳之一。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

    ⑧撞韵: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尾音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样影响声律之美。

    ⑨倒韵:把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

    ⑩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⑪三阴平韵: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三)韵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建议进行格律改革。格律是应该做些微调,这方面古人已做了一些突破,如三江七阳可以通押。能否像词韵一样,将十五删与一先通押,很值得商榷。

还有所谓的“孤雁体”,就是将词韵的邻韵通押在诗韵里进行了突破。事实上,这些突破的背后,往往隐含着知识的欠缺和技术的匮乏。汉语里同义词、近义词相当多,同一意思完全可以用平仄相反的词来表达。如果词汇严重匮乏,自然无法适应格律的要求。

格律是古人几百年的经验的结晶,它使得诗词在歌唱时优美动听,在朗读时抑扬顿挫。所以,即使乐谱失传,歌词仍然可以流传至今。有些现代歌词,虽然歌唱时很动听,但是一旦用来朗读,顿时觉得拗口——正是因为没有了格律的缘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格律传承了一千五百多年了,若因最近100年才兴起的白话文运动,就对诗词格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未必是一件发扬光大的事情。毕竟,诗词格律已经成为文人墨客跟古人穿越时空进行文学交流和唱和的“工具”了。若失此,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将大打折扣,这也就是我很少使用新韵的原因。之所以喜旧厌新,实在是因为把它看作是体会古人诗词意境的通道。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借鉴,并从这些诗歌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写作技巧、民族形式等方面,吸取有益的营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天学会写诗词
骏言说诗:格律知识入门篇(20)七言律诗的篇章格式
【原创】格律诗口诀三十八句注解
古典诗歌写作基本常识
诗歌探索:换韵格律诗
近体诗词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