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学论语#13.17【2017-5-30】


#每日学论语#13.17

【原文】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地方长官,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见到小利。欲速则不达,只见小利难成大事。”

【微言微感】

子夏这个人,按今天的说法,应该是创新型人才。他不喜欢泥古不化,社会在进步,现实在改变,何必要恢复到古时候呢?

这一点和孔子、曾参、颜回是不一样的。

孔门正统,一直崇实尧舜圣君,一直在想如何恢复“周公之礼”。儒家正统,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老百姓更多的是德治教化 而子夏更重视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考虑教育他们。

于是孔子之后,子夏和曾子发生争议,就到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设馆收徒讲学。子夏学习儒家,但是善于和生活实际结合,与时俱进,所以培养出了一大批改革人才:主持“吴起变法”的吴起是子夏学生,主持“李悝变法”的李锂是子夏学生,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厘也曾经是子夏学生,《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是子夏学生,甚至称霸一时的魏文侯也曾经是子夏学生。

孔子今天对子夏的教诲,是针对子夏喜欢标新立异的性格,怕他太急功近利了,怕他过于斤斤计较小事,针对他的情况提出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有道理吗?

我们发现,不同的人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完全不同,没有标准答案,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孔子的每一次回答问政,都是根据在哪里行政,什么人行政,具体形势下行政,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针对的是鲁哀公的不能担当惠民,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和权力。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针对的是季康子专权乱政,经常违礼僭越,无视王权,胡作非为。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针对的是齐国乱政,齐景公的哥哥是齐庄公,勾引大臣崔杼的妻子,被崔杼借机杀害,杀了哥哥,扶持弟弟做傀儡,就是齐景公。还在幼年的齐景公虽然幸运的继承了哥哥的君位,却完全没有能力掌控大局,面对日益做大的各大世卿臣子,景公显得是那么无助,只能战战兢兢,唯命是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因为子张多才,但是

孤僻偏激,孔子希望他稳当一些,忠诚一些。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是因为子路性子急,听风就是雨,不能先思考,先尝试,一激动就是”干了!“”算了!“所以,孔子给他提出”为政三原则“,是单独给子路开的药方。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知道子贡长袖善舞,为政一方很容易发展经济,造福百姓,但是”民信“容易忽视,所以就特别强调子贡为政,要重视百姓教化,扬长补短。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这是因为叶地位置特殊,处于楚国北端,刚刚归附楚国,提高百姓的幸福感、满足感至关重要。

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确实高明之至。

关于“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想分享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

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

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

第二个故事:

说有个叫周容的人,有一年冬天,他带了一个小书童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

他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二里路。

他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

什么意思?这不是在戏弄人吗?周容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就催促小书童快走。结果,走得太慌张,一不小心,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匆忙收拾捆扎图书,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

生活中,类似这种欲速不达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教育是不是这样?胎教、幼教、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搞得人心惶惶。每一个家长都在抢跑,幼儿园学习小学的,小学学习中学的,中学学习大学的……恨不得孩子生下来就能考上清华北大。报各种各样的奥数班、辅导班、特长班……目的只有一个,打败周围所有同学,在独木桥冲在最前面。

但是,慢慢我们发现,鸡鸭鹅猪快速催生,本该半年或者一年长成,变成几十天就出栏了,鸡还是一只鸡,但是鸡的味道没有了;猪还是一头猪,猪肉的口感不存在了。

教育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摧残了孩子,培养了孩子对学习的仇视,到了大学,该研究学习的时候,却无所事事了。走出校门,便再也不愿意读书学习了。

”见小利则不成大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假虞灭虢”的故事了。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汉语成语故事。

大致意思是: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好通过虞国国境把虢国灭掉。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国国君见到美玉和宝马,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宫之奇不同意虞公的意见,虞公不听。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但是,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眼睛被小恩小惠迷惑,心被小利小事给诱惑,忘记了远方的大道怎么可能走得远?

孔子告诫子夏的,子夏牢记在心,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得以践行,所以才能培养了一大批举足轻重的人才,把儒家学说和现实生活接轨,把孔子的学说富裕了新的能量,让儒学不仅能修身,更是治世良药,把儒学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公问政|《论语》没有那么难
什么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新解13;17
【儒】论语·子路篇(17)成大事的为政者必定抓教育
【第327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7章》孔子答子夏问政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3.1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