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桑塔格 |我们生活在一个每种理想皆被体验为终结的时代



苏珊.桑塔格阅读计划之《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著 程巍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阅读者:大珊君

 


━━━━━━━━━━━


作者简介


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本文是'欧洲文艺评论第五期人文经典阅读计划'读者来稿。


━━━━━━━━━━━



读后感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杂志主编感慨说,中国缺乏独立设计师,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追求抽象复杂的教育体系以及每个人生活在其中的毫无文化底蕴的城市规划,最终使得我们的设计师灵感单薄,似乎并不该感到意外。


可见人类,尤其是普通人类,所思所感是多么依赖于外部环境。


而在今天这个处处强调技术和效率的时代,强调一朵花的复杂精妙或许并不亚于黎曼猜想,显然不合时宜。而在我看来,桑塔格所做的,正是尽文字所能,去破除长久以来由现代社会反复灌输给我们的一些天经地义的傻瓜式公理,重新定义现代教育背景下“不甚重要的”、难以被语言体系囊括的,本应该属于人类的丰饶感受力。


这种偏哲学意味的思考在《论“坎普”》一文中尤其明显。维特根斯坦有“语言是思维的边界”这样的论断,足见范式语言习惯带给人类思维模式的巨大局限。桑塔格也正是洞见了一旦被纳入现行语言体系,就会被纳入“内容至上”、“阐释至上”的思维定式,因此反复强调“坎普”是不能被写出来的。而此文对传统语言习惯的冒犯和挑战,在试图解释坎普的同时演绎坎普,心思可谓绝妙。


进化论如此强力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以至于所有的学习都只能遵循同样的进阶体系。大量的阅读,理解,记忆,归纳,再创新,永远按部就班朝着知识体系标明的下一步台阶发起冲击。但这是否就是我们获得知识、抵达真相的唯一途径?如果答案是确定的,那么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为什么来得那么早?我们是否可以依靠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感受力,寻找其他的与自然沟通的途径?桑塔格探讨的这些问题不仅是鼓励艺术在新领域的拓展,更难得的是,它是生长于内容核心的思想模式之上的反内容,其本身所代表的思考力度,已经近乎于“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而这种针对麻痹的怀疑和思考,也正是哲学与艺术虽不讨喜却真正具有价值的所在。

 




━━━━━━━━━━━



摘录



1


如今,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透明是指体验事物自身的那种明晰,或体验事物之本来面目的那种明晰。这正是诸如布勒松、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和雷诺阿的《游戏规则》一类作品的伟大之处。



 2

曾几何时(例如,对但丁来说),为使艺术作品能够在不同层面上被体验而对艺术作品进行谋篇布局,想必是一种革命性、创造性的举措。现在它不再是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了。它只不过强化了作为现代生活主要苦恼的那种冗余原则。



 
3


曾几何时(高级艺术稀缺的时代),阐释艺术作品,想必是一个革命性、创造性的举措。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现在需要的决不是进一步将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更糟)将艺术同化于文化。


4


阐释视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为理所当然之物而不予重视,并从这一点出发。现在,这种体验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耳闻目睹的艺术作品的纯粹复制吧,我们的感官本来就遭受着城市环境的彼此冲突的趣味、气息和景象的轰炸,现在又添上了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基于过剩、基于过度生产的文化;其结果是,我们感性体验中的那种敏锐感正在逐步丧失。现代生活的所有状况——其物质的丰饶、其拥挤不堪——纠合在一起,钝化了我们的感觉功能。要确立批评家的任务,必须根据我们自身的感觉、我们自身的感知力(而不是另一个时代的感觉和感知力)的状况。



5


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

  


6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品中去发现最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7

现今所有艺术批评的目标,是应该使艺术品——以及,以此类推,我们自身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8


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



9


艺术如今是一种新的工具,一种用来改造意识,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的工具。



10

科学文化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其说是冲突,不如说是某种新的具有潜在一致性的感受力的创造。



11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乏味这种东西。乏味只是某一类气馁感的别名而已。



12


真诚也有可能是浅薄平庸和思想狭隘。



13


我们生活在一个每种理想皆被体验为终结——更确切地说,已越过终结点——的时代,因此也是文化终结的时代:如果没有利他主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珊·桑塔格:关于“坎普”的札记
受难的疯子,还是伟大的艺术家
苏珊只是走得更远了
你「妖气」这么重,不过…我喜欢
阐释几乎不可阐释的苏珊·桑塔格——利兰·波格访谈录
浅识苏珊·桑塔格《关于“坎普”的札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