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曾还被指认是赝品,现竟是国之重宝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还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的人,是上海博物馆的明清古画鉴定专家、墨拓大师万育仁。

《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戚朋友的近况。草书,麻纸本,7行,58字。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文革”中,抄家之风大兴,将“牛鬼蛇神”家中的文物,或焚烧,或上交。为之,上海专门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组,对抄家得来的文物书画,逐个鉴定清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万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馆参加,为书画鉴定把关。

万育仁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纵23厘米、横26厘米的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 签,在绢签的下角,有朱文双龙圆形骑缝印,有“御书”葫芦骑缝印,有“政和”、“宣和”骑缝印,拖尾中间还押着“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大印。除宋徽宗的题签 和印外,还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墨印及“内合同印”朱文大印。凭万育仁多年书画鉴定的经验,他确定此卷非等闲之书卷。

再打开内页,只见58字七行草书 历历在目:“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艰!想行复来。修龄来径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内容主要是回答来书所问。帖中提及三人,一为修龄,乃王羲之从兄弟;二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当是名士谢安。帖中文 字多使用中锋运笔,字体连贯流畅,丰肌秀骨;体势超逸优游,灵动绰约。

最初,这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了解了《上虞帖》的辛酸历程,突然明白是金子到哪都是会发光的,有时间一定要去上海博物馆拜访这个金子,下次出门旅行也多长心眼,看到不认识不知道得东西多问多查,万一也是块“金子”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国宝,竟是王羲之说肚子痛!
被误判为赝品的字画,差点被扔进垃圾堆,6年之后才被认定为国宝
从废纸篓里拾到的国宝!
垃圾堆里一张废纸,竟是王羲之的“告病条”
一件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王羲之墨迹《上虞帖》!
1972年的一天,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