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足文本 感悟语言 积累迁移

教学资料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年级各单元备课参考

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要训练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发现语言表达的角度,如《草原》运用修辞的方法,《白杨》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等。

第二单元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策略例谈:(第一单元)

一、整体入手,板块教学。

二、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体会优美语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案例1:《草原》教学结构

1、你印象中的草原是怎么样的?

2、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3、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语段:“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讨论:课文主要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案例2:《白杨》教学片断

1、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自由读——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演示图片,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拔的白杨。请同学们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3、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像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4、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5、背诵积累。

6、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读读,说说你的理解。

教学策略例谈:(第二单元)

一、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丰富语言积累,描绘自己的童年的生活。

案例1:《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想

一课书到整本书。本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城南旧事》一书的出版后序,教学时若割裂与《城南旧事》的联系,教学内容显然是孤立的。只有将其置于《城南旧事》这一创作背景中,学生才有可能更逼近作者的童年生活,对文章情感的体悟更周全。教学中链接林海音在《苦念北平》中的一段话:“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引导孩子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对被北平、对童年思念之“苦”,而后引出《城南旧事》一书。在舒缓的音乐中,书的目录一行行呈现,孩子们轻轻地读着目录,仿佛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走进了那些童年往事。课后,所教学的班级中竟有许多学生去阅读了《城南旧事》一书,显然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实现了由一篇课文带出一本书的超值阅读。

案例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片断

“聚焦”“呆”字,整合延展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

1、阅读文本,知晓“呆”的内容

教学中,直接沿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这是语文认知层面的要求。只有“初知”才能“深悟”,显然这一过程是必要的。

2、多种素材,丰富“呆”的理解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比划“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让文章中小英子的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让学生明白正因为这是一个小小的孩子,才可能会有下文看“呆”的表现;而后补充“英子看小油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英子看得投入,为下文“呆”的理解蓄势作铺垫;再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子从看“小鸡”到看大“骆驼”的表现差异,延展看“呆”的情感体验;最后,让学生通过表演,直观演绎看“呆”的样子,丰富对“呆”的理解。

3、对比体验,升华“呆”的内涵

教学中,再次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一对近义词“呆”和“傻”分别出现的语段中读出内涵的不同,使他们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可爱,读懂作者对童年的追忆,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三四单元

第三组、第四组学习内容还是以专题的方式组织学习单元,任务驱动、强调整体、凸现个性、文体形式多样、语言色彩鲜明是这两个学习单元的显著特点,而文体形式多样、语言色彩鲜明又是这两个学习单元与本册其他学习单元之间的最大不同点。

第三组 语言的艺术

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语文学科本身就涵盖了大量的语言方面的内容,但是将语言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来学习是这套教材编排中的第一次,可见编者对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一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

根据这组课文的编排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理解感悟语言

(一)文言的理解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古今异义、表达习惯不同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也是学生阅读理解这篇课文,体会人物语言机智幽默的难点,但相对同类型文本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是打开文言文殿堂的敲门砖。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些方法理解文言:

①阅读注释法(如对“甚、惠、诣、乃、曰、未”等词的理解);

②参考资料法(如阅读《词语手册》、查字典、翻阅工具书等帮助理解);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如“未设果”可以通过阅读上下文理解是“杨氏之子”为“君平”设果)。

案例1《杨氏之子》教学片断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说说整句话的意思。“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的?【阅读注释的方法学生很有可能已经会用,在此处要明确要予以强调,这是最常用方法、最简单方法。】

2)你还能用这个方法读懂哪些词句呢?

2、为设果,果有杨梅。

1)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此处,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2)你还能用这个方法读懂哪些词句呢?

3、读懂文言文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此处对查找资料、运用典故理解等方法只是稍作介绍】

理解语言是为了进一步体会语言,体会语言的艺术特点。如《杨氏之子》中那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对“此是君家果”以否定的方式委婉的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怎么就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教学中,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再深入体会这句话机智幽默、得体恰当,体会语言的精妙。

案例2《杨氏之子》教学片断

1、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应答孔君平的话?(适当交流)

2、让我们来看看杨氏之子是怎么回答的?(幻灯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读。)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哪些词语你不懂?(应声、未、闻、夫子)

2)“未闻”是怎样的语气?“夫子”是怎样的称呼?

【从“未闻”“夫子”中体会遣词造句的恰当得体】

3)孔君平听了会怎么想?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有什么启发?(要尊重交流对象,用词要得体)

4、杨氏之子的回答言语很巧妙,反映很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那么你能将“严禁践踏草坪”这句提示语写得更温馨更富有情趣些吗?(幻灯出示提示语)

5、提示语交流。

6、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富有情趣的能打动你的心的提示语呢?可以记录在“小练笔”中,也可以自己写几则。

【此处很巧妙地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尽在其中】

语言的学习光是有内化的过程是不够的,还要有模仿和运用。这个单元第一课就安排了这册教材中的唯一一个小综合“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目的就是在感受的同时模仿和运用。在案例2中,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并行不悖,并且这两种学习活动要始终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

(二)经典语段的理解感悟

《晏子使楚》一课故事性强,用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是它的显著特点,主干就是三次对答。三次交锋中晏子的语言从逻辑上看是典型的三段论,“条件1……,条件2……,结论……”这样的表述方式是本课语言理解感悟的重点。

案例4《晏子使楚》教学片断

1、你是怎么理解“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

理解晏子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方法: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那么____。

2、如果你是楚王,听了晏子的这段话会怎么想?

3、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感受到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话言辞缜密有条理,善于辞令,机智果敢)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三次对答的教学从扶到放,在此处先教一个学习的方法】

5、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能让你有这样的感受?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另两个小故事。

6、按三段论形式出现三句话寻找特点: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那么____。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了强盗,因为____。

7、从这三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在归纳中发现语言特点,在三句话整体读中体会晏子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二、文体互换中运用语言

剧本有它独特的情境,独特的表达方式,如一个场景之前只有简单的环境描述,人物对话是常态下最自然的口语,说话之前也只有简单的神态、动作提示(即旁白)。主观上的心理活动、作者态度等阅读空间都由读者自己去填补。相声的语言基本是以口语为主,说唱做演结合,风格幽默,浅显易懂。如《半截蜡烛》中我们应先让学生体会剧本特点,例如:

案例5《半截蜡烛》教学片断

观看二战影像资料中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机智的回答、巧妙的语言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有时还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甚至决定战争的结局,这篇课文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但是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很多不同,快速浏览超出不同点。

1)交流不同点,引出剧本的概念。

㈠强调关注时间、地点、人物的介绍,小括号、中括号内的语言与以前课文的区别。尤其是中括号与中括号之间表示一个场景。

㈡强调表演时与阅读时不一样,这些不同点是不用读的,人物名字也是不用读的。

2)教师表演朗读第一个场景。

3)学学老师的方法、运用说话的语调表演朗读第一个场景。

3、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为了更好地比较体裁差别,可以在学完剧本后模仿剧本的写法进行创作。比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人物对话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就可以将它改写成剧本演一演。反之,也可以将剧本《半截蜡烛》改写成一般叙事文体、小故事等。

在单元习作中还需注意到的是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而定,感情要真实。在教学中,首先为学生提供一篇范例,对发言稿的格式做适当的讲解,其次为学生创设发言的具体情境。

第二组 他们让我感动

第四组的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包括《再见了,亲人》和《桥》这两篇精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这两篇略读课文和一次“口语交际·习作”和一次“回顾·拓展”。

这组课文中那些令人感动的情感、品质,都是建立在对崇高理想和事业的不断追求中的,这种感动相对以往那些课文中的那些感动在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上更为自觉更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体会思想感情

《金色的鱼钩》中的长征,《再见了,亲人》中的抗美援朝战争,《桥》中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梦想的力量》中赚钱筹款的经历,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思想感情上也容易产生多元冲突。所以,在这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就有必要注意。

如何缩短学生认识与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上的差距。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

案例7《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

1、“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文中的“雪”指什么?“炭”指什么?(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送来打糕)

2、文中大娘是怎样“雪中送炭”的?(幻灯出示“雪中送炭”相关语句,研读“带、顶、冒、穿、送”)

3、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送去了……送去了……送去了……),此时战士们心中是多么……(多么……多么……多么……)

【从“雪中送炭”中悟情】

4、有感情地读句子。

5、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还会发生哪些“雪中送炭”的事?

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是“雪中送炭”?

6、小结“雪中送炭”的含义。

【将“雪中送炭”中所悟到的情迁移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仔细研读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的细节,在拓展运用中深入挖掘、深入理解“雪中送炭”的内涵是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塑造形象、激发情感,学生自然能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对大娘的感激之情和大娘对志愿军战士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二)补充背景资料,如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展示图片、阅读背景资料等。《金色的鱼钩》就可以提供长征的文字、图片,观看过草地视频,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三)利用情感的生发点体会崇高精神、革命传统,像《再见了,亲人》中“雪中送炭”、“失去唯一的亲人”、“舍身救老王”等情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嚼草根和吃鱼骨头的细节描写,《桥》中老汉的“推”的动作等。

案例8《桥》的教学片断

1、抓住“推”字设置情感冲突:

1)找找描写老汉动作的词语: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为什么?

2)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矛盾,多么令人费解啊!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3)谈谈感受(结局太出人意料了,父爱太伟大了,老汉实在太了不起了等等)

4)将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自己练读。

2、抓住“关系”设置情感冲突:

如果这个小伙子不是老汉的儿子,他还会“揪”,还会“推”吗?

全文虽没用一个字来抒情议论,但经过两次情感冲突,学生不但深刻地体会了老汉在生死危急关头所展现出来的“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岸形象,在脑海中更刻下了慈爱的父亲的形象。

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教版新教材中安排过很多以关爱、感动为主题的学习单元,那么这次的“他们让我感动”和以往的这类主题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作为第三学段的教材,我们要以怎样的眼光去看这类课文呢?面对第三学段的孩子,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教学这类课文呢?我以为,光是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已远远不够了,更要考虑的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这种感受传递给读者的,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如何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再见了,亲人》在表达方式上很有特点,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满含恳求意愿的语气开头,中间是送别的情景和对往昔的追忆,最后都是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结尾,叙事抒情相互交织,情感强烈语言感人。《金色的鱼钩》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尤其是老班长嚼草根和吃鱼骨头的细节描写更让我们唏嘘不已。《桥》中设置了悬念,在故事结尾才让读者知晓“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是父与子,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案例9《桥》教学片断

1、读课文14到23自然段,再将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小伙子”换成“儿子”读一读,给你什么感受?

2、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课文这样的结尾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不求使用,但必须要能领悟这种表达技巧所造成的效果】

3、确实,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又震撼人心,更震撼人心的是老汉的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形象。设置悬念往往能冲击读者的心灵,发人深思,是一种很有效的表达技巧。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最终还是为模仿与运用。

1)模仿

《再见了,亲人》一课从头到尾都是以志愿军战士的视角来叙事,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来抒情,通过研读,学生明白“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是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相互的情感。这就为学生阅读留下了驰骋拓展的空间,可以模仿、运用文中前三个段落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的视角来叙志愿军战士的事,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来抒对志愿军战士的情,实现语言训练的迁移、内华和运用。

2)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注意了表达方法的学习,就可以在“交流平台”中对这组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进行提炼:“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之中;有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口语交际·习作四”中的习作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不但要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也要强调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实际教学中,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会产生这样一对矛盾:如果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允许写听到、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事,要么出现抄袭的嫌疑,要么就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如果限定写经历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学生又觉得无事可以,或者觉得事小写不具体。针对这个矛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所限,在习作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尽量在生活小事中

寻找感动人的细节,在平淡中见真情。

②可以在《金色的鱼钩》一文的教学中提醒学生关注细节,学写细节,并布置观察任务:留意周围感动人的小事情。

五六单元

强调整体、主题阅读、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学习搜集与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是这两个学习单元的编排特点,而单元主题教学,语文实践活动又是这两个学习单元与本册其他学习单元之间的最大不同点。

教学策略例谈:(第五单元)

一、整体入手,前后勾连,彰显单元主题

二、关注细节,加深对文本的品读感悟

三、与原著对照,架设初中、小学文言文学习衔接的桥梁

四、借助班级读书会,实现课内、课外的融合

案例1《将相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案例2《草船借箭》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关于材料内容

第一组材料:“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和《把握自己——“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

第二组材料:“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二 基于不同的学习任务编排的

第一组 :

(1)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有哪些途径,与以前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2)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

(3) 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 。

第二组:“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里其实就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性报告”的方法指导。

从这两组阅读材料的组成来看

第一组 :有故事、说明文、演讲稿等

第二组:两篇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一组 :其实不是让学生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章里的内容,或者是借该选文学习文章里所讲的内容,或者是受到文章里所讲内容的启发,去从事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学习活动。

第二组:具有代表性的两篇不同类型的研究性报告,给学生提供研究性报告的样本,了解研究性报告的基本特点,并尝试着自己写。

教学策略例谈

(一)放手自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自主选择主题。

2、自主策划活动并制定计划。

3、自主开展活动。

4、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二)分工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作交流互补。

2、合作完成任务。

3、共享社会资源。

4、处理好合作与分工的关系。

(三)处理信息,提升探究的水平

1、在分析与综合中探究。

2、在比较中探究。

3、处理好探究的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七八单元

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进一步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通过阅读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怎样把风情景物写具体。积累优美的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人物描写一组》,每个片断篇幅短小,易于阅读,便于借鉴,而它形成的合力──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难以及的。

教学策略例谈:(第七单元)

一、发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现象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二、抓住细节,感受人物特点。

三、整合迁移,学写人物特点。

语言特色: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摔跤时动作描写: 通过“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运用,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

摔跤时心理描写:“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勾他的腿”

《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案例1《临死前的严监生》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

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头摇了两三摇、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闭着眼摇头,手只是指着不动。)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案例2《“风辣子”初见林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1、“真”去掉有什么不同?(说明之前曾怀疑过,流露出对黛玉美貌的惊叹。)

2、从“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相见恨晚之意。)

3、你能明白“凤辣子”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4、最后“凤辣子”为什么又要转喜为悲?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因为她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

案例3:读写结合

1、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你对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刻,作者是怎样把她写得活灵活现的?

2)总结人物描写方法。

2、拓展阅读,强化写法

1)以小组为单位,选出课前阅读的四个人物片断描写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说说他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生讨论,汇报。

3、游戏拓展,反向强化
以《水浒传》中的人物描写为谜面,猜出谜底是《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

只见人丛里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李逵)          

引导归纳人物写法:从人物的外貌和动作,还有斧头,都是李逵的特点。

……道:‘有何难哉!’便拈弓搭箭,纵马向前,望着影中只一箭,不端不正,恰好把那碗红灯射将下来。”(花荣)

引导归纳人物写法:从动作和语言上可以看出箭术高超的人物特点。

听了大惊道:‘这三十馀岁的正是陆虞侯!那泼贱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见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林冲)

引导归纳人物写法:从人物的语言上可以看出这人和陆虞侯有深仇大恨。

4、课堂练笔 ,迁移写法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人陪伴我们慢慢长大,父母、老师、同学……这些人很值得我们记录下来。请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你最想记录的一个人。写出他(她)的特点,字数150字左右。"

   

教学策略例谈:(第八单元)

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借鉴学生已有的学习写景状物课文的阅读经验,提高自学能力。

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威尼斯的小艇》

把握高年级阅读和作文教学的特点

阅读教学

一、加强整体把握,板块推进教学。

二、发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现象。

三、捕捉生发点,理解感悟语言。

四、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语言。

作文教学

一、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写作兴趣。

二、注重教学规范,培养写作习惯。

三、充分用好教材,读写结合。

四、加强习作评价,学会欣赏。

作文教学具体策略:

注重教学规范 培养写作习惯

▲作文批改的教学规范

面批 符号 评语 期限

▲培养习作习惯的教学规范

留心观察的习惯(前提)

自觉积累的习惯(无米可炊 有米难炊)

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积累

构思提炼的习惯(想清楚再写)

主动修改的习惯

几次小练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上第一单元 用心画像(14课时的教学目标流程与经典课例--刘俊祥)【转载】
瞄准“写人”习作要素 ,发挥“范本”服务功能
说课诊所之单元说课案例评析
名师设计 |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让文体意识擦亮语文的星空——我的语文教学探索 罗才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