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正定隆兴寺看唐宋至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

GIF来源:一条视频

八月,艺旅开展了“营造中国—— 木头里的智慧” 古建专题系列课程。上周日,随着在真如寺的活动结束,上海的讲座和走读将暂且告一段落。

同日,我们还邀请了人气颇高的古建专家周淼老师在杭州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讲座,给未能去达上海的朋友们上了一章“古建番外篇”。

(下文梳理了老师部分讲座要点,未能到现场的朋友们可参考)



-  演讲嘉宾   -

周淼 老师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筑系教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

研究方向为建筑考古学、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史

在《建筑学报》、《文物》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讲座现场   -




-  内容回顾   -

层叠·退化·交融

从正定隆兴寺看唐宋至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

错过了铁路枢纽的正定

时间退回到1898年,政府间的一纸合约将“正太铁路”的东端起点从“正定”南迁了十几千米至今日的石家庄。于是,原本隶属于正定下的小村石家庄逐渐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京汉、京广铁路在此交汇,石家庄一不小心成为了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政治经济中心,更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为了减少跨河造桥的工程量,铁路站点从正定挪到了石家庄

而南临滹沱河,西控太行山,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的古城正定,只能遗憾地被新时代抛在了身后,从”正定府”降级成了的“正定县”。错过了“城市枢纽”的正定,却也得以让历朝历代的古迹仍有容身之所。如同另一侧”闭塞“的山西,倒是成了古建爱好者的必去之地。

除了后文提及的隆兴寺外,正定四塔:开元寺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 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以及其文庙和城墙都都是正定的“宝贝”。

    ↓ 上个世纪初的老照片与今对比 ↓

依次为:广惠寺华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开元寺须弥塔


    ↓ 正定独特的瓮城结构 ↓

为何必看隆兴寺?

正如讲座标题所暗示,正定的隆兴寺内遗留着唐宋至明清乃至近代中国建筑的痕迹。走一回隆兴寺,朝代更替间建筑里文化艺术的“层叠、退化、交融”在对比中尽显无疑。

隆兴寺平面图
从康熙年间遗留下来的隆兴寺旧有平面图,可以看到隆兴寺如同很多皇家建筑制式,以中轴线纵向延伸,左右对称。(从康熙年间的平面图内,我们尚能看到部分建筑的原有制式)
康熙年间的隆兴寺院图

走入隆兴寺

01.【清】天王殿

典型的明清皇家风格下隐藏的“宋风”

聚合风水的八字照壁,灰瓦为主搭配绿剪边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红墙拱圈门,再加之康熙皇帝手书的金字牌匾“敕建隆兴寺“,稍有些古建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其是典型的明清建筑。

天王殿正面照片

(两边八字照壁常见于明清,有“聚气”的风水之意)

但一瞥到檐下那“大斗拱”, 便知其不一般,如此大的尺度是唐宋时期才有的”材“。将材分为11等的清代,其最大尺度的木料充其量也只是宋代八等材制式中偏低等级的木料。

 天王殿檐下斗拱

充满装饰性的明清青绿小斗拱VS宋朝大斗拱 


 天王殿转角斗拱

栌斗直接坐于柱头之上,也非明清的做法,更似宋初过渡时期的做法

如今天王殿(也用作山门)内标配着弥勒和四大天王的形式也是元代藏传佛教传入后,明清沿袭的改变,若真要还原宋代的山门形式,得从蓟县的独乐寺山门中去寻了。

 蓟县独乐寺的辽代山门

 辽代山门形制,门实则居于殿中间,前后各有一对金刚守卫

02.【宋】
大觉六师殿(遗址) 

从老照片中寻找昔日模样

大觉六师殿也于宋朝始建,历代重修,如今却坍圮得只剩一些台基和柱础的遗址。借由日本学者在1907年拍摄的老照片,隐约可见一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六间的大殿。而这种在“佛教建筑中顶了天的极限”规格,我们尚能透过辽宁义县奉国寺窥见一斑。

大觉六师殿遗址VS上世纪初拍摄的照片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当然对专业人士来说,剩余的柱础结构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部分。周淼老师也分享了他觉得颇为重要的一点  “为了增加礼佛空间而特有的移柱法曾被认为是辽金木构中的创新,在此也有所发现,可能意味着这一技艺在唐宋或已普及。“

(小编题外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所谓技艺在哪个朝代发明或许无关紧要,但对于研究古建的老师们来说,一个结构的差异,却足以成为影响后世建筑的重要节点,这或许是得钻入古建中才能理解的兴奋点)

03.【宋】
摩尼殿

从摩尼殿谈宋代审美

摩尼殿作为宋代遗留下来独一无二的“四面抱厦“建筑,在古建圈内也是鼎鼎有名。四面伸出歇山抱厦,俯视而上或在模仿佛教中曼陀罗的坛城。

*抱厦:建筑术语,清以前叫“龟头屋”,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

左为摩尼殿剖面图,右为唐卡中曼陀罗道场

 这种在两宋风行一时的“龟头屋“建筑方式,宋画当中也有不少描绘。

(宋) 滕王阁图 ;  (宋)  闸口盘车图

实物遗存中,便只能借助明代的万荣东岳庙飞云楼来自行想象了。
 

万荣东岳庙飞云楼

且摩尼寺部分报厦的斗拱更采用了一些“45°的斜拱”形式,无关受力,似乎是以“莲花造型”在象征着佛教中的极乐世界。斜拱的使用多被仍为是辽金特有,所以之前也有人认为摩尼殿为金构,直到1980年大修时,人们在殿中斗栱上发现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的墨书题记,才证明斜栱并非是北方辽金的特例。

从摩尼殿的建筑来看,宋代将建筑的”美学“玩得很溜,多样化的屋体组合,颇有层次感的屋檐,保有美观和承力功能的斗拱,都在宋朝达到了极致。

提及此,周淼老师也道来了“为何宋代建筑如此重要的原因”。

撇开其建筑的稀缺性来说,宋代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四千年文明中也到达了一个高峰。先秦至秦汉的文化经历南北朝并未沉淀太多。而盛世唐朝,经过之前的五胡乱华,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融合了各种西域、外来元素的文化。

而宋,便是基于唐的基础发展而来,逐渐将艺术、文化进行沉淀、内化和升华,从而达到了一个巅峰。至少,近一千年以来,中国的建筑风格在宋代大致定性,并且被后来的元明清所承袭。

摩尼殿内的悬塑倒坐观音(明代)
04.【清】戒 坛 

朝代叠压的范本

三重檐的戒坛(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实则是个单层建筑。

除了里面那尊明代的铜铸双面佛外,这个戒坛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同时具有三个朝代的明显遗存。戒坛最下层的石基极可能是隋代龙藏寺舍利塔的台基,而上面两层有些“束腰”特征的却为宋代台基,最上的木结构部分则为清代乾隆年间修筑而成。

 

这也是中国古建筑南北皆有的特点,后一代在前朝基础之上修葺,如同“考古学的地层叠压”,在同一建筑内,能瞥见历朝代的风格。


04.【宋】转轮藏殿

一桩值得考究的公案

因殿内有一个直径约7米八边型可转动的转轮经藏,故名转轮藏殿。

如此密集的八铺作出挑斗拱,虽是用于小木作,却也是极高的规格。从早期日本学者留影中可见,原有柱上的木雕盘龙、期内的佛像和一些装饰已不在,但宋代的骨架仍然遗留下来。高大的转经轮安置在地面之下,极好的利用了室内空间,且其看似体积巨大,但据说轻轻一推便可转动。

左为上世纪转轮藏经柜,右为目前状态

如今,四川江油云岩寺内的南宋飞天藏,还能见到一些类似之处。

四川江油云岩寺内的南宋飞天藏

而转轮藏殿建筑本身,也是一桩古建界的公案。

左为上世纪修复前的转轮藏殿,右为现大殿

从老照片看得出,转轮藏殿的上层部分曾有一层清晰可见的“腰檐“,但当年重修的建筑师对比同时代的蓟县独乐寺和应县木塔,加之视线的合理性,认为这层屋檐非宋代原构,而为清代后加而成,所以在复建时将其去掉。

现在业内对此也颇有争议,认为当时非“修旧如旧“的做法,可能有些鲁莽。而后在山西的西溪二仙庙的金代梳妆楼中,也发现了类似腰檐的构件。(可想来古建筑的修缮,对建筑师除了有极高的专业水准要求外,舆论的压力担子倒也不小)

↓西溪二仙庙↓

05.【宋】大悲阁

屹立多年的铜铸观音

沧州狮子赵州桥,正定菩萨应县塔。

所幸是铜铸,这北宋初年的千手千眼观音,虽没有木构建筑在外遮蔽多年,却仍然能够保存个大体,微笑着立至今日。

1920年代常盘大定、关野贞拍摄

1925年前后喜仁龙拍摄

1930年赫达·莫里逊拍摄

现在照片

1930年时,寺里的主持集资为观音外部砌了砖龛,让其免于风雨。而后,大悲阁又经过1944年及1999年两次修缮,1944年那次因财力与技术有限,只得将大悲阁两侧的集庆阁和御书楼拆下,用他们的构件再造主楼。

而1999年那次修复后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悲阁,可惜的是,这个几乎全新的设计,重檐不再,当年的层层往上收紧的层次也不复存。

1920年摄

1944修复后

如今的大悲阁(1999年重建)

但是,透过菩萨脚下的宋代须弥座,其上雕刻饱满的莲花叶片,神态细致的力士,颇有立体感的佛像…

宋代的对于细节的审美要求,仍能感受得到。

06.【
明】毗卢殿、弥陀殿

典型的明清风格

青绿为主的内部彩画,陡峭的檐面,富丽的山花,繁琐的斗拱 …明清建筑里有意无意彰显着一种奢华。当然,正是因为明清琉璃烧制技艺大大纯熟于唐宋,瓦于是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越是陡峭的檐面,便有更多“瓦”的表现,也算得是明清的一种技术创新。

左:弥陀殿   右:毗卢殿
当然,殿内的两尊明代佛像,尤其是毗卢殿内的三层铜铸花台毗卢佛还是值得一看的。

左: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 右:铜铸毗卢佛 

但是,这明代两尊佛的须弥座对比前述大悲阁的宋代须弥座,浅浮雕的形式,论雕刻的精细度,题材内容的多样化,已远远不及。

↓上二为前提明代须弥座,最下为宋大悲阁须弥座↓

中国古建时期演变 ——豪劲·醇和·羁直

讲座的最后,周淼老师也提到了梁思成先生在其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对其在各朝代的“表现性格”分类。

豪劲时期(约公元850~1050年)

以唐代的佛光寺大殿为代表的古建,柱础矮平,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便舒展大气期来,如烈酒一般更多呈现一种“豪劲“在其中。

醇和时期(约公元1000~1400年)

自宋至明初期: “醇和“时期,建筑颇为雅致,如'茶'一般,需要细细品茗。

如宁波保国寺大殿,蒜瓣儿柱,有弧度的月梁,精美的藻井,其精致程度远超同期北方一些古建。

▲可左右滑动(保国寺藻井)

羁直时期(约公元1400~1912年)

自明代中期后的羁直时期。该时期的建筑遗失了前朝的一些法度,斗拱小而琐碎且被滥用,梁柱的线条僵硬板直,些许夸张的色彩运用,建筑的梁柱不再以受力为原则而设置,有较随意的出挑,能被雕凿和绘图的部分几乎都被使用。


-  观众问答   - 

观众提问1:

为什么自宋代以后,审美一代不如一代?

周淼老师:

一方面宋朝的艺术文化之高,前面也提到是因为基于唐的基础上开始了进一步的本土化、内化和升华。且北宋以皇帝和士大夫为首的官僚精英阶级本身具有文人属性和极高的审美艺术修养,自上而下会有影响。

再者,宋朝以泉州港为首的海上贸易频繁,对外交流的同时也引入了外来文化,如瓜棱柱的形式可能由外部传入。

另一方面是自宋以后,元代的战乱造成了北方社会结构破坏,从而很难去稳定地输出人才,也导致了经济中心的南移。例如到明清时期,状元多出于南方或者和大运河较为接近而与南方有频繁往来地山东,北方已经很少了,这是人才崩溃影响的审美走低。

同样,黄河流域的生态自唐末宋初以来便有崩坏的势头,导致了农业供养能力减弱,且黄河的泛滥与战乱一起,让北方的文化难以维系。且逐渐的,北方山林资源逐渐枯竭。北宋时期,山西还有原始森林,但是宋代后期,粗壮的木材、木料也越来越少,导致后世朝代也只能采用较小的木材来造房子。

再后来,明清的人口急剧增加,从1亿到4亿,在外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法度也逐渐被抛弃,讲究不起来。

观众提问2:

日本建筑中是不是汲取了中国很多养分,是不是日本将其传承的更好,且影响了日本后期的建筑?

周老师:

日本确实在唐宋吸取了我们一定的文化,而且是我们文化当中精华的部分,尤其是他们在奈良、平安时期的建筑,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唐宋之风,但是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设计思想融入其中。

而且他们的美学体现了日本的民族特性,一种“极致”。

 他们在设计园林时,很早就有意识去运用青苔、落叶的元素,他们设计其实很难和中国做一个体系内的评价,但是现代人的造景意识,日本古代就拥有了。

日本的现代设计也做得很好,他们有细节化的精神,沿袭了建筑的秩序,运用了古代的一些模数思维,但做出了现代的设计。

当时中国建筑也有自己的特点。日本的艺术来源会比较单一,但是在中国看西亚会比较有趣,比如因为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我们能看到西域、印度一些国家的文化元素;而且因为中国历史很长,文化在流动,能看到从北方带到南方的一些建筑形式的当地化特征。所以,中国的建筑内有一种跨越时空的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探古建之古城正定(下)
距北京4小时,去感受《梦华录》里醇和庄严的大宋 | 河北正定古城记 | PART 1:隆兴寺
正定历史文化之最
去正定,看古建
中国现存木构楼阁建筑
唐宋建筑寻踪-正定四塔八寺访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