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现存木构楼阁建筑

up按:今天的绝大部分人都在无限度的贬低唐宋以降的传统木营造建筑,批评到最后,所有的缺点都集中在了清代建筑上——彩绘难看的是你,建筑死板的是你,机能退化的也是你,谁叫你是最后一个王朝而且还败了,批评你的不是才能显示我的正确。但是如果只论建筑,我们却分明可以看到一条进化融合之路,而其集大成者便是清。这些闲话本不该在此文说的,实在忍受不住某些人一味的贬损清朝——尤其是清代建筑,故为其伸张一下。

前些日子看到某位up在视频里讲某地明清建筑之不同,颇有以偏概全的感觉,又见到有朋友在其评论里讲唐代之前与其后建筑中一大不同就是唐以后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减少,这一点我在长期的走访和了解中存在一点不同意见。由于历史上我国的多层建筑以塔居多,但现存古塔多以砖石为主且多数不可登临,故此系列选取的都是以楼阁式为主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未在其列。据我有限的统计,目前我国现存的楼阁式木构大约41处上下,其中唐代1处、宋4处(一处存疑)、辽3处、金1处、元3处、明17处、清12处,可谓大观。本文先介绍唐宋时期的三处: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唐)、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慈氏阁(宋)、上海松江方塔(宋)。

开元寺钟楼:关于唐构的开始

在自媒体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影响力日大的今天,很多人都知道了被奉为我国“第一唐构”“建筑第一至宝”的佛光寺东大殿,但要是论起来前后,位于河北正定的开元寺钟楼才是营造学社考察的第一座唐构,只是出于当时手头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唐代及早期建筑资料,所以未敢下定论。

"钟楼三间正方形,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梁思成

钟楼明间隐刻斗拱(两柱之间),并不是真的斗拱,只是用木料刻出斗拱的模样。

钟楼下层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双杪单栱偷心造,仅明间补间隐刻在第二层柱头枋上。偷心造、隐刻的斗拱,均是早期建筑里常见的斗拱形式。

“下层仅在内外柱之间施乳栿、斜乳栿和草栿。乳栿制成月梁型,曲线柔和、制作精细,断面之比近于1:2。”——《正定开元寺落架与复原性修复》月梁高厚比2:1,与北方唐宋古建筑普遍的3:2有所不同。而明清梁架截面比例普遍为4:3,几乎为方形。

开元寺钟楼用材很大,结构简洁,充满力量感。

钟楼上层梁架经后世多次重修已为明清风格,柱叉在下层柱头斗栱上。檐柱比内柱高,不施斗栱,柱头无卷杀,内柱小八角形,柱上施斗栱。梁架七檩六架椽。上悬挂铜钟一口,高 2.6米,径1.55米。志书称铜钟为唐物。屋顶灰瓦,瓦条垒脊,两端置鸱尾。1988年钟楼落架重修,上层部分结构按唐代建筑风格进行复原。关于此次复原性修复,我会在日后专门写一篇古建筑修缮的文章,讨论其优劣得失。

隆兴寺转轮藏殿、慈氏阁:不只转轮藏与大佛,建筑更珍贵

转轮藏殿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建于北宋,高二层,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歇山顶。除了为众人所熟知的转轮藏,其本身就是一座被梁思成赞不绝口的北宋楼阁式建筑。

“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下层因前面两金柱之向左右移动,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架因前后做法之不同,有大斜柱之应用,而大斜柱与下平槫下襻间相交接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免强,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此外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转轮藏殿平面及断面图——《图像中国建筑史》

转轮藏殿是中国现存的几座经典的“叉柱造”楼阁式建筑之一。叉柱造是辽、宋、金时期,楼阁式建筑处理上下层关系的重要技术特征,现存的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以及隆兴寺转轮藏殿、慈氏阁均是以“叉柱造”的结构营建。

“所谓叉柱造做法,在处理上下层大木结构的交接关系上,是将上层柱脚叉于下层柱头斗之上,具体地说,将上层檐柱柱根十字开口,叉于其下平座柱上的栌斗内,再将平座柱亦同样地叉立于下层檐柱的斗上。”——《古代楼阁式建筑结构的形式与特点_缠柱造辨析》张十庆

殿中对内柱的位置作了改动,为转轮藏让出了空间。而这又影响到上层彻上露明的梁架结构,其中众多的构件巧妙地结合为一体,犹如一首演奏得极好的交响曲,其中每个乐部都准确而及时地出现,真正达到了完美、和谐的境地。”——《图像中国建筑史》

当然,如果说按照建筑本身的结构说,其实应该叫转轮藏阁才是。这一点,对面的慈氏阁就很实际了。

慈氏阁,建于北宋高二层,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歇山顶。殿内的木雕弥勒佛像,高7.4米,传说是用一根独木雕成,又因弥勒的意译为“慈氏”,因此将楼阁命名为“慈氏阁”。

慈氏阁和转轮藏殿外观极为相似,但由于供奉的主体不同,梁架也重新设计,使两者梁架颇为不同。而慈氏阁檐柱的“永定柱”造法,更是唐宋古建筑中仅存的实例。

慈氏阁下层副阶、檐柱斗拱都与转轮藏殿基本一致,唯一不同者为上层斗拱;殿内的梁架结构也颇为简洁,檐柱沿用了宋以前常用的“永定柱”造法,殿内则采用了辽宋金开始盛行的“减柱法”

慈氏阁上檐斗拱(左)与转轮藏上檐斗拱(右)

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慈氏阁斗拱的下昂并非真昂,“乃如明清式的昂,并不将后尾挑出,而是平置的华拱,在外斫成昂嘴形”。可谓是早期假昂的开端。

《建筑设计视角下转轮藏殿与慈氏阁的对照分析》_朴世禺

慈氏阁檐柱采用了“永定柱”造法,即在檐柱外附一柱,以增强支撑力。这种做法在唐以前使用较多,宋代逐渐被淘汰了,而慈氏阁的永定柱是仅存的实例。(唐代及以前的木构建筑由于梁架和斗拱组、铺作层发展的不很完善,所以往往采用永定柱造,而宋后由于结构和技法的发展,永定柱造遂被逐渐抛弃。

“梁架结构颇为简单。阁进深三间,每间椽分两步。其最可注意之点乃在前列内柱、如前所说、在下层完全省却,而在檐柱与后内柱间大梁上,在前内柱分位,安置大平盘斗,上立内柱,如侏儒柱之制,以上就是简单的横梁直柱,极其整洁”——梁思成先生《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为了给香客以更好地视角,在底层将前内柱截断放置在檐柱与后内柱间大梁上。
慈氏阁内的木雕弥勒佛像

今天慈氏阁内佛像样貌端详,可梁先生当年到访时却是这番模样——

佛像阁的主人翁是弥勒立像,像后有轮廓精美的背光。全部塑工颇似佛像阁的铜像,也许也是宋代原物。像颈上挂了一大串真的大念殊,既大且笨,权衡完全不合,不知是后世何人恶作剧。大像左右有八尺来高的小菩萨像侍立,饶有宋风。大像座前更有送子观音,正抱着小娃娃不知送与谁家!俗劣殊甚。南北两壁下的罗汉像,平平无可述。

松江方塔:误会只一眼,再看是千年

方塔本名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熙宁、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距今约900年。塔身修长,共9层,高42.5米,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积方塔。塔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进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作大修,原7、8、9层圯毁重建,更换塔心柱和塔刹。在第8层的楼板上,竖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过塔顶露出8米在外。后至道光年间塔又损坏,由一和尚用手指血书佛经化缘募捐修塔。

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的木结构全部毁坏,从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门力求保存宋代原构件,换下了其他部分的腐蚀构件,如塔心木、塔刹、相轮,以及扶梯;楼板、平座、腰檐、栏杆、围廊等。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62%,还有部分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访等亦为宋代原物。故此塔向来以其木构部分留存度高而著名。此外,在塔外壁仍存有残留壁画,但其实乏善可陈。

塔的平坐非常狭窄
拱眼壁里的壁画,应该是清代的
五层的宋代平棊(右)与藻井(左)

我最早在四年前知道此塔的存在,当时的照片和第一座很像,加之当时从未听说国内尚存如此的建筑,使我一度误认其为日本建筑。当我深入的了解中日古建筑并开始一一走访时,松江方塔却已经不能登塔了。此毕竟天意也。(日本那种木塔的出檐比中国这种砖木塔更远,层数一般也比较少,而且日本塔不能登。

此塔在我心中尚存一疑惑,平座与上层柱错位(上层平面内缩),不知此塔结构上是如何实现的。我多方询问求教,均未得结果,网上也找不到相关结构图。

之后我会沿朝代继续下去,不知道此系列能否解答@华稽股份有限公司您的疑惑,如果您觉得尚可,还希望分享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唯一的北宋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
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经典古建筑(一)
中國古建築(五)【44P】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浅析「宋代建筑」
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探古建之古城正定(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