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慧腾 | 上海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命题变化分析与思考



“这本书”“这类书”与“'整’本书”——

上海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命题变化分析与思考



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张慧腾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从2019年9月在上海全体新高一年级投入使用至今,上海2022年春考到2023年秋考共四次高考中都有“整本书阅读”的相关考题。一方面,高考语文用相关命题直接凸显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之首的地位;另一方面,“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全新提出的学习任务,通过考查也能充分体现并核验其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虽然上海高考目前总共只有四次“整本书阅读”的考查,但是从这四次命题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高考命题从考查“这本书”的知识识记、“这类书”的阅读策略转向考查“'整’本书”的阅读素养,高考相关命题的变化也对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和评价中如何理解与处理“这本书”“这类书”和“'整’本书”及其之间的关系带来不少思考。


一、上海高考“整本书阅读”
命题变化分析


1. 考“这本书”:2022年春考和秋考中的“整本书阅读”

2022届上海高三学生是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一届。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第一次出现了有关“整本书阅读”的考题——第二篇现代文阅读《归宿终安在》的最后一题:

《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孝”的特点的理解?

要回答这道题目,一方面要理解和把握《乡土本色》“孝”的特征和表现,即“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另一方面,又要完整概括选文所叙述的“我与母亲的'相处’”中“我”作为孩子的具体表现,从而得出判断的结论。

从命题指向来看,这道题既承接了以往现代文阅读第二篇“评析本文思想意义”这一题型,又融入了《乡土中国》相关章节中出现的内容——乡土社会“孝”的特点,可以说是稳中求新。考查学生运用《乡土中国》相关概念和理论来理解具体的社会生活,要求阅读时具有关联思维。如果学生完整地阅读了《乡土中国》,并且对《论语》中有关“孝”的论述比较熟悉,那么在解答这道题目时会更从容,不过,即使没有完整读过《乡土中国》,仅就题目材料中提供的篇章节选,也基本可以完成对题目的解答。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的整本书阅读篇目分别为社科类著作《乡土中国》和文学作品《红楼梦》。2022年上海秋考语文就考了《红楼梦》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出现在“积累应用”这一板块的选择题:

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宝玉挨打”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

B.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

C.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

D.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

相比2022年春考题对《乡土中国》的阅读要求,2022年秋考这道题对《红楼梦》原著的熟悉程度要求就高了很多。一般而言,学生不太可能完全记起《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原文中这些人物的语言,因此,就要根据所了解的“宝玉挨打”这一情节的前因后果,以及整本书中黛玉、宝玉、宝钗、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等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推断人物台词是否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具体情境。

从命题的内容要求角度,“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经典情节,对于这一情节以及相关的主要人物应当是学生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后需要识记的。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虽然这道题属于客观题,但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有一定的现实性,不少学校的确会组织学生排演《红楼梦》剧本。为排演剧本而进行台词改编属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一,二度创作也是文学欣赏和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这两次整本书阅读的命题,直接涉及了《乡土中国》《红楼梦》两本书中的相关内容,相较而言,2022年秋考对《红楼梦》识记要求更高。不过,从考题的要求来看,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整”并没有加以突出,主要还是对“这本书”的考查。

2. 考“这类书”:2023年春考中的“整本书阅读”

2023年上海春考卷从考查阅读“这本书”的陈述性知识转向了阅读“整本书”的程序性知识,要求学生比较“不同文体的作品”(《红楼梦》《乡土中国》《屋舍》)应当选择的阅读方法,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具体题目如下:

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学习建议补写完整。

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梳理人物关系,如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1),如(2);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方法是(3) ,如(4) 。

这道题目以“学习建议”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对一个文化现象的理解,从小说、社科类作品和散文三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切入,既突出了不同体式作品的读法,也考查了学生对《乡土中国》中“熟人社会”相关论述的了解,同时还启发学生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实现阅读的目标。这道题是“整本书阅读”命题转向的重要标志,即从考查有关“这本书”的知识转向考查“这类书”的读法。反思阅读过程,调控阅读方法,属于元认知、元学习的层面,学生在阅读其他相关类型的书籍或作品时可以迁移运用。当然,填空的题型虽然有一定开放度,但是还停留在对程序性知识的表达上,没有完全进入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此外,在命题时,把单篇文本(散文)和整本书放在一起讨论,似乎对于“整本书”的“整”依然体现不足。

3. 考“'整’本书”:2023年秋考中的“整本书阅读”

2023年上海秋考语文的“整本书阅读”命题没有直接出现《乡土中国》《红楼梦》这两本书中的具体内容,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方法和素养。题目设置了一个真实的阅读情境,并提供了来自同一本书中的三则非连续性文本:

王教授写了一本关于进化论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第3—7题。

阅读选文包括目录(部分)、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而命题既延续了以往高考的逻辑谬误分析、文意内容理解、作者意图推断的选择题,也特别设计了两道体现整本书阅读操作过程的试题:

(1)根据图书目录,试读内容所在小节的标题是“______”;若想进一步了解试读内容提及的前文内容,应该阅读该书的第______章。

这道题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试读内容,建立篇章和目录的关系。在整本书尤其是科普著作的阅读中,通过目录层级以整体把握全书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确非常重要。

(2)读者评论

小明:作者针对“损人利己合理”的观点在生物学层面所做的反驳已经足够充分了,同时,考虑到这是一部生物学的科普著作,我认为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不必再从伦理学层面反驳。

请你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写一条读者评论,反驳读者小明的观点。

这道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目录(部分)和试读内容,对读者评论中小明的观点进行反驳。这一命题既考查学生对整本书写作思路的探究,又真实再现了整本书阅读后分享和交流的过程。

反驳小明的观点,先要整体把握本书第七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用意,再分析作者所要反驳的观点属于哪个层面,从而论述作者从伦理学层面反驳的必要性。这也意味着,整本书阅读不仅要理解作者写了什么,还要分析作者是怎么写的,乃至推究作者为何这样写,这样才能真正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素养。

2023年上海秋考语文通过统整性的学习任务设计,突破了以往单篇文本阅读的框架局限,将三个非连续性文本组织和关联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整本书阅读中可能的操作步骤。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从2023年上海秋考看,命题者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来考查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提供目录(部分)、试读内容来考查“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通过提供“读者评论”来考查“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等,充分凸显了“整本书阅读”中“整”的理念。


二、上海高考“整本书阅读”
命题变化思考


1.读“这本书”:作为经典的传承

从上海高考“整本书阅读”命题变化看,今后可能进一步注重对“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的考查,并减少对“这本书”本身知识的识记。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日常教学就不需要再要求学生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了。王荣生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根据功能类型分类,把“构成文学、文化素养现实所指的经典作品”称为“定篇”,他指出“定篇”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而且是极为重要的内容,甚至“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众多长篇小说中选择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从学术著作中选择了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这两本书也不妨看作教材整本书阅读选文中的“定篇”,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学生理应通过整本书阅读,充分了解并尽可能理解这两部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因为“定篇”学习本身具有的全面性,学生在充分吸收其中文化和思想养料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阅读和表达技能。

当然,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僵化地记忆这两本书的陈述性知识,则违背了“整本书阅读”的初衷,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读“这类书”:作为方法的习得

读“这本书”之外,也要通过迁移运用学会读“这类书”。要学会读“这类书”,意味着整本书阅读要有意识地突出《红楼梦》《乡土中国》各自的文体特征。比如对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的阅读,要关注人物、结构、主题、语言等,通过文学赏析和文学评论来把握《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这是文学阅读诉诸审美和想象的特性所决定的。那么阅读其他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时,学生就可以加以联系、比较和拓展。

对于《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性论著,要引导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类著作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温儒敏先生指出《乡土中国》在论述上的四个特点:

一是论点鲜明,每一章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而且尽量把论点凝结为一种“说法”、一个概念。二是论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强调“对话”,和学界不同的看法“对话”,以此凸显自己的观点。三是论证的求实,靠材料说话。四是大量引证传统典籍材料,有些引文是人们所熟悉的,但纳入本书的论述系统,就可能“翻新”出新的含义。

温儒敏先生所罗列的四个特点突出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独特性,而从论述观点、论述方式、论述依据、论述表达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论述特点的具体方法,完全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学术著作的阅读中。此外,如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命题中结合具体事例对书中观点进行运用和反思等方法,也是读“这类书”应有的题中之义。

新课标“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从文化经典著作、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当代文学作品、科学与人文读物等类型中推荐了一些书目。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布置学生课外自行阅读以外,教师还有责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实践,有针对性地掌握阅读“这类书”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认识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智慧”。

3.读“'整’本书”:作为素养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之首,最终还是要指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这个意义上,沿着2023年上海秋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命题思路,对“整本书阅读”素养的考查还有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空间。

一方面,继续围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中的相关表述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比如:在选文中提供专业评论和背景资料来考查“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提供其他同一主题(话题)下的作品的节选或简介,来考查“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创设媒介表达和分享交流的情境考查“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的写作等。

笔者曾以刘强《四书通讲》一书的序言(节选)为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推断本书目录的编排方式:

更有意味的是,如果我们把“四书”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产生一种“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格式塔”效应。你会发现,宋儒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单独挑出来,使之与《论语》和《孟子》相绾合,实在是一种“再造经典”的创举和壮举。而使这四部经典有效且有机贯串的,正是一个大写的“道”字!

……

所以,“四书”的汇聚,绝不是简单的“文本叠加”,而是把《论语》中子贡所“不可得而闻也”的“性与天道”等“大哉问”,通过《大学》《中庸》和《孟子》的“义理诠释”进一步酝酿、发酵、激活,并最终产生了一种类似“核聚变反应”的神奇裂变。

请据此推断,以下哪一种目录的编排方式更符合本书的写作理念,阐述你的理由。

A   第一讲 道之本源

第二讲 《大学》之道

第三讲 《中庸》之道

第四讲 《论语》之道

第五讲 《孟子》之道

第六讲 道之流传

……

B   第一讲 为学之道

第二讲 修身之道

第三讲 孝悌之道

第四讲 忠恕之道

第五讲 仁爱之道

第六讲 诚敬之道

……

通过对目录编排方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四书通讲》一书相比其他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最主要的不同。这样的命题也指向了“整本书阅读”对学术著作中的学术价值和论述逻辑的把握。

另一方面,国际经合组织在“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选择”项目中将素养界定为“(个体) 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各种心理或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根据这一界定,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所培育的核心素养,应当是学生在面对真实的问题时,在占有整本书作为资料的前提下,采用合宜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来有效实现具体的阅读目的。钟启泉提出:“核心素养区别于应试学力的最大特质在于真实。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

因此,理想的“整本书阅读”考查方式,可以是给定一个具体的情境任务(如要进行课题研究或作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借助“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并对“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运用过程及其效果撰写总结反思文章,由此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真实素养。因为这篇总结反思可以反映出学生在书目的筛选、策略的运用、时间的规划、进程的监控、笔记的梳理和收获的提炼等“整本书阅读”各环节的实际表现,从而能借此更深入全面地评价其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等多方面的素养。当然,这样的考查方式受限于目前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和纸笔测试的条件,暂时无法落实,但相信随着教育和考试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合宜的载体和有效的形式来更有效地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素养。

从本质而言,“整本书阅读”从提出到实践,除了在传承经典文化、习得阅读方法和评价核心素养等层面发挥其课程价值外,更是为了积极回应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关切。在这个意义上,“整本书阅读”的考查从“这本书”“这类书”再回到“'整’本书”,显然更强调并强化了“整”的重要性,这正是为了引导学生突破单一化和碎片化的局限,培养贯通意识与整合能力,从而实现对自我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系统性理解和整体性观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8.

[3] 温儒敏.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J].名作欣赏,2019(12):93.

[4] 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13.

——《语文学习》2023年第10期《测评》栏目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
《语文学习》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3期。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也可以从下方小程序卡片进入“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购买。

每期定价:12.00元;全年定价:156.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邮发代号:4-25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468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070/H
编辑部电话:021-64373598

投稿网址:yuwenxuexizazhi@163.com

直营部购买电话:021-545658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代人文 | 温儒敏:我不太主张“整本书阅读”课程化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及2021年备考建议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建议
【原创】基于遵循“一核”考查目标,“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査要求: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
2020年语文高考的命题方向及考查重点高中语文教和学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考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