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解作者密码:泪尽前作者已哭成红楼梦,壬午除夕并非雪芹忌日

关键句:

1、新红学确定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说全漏底了,站不住脚。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此年根本就没有“壬午除夕”这一天。

2、胡适所推崇的短短89个字的脂砚斋“壬午除夕”说批注中出现了4处错误,岂能靠得住啊!

3、“书未成”句中的“未”字乃抄录者由于断句有误而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于是是有意加上去的。

4原来《红楼梦》作者“泪尽而逝”之前已经“哭成此书”,“书成,壬午除夕,芹为泪尽而逝”。

自1928年胡适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中提出,按照脂砚斋批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于是乎,主流红学奉胡适言如圣旨,并确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死于1763年2月12日。殊不知,脂砚斋这段批注由于后来者在断句上的错误以及抄手在过录中的抄错、误解加字等原因,导致理解上的错误,在红学研究史上留下了诸多遗憾乃至误导!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段脂砚斋朱色批语原文(甲戌本):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泪笔]

这段批语是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回第一个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页眉处所批。批注不带标点,故未曾断句。(附批注原文)

一、胡适所推崇的短短89个字的批注中出现了4处错误,岂能靠得住啊!

此段脂批全文只有89个字,遗憾的是,短短89个字的批注中出现了4处错误。

第一处错: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句中,第一句“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句是与标题诗“一把辛酸泪”相呼应,与下句“哭成此书”在语义上无关联,所以此处用句号断句。

然后“哭成此书”句明确告诉读者此书已经哭成。然而给出“壬午除夕”这个时间句之后,突然又出现了一个“书未成”句,这在语言逻辑上是不对的。前句说已“哭成此书”,后句又说“书未成”。书究竟是成了还是未成呢?试想,脂砚斋可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

第二处错:每意觅青埂峰”句中的“意觅”应为“思觅”,“思觅”一词为东北俚语,在文本中多处出现。故有的抄本改成了“思觅”。

第三处错:是书何本”句中的“何本”应为“何幸”才对。句中“何本”一词无法理解。所以后来的抄本有的改为“是书何幸”。

第四处错:甲午八日泪笔”句中的“”应为“”才对,此为历法基本常识。所以脂批旁边有黑笔纠错说:“此为八月”。

因何会出现如此多的错误呢?自然是抄手在过录环节中的笔误。

因为我们所看到的脂批本都是过录本而非稿本,过录中出现的错误由多种原因造成。再说经多少抄者过录,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抄写过程在中出现抄错、抄漏、改错、加错等问题在所难免。

二、“书未成”句中的“未”字是抄录者由于理解错误而加上去的笔误

89个字的批注中因过录而造成了四处重大错误,足以证明:批注的权威性遭到破坏而产生了质疑。胡适却没有意识到这一要害问题,或许苦于找不到作者忌日证据,俄见“壬午除夕”便硬拽着入了座,再也顾不得也不想顾那抄录笔误等琐碎事了。于是,演绎了与“腰斩红楼梦”可“媲美”的第二个红学史上的笑剧。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句中,第一句“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句是与标题诗“一把辛酸泪”相呼应,与下句“哭成此书”在语义上无关联,所以此处用句号断句。

然后,“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句中的“哭成此书”与“书未成”在前后语义表达上出现了背向矛盾,语言逻辑有误。那么,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这里前后句矛盾,要么前句错,要么后句出了问题。假如前句错的话,“哭成此书”整句错,这可能性不大。因为此四字任你怎么改怎么加怎么抄错都无法与后句“书未成”在语义上相衔接。那么只有后句“书未成”句出问题了。

本着大胆推理,小心求证的原则,我们大胆推理“书未成”中的“”字是抄录者有意加上去的。

三、“书未成”句中的“未”字乃抄录者有意加上去的,小心求证:

1、短短89个字的脂批出现四大硬伤,只能说明脂批由于过录笔误(包括人为)有失完璧,需要小心求证方可为证。胡适说不可信。

2、由于断句问题而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

文字有了标点以后表达上才趋于更加完美而准确。所以有史以来,断句笑话颇多:“下雨天留我不留”句典型有味。客问:下雨天,留我不留?主回:下雨,天留我不留。客又说:下雨,天留我不?留!主又答:下雨,天留,我不留。

这就是方块字无标点时候在理解上的麻烦,也容易闹笑话,胡适闹笑话恰恰吃了此亏。

四、我们先来看看胡适的断句: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泪笔]

求证:为什么说胡适吃了断句上的亏呢?看看“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句明显是上接标题诗“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句的,脂砚斋说了:“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此处应该断句才对,因为此句与后句“哭成此书”在句意上无关联。可是胡适恰恰在“哭成此书”之后断了句。何意呢?难道不解其意而断错句了吗?非矣!

是因为胡适认定“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句是个完整句,而且在他心目中“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这个概念已经定型,他太偏向于这个概念,他也不愿意有任何的证据来推翻这个已经定型的概念。那么“哭成此书”句是个推翻他定型概念的硬伤,而且是那么得肯定且有力。怎么办?胡适采用了矛盾排除法,将“哭成此书”这个肯定句直接推给了八竿子打不着的“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句的怀抱中去了,而且断了句。

于是有心者琢磨琢磨感觉不对,但又拿不出推翻其论点的证据;无意者随人所妍;更多研究者奉胡适为红学神将,只有摇旗呐喊那能分心细剔。

五、再来看看我的断句,定然会让你眼前一亮: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原来脂砚斋并没有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而是说:“哭成此书”的时间是“壬午除夕”。然后说“书成”后“芹为泪尽而逝”。

如此看来,红楼梦作者在泪尽而逝之前,已经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成,芹为泪尽而逝。这也正好印证了俞平伯老先生临终所言:“程高本”刊发之前就发现有完整的红楼梦百二十回抄本,还亲见实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闪阁书斋说古本(1):《红楼梦/石头记》甲戌本
《红楼梦》的成书时间范围
曹雪芹考证对史料的误解误读
解析《红楼梦》最重要的一条脂批
平湖红学文章浏览
“泪尽而逝”与曹雪芹的死无关,红学百年首次破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