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传导引术——易筋经

很多人的观念里,提起易筋经,就会联想起“少林神功”、“金庸小说中的武学秘籍”,其实不然。“易筋经十二势”是于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导引方法,来源于一部名为《易筋经》的著作。“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是我国古老的中医学导引养生法之一,传承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这些都表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洗髓经和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达嵩山少林寺,人称是我国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另外,六朝时流传的《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中也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话,这大概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

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

自古以来,《易筋经》典籍与《洗髓经》并行流传于世,并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其他名称。从有关文献资料看,宋代托名“达摩”的《易筋经》著述非常多。当时,张君房奉旨编辑《道藏》,另外还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从而使各种导引术流行于社会,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过修炼可以'易发’'易血’”的说法。由此推测,少林寺僧侣改编的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因为,宋代以后的导引类典籍大多夹杂“禅定”“金丹”等说法,而流传下来的少林寺《易筋经》并没有此类文句。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另外,《易筋经》第一势图说即韦驮献杵。“韦驮”是佛教守护神,唐初才安于寺院中。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侣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目前发现流传至今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蔚辑录的《内功图说》中。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宗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健身气功·易筋经”动作图解

预备势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下颏微收,百会①虚领,唇齿合拢,舌自然平贴于腭;目视前方(图9)。

①百会:在头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

动作要点

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目光内含,心平气和。

易犯错误

手脚摆站不自然,杂念较多。

纠正方法

调息数次,逐渐进入练功状态。

功理与作用

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第一式 韦驮献杵第一势

动作一:左脚向左侧开半步,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成开立姿势;两手自然垂于体侧(图10)。

动作二:两臂自体侧向前抬至前平举,掌心相对,指尖向前(图11、图11侧)。

动作三、四:两臂屈肘,自然回收,指尖向斜前上方约300,两掌合于胸前,掌根与膻中穴①同高,虚腋;目视前下方(图12)。动作稍停。

①膻中穴:在胸前部,两乳头连线间的中点,一般多平齐第五胸肋关节的高度。

动作要点

1、松肩虚腋。

2、两掌合于胸前,应稍停片刻,以达气定神敛之功效。

易犯错误

两掌内收胸前时,或耸肩抬肘或松肩坠肘。

纠正方法

动作自然放松,注意调整幅度,应虚腋如挟鸡蛋。

功理与作用

1、古人云:“神住气自回。”通过神敛和两掌相合的动作,可起到气定神敛、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

2、可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有助于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文献口诀

立身期正直 环拱平当胸

气定神皆敛 心澄貌亦恭

②丁继华等编撰:《中国传统养生珍典》,易筋经十二图(清·潘蔚辑)。下同。

第二式 韦驮献杵第二势

动作一:接上式。两肘抬起,两掌伸平,手指相对,掌心向下,掌臂约与肩呈水平(图13、图13侧)。

动作二:两掌向前伸展,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图14、图14侧)。

动作三:两臂向左右分开至侧平举,掌心向下,指尖向外(图15)。

动作四: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目视前下方(图16)。

动作要点

1、两掌外撑,力在掌根。

2、坐腕立掌时,脚趾抓地。

3、自然呼吸,气定神敛。

易犯错误

两臂侧举时不呈水平状。

纠正方法

两臂侧平举时自然伸直,与肩同高。

功理与作用

1、通过伸展上肢和立掌外撑的动作导引,起到疏理上肢等经络的作用,并具有调练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及气血运行的作用。

2、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文献口诀

足趾拄地 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 目瞪口呆

第三式 韦驮献杵第三势

动作一:接上式。松腕,同时两臂向前平举内收至胸前平屈,掌心向下,掌与胸相距约一拳,目视前下方(图17)。

动作二:两掌同时内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外展,约与肩平(图18)。

动作三:身体重心前移至前脚掌支撑,提踵;同时,两掌上托至头顶,掌心向上,展肩伸肘;微收下颏,舌抵上腭,咬紧牙关(图19、图19侧)。

动作四:静立片刻。

动作要点

1、两掌上托时,前脚掌支撑,力达四肢,下沉上托,脊柱竖直,同时身体重心稍前移。

2、年老或体弱者可自行调整两脚提踵的高度。

3、上托时,意想通过“天门”①观注两掌,目视前下方,自然呼吸。

易犯错误

1、两掌上托时,屈肘。

2、抬头,目视上方。

纠正方法

1、两掌上托时,伸肘,两臂夹耳。

2、上托时强调的是意注两掌,而不是目视两掌。

功理与作用

1、通过上肢撑举和下肢提踵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并且将三焦②及手足三阴五脏之气全部发动。

2、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提高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文献口诀

掌托天门目上观

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髓胁浑如植

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

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

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式 摘星换斗势

左摘星换斗势

动作一:接上式。两脚跟缓缓落地;同时,两手握拳,拳心向外,两臂下落至侧上举(图20)。随后两拳缓缓伸开变掌,掌心斜向下,全身放松;目视前下方(图21)。身体左转;屈膝;同时,右臂上举经体前下摆至左髋关节外侧“摘星”,右掌自然张开;左臂经体侧下摆至体后,左手背轻贴命门;目视右掌(图22、图23、图24、图24侧)。

动作二:直膝,身体转正同时,右手经体前向额上摆至头顶右上方,松腕,肘微屈,掌心向下,手指向左,中指尖垂直于肩髃穴①;左手背轻贴命门,意注命门;右臂上摆时眼随手走,定势后目视掌心(图25)。静立片刻,然后两臂向体侧自然伸展(图26)。

①肩髃穴:在臂的上端,位于肩肩胛骨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处。

右摘星换斗势

右摘星换斗势与左摘星换斗势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图27、图28 )。

动作要点

1、转身以腰带肩,以肩带臂。

2、目视掌心,意注命门,自然呼吸。

3、颈、肩病患者,动作幅度的大小可灵活掌握。

易犯错误

1、目上视时挺腹。

2、左右臂动作不协调,不到位。

纠正方法

1、目上视时,注意松腰、收腹。

2、自然放松,以腰带动。

功理与作用

1、通过本势阳掌转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导引,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入腰间两肾及命门,可达至壮腰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

2、可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

文献口诀

只手擎天掌覆头

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

用力收回左右眸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势

右倒拽九牛尾势

动作一:接上式。双膝微屈,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侧后方约450撤步;右脚跟内转,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内旋,向前、向下划弧后伸,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拳心向上;右手向前上方划弧,伸至与肩平时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拳心向上,稍高于肩;目视右拳(图29)。

动作二:身体重心后移,左膝微屈;腰稍右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右臂外旋,左臂内旋,屈肘内收;目视右拳(图30)。

动作三:身体重心前移,屈膝成弓步;腰稍左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两臂放松前后伸展;目视右拳(图31, 31侧)。

重复二至三动3遍。

动作四: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收回,右脚尖转正,成开立姿势;同时,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下方(图32)。

左倒拽九牛尾势

左倒拽九牛尾势与右倒拽九牛尾势动作、次数相同,惟方向相反(图33、图34、图35、图35侧)。

动作要点

1、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

2、腹部放松,目视拳心。

3、前后拉伸,松紧适宜,并与腰的旋转紧密配合。

4、后退步时,注意掌握重心,身体平稳。

易犯错误

1、两臂屈拽用力僵硬。

2、两臂旋拧不够。

纠正方法

1、两臂放松,动作自然。

2、旋拧两臂时,注意拳心向外。

功理与作用

1、通过腰的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可刺激背部夹脊①、肺俞②、心俞③等穴,达到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

2、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①夹脊:为道家丹门术语。两肩胛辅夹其脊,形成一夹道,因名夹脊。

②肺俞:在背上部,当身柱穴(第三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的外侧一寸五分处。

③心俞:在背中部,当神道穴(第五与第六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的外侧一寸五分处。

文献口诀

两髋后伸前屈

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

观拳须注双瞳

第六式 出爪亮翅势

动作一:接上式。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收回,成开立姿势;同时,右臂外旋,左臂内旋,摆至侧平举,两掌心向前,环抱至体前,随之两臂内收,两手变柳叶掌立于云门穴①前,掌心相对,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图36、图37、图37侧、图38)。

①云门穴:在锁骨之下,肩胛骨喙突内方的凹陷处

动作二:展肩扩胸,然后松肩,两臂缓缓前伸,并逐渐转掌心向前,成荷叶掌,指尖向上;瞪目(图39、图39侧)。

动作三:松腕,屈肘,收臂,立柳叶掌于云门穴;目视前下方(图40、图40侧、图41)。

重复二至三动3~7遍。

动作要点

1、出掌时身体正直,瞪眼怒目,同时两掌运用内劲前伸,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

2、注意出掌时为荷叶掌,收掌于云门穴时为柳叶掌。

3、收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自然呼气。

易犯错误

1、扩胸展肩不充分。

2、两掌前推时,不用内劲,而是用力。

3、呼吸不自然,强呼强吸。

纠正方法

1、出掌前,肩胛内收。

2、两掌向前如推窗、排山。

3、按照“推呼收吸”的规律练习。

功理与作用

1、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①等穴,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2、可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①中府: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

文献口诀

挺身兼怒目 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 功须七次全

第七式 九鬼拔马刀势

右九鬼拔马刀势

动作一:接上式。躯干右转。同时,右手外旋,掌心向上;左手内旋,掌心向下(图42、图42侧)。随后右手由胸前内收经右腋下后伸,掌心向外;同时,左手由胸前伸至前上方,掌心向外(图43、图43侧)。躯干稍左转;同时,右手经体侧向前上摆至头前上方后屈肘,由后向左绕头半周,掌心掩耳;左手经体左侧下摆至左后,屈肘,手背贴于脊柱,掌心向后,指尖向上;头右转,右手中指按压耳廓,手掌扶按玉枕①目随右手动,定势后视左后方(图44、图45、图45背)。

①玉枕穴:在头后部,当脑户穴(枕外隆凸仁缘)的外侧一寸五分处。

动作二:身体右转,展臂扩胸;目视右上方,动作稍停(图46)。

动作三:屈膝;同时,上体左转,右臂内收,含胸;左手沿脊柱尽量上推;目视右脚跟,动作稍停(图47、图47背)。

重复二至三动3遍。

左九鬼拔马刀势

左九鬼拔马刀势与右九鬼拔马刀势动作、次数相同;惟方向相反(图49、图50、图51)。

动作要点

1、动作对拔拉伸,尽量用力;身体自然弯曲转动,协调一致。

2、扩胸展臂时自然吸气,松肩合臂时自然呼气。

3、两臂内合、上抬时自然呼气,起身展臂时自然吸气。

4、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转动的角度应小,且轻缓。

易犯错误

1、屈膝合臂时,身后之臂放松。

2、屈膝下蹲时,重心移至一侧。

3、头部左右转动幅度过大。

纠正方法

1、合臂时,身后之臂主动上推。

2、重心稳定,上下起伏。

3、动作放松,切忌着意转动头部。

功理与作用

1、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脾胃得到摩动,肾得以强健;并具有疏通玉枕关、夹脊关等要穴的作用。

2、可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

文献口诀

侧首弯肚 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 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 身直气静

第八式 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侧开步,两脚距离约宽于肩,脚尖向前;目视前下方(图52)。

动作一:屈膝下蹲;同时,沉肩、坠肘,两掌逐渐用力下按至约与环跳穴*同高,两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外;目视前下方(图53)。同时,口吐“嗨”音,音吐尽时,舌尖向前轻抵上下牙之间,终止吐音。

*环跳穴:在大腿外侧面的上部,股骨大转子与髋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交接处。

动作二:翻转掌心向上,肘微屈,上托至侧平举;同时,缓缓起身直立;目视前方(图54、图55)。

重复一至二动3遍。第一遍微蹲(图56);第二遍半蹲(图57);第三遍全蹲(图58)。

动作要点

1、下蹲时,松腰、裹臀,两掌如负重物;起身时,两掌如托千斤重物。

2、下蹲依次加大幅度。年老和体弱者下蹲深度可灵活掌握,年轻体健者可半蹲或全蹲。

3、下蹲与起身时,上体始终保持正直,不应前俯或后仰。

4、吐“嗨”音时,口微张,上唇着力压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音从喉部发出。

5、瞪眼闭口时,舌抵上腭,身体中正安舒。

易犯错误

1、下蹲时,直臂下按。

2、忽略口吐“嗨”音。

纠正方法

1、下蹲按掌,要求屈肘,两掌水平下按。

2、下蹲时注意口吐“嗨”音。

功理与作用

1、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配合口吐“嗨”音,使体内真气在胸腹间相应地降、升,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2、可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作用。

文献口诀

上腭坚撑舌 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 手按猛如拿

两掌翻齐起 千斤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 起立足无斜

第九式 青龙探爪势

左青龙探爪势

动作一:接上式。左脚收回半步,约与肩同宽(图59);两手握固,两臂屈肘内收至腰间,拳轮贴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图60)。然后右拳变掌,右臂伸直,经下向右侧外展,略低于肩,掌心向上;目随手动(图61、图62)。

*章门穴:在腹侧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稍下方处。

动作二:右臂屈肘、屈腕,右掌变“龙爪”,指尖向左,经下颏向身体左侧水平伸出,目随手动;躯干随之向左转约900;目视右掌指所指方向(图63、图64、图64侧)。

动作三:“右爪”变掌,随之身体左前屈,掌心向下按至左脚外侧;目视下方(图65、图66)。躯干由左前屈转至右前屈,并带动右手经左膝或左脚前划弧至右膝或右脚外侧,手臂外旋,掌心向前,握固;目随手动视下方(图67、图68)。

动作四:上体抬起,直立;右拳随上体抬起收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图69)。

右青龙探爪势

右青龙探爪势与左青龙探爪势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图70、图71、图72、图73、图74)。

动作要点

1、伸臂探“爪”,下按划弧,力注肩背,动作自然、协调,一气呵成。

2、目随“爪”走,意存“爪”心。

3、年老和体弱者前俯下按或划弧时,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幅度。

易犯错误

1、身体前俯时,动作过大,重心不稳,双膝弯曲。

2、做“龙爪”时,五指弯曲。

纠正方法

1、前俯动作幅度适宜,直膝。

2、五指伸直分开,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内收,力在“爪”心。

功理与作用

1、中医认为“两胁属肝”“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源。通过转身、左右探爪及身体前屈,可使两胁交替松紧开合,达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功效。

2、可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

文献口诀

青龙探爪 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 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 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 息调心谧

第十式 卧虎扑食势

左卧虎扑食势

动作一:接上式。右脚尖内扣约450,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同时,身体左转约900;两手握固于腰间章门穴不变;目随转体视左前方(图75、图75侧)。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拳提至肩部云门穴,并内旋变“虎爪”’,向前扑按,如虎扑食,肘稍屈;目视前方(图76、图76侧)。

动作三:躯干由腰到胸逐节屈伸,重心随之前后适度移动;同时,两手随躯干屈伸向下、向后、向上、向前绕环一周(图77、图78、图79)。

随后上体下俯,两“爪”下按,十指着地;后腿屈膝,脚趾着地;前脚跟稍抬起,随后塌腰、挺胸、抬头、瞪目;动作稍停,目视前上方(图80、图80侧)。

年老体弱者可俯身,两“爪”向前下按至左膝前两侧,顺势逐步塌腰、挺胸、抬头、瞪目。动作稍停。

动作四:起身,双手握固收于腰间章门穴;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尖内扣约1350;身体重心左移;同时,身体右转1800,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图81)。

右卧虎扑食势

右卧虎扑食势与左卧虎扑食势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图82、图83 )。

动作要点

1、用躯干的蛹动带动双手前扑绕环。

2、抬头、瞪目时,力达指尖,腰背部成反弓形。

3、年老和体弱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动作幅度。

易犯错误

1、俯身时耸肩,含胸,头晃动。

2、做“虎爪”时,五指未屈或过屈。

纠正方法

1、躯干直立,目视前上方。

2、五指末端弯曲,力在指尖。

功理与作用

1、中医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疏伸及调养,同时可以调和手足三阴之气。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中极之下的会阴部分,上至毛际而入腹内,沿前正中线到达咽喉,上行颏下,循面部而进入目内。

2、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

文献口诀

两足分蹲身似倾

屈伸左右髋相更

昂头胸做探前势

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息调元均出入

指尖著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

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式 打躬势

动作一:接上式。起身,身体重心后移,随之身体转正。右脚尖内扣,脚尖向前,左脚收回,成开立姿势;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放松,外旋,掌心向前,外展至侧平举后,两臂屈肘,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以两手食指弹拨中指击打枕部7次(即鸣天鼓);目视前下方。(图84、图85)。

动作二:身体前俯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缓缓牵引前屈,两腿伸直;目视脚尖,停留片刻(图86、图86侧)。

动作三: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后成直立,同时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目视前下方(图87)。

重复二至三动3遍,逐渐加大身体前屈幅度,并稍停。第一遍前屈小于900,第二遍前屈约900,第三遍前屈大于900。(图88、图88侧、图89、图89侧、图90、图90侧)。年老体弱者可分别前屈约300,约450,约900。

动作要点

1、体前屈时,直膝,两肘外展。

2、体前屈时,脊柱自颈向前拔伸卷曲如勾;后展时,从尾椎向上逐节伸展。

3、年老和体弱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前屈的幅度。

易犯错误

体前屈和起身时,两腿弯曲,动作过快。

纠正方法

体松心静,身体缓缓前屈和起身,两腿伸直。

功理与作用

1、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通过头、颈、胸、腰、髋椎逐节牵引屈、伸,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

*督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尾闾沿脊柱上行,至项后风池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前额、鼻至龈交穴止。

2、可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动功能,强健腰腿。

3、“鸣天鼓”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功效。

文献口诀

两手齐持脑 垂腰至膝间

头惟探胯下 口更啮牙关

舌尖还抵腭 力在肘双弯

掩耳聪教塞 调元气自闲

第十二式 掉尾势

接上式。起身直立后,两手猛然拔离开双耳(即拔耳)(图91)。手臂自然前伸,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内(图92、图93)。屈肘,翻掌前伸,掌心向外(图94、图94侧)。然后屈肘,转掌心向下内收于胸前;身体前屈塌腰、抬头,两手交叉缓缓下按;目视前方(图95、图96、图96侧)。年老和体弱者身体前屈,抬头,两掌缓缓下按可至膝前。

动作一:头向左后转,同时,臀向左前扭动;目视尾闾*(图97、图97侧)。

*尾闾:在尾骶骨末节。

动作二: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图98)。

动作三:头向右后转,同时,臀向右前扭动;目视尾闾(图99)。

动作四: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图100)。

重复一至四动3遍。

动作要点

1、转头扭臀时,头与臀部做相向运动。

2、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动作应小而轻缓。另外,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身体前屈和臀部扭动的幅度和次数。

3、配合动作,自然呼吸,意识专一。

易犯错误

摇头摆臀,交叉手及重心左右移动。

纠正方法

交叉手下按固定不动,同时注意体会同侧肩与髋相合。

功理与作用

1、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屈伸运动,可使任、督二脉及全身气脉在此前各势动作锻炼的基础上得以调和,练功后全身舒适、轻松。

2、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

文献口诀

膝直膀伸 推手至地

瞪目昂头 凝神一志

收势

动作一:接上式。两手松开,两臂外旋;上体缓缓直立;同时,两臂伸直外展成侧平举,掌心向上,随后两臂上举,肘微屈,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图101、图102、图103)。

动作二:松肩,屈肘,两臂内收,两掌经头、面、胸前下引至腹部,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图104)。

重复一至二动3遍。

两臂放松还原,自然垂于体侧;左脚收回,并拢站立;舌抵上腭;目视前方(图105)。

动作要点

1、第一、二次双手下引至腹部以后,意念继续下引,经涌泉穴*入地。最后一次则意念随双手下引至腹部稍停。

*涌泉穴:在足底部,当对第二跖骨间隙的中点凹陷处。

2、下引时,两臂匀速缓缓下行。

易犯错误

两臂上举时仰头上视。

纠正方法

头正,目视前下方。

功理与作用

1、通过上肢的上抱下引动作,可引气回归于丹田。

2、起到调节放松全身肌肉、关节的作用。

提醒:初学的人动作还不熟练时,只要配合自然顺畅呼吸就好。不要刻意呼吸、大呼大吸,尽量不憋气、用腹式呼吸。随着动作打开和熟练,在动作里“找”呼吸,身体更能受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健身气功-易筋经文字版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健身气功八段锦图解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及口诀和教学篇
三妄道人传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内部教学
易筋经教学|击爪亮翅(陆)
健身气功·六字诀口诀(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